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醫藥今日公布2011年半年度報告,報告期內公司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1.03億元,同比增長41.4%;實現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8.67億元,同比增長57.2%;基本每股收益0.46元。公司稱,業績快速增長主要得益于核心制藥企業業務穩定增長以及來自于聯營公司國藥控股增發所帶來的視同股權處置收益。 公司營業收入的增長主要是由于報告期內核心制藥企業重慶藥友、桂林南藥等業務快速增長以及合并范圍的變化所致。除核心制藥企業業務增長推動利潤增長外,參股投資的國藥控股于2011年5月于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完成H股配售,公司對國藥控股的權益比例由34%下降至32.05%,按視同處置聯營公司確認股權處置收益計入公司當期損益這一因素也導致凈利潤同比大幅上升。 上半年,復星醫藥的醫藥工業及商業板塊盈利能力保持穩定,兩板塊營收分別達到17.7億元和7.23億元,主營業務利潤率分別為44.09%和10.48%,較上年同......閱讀全文
2017年3月29日,復星醫藥 (股票代碼:600196.SH,02196.HK) 披露2016年業績。 2016年,復星醫藥集團堅持產品創新和管理提升、國際化發展,主營業務繼續保持均衡增長。2016年度,復星醫藥集團實現營業收入1,462,882萬元、利潤總額357,155萬元、歸屬于上市公
1月16日,復星醫藥舉行與Kite Pharma戰略合作啟動儀式,宣布將與Kite Pharma在華成立合資企業,引進其癌癥治療技術和產品,為中國淋巴癌患者帶來全球領先治療手段。 稍早之前,復星醫藥公告稱將投資不超過8000萬美元與Kite設立合資企業,開拓中國(包括中國大陸、香港及澳門)癌癥
醫療行業的并購今年演繹著一種瘋狂,截止到8月底,僅醫藥上市公司的并購重組就已有300多起,超越2014年全年的238起,交易額達1000億元。 并購主因,無非是資金運用者想甩開競爭對手,直奔行業寡頭和產業王者的位置而去。畢竟,在任何一個產業領域,成功的王者深深吸引著“眾生”。 金融資本家JP
在醫藥領域,創新是一個永恒的主題。從仿制、仿創結合到創新像一個金字塔,處在最底層的仿制藥生產企業永遠面臨低利潤、競爭激烈的境地;而處在最上層的創新藥,則可獲取高額利潤。面對誘人的市場“蛋糕”,世界主要制藥強國都在加快創新藥物研制步伐。 作為全球第二大醫藥市場,我國數千家制藥企業生產的化學藥品中
中國企業的海外并購近年來已是如火如荼。根據BCG最新報告,僅2014年中國企業就完成154起海外并購,交易金額共計261億美元。今年以來,諸如海爾54億美元現金收購GE旗下電器業務,萬達35億美元收購Legendary Entertainment,重磅交易頻頻涌現,令人目不暇接。 不過在這其中
未來十年是中國醫藥產業的黃金十年。本文從市場、政策、資本和技術是醫藥產業發展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對醫療產業進行分析,預測了醫療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并通過案例加以說明。 產業史研究表明:市場、政策、資本和技術是醫藥產業發展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我們先從這四個因素來進行分析。 影響產業發展的
醫藥界大咖六月齊聚申城 CPhI & P-MEC China攜“制藥周”開啟醫藥行業年度盛宴 2017年6月20-22日,由歐洲博聞展覽咨詢有限公司(UBM EMEA)和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CCCMHPIE)主辦,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UBM Sinoexpo)協辦的“第十
春節假期已結束,然而,“不出正月都是年”是近來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即使人在崗位,卻是心伴佳節,這是明顯的 “節后綜合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中各項工作目標任務能否順利實現,新年起步尤為重要。當我們努力克服“節后綜合征”并為新的一年定下工作計劃的時候,很多大佬早已開啟新一輪的擴張布局,開始買買買的
