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芯片
8月18日,藍色巨人IBM公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芯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能力,基于這樣的芯片,新一代計算機即將閃亮登場。 依靠軟件來實現人工智能的計算機智商太低 自從計算機誕生以來,人類就憧憬著有朝一日,計算機能像人類大腦一樣,會學習、懂交流、能感知、可互動,成為真正具有人工智能的電腦。 這樣的想法說來很好,但做起來卻非常的難。一種思路是通過編制各種各樣復雜的軟件來實現人工智能。比如現如今大家使用的搜索引擎,就編制了復雜的計算機軟件,可以依據過去發生的事件,初步預測一些特定的人類行為。再如智能手機,只要輸入幾個字母,就可以“推測”出你到底想要輸入什么字詞。但這都只是對大腦功能的簡單模仿,用計算機專家......閱讀全文
IBM成功構建模擬人腦功能的認知計算機芯片
8月18日,藍色巨人IBM公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他們通過模擬大腦結構,首次成功構建出兩個具有感知認知能力的硅芯片原型,可以像大腦一樣具有學習和處理信息的能力。IBM公司領導該研究項目的負責人德哈門德拉·莫德哈表示,這兩個計算機芯片結合了神經元的計算能力、突觸(或神經節)的記憶能力和軸突的通信
醫療領域人工智能的未來:醫用超級計算機
據《財富》雜志報道,數據分析和移動設備是科技領域的兩大熱門趨勢,它們正在走進醫院。未來,大型計算機系統可以處理包括醫學文獻到病人體征在內的數據,據此判別癥狀。然后,醫生就可以借助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的智能軟件掌握病情,更及時地提供相應的治療。 數據分析和移動設備這兩項高速發展的科技能夠幫
Meta將建世界最大人工智能專用超級計算機
Facebook母公司Meta正在建造世界上功能最強大的人工智能專用超級計算機,以開發更好的語音識別工具,在不同語言之間自動翻譯,并幫助構建其3D虛擬元空間。盡管其還遠未完成,但人工智能研究超級集群(RSC)已經啟動運行,并超過了Meta之前速度最快的超級計算機。這臺機器設計于2017年,在2200
美開發基于人類視覺系統的超級計算機
可引導汽車快速識別復雜環境目標 美國耶魯大學工程和應用科學學院的歐亨尼奧·卡魯塞伊羅15日在馬薩諸塞州波斯頓市舉行的高性能嵌入式計算(HPEC)研討會上表示,他和研究小組開發出了基于人類視覺系統的超級計算機,與人們過去所研制的同類計算機相比,其在速度和節能上均有很大提高。 人在開車時,視覺和大腦
英國將建設超級計算機以推動人工智能發展
英國政府宣布將在布里斯托爾建造新的歐洲最強超級計算機(Isambard-AI),以推動英國人工智能研究和創新。布里斯托大學將領導建設人工智能研究資源(AIRR),作為國家設施發揮世界級AIRR集群作用,支持AI技術研究和安全使用。 AIRR集群將由數千個最先進的圖形處理單元(GPU)組成,將能夠訓
美國開發出“大腦芯片”人造突觸
人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通過100萬億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傳遞指令,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圖案,完成記憶并執行其它學習任務。新興領域“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人員試圖設計出像人腦一樣工作的計算機芯片,通過模擬信號工作,類似于神經元。通過這種方式,小型神經形態芯片可以像大腦一樣有效地
美國開發出“大腦芯片”人造突觸
人腦約有一千億個神經元,神經元通過100萬億突觸(即神經元之間的空間)傳遞指令,使大腦能夠以閃電般的速度識別圖案,完成記憶并執行其它學習任務。新興領域“神經形態計算”的研究人員試圖設計出像人腦一樣工作的計算機芯片,通過模擬信號工作,類似于神經元。通過這種方式,小型神經形態芯片可以像大腦一樣有效地
人工智能將超越人類大腦?要不要向人工智能低頭
低頭不是容易事,如果對方還是你的創造物,只怕更窘。但科學家現已開始不斷提醒我們,要為這件事做點準備了——如果說此前的警告是還有一兩個世紀的光景,現在已經銳減為不到50年。 美國科學家庫茲韋爾,被主流商業報刊《Inc.》評為“愛迪生的合法繼承人”,他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人工智能(AI
未來的計算機會在腦細胞上運行嗎?
