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氣象組織說“拉尼娜”現象接近頂峰
世界氣象組織近日在日內瓦說,始于2011年10月的新一輪“拉尼娜”現象目前已接近頂峰,預計將在3月至5月間緩慢減弱。 世界氣象組織在當天更新的“厄爾尼諾/拉尼娜”情況簡報中說,此輪“拉尼娜”現象一直處于弱到中等強度,明顯弱于去年同期。根據氣象、水文數據分析和模型推測,此輪“拉尼娜”現象將延續至5月,5月之后則存在變數。 世界氣象組織說,5月之后不確定“拉尼娜”現象是否會延續下去,也不確定是否會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抑或保持正常,因此將繼續協調相關成員觀測機構,對太平洋地區氣象、水文變化進行持續監測和評估。 “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大范圍水溫異常升高的現象。“拉尼娜”現象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兩種現象與全球氣候變化有密切聯系。......閱讀全文
世界氣象組織說拉尼娜現象難撼今年熱度
世界氣象組織11月29日在南非德班氣候大會和該組織位于瑞士日內瓦的總部同時發布2011年全球氣候報告。這份報告顯示,盡管今年發生使重要海區變冷的拉尼娜現象,但與其他“拉尼娜年份”相比,今年很可能最熱。 拉尼娜現象指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異常變冷的現象,同時伴隨著全球性氣候
野火可能引發罕見的“三次探底”拉尼娜現象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395.shtm ???2019 - 2020年澳大利亞致命森林大火產生的煙塵讓世界大吃一驚。圖片來源:RICK RYCROFT/AP2019年,澳大利亞經歷了該國自有記錄以來最致命山火。大火
氣象專家詳解大范圍雪災:與拉尼娜事件有關
氣溫偏低和降水偏大是造成災害天氣的原因?記者:1月10日以來,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和西北地區東部出現建國以來罕見的持續大范圍低溫、雨雪和冰凍天氣。中國氣象局新聞發言人矯梅燕說,這是我國氣象記錄上少見的災害性天氣過程,屬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李維京(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對。從總體上看,這次罕見
世界氣象組織稱今秋或現弱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9月8日發布最新簡報說,今年夏季沒有出現厄爾尼諾現象,但9月至11月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概率為60%。 簡報說,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今年5月至6月高出正常值0.5攝氏度,此后回落;海平面氣壓、信風等多項氣象指標顯示,最近數月大致處于“厄爾尼諾中性”狀態,即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現象均未發
厄爾尼諾來襲?-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北京今夏高溫或破紀錄 在中國氣象局日前舉行的“直擊天氣――與專家面對面”活動中,專家表示,目前太平洋中東部海洋表面溫度已偏高3攝氏度,即厄爾尼諾現象已經發生,是否能形成厄爾尼諾事件,還需要繼續關注。有人擔心,受厄爾尼諾影響,北京地區今夏氣溫會異常偏高,并有可能打破歷史紀錄。對此,專
過去8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8個最暖年份
當地時間12日,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指出,根據該機構整合的六個主要國際溫度數據集的數據,受不斷上升的溫室氣體濃度和累積熱量的推動,過去八年(2015年至2022年)是全球有記錄以來最暖的八年。 2022年全球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1850年至1900年)水平約高出1.15攝氏度。根據世界氣
世界氣象組織:未來數月內或發生微弱拉尼娜現象
? 世界氣象組織27日公布的“全球季節性氣候通報”顯示,今年9月至11月期間發生微弱拉尼娜現象的概率為60%。拉尼娜是指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降低的現象。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科技日報訊 (記者付麗麗)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
今冬將發生弱拉尼娜事件--冷空氣肆虐我國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全球海洋—大氣耦合系統中最強的年際尺度變化信號,對熱帶區域和全球的海洋、天氣和氣候產生明顯影響。近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原創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論,并揭示了海浪在海氣通量中的關鍵作用,建立了世界首個包含海浪過程的氣候模式FIO-ESM,為更準確進行短
今冬將出現一次弱至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
