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科研壽命問題,有人說博士畢業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讀博士期間,不論狀態、條件,對于科研前沿的跟蹤等等,容易出成果。圖片來源網絡 可一旦博士畢業,比如說10年以上,估計都在40以上。如果說到了50多歲,論文基本上都是掛通信作者,論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會全篇去寫了,對于科研前沿等等,一般而言就比較難以跟蹤了。 個人認為,科研壽命減短,與科研價值取向也有關系:比如,博士畢業一般有論文數量和水平要求,讀博也都是算拼了最大氣力。評職稱要求論文,目前職稱是決定工資收入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一般保障,因此論文也不能懈怠。但當這些外在驅動力不再存在時,科研動力也就減小,科研壽命也就相應減短。就比如當前的基金吧,每年交本子,屢投屢不中,科研動力、信心與興趣也就自然下降。另外,科研環境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也會間接打擊科研者的信心與動力。此外,諸如種種“科研做吐了的吐槽”,說明過于急躁的科研過程本身也會對科研的興趣造成致......閱讀全文
新年到來之際,清華、北大這兩所國內頂尖高校的校長幾乎同時發聲,稱將在2020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事實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是兩校在20年前就立下的flag。 這些年,它們為實現這個目標,都搞了哪些大事情?2020年,清北真的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嗎? “2020年達到世界一流大學水平、2
今年開學季,“00后”們集體邁入了大學時代。連日來,在各大高校的開學典禮上,大學校長們的“開學第一課”,向這些“00后”們闡釋大學精神,傳授修身治學的道理。 湖南大學2018級新生開學典禮 圖片來源:湖南大學官方網站 大學生該怎么做? ——“應該有挺身任事的擔當” 從蘇軾的《晁錯論》到《
當今世界,已進入了創新密集時代,高端人才和科技創新成為大國角逐的決定性力量,世界主要國家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爭奪日趨激烈。群雄并起,形勢迫人,中國如何在新一輪人才戰爭中占據有利地位?怎樣進一步加快引進高層次創新人才?用什么方法增強我們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
10月22日上午,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捐贈清華大學暨“國強樓”奠基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廣東省國強公益基金會未來10年內將向清華大學捐資22億元人民幣,用于支持清華大學的基礎前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高端人才引進,助力清華發展。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清華大學戰略發展委員會主任委員華建敏
2014年1月9日上午,由清華大學牽頭承擔的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研制專項“多維多尺度高分辨率計算攝像儀器”項目啟動會召開。自動化系戴瓊海教授擔任項目負責人,精密儀器系金國藩院士擔任項目顧問組組長。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基金委信息科學部主任柴天佑、計劃局項目處處長謝煥瑛、教育部基
2019年12月19日下午,北京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辦公室(以下簡稱“北京辦公室”)召開第六次全體會議,總結2019年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工作進展,研究部署2020年重點工作。北京辦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副書記、市長陳吉寧和北京辦公室主任,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共同主持會議并講話。國家發展改革委
11月9日上午,清華大學與河北雄安新區簽訂共同推進校企改革合作協議。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長、雄安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陳剛,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黨委常務副書記姜勝耀出席儀式。此次改革合作旨在貫徹中央對校屬企業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落實中央關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助力雄安新區打造全球創新高地。簽約現
今年2月,微軟公司CEO薩提亞·納德拉的新書《刷新:重新發現商業與未來》中文版面世。在這本書中,他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在我的成長經歷中,我一直被鼓勵保持好奇心,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極限。” 在近日于北京舉行的第二十屆“二十一世紀的計算”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微軟教育峰會上,納德拉再次表示,作
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承擔著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 那么,高校創新能力如何全面提升?如何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
青年人是祖國未來科技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同學們要遵守一條‘紅線’,加強學術道德、堅守學術規范,堅決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始終保持學者的清醒與自律,成為弘揚科學精神的堅定實踐者,成為誠信為人的典范和社會良知的引領者。”在14日舉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
初秋時節,綠葉漸紅的黃浦江濱,一場聚焦創新的論壇在這里火熱進行。 “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大學是科創中心的關鍵引擎”……9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2017年浦江創新論壇上,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成為與會嘉賓演講時出現的高頻詞匯。 本屆論壇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格局與使命”
3月26日,清華大學舉行全校教師干部大會,宣布邱勇擔任清華大學新一任校長。同日,浙江大學常務副校長吳朝暉升任校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校長徐惠彬也走馬上任。加上此前一個月任命的北京大學新校長林建華,至此,新一輪的大學換帥即將結束。 根據公開履歷,這幾位大學新校長有許多相似點:本校校友、理工學科
一邊是擠占挪用、虛列支出,一邊是管得太死、效率低下。《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目前高校科研經費管理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集中在結余經費、勞務費和間接補償的制度設計和執行過程中。 科研人員建議,應統籌設計科研費用支出范圍,在實現激勵的同時,還應發揮組建穩定科研隊伍的作用,賦予科研團隊更大“錢的自主權”
蔡榮根 王楠 以批判性思維為課程訓練核心的大學寫作課程在國外的世界一流高校中并不鮮見,而在我國,這一課程正方興未艾。 日前舉辦的首場“清華名師教學講壇”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將在今年秋季入學的2018級新生中開設“寫作與溝通”必修課。計劃到2020年,這門必修課覆蓋所有本科生,