近日,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隆伯格公共衛生學院教授Thomas Hartung團隊在《科學前沿》雜志發布了一項“類器官智能”計劃。他表示,“計算機和人工智能一直在推動技術革命,但它們正在達到'天花板'。生物計算可以提高計算效率,突破我們目前的技術極限。” 近20年來,科學家一直在
IBM推出新一代模擬大腦芯片
IBM的新型“神經突觸計算機芯片” IBM公司的研究人員8月8日(北京時間)發布了新一代“神經突觸計算機芯片”。這種芯片基于一種被稱為“認知計算系統”的全新架構,能夠模擬人腦認知和活動能力。其尺寸只有一張郵票大小,性能卻直逼超級計算機;70毫瓦的超低功耗更是讓普通芯片望塵莫及。研究人員稱
2029年計算機推理能力將與人類大腦相當
美國知名科技發明家雷?庫茲韋爾近日稱,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到2029年,計算機的推理能力將達到與人類大腦相當的水平。 根據雷?庫茲韋爾的預計,到2029年,計算機的智能程度將足以通過“圖靈測試”,人類將無法區分參加“圖靈測試”中人類和電腦給出的答案有何不同。 雷?庫茲韋爾向眾多企業C
人工神經元的計算速度或遠超人類大腦!
1月26日,刊登自Science Advances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以神經元為模型的超導計算芯片,相比人類大腦而言,其能夠更加高效快速地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這或許將成為科學家們開發先進計算設備來設計模仿生物系統的一項主要基準,盡管在其商用之
研究解析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的轉錄圖譜
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思維和情感等賦予了人類非凡的感知力、智慧和創造力。研究發現,在舊大陸猴、猿類和人類等靈長類的大腦中進化出了一類新的神經細胞,稱為von Economo neuron (VEN),又稱spindle neuron(紡錘形神經元),但這類神經元在新大陸猴等更原始的靈長類中沒
黑客攻擊人類大腦:實驗室制造的人工智能突觸
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理解人腦,并弄清楚如何模仿它。現在,ACS Nano的一個研究小組報告說,他們開發了一種人造突觸,能夠模擬我們的神經系統的基本功能 - 從相同的“突觸前”終端釋放抑制性和刺激性信號。人類的神經系統由超過100萬億個突觸構成,這些突觸允許神經元將電信號和化學信號傳遞給另
發展了這么久,AI芯片竟只與老鼠大腦差不多
英特爾本周表示,基于其Loihi芯片的系統將在2019年投入使用,其中包括1000億個突觸,這與普通老鼠的大腦復雜度差不多。 發展了這么久,AI芯片竟只與老鼠大腦差不多? 去年9月,英特爾將世界引入了Loihi,這是一種為英特爾所謂的概率計算而設計的芯片。英特爾認為,
發展了這么久,AI芯片竟只與老鼠大腦差不多
英特爾本周表示,基于其Loihi芯片的系統將在2019年投入使用,其中包括1000億個突觸,這與普通老鼠的大腦復雜度差不多。 發展了這么久,AI芯片竟只與老鼠大腦差不多? 去年9月,英特爾將世界引入了Loihi,這是一種為英特爾所謂的概率計算而設計的芯片。英特爾認為,概率計算是通往人
“類腦”研究熱度猛增-或促進人類終極進化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主
“類腦”研究熱度猛增-或促進人類終極進化
清華大學“類腦計算研究中心”近日舉行了揭牌儀式。信息、生物、材料、物理、微電子等7個院系的掌門人共同按動啟動鈕,多學科共同支持類腦研究。清華大學新任校長邱勇到場致辭。他表示,希望類腦計算推動跨學科的研究發展。 類腦計算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張鈸院士說,類腦計算比曼哈頓計劃更有挑戰性。研究中心
日本借深度神經網絡破譯人類思維-人工智能走近大腦
外媒稱,日本研究人員已經成功借助人工智能破譯了人類的思維和想象,從而在理解人類思想及其背后的大腦機制領域獲得了重大突破。 據阿根廷 21 世紀趨勢網站 6 月 6 日報道,破解人類思維的內容是科學界長久以來的愿望。事實上,此前的種種研究也已經實現了破譯人類所見、回憶、想象和夢境的內容。 例如
環球科技參考:美國研制出硅基人工神經突觸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網站日前報道,該校科研人員用單晶硅成功制作出了人工神經突觸,這將大大促進人工智能硬件的發展。 “神經形態計算”這個新興領域的研究人員曾試圖設計出像人腦一樣工作的計算機芯片。不同于今天的數字芯片,需在二進制、開/關信號的基礎上進行計算,“芯片上的大腦”的元件將以模擬的
鄭南寧:發展強人工智能需從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尋求啟示
