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迅猛,高效征戰內容創作領域,使得人們不得不將人工智能創作的“作品”與人類作品放在一起比較,結論通常是“難以分辨”。 在近日舉辦的2018中國網絡版權保護大會上,有演講者亮出三首題為“西湖”的詩問臺下:哪一首是人工智能“創作”的?現場沒人能把握十足地給出答案。而被展示的一幅繪畫作品,如果不說是人工智能生成,也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如今,大量詩歌、報道和畫作等文創內容出自人工智能之“手”,AI似乎從最初冷冰冰的棋手進化為人情味十足的“創作者”。那么,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水平到底如何?這些內容有無版權,由誰來掌握呢? 與人類創作存在本質區別 機器人“小冰”2017年出版原創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遞歸神經網絡“本杰明”撰寫的9分鐘科幻電影被拍攝出來;騰訊Dreamwriter寫稿機器人如今每天寫超3000篇稿件……人工智能近年在內容創作領域十分活躍,但似乎還未獲得廣泛認可。 “已經有些不錯的作品,......閱讀全文
看到這個消息的你們一定會嗤之以鼻,覺得這純粹是個無稽之談。 別急,我們先看看這位科學家的履歷,他是硅谷的未來學研究者,同時也任職谷歌的首席工程師。 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深度學習等領域,Kurzweil被視為一個奇才。微軟創始人蓋茨曾經稱他是“我知道在預測人工智能上最厲害的人”。
要學的東西太簡單?太難?人類可能會因此無聊或沮喪,但人工智能不會。在剛結束不久的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NeurIPS)上,來自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谷歌的研究者展示了一項新方法,讓人工智能自己訓練自己。人工智能可以通過自學完成訓練,從而用越來越復雜的方式操縱方塊。(圖片來源:OPENAI) 這一
讓機器以一種“常識”的方式自行思考是計算領域的“圣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正嘗試著給計算機植入人工智能的數字化“種子”——讓計算機系統不斷觀看各種圖畫,并自己決定它看到的內容都是什么意思。研究小組將在12月4日澳大利亞悉尼召開的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國際機器人視覺大會報告
谷歌近日宣布,其人工智能研究團隊近期取得了一項重要突破:谷歌團隊構建的AlphaGo系統通過計算機學習掌握了圍棋這項古老的技藝,并以5比0的戰績橫掃了三度問鼎歐洲圍棋桂冠的職業棋手樊麾。對人工智能,人們似乎又雀躍又恐懼。有人驚呼:“人工智能打敗了人類”,也有人感嘆:“其實還是人類打敗了人類。”
近期,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吳文俊人工智能科學技術獎評選基地聯合發布了《2019人工智能發展報告》,遴選了13個人工智能的重點領域,包括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識別、機器人等熱點前沿技術的基礎及應用研究、發展動向等。 深度學習讓圖像、語音等感知類問題取得突
再次躋身兩會熱詞的人工智能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熱潮。近日有消息稱,在中國科學院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開設人工智能學院之后,南京大學也宣布開設人工智能學院。高校爭相涌入人工智能領域究竟是一味跟風還是有先見之明?“人工智能真正需要的人才絕不是買點設備、下載開源代碼、上幾天培訓班就行的。人工智能的發展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4月19日(北京時間)報道,以色列科學家正在研發的新程序能讓計算機感到“后悔”,以便其下次表現更好。 特拉維夫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授依西恩·曼蘇爾領導的科研團隊正在研發的這些程序會故意指導計算機完成一些只會令它們感到“挫敗”的事情,隨后通過理解理想結果和現實結果之