近日,復星醫藥接連發布產品獲批臨床的公告,包括子公司復宏漢霖的重組抗VEGFR2全人單克隆抗體注射液、子公司重慶復創及復尚慧創的FCN-437c膠囊、子公司復星醫藥產業及星泰醫藥的注射用FN-1501。此外,值得一提的是,1月29日復星醫藥的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被納入優先審評,有望成為國內首個生物類
隨著原研藥專利的集體到期,在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面前,跨國企業與本土企業合作開發仿制藥成為重要戰術。顯然,外企要的是保持利潤額、國內企業要的則是技術和首仿利潤。 在中國仿制藥市場潛力巨大、本土企業國際化積極推進的雙重動力之下,合資潮行動如“錢塘潮”此起彼伏。 9月6
在印度制藥產業對于來自中國的原料藥日益依賴的情況下,印度官方正在展開行動,一面加大對國外制藥企業的檢查力度,一面大力扶持本土制藥企業發展。 據印度最大的獨立新聞社IANS 1月7日消息,印度政府目前已經對包括廣州白云山、珠海聯邦制藥、壽光富康制藥、上海現代哈森(商丘)等在內的8家中國制藥企業下
我國的抗生素市場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限抗令”使得市場增速放緩。那么,究竟該如何看待抗生素市場?歐美企業又有哪些動作? 2014年《柳葉刀》曾發布文章針對全球范圍內近十年來抗生素消費的時間和地理差異做了詳盡介紹。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環境研究院研究團隊對全球71個國家2000~2010年十年間
報告要點:全球CRO市場快速增長: 2014 年全球 CRO市場規模達 270億美元,預計 2017 年達 320億美元,2020 年達 590億美元。2014-2020年,CRO全球市場快速增長,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 13.91%。研發投入、創新藥、政策驅動,中國CRO市場空間巨大:中國CRO市場于
2014年3月24日,中國領先的醫藥健康企業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簡稱「復星醫藥」或「公司」; 股份代碼:600196-SH,02196-HK) 宣布截至2013年12月31日止年度經審核之全年業績。 2013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人民幣999,641萬元, 較2012
5月25日,人福醫藥發布公告,公司全資子公司人福美國已支付全部股權轉讓款5.5億美元完成了對美國公司Pharma及其關聯企業RE Holdco的股份轉讓過戶手續,上述兩家公司已成為人福醫藥下屬全資子公司,并將納入公司的合并報表范圍。根據此前人福醫藥發布的公告,Pharma公司和RE Holdco
2016年,中國西藥出口額達到314.83億美元,占中國醫藥產品出口比重的56.8%,同時,中國醫藥海外并購達到25個,并購金額超過55億美元,獲得美國ANDA數量達到75個,原料藥→特色原料藥→仿制藥→創新藥路徑日益清晰,中國西藥國際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醫藥產業國際化開啟新征程。 中國是
2011年1月21日,由中國醫藥報社主辦的“展望‘十二五’——藥品質量與創新高端研討會”在京召開。研討會上,行業有關專家提出的“奧巴馬何時吃上中國藥”的話題成為專家們熱議的焦點。 此前,中國醫藥企業管理協會會長于明德如是解釋,“奧巴馬何時吃上中國藥”是指有朝
2013年,醫療健康領域依然是資本關注的重點板塊,VC/PE加碼押注醫療健康,億美元級投資規模開始出現。與此同時,在IPO停擺、企業兼并重組利好政策頻出、經濟回暖因素的刺激下,醫療健康領域的并購活躍度大增,高價格、高溢價并購交易頻現,優質標的成為巨頭爭相搶奪的對象。 史賽克收購創生醫療
今天(5月15日),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復星醫藥”)發布公告稱,復星醫藥投資的復星凱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復星凱特)收到《受理通知書》(受理號:CXSL1800059國),其FKC876(抗人CD19 CAR-T細胞注射液)用于復發難治性大B細胞淋巴瘤治療獲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