11月27日,國家氣候中心對外發布消息稱,根據最新海溫監測數據,2021年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進入拉尼娜狀態,預計冬季可能形成一次弱至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專家介紹,拉尼娜是指發生在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大范圍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它會引起地球氣候的異常。依據《厄爾尼諾/拉尼娜事件判別方法》國
世界氣象組織專家稱中國雪災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世界氣象組織研究拉尼娜現象的專家考利(Rupa Kumar Kolli)2月11日表示,中國最近遭遇的罕見雪災與拉尼娜現象有關。?拉尼娜現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溫持續異常偏冷的現象,這種現象會造成全球氣候異常。?據聯合國網站報道,考利表示,拉尼娜現象的影響之一就是造成東亞地區的寒冷冬季,因此拉尼娜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今年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總部位于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15日發布新聞公報稱,鑒于目前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溫度已達到出現厄爾尼諾前兆的程度,今年中期可能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表示,受今年2月以來太平洋赤道海域西風強勢、信風緩弱的影響,該海域海水溫度明顯上升。此外,氣象模型預測未來數月該海域溫度將穩步上升。
中美等多國遇歷史罕見酷熱-全球氣候異常需警惕
2010年6月底開始,高溫天氣像猛虎一樣向我們襲來,中國的南北方很多城市都被卷入到滾滾的熱浪當中,考驗著每一個人的忍受力。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人們以各種方式防暑降溫,應對“烤驗”。?中新社發?cnsphoto?攝 中新社北京7月7日電?題:中美等多國遭遇歷史罕
年輪記錄表明美洲傾向同時發生干旱
10年來,智利中部一直遭受著無情的干旱:降雨量比正常情況減少了30%,綠植枯萎、水庫干涸,超過10萬頭家畜死亡。這場旱災持續了如此之久,以至于研究人員稱其為“百年不遇的大干旱”,堪比幾個世紀前的干旱期。而這與8000公里外持續了10年之久的美國加州干旱并沒有什么不同,這里的干旱直到今年才有所緩
世界氣象組織:中國南凍北旱或與拉尼娜現象有關
1月15日,在距巴西里約熱內盧約130公里的新弗里堡,當地居民在救援人員的幫助下穿過一條被洪水淹沒的街道。克里斯蒂娜 本次拉尼娜現象始于2010年6月?是過去一個世紀最強的拉尼娜現象之一 氣候專家預測?拉尼娜現象不會在第一季度結束?可能持續至4月末或5月初 世
全球今年恐迎來厄爾尼諾“大烤”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暖影響,世界各地頻繁創下高溫紀錄。今年6月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明顯上升,目前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專家表示,在全球變暖背景下,疊加中等以上強度厄爾尼諾事件,可能導致極端天氣頻次更多、范圍更廣、強度更強。 厄爾尼諾現象是一種自然發生的氣候模式,與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的海
厄爾尼諾或在未來幾月形成
熱帶太平洋中的一個暖水池正在向東移動,如果其到達海平面,則會引發厄爾尼諾現象 那個“小男孩”又要回來了。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報中心(CPC)于5月10日發布的一項預測結果,厄爾尼諾——熱帶太平洋東部海域周期性的水溫升高現象——很可能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出現。如果足
氣候預測顯示今冬將發生弱拉尼娜事件-冷空氣肆虐我國
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是全球海洋—大氣耦合系統中最強的年際尺度變化信號,對熱帶區域和全球的海洋、天氣和氣候產生明顯影響。 近日,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原創建立了浪致混合理論,并揭示了海浪在海氣通量中的關鍵作用,建立了世界首個包含海浪過程的氣候模式FIO-ESM,為更準
今年氣溫高降水少,什么原因
7月10日,北方高溫天氣繼續發力,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高溫橙色預警,西北地區東部、華北大部、黃淮、江漢、江南華南大部以及四川盆地等地還是高溫天氣。 今年以來,我國極端高溫天氣頻發,入汛以來降水偏少,很多人說跟厄爾尼諾現象有關,是這樣嗎?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高輝介紹了今年入汛以來氣候特點及極端天
我國沿海海平面呈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為1980年以來最高位