人類正處在科技發展再次飛躍的時期,而這一次飛躍,有三大工具,也是目前最為熱門的科技前沿領域:基因工程、人工智能和機器人。 AI、人造胚胎、基因占卜等入選MIT2018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基因占卜 入選理由:大規模基因研究將讓科學家能夠預測普通疾病及人格特征 技術突破:科學家們現在可以利用你的
說起人工智能,不少人眼前都會立即浮現出科幻大片中的機器人形象。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在開始影響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同時,也在逐步刷新著人們對這個概念的認知。 南京大學計算機系的周志華教授,在20多年從事人工智能科研的道路上,不僅成長為國際學術舞臺上有重要影響力的科學家,也是我國在這一領域科
日前,由瑞士、德國和美國的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首次成功研發出一種新奇的微芯片,能夠實時模擬人類大腦處理信息的過程。這項新成果將有助于科學家們制造出能同周圍環境實時交互的認知系統,為神經網絡計算機和高智能機器人的研制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以前的類似研究都局限于在傳統計算機上研制神經網絡模型
加大對智能機器人科學的基礎研究,加強對機器人核心技術的攻關,培育機器人產業市場,不僅能夠帶動智能機器人技術本身的發展,同時也必將引領其他相關高新技術的發展和壯大。 在人類歷史上,當某種技術被全力推進時,往往會催生一大批相關的高新技術。 二戰后美國的阿波羅計劃就是典型例子,沒有
2006年,Hinton提出的“貪婪算法”訓練多層自編碼器引領了一批專家去研究深度神經網絡,包括LeCun和Bengio等。深度神經網絡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筆者認為其最核心算法改進在于采用了一類簡化的激活函數,即規則化線性單元(rectified linear unit,ReLU)。由圖3可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 啥是量子?簡單來說,量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單元,是能量的最基本攜帶者,不可再分割。量子世界中有兩個基本原理:一個是量子疊加,就是指一個量子系統可以處在不同量子態的疊加態上,著名的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柯蒂斯·柏林蓋特是一名材料學家,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工作時,他曾要求研究生改進太陽能電池中的關鍵材料,以提高其導電性。 他在這一過程中發現,潛在的調整變量數量繁多,不同變量可產生千萬種可能。比如加入微量金屬和其他添加劑可以改變加熱和干燥時間。艾達是一臺由人工算法驅動的機器人,可以幫助英屬哥
最近,英國杜倫大學、美國萊斯大學以及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被光激活的納米機器人;當被光激活后,這種納米機器人可以在數分鐘內鉆入癌細胞并殺死它們。這項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Nature)雜志上,并受到了科學界的高度關注。科學家希望在未來這種納米機器人可以用來非常精確地遞
全息投影”技術,知名歌手李宇春的歌曲《蜀繡》中,4個“李宇春”分身與主唱者互動舞蹈,變換綺麗,被觀眾戲稱為李宇春、夏、秋、冬。 這是“全息投影”,或稱“虛擬成像”技術在春晚等公眾舞臺上的首次應用。全息投影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再現其三維圖像。 包括全息投影等這些炫酷、超出人類現有知
低頭不是容易事,如果對方還是你的創造物,只怕更窘。但科學家現已開始不斷提醒我們,要為這件事做點準備了——如果說此前的警告是還有一兩個世紀的光景,現在已經銳減為不到50年。 美國科學家庫茲韋爾,被主流商業報刊《Inc.》評為“愛迪生的合法繼承人”,他作出的推算是:在2045年,人工智能(AI
還記得這樣的場景嗎?電影中,主人公走入一扇“任意門”,瞬間就穿越來到另一個空間…… 在量子世界里,這或許不是幻想。就在今天凌晨,我國發射了全球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新華社記者采訪了量子衛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院士、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呂力、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劉雄軍,帶你一起走進神奇的量子世界。