2月10日,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了最新中國醫藥產業進出口情況,總結2016年總體外貿形勢,在制劑國際化方面,恒瑞業績拔得頭籌,增速近300%,但增長最快的卻是珠海聯邦,其在印度、西班牙、埃及市場表現強勁,增速近400%。 先看總體成績單: 2016年我國醫藥外貿進出口步入低速增長期。
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了關于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有關事項的公告。此次食藥監總局劃定了289個仿制藥品種于2018年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此外,總局在公告中還表示,自第一家企業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后,三年后不再受理其他藥品生產企業相同品種的一致性評
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內醫藥企業在內外合作方面邁出了堅實的先行步伐。那些能夠充分利用中國市場潛力,并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的企業,將自己打造成“混血兒”企業,將比其他藥企更具有市場潛力。 多樣化合作模式 在國際制藥巨頭的業績面前,我國的制藥工業黯然失色。今年一季度,全球制藥十巨頭總營收
業內有“收購狂人”之稱的復星醫藥繼去年狂吞醫院之后,今春又出大手筆,日前其公告稱收購錦州奧鴻股權以強化制藥業務;無獨有偶,醫療器械公司陽普醫療擬在美國設立醫療器械子公司,借此布局高端市場;而樂于四處建中藥飲片基地的康美藥業也再一下城,3億上海建中藥飲片生產基地。 復星醫藥收完醫院收藥企
2016年醫藥行業在政策環境上發生了顛覆性變革,臨床自查核查、生產工藝自查核查、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新政從藥品研發、生產、流通、到支付的各個環節提出新要求。新時期,新常態下,制藥企業積極轉型的動作正在凸顯成效,而從仿制藥向創新藥,從國內向國際,這樣的轉型和發展顯然離不開錢的投入。 在國內
“2010年以來,醫藥制造業領域一些比較大的淘汰、整合的機會已經出現了。”復星醫藥副總經理、董秘喬志城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3-4年是行業整合的重要窗口期,制藥工業的集中度將明顯提升。” 政策層面也鼓勵醫藥行業進行整合。據知情人士向上海證券報記者
跨國制藥企業瞄準中國制藥研發領域 即便擁有全球眾多的高素質研發人員、充足的研發經費、領先的技術,近幾年美國新藥上市速度依然出現減緩的趨勢。有關資料顯示,2006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只批準18種新藥上市,低于近六年來的平均水平,相應的,很多大型制藥企業已加快從世界各地引進新的研發項目速度。據
2016年, A股(含A股、港股共同上市)有16家上市藥企凈利潤超10億元。作為最會賺錢的企業,這幾家公司的花錢之道也頗值得探討。新康界統計發現,受市場推廣費增加等因素影響,這些公司的銷售費用都在持續增加,有6家公司同比增長超20%,其中費用最高的是68.50億元的步長制藥。與此同時,在自主創新
歷來秋冬都是偃旗息鼓的季節,但1654家上市公司陸續披露的三季度報表,可能顛覆這種季候。據Wind統計,131家醫藥上市公司截至10月27日,已披露三季財報的54家公司,其中41家凈利潤增長,凈利潤下降的僅有13家。 這54家醫藥公司,在2009年貢獻了58.12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9.9
又有2企業藥品過評,上海復星醫藥、福建廣生堂! 復星醫藥吲達帕胺片 近日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的“吲達帕胺片”通過仿制藥一致性評價。1月2日復星發布公告稱收到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藥品補充申請批件》(批件號:2018B04554)截至2018年1
在我國致力于從制藥大國向制藥強國邁進的征途上,新藥創制無疑是重要的推手。如何進一步推動我國新藥創制工作,也理所當然地成為今年“兩會”期間醫藥界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業界人士指出,在政府的大力推動下,目前新藥研發、生產的政策環境都日趨完善,但是新藥在市場轉化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