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積最小的Illumina測序儀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展身手
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SAMRIID)的Mike Wiley和Catherine Pratt把他們的iSeq和其他8箱實驗室設備一起裝進Pelican安全箱,從埃塞俄比亞飛往剛果民主共和國(DRC)的金沙薩。此時剛果正爆發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死亡人數急速上升,時間十分緊迫,無暇他顧。為免在海關受阻導致延誤,Wiley選擇了隨身攜帶測序儀。在狗狗們圍著他的“旅行實驗室”嗅來嗅去、對他的試劑和耗材展示出濃厚興趣時,他在一旁耐心等候。他順利通過機場,在抵達目的地數小時后,在總干事Jean-Jacques Muyembe博士的帶領下,于國家研究生物醫學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e de Recherche Biomédical, INRB)裝設了一個......閱讀全文
Illumina-iSeq測序儀再升級!產出增加1.7倍-成本降低20%
當地時間2019年1月7日,第37屆J.P.摩根健康產業大會于美國舊金山拉開帷幕,全球頂尖醫藥公司和金融投資機構紛至沓來,悉數登場。一年一度的J.P.摩根健康產業大會是全球規模最大、信息量最大的醫藥行業投資論壇,匯聚行業領袖、高增長公司、創新技術初創公司,分享業界最新最前沿的領先技術和創新觀點。
體積最小的Illumina測序儀在剛果民主共和國一展身手
美國陸軍傳染病醫學研究所(US Army Medic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s, USAMRIID)的Mike Wiley和Catherine Pratt把他們的iSeq和其他8箱實驗室設備一起裝進Pelican安全箱,從埃塞俄比亞飛
基因測序為你揭開埃博拉病毒的秘密
2014年6月,西非埃博拉病毒爆發初期,一組研究人員以空前的規模和速度迅速破譯了這一致命病毒的基因組。他們的發現揭開了病毒擴散過程中大量的關鍵性問題,包括病毒只通過人與人相互接觸的方式傳播并通過大量傳播產生新變異。 雖然目前公共衛生官員們相信病毒最危險的階段已經過去,事實上一切還尚未結束,先前
-英公開埃博拉病毒基因測序數據
一個英國科研團隊成功完成了對埃博拉病毒的基因測序,并已將數據在網上公開發布,免費提供給全球科研人員使用。這有助于各國研發更高效的治療藥物和疫苗。 劍橋大學3日發布公告稱,2014年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發后,來自該校及英國多個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開始在塞拉利昂采集病毒樣本,并利用美國一家公司開發的新
埃博拉病毒專家呼吁歐洲組建反埃博拉病毒軍隊
據法新社12月26日報道,一個研究埃博拉病毒的微生物學家稱,如果歐洲不像美國那樣把病毒當成“國家安全問題”來重視,那么歐洲會很容易被病毒攻擊。 倫敦衛生及熱帶醫學學院主任彼特?皮奧特稱(Peter Piot):“我們沒有重視病毒,而我們的不重視導致我們變得很脆弱。”在英國《獨立日報》的
埃博拉基因測序難為“無米之炊”
隨著埃博拉病毒橫掃西非,科學家缺乏重要基因數據來解答引發眾多擔憂的猜測:這種病毒會變得更具傳染性和更致命嗎?它會發生變化,讓其逃避診斷測試或疫苗嗎?非洲和歐洲實驗室的冰箱里存放著取自埃博拉患者的數千份血液樣本,但它們并未被使用,且少數幾個獲得新基因數據的研究小組并未公開信息。 研究人員
深度測序揭示埃博拉病毒何以產生多樣性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RNA編輯會導致埃博拉病毒的mRNA多樣性,但是這對病毒來說意味著什么呢?了解更多…… 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加爾維斯頓國家實驗室和J. Craig Venter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線狀病毒——包括埃博拉病毒和馬爾堡病毒,在感染期間,會產生比以前預計的范圍更廣的基因產物。
簡述埃博拉病毒特征
埃博拉病毒粒子外觀呈線狀,直徑為80nm,長度為970nm,屬絲狀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um。來自扎伊爾、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博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學特性不同。第4個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靈長目動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也有
埃博拉病毒致病機理