國家海洋局22日發布的《2016中國海平面公報》顯示,我國沿海海平面變化總體呈波動上升趨勢,2016年為1980年以來的最高位。 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達、人口眾多,為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的脆弱區。其中,濱海城市和濱海低地尤其應制定海平面上升應對策略。 沿海近5年海平面處于30多年來高位 公報顯
專家:極端氣候頻發與全球變暖有關
3月23日是“世界氣象日”,今年氣象日的主題是“人與氣候”。伴隨寒潮、高溫等“百年一遇”字眼頻頻出現,公眾對氣候異常愈來愈關注。世界氣象組織稱,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極端氣候事件的嚴重性、持續性以及發生的地理范圍,趕上甚至超過歷史上最嚴重的極端氣候事件。極端天氣為何多發?我
海洋所等發表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評述文章
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志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志首次發表有關太平洋環流與氣候研究的評述性文章,也是中國在該雜志發表的首篇海洋領域綜述文章。 應《自然》雜志邀請,
美國氣象機構:厄爾尼諾卷土重來,極端天氣可能頻發
據路透社報道,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氣候預測中心8日公布的報告,經歷近三年的拉尼娜現象后,厄爾尼諾現象卷土重來,并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引發極端天氣。報告稱,“五月,隨著赤道太平洋海面溫度上升并超過平均水平,出現了弱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是發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的大范圍持續異
世界氣象組織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持續至明年4月
據世界氣象組織最新報告,目前的厄爾尼諾事件預計將至少持續到2024年4月,會對天氣模式產生影響并導致陸地和海洋溫度進一步上升。 世界氣象組織8日發布了一份關于厄爾尼諾、拉尼娜的最新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0月中旬,熱帶太平洋中部和東部海面溫度等大氣和海洋指標符合厄爾尼諾特征。厄爾尼諾在
三大洋相互作用促進極端厄爾尼諾形成機理獲揭示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912.shtm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春在團隊在極端厄爾尼諾事件的形成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近日以碩士研究生王嘉禎為第一作者、王春在為通訊作者發表于《氣
科學家首次揭示鹽度影響ENSO非對稱性
?鹽度對ENSO非對稱性的響應及影響機制示意圖? ?課題組供圖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對全球氣候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其冷暖位相非對稱性等復雜性特征和機理,是物理海洋和氣候學領域的熱點研究方向。經過幾十年的研究,人們從大氣-海洋動力學角度基本建立了ENSO的理論框架。然而,近年來,研究發現氣
胡敦欣院士應《自然》邀請發表海洋領域評述文章
在西太平洋布放6100米潛標。 胡敦欣講解太平洋西邊界流問題。 中新網青島6月18日電 (胡耀杰)6月1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研究員領銜17位國內外海洋學家和氣候學家合作撰寫的“太平洋西邊界流及其氣候效應”評述文章在《自然》雜志正式發表。這是《自然》雜志首次發表有
美氣候機構:今年或成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5/500675.shtm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CPC)宣布,今年8月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暖期)出現的可能性超過90%。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估計,2023年有50%的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
高溫滾滾襲來,厄爾尼諾將帶來全球變暖新高峰
在剛剛過去的4月,全球多地出現了這個時節史上罕見的高溫天氣,其中尤以亞洲部分地區為典型。有氣象專家認為,此次反常的高溫過程,或與此前沉寂數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的回歸有關。一據印度多家媒體報道,該國連續第二年在4月出現連續極端高溫天氣。《印度斯坦時報》報道稱,今年2月~3月,多個邦溫度創新高,4月更是進一
大氣所發現層云凝結在ENSO期間云短波輻射反饋中的作用
云短波輻射強迫對厄爾尼諾的負反饋是驅動厄爾尼諾-拉尼娜(ENSO)演變的非常重要的熱通量反饋過程,但大部分參加耦合模式比較計劃的模式(CMIP3和CMIP5)都低估了這一反饋的強度,從而進一步加劇了CMIP模式對ENSO模擬的系統誤差。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發展的氣候系統模式FGOALS-g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