當前,人工智能已經成為席卷社會各界的熱潮。今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正在逐步推進。在日前在濟南舉辦的2017中國自動化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南寧向記者表示,當前,人工智能滲透到了社會各個領域,但目前來看,無論是深度學習還是其它方法,解決的都是單一問
瑞士研發“神經形態芯片”-可與真實大腦相媲美
日前,由瑞士、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奇的微芯片,能夠實時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項新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們制造出能同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認知系統,為神經網絡計算機和高智能機器人的研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類似研究都局限于在傳統計算機上研制神經網絡模型
大腦神經元的自反饋機制啟發更好的類腦人工智能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144.shtm 近日,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類腦智能研究中心研究員曾毅團隊在《神經網絡》上發表了一項新研究,研究將來自生物腦神經元自身反饋以及興奮抑制性神經元平衡的啟發,融入類腦脈沖神經網絡的理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大腦中間神經元發育規律
自閉癥、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疾病發生時,大腦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上述疾病并不只是心理疾病,還是大腦中的神經元出現了“問題”,正是大腦神經元不停地“傳輸信號”,才使得我們有了興奮、低沉等情緒。 但這些神經元是如何生成發育、又是如何規律運行?所謂“心理疾病”的
昆明動物所等解析人類大腦紡錘形神經元的轉錄圖譜
人類大腦的認知功能如語言、思維和情感等賦予了人類非凡的感知力、智慧和創造力。研究發現,在舊大陸猴、猿類和人類等靈長類的大腦中進化出了一類新的神經細胞,稱為von Economo neuron (VEN),又稱spindle neuron(紡錘形神經元),但這類神經元在新大陸猴等更原始的靈長類中沒
細胞與電路是大勢基于老鼠神經元的AI設備能識別爆炸物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道,在坦桑尼亞舉辦的全球TED大會上,尼日尼亞科學家艾加比展示了一款由小鼠神經元制成的人工智能計算設備模型,其擁有“嗅覺”,能識別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標記物的氣味,可用于機場安檢和疾病檢測等領域。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調制解調器大小的設備“Koniku Kore
孫學軍:蒲慕明院士評論大腦研究計劃
美國和歐盟分別于2013年分別公布了大型腦科學計劃,提出發展創新性的神經科學技術的新舉措。最近,美國NIH工作組對美國腦研究計劃項目進行了細化,提出經過10年投入45億美元的研究建議。 大型腦科學計劃的啟動,說明很多政府已將人腦研究提高到國家議程的層面。全球共同推進對人類大腦結構和功能的理解,
加拿大科學家開發出虛擬大腦
加拿大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科學》雜志發表文章說,他們利用超級計算機技術,創造了一個具備簡單認知能力的虛擬大腦,該成果有望幫助人類更好地了解大腦運作。 據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研究人員介紹,這個名為“Spaun”的虛擬大腦主體是個基于超級計算機構建的數字模型,它通過一個類似攝像鏡頭的儀器來觀察,并
人工智能:中國缺席60年
“研發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犯的最大錯誤。不幸的是,這也可能是最后一個錯誤。”物理學家霍金2014年這番頗具意味的話,曾掀起全球關于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輿論熱潮,包括SpaceX創始人、特斯拉電動汽車CEO馬斯克也稱人工智能為“惡魔”。不過,在6月27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聯合主辦的類腦
模擬大腦:細胞和電路融合成趨勢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網站近日報道,在坦桑尼亞舉辦的全球TED大會上,尼日利亞科學家艾加比展示了一款由小鼠神經元制成的人工智能計算設備模型,其擁有“嗅覺”,能識別出爆炸物以及疾病標記物的氣味,可用于機場安檢和疾病檢測等領域。 研究人員表示,這款名為“Koniku Kore”的設備有望成為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