埃博拉病毒粒子的直徑為80納米,長度為970納米,屬絲狀病毒科。較長的奇形怪狀的病毒粒子相關結構可呈分枝狀或盤繞狀,長達10微米。來自扎伊爾、象牙海岸和蘇丹的埃波拉毒株其抗原性和生物學特性不同。第4個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靈長目動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獻報導有極少數人感染此病
Illumina測序儀
Illumina測序儀通常也被稱作Solexa測序儀(Illumina測序儀的特點見表5)。它適用于采用各種方 法制備的DNA文庫,文庫中DNA片段可以長達數百bp,并可通過橋式PCR來擴增模板片段。在 橋式PCR反應中,正向引物和反向引物都被通過一個柔性接頭(flexible linker)固定在
塞拉利昂再現埃博拉病毒
在世界衛生組織(WHO)于1月14日宣布西非埃博拉疫情結束的同時,該組織警告稱,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病毒很可能會卷土重來。而這正是塞拉利昂發生的事情——就在WHO的這一聲明發布后幾個小時,又有一名埃博拉感染者在該國死亡。 塞拉利昂衛生官員向記者介紹說,一名22歲的女性在接近幾內亞邊境的Baomo
埃博拉病毒為何難“破”
西非地區的埃博拉疫情引起全球關注。但其實,人類早在1976年就發現了埃博拉病毒。近40年過去了,科學家為何仍未研發出針對這一致命病毒的特效藥物或疫苗?破解埃博拉到底難在哪里? 首先要從埃博拉病毒說起。這種病毒很難對付,對實驗室中的培育環境要求極高。相關實驗必須在高安全防護措施的實驗室
一次封城時期的新冠毒株測序紀實
1月26日,湖北省疾控中心成功從一名武漢市本地肺炎患者的肺泡灌洗液樣本中分離獲得一毒株;隨即利用Illumina測序技術展開對毒株全基因組序列測定工作,文庫制備、上機測序與數據比對分析一氣呵成。這一系列工作為湖北省新冠疫情防控、病毒變異監測奠定了堅實基礎。隨著更多毒株分離與測序,將為揭示病毒傳播
新法可快速檢測埃博拉病毒
科技日報北京9月30日電(記者劉歲晗)美國研究人員近日完成的一項原則證明性研究稱,基于DNA排序的實時血液檢測,可迅速對埃博拉出血熱、基孔肯雅熱等危重傳染病進行診斷。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檢測未來有望用于實驗場地和醫療設施缺乏的地區。大多數商用或科研用基因診斷是以特定的病原體為目標。但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
埃博拉病毒抗體被成功分離
近日,記者從清華大學獲悉,該校醫學院張林琦教授研究組與呼吸疾病國家重點實驗室陳凌教授課題組合作,成功分離出三株具高中和能力的埃博拉病毒抗體。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旗下《科學報告》上。 5月20日,張林琦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們判斷抗體是否有效,有兩種方式——體外實
Cell:埃博拉病毒的全面進攻
埃博拉病毒能引發一種嚴重的出血熱綜合癥,導致人類和靈長類動物迅速致命。在今年2月從西非國家幾內亞開始的新一輪埃博拉疫情呈現出加速蔓延之勢,迄今為止這一疾病已經奪去超過4500個生命,令人感覺幾近失控。 近期Cell雜志以“Camouflage and Misdirection: The Fu
關于埃博拉病毒的發現介紹
埃博拉病毒 Zaire Ebola virus 令世界談之色變的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源于非洲的扎伊爾,其名稱就是根據扎伊爾境內的一條小河而命名。1976年首次暴發就多走了270人的生命,不過當時無人知曉是何種病毒。此后,這種神秘的病毒先后出現在加蓬、蘇丹、象牙海岸甚至英國。第二次
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相關介紹
2003年11月,美國科學家已經研制出預防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的實驗疫苗,一名志愿者接受了這種疫苗的注射。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死亡率很高,美國當局唯恐它被用作恐怖分子的生化武器,所以加緊了疫苗的研制。美國國家過敏與感染疾病研究院(簡稱NIAID)疫苗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2003年在貝塞斯達市的研究中心
蝙蝠或是對抗埃博拉病毒關鍵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的科學家研究稱,蝙蝠的免疫系統可能是人類對抗埃博拉病毒奧秘所在。 埃博拉病毒的起源目前還無法完全確定,但大部分科學家認為非洲果蝠(African fruit bats)可能是其起源之一。 澳大利亞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院(CSIRO)的米歇爾·貝克博士說,蝙蝠身上載有
便攜式基因組測序裝置可快速檢測埃博拉病毒
[導讀] 本周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傳染病學研究論文,描述了一個可以被裝入行李箱并運輸到現場使用的埃博拉病毒基因組測序監測系統,這個系統在收集樣本后24小時內就可以得出結果。 該便攜式基因組測序裝置可插入筆記本電腦USB接口 科技日報北京2月4日電 (記者張夢然)本周出版的英