今天,中國科協、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辦的“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2017年全國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宣講教育報告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協主席萬鋼代表主辦單位致辭,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杜占元主持報告會,李曉紅、邱勇
清華大學12月25日成立藥學院。千人計劃入選者、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家丁勝擔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藥學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因為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個人對于醫藥需求不斷增加,這給藥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為滿足
清華大學今日成立藥學院。千人計劃入選者、干細胞化學生物學家丁勝擔任首任院長。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表示,藥學在國際上被認為是“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因為它的發展直接關系到千千萬萬人的生命健康,尤其是近年來人口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個人對于醫藥需求不斷增加,這給藥學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為滿足現代高端
7月15日,清華大學低維量子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在理科樓舉行。來自教育部、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領導和嘉賓,低維量子物理實驗室學術委員會成員,清華大學校長顧秉林以及物理系重點實驗室成員出席揭牌儀式。清華大學副校長邱勇和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澤共同為實驗室揭牌。揭牌儀式
8月31日上午,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揭牌儀式在上海市普陀區跨國采購會展中心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市委副書記、市長應勇,上海市委常委、秘書長諸葛宇杰,副市長吳清,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副校長尤政出席儀式。儀式上,應勇、邱勇共同為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揭牌。應勇、邱勇共同為上海清華國
9月10日,南開大學頒發學校的首屆教育教學獎。 南開大學教師葉嘉瑩、顧沛獲得南開大學教育教學終身成就獎,各獲獎金100萬元人民幣。 前不久 ,從教33年的南京林業大學蔣松華老師在沒寫過一篇“達標”論文,終于評上教授職稱,受到廣泛熱議。 其實,近年來關于重獎一線教師、改革職稱評定方式的新聞越來
融創中國與清華大學簽署捐贈協議,融創中國正式向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捐贈10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清華大學開展教育與科研、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等工作。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清華大學常務副校長王希勤、清華大學黨辦校辦主任叢振濤、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秘書長袁桅、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融創中國執行董事、執行總
作為我國科技領域的基本法,科學技術進步法自1993年頒布以來已走過26年,距離2007年修訂也達12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晨26日在科學技術進步法修改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修改科技進步法是貫徹黨中央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是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的重要
2007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審出擬獎項目202項,現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1個月內為公示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本公告公示的項目有異議,均可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科研管理處提出。 &
3月24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以下簡稱“蓋茨基金會”)以及清華大學聯合發起成立的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啟動儀式在北京舉行。 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是在中美加強公共衛生和全球衛生安全合作的大背景下,由三方共同建設的世界一流的非盈利性全球醫藥創新機構。該中心也是該類藥物研發中
5月30日是我國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5月27日“慶祝全國科技工作者日暨全國創新爭先獎勵大會“在京召開。 全國創新爭先獎”是繼“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之后,國家批準設立的又一個重要的科技獎項,是僅次于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一個科技人才大獎。該獎主要表彰在科學研究、技
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獎人 趙忠賢 院士 Zhao Zhongxian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 由中國科學院推薦 趙忠賢,男,1941年出生,遼寧新民人,1964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后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擔任國防課題組業務負責人和超導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科學
陳肇元 陳肇元, 1931年出生,浙江寧波人,1949年考入上海的中國紡織工學院,1950年轉學清華大學并于1952年提前一年從土木系畢業留校任教。1997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曾歷任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常務理事,教育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主任,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
喜歡流行音樂,著西裝,戴眼鏡,善直言,開朗,成果多,是人們對2013年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立新的印象。 在院士榮耀的背后,吳立新還有艱苦的成長記憶,勤奮的求學時光,執著的他鄉尋夢,以及對科研的熱情,對生活的熱愛,對學生的關懷,對老友的感激,對新身份的思索……吳立新教授(右三)在指導學生
幾天來,發現引力波的熱度還在持續,除了對成果本身的關注和討論,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的參與也使得中國科學家參與國際高水平科研合作的話題成為科技界與教育界關注的焦點。 在此次合作中,清華大學團隊有何收獲?我們如何更好地參與到重大科技項目的國際合作中?從參與者到主導者,我們還要邁過哪些坎兒? 重大科
科學精神照亮逐夢之路 見證 時間過得很快,轉眼2019年馬上就要到了。一百年前,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文章說,只有兩位先生可以救中國。其中之一,便是“賽先生”,也就是科學。這聲振聾發聵的吶喊在神州大地回蕩了一個世紀。 一百年過去了,科學精神對于今天而言依然十分重要,而且隨著我國科學技術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