正如神經學家V.S.Ramachandran所說,所有顛覆性的新科技都源于一個可能真實的、想象出來的概念,而顛覆性的計算機技術,也必然會帶來醫療衛生保健和生命科學領域的大變革。 適應新科技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醫療相對其他學科而言則歷時更久。1928年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盤尼西林
“研發人工智能將成為人類歷史上犯的最大錯誤。不幸的是,這也可能是最后一個錯誤。”物理學家霍金2014年這番頗具意味的話,曾掀起全球關于人工智能威脅論的輿論熱潮,包括SpaceX創始人、特斯拉電動汽車CEO馬斯克也稱人工智能為“惡魔”。不過,在6月27日中國科學院、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聯合主辦的類腦
2018年,人工智能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連續撞車”,多家公司出現了安全事故,人工智能技術在安全、隱私等諸多方面挑戰,人們開始質疑,“人工”和“智能”究竟能否和諧相處? 在這種焦慮情緒的影響下,人們開始思考人工智能未來的走向。日前在北京召開的新興科技峰會上,這一話題受到了專家的廣泛關注。 在
九寨溝7.0級地震發生后不久,網絡上流傳一段視頻。視頻顯示,汶川縣電視臺的電視畫面變成了藍底白字的地震預警信息,從40多秒開始倒計時。隨后,視頻拍攝者所在房屋頂部的吊燈開始晃動。 據汶川電視臺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地震預警系統在發揮作用。該系統是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制,目前汶川、北川、茂縣均可
澳大利亞哲學家大衛·查莫斯(David Chalmers)有一個著名的問題是,是否可以想象“哲學僵尸”(philosophical zombies)——那些表現得像你我一樣卻又缺乏主觀經驗的人——的存在?這個問題引起了很多學者對意識的興趣,包括我。原因在于,如果這種僵尸(或者說精密但毫無感情的機
如今閱讀任何關于醫療健康領域未來的文章,你無法避免碰到由“A”和“I”這兩個字母組成的縮寫,它代表著醫療行業尋找更智能的解決方案的希望和憂慮。雖然人工智能領域(AI)在1956年就出現了,但是它一直未能為醫療界帶來多少貢獻。直到最近關于機器學習的炒作才開始與現實融合。圖片來源:RF123 到
“人工智能立法的重點應在于充分利用AI技術所提供的各種機遇,構建適宜的環境以激勵、培育大量AI初創公司和新服務的發展,防范和應對AI技術所帶來的各種潛在危害。”牛津大學計算機系主任邁克爾·伍爾德里奇教授日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如是表示。 AI的三項重要突破 伍爾德里奇教授主要從事多
人工智能是無數小說和電影最初的靈感,也是無數科學家和工程師最終的夢想。想象一個畫面:一個小小的機器人穿過一片精細折疊的DNA,然后拾起一個分子,再在一個指定的位置上放下來,進行更多分揀。這并不是什么科幻片的場景,而是最新一項生物工程項目非常真實的研究結果:華人學者錢璐璐博士研究組發表了題為“A
對于科研人員來說,人工智能時代產生一個問題是:論文會交給 AI 來處理嗎? 同行評審有其缺陷。人類(即便是科學家也會)有偏向、懶惰和自私。而且即使是科學工作者,有時候數學也會不很靈光。所以不可避免的是,有人提議將人工從同行評審中剔除,以人工智能取而代之。計算機以其公正、不知疲倦和無自我身份定位
人工智能(AI)可謂目前科學界的頭號“網紅”,從沃森(Waston)機器人不到10分鐘診斷出白血病,到“阿爾法狗”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選手;從戰場到太空,隨處都可見其身影。美國《科學》雜志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人工智能也已滲透進科研領域,正以各種方式玩轉科研。 尋找新粒子的蹤跡 早在上世紀8
人工智能(AI)可謂目前科學界的頭號“網紅”,從沃森(Waston)機器人不到10分鐘診斷出白血病,到“阿爾法狗”擊敗世界排名第一的圍棋選手;從戰場到太空,隨處都可見其身影。美國《科學》雜志在近日的報道中指出,人工智能也已滲透進科研領域,正以各種方式玩轉科研。 尋找新粒子的蹤跡 早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