埃博拉基因組測序發布重要發現
來自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 Pasteur)、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和悉尼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對在幾內亞流行的埃博拉病毒株進行基因組測序,追蹤了病毒的傳播,并監測了這一國家的病毒進化情況。 研究揭示出有三種不同的病毒變種在幾內亞,尤其是首都的城市區域和附近的市鎮同時傳播,研究人員在發表
-埃博拉經濟學:從埃博拉病毒肆虐看藥物研發機制
人類第一次發現埃博拉出血熱這種致命傳染病是在1976年。自理查德?普雷斯頓(Richard Preston)出版《高危地帶》(The Hot Zone)一書后,20來年來,埃博拉出血熱一直在公眾腦海中揮之不去。但那時,人類始終沒有發現任何藥物可以有效治療這種疾病。 目前,埃博拉病毒作為世界最致
埃博拉病毒致病效應研究獲進展
埃博拉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對人類最為致命的病毒之一,其致病機理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科研團隊通過構建一系列腺病毒基因轉移載體,系統地研究了埃博拉病毒包膜型糖蛋白在細胞以及小鼠模型中表達的致病效應。 據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王華林學科組介紹,埃博拉病毒可編碼多種形式的糖蛋白,但是
埃博拉病毒檢測只要幾分鐘!
埃博拉病毒準確檢測只要幾分鐘,將為醫療方案制定帶來關鍵信息。 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衛生部、波士頓兒童醫院項目參與者發現,新型商業化埃博拉病毒快速檢測手段準確度與非洲塞拉利昂疫情爆發時采用的傳統實驗靈敏度相當,研究成果已發表在醫學期刊《柳葉刀》(The Lancet)。 去年秋天,埃博拉在西非
新研究弄清埃博拉病毒基本構造
10月19日電 日本一項最新研究弄清了埃博拉病毒的基本構造,有望用于研發埃博拉出血熱的治療藥物。 埃博拉出血熱致死率很高,目前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埃博拉病毒是細長型病毒,RNA(核糖核酸)纏繞在大量的核蛋白周圍形成螺旋狀構造,在感染細胞后,可以抵抗細胞內的分解酶。 日本沖繩科學技術大學
揭開埃博拉病毒“復制機器”的面紗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7032.shtm 今年9月,非洲烏干達再次出現新的埃博拉疫情。這意味著埃博拉病毒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依然懸在頭頂,時刻威脅著人們的健康。 科學界一直想研制一款成本低、有利于推廣的廣譜性抗埃博
Lancet:埃博拉病毒疫苗研究進展
8月19日,Lancet雜志的一篇文章中,對目前埃博拉病毒疫苗領域的研究以及臨床試驗進行了總結,并提出了未來研究亟需解決的重要知識空白。根據Clinicaltrials.gov的信息,目前有36項埃博拉病毒疫苗的臨床試驗已經結束,另外還有14項正在進行當中。其中Rvsv-ZEBOV病毒的試驗性疫
我國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體基因
8月7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新農合大病保險、重大新藥創制、住院醫師培訓、埃博拉病毒等有關情況。 2013年,全國參加新農合人數為8.02億人,參合率達到99%。截至2014年5月底,農村居民大病保險試點工作已覆蓋全國50%以上的縣(市、區),其中,山東、天津、吉林、甘肅、
印尼發現紅毛猩猩感染埃博拉病毒
印度尼西亞研究人員在加里曼丹島的紅毛猩猩體內發現埃博拉病毒。研究人員目前推測是野豬將這一病毒傳染給紅毛猩猩,因此將在近期對當地一些野豬進行血清檢查。 據《雅加達郵報》3日報道,印尼亞逸朗加大學禽流感及動物傳染病研究中心研究人員說,他們在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間,從353只健康紅
國內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問世
記者8月13號從華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大基因)獲悉,該公司聯合軍事醫學科學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成功研制出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現已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申請應急審批,供防治埃博拉疫情使用。 埃博拉出血熱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出血性傳染病,臨床表現主要為突起發熱、出血和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