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報道,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其中2.4億人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約有65萬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細胞癌(HCC)。2006年中國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數據推算,我國有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其中慢性乙型感染(CHB)患者約2000萬例。十多年過去了,這些數據只會越來越高。 若將兩個大病種進行交集,我相信,同時患有腫瘤和HBV感染的患者數量仍讓人觸目心驚。而大多患者對于合病的自我認知是,在癌癥這個“大病”面前,慢性HBV感染如同螻蟻、不值一提。 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不論稱之為“遇上乙肝的腫瘤病人”,還是“遇上腫瘤的乙肝病人”,其在治療時都應該以抗癌為主,全程輔以慢性HBV感染規范管理。因為常使用到的抗腫瘤手段,如手術、放療、化療,都會對身體造成巨大的打擊,降低自身免疫力。一旦自身免疫功能受到破壞,免疫系統與體內的HBV的持衡發生紊亂,HBV再活動,損害肝功能,反......閱讀全文
江蘇亞盛醫藥開發有限公司(簡稱“亞盛醫藥”)成功完成B輪私募融資,本輪融資額高達人民幣5億元,為2016年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收關之戰添上重重一筆。本輪融資由國投創新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投創新”)管理的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領投,拾玉資本、潛龍投資、方正韓投等新投資人及元禾原點、元明資本、
一個將對人類健康、糧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物產業,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它將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第四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濟南召開之際記者采訪了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楊勝利教授。 楊勝利,著名生物技術專家, 國家“863”計劃生物技術與
“治療性疫苗國家工程實驗室”7日在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正式啟動建設,將以乙肝治療性疫苗研發為起點,全面推進中國治療型疫苗研發。 據悉,繼抗體藥物之后,治療性疫苗已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的新戰略制高點。疫苗是生物技術極為重要的部分,除預防性疫苗外,治療性疫苗可通過其調節人體免疫應答,為治療持續性感染
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通過CREB介導YAP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細胞生長。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的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南開大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嚴重威脅國人健康,我國肝癌患者絕大多數感染慢性乙肝。肝癌是一種惡性程度很高的腫瘤,目前治療手段和藥物極其有限。乙肝病毒引發肝癌的分子信號通路錯綜復雜,亟需發現關鍵節點蛋白作為新的潛在靶標。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孟頌東課題組研究發現乙肝病毒X蛋白活化肝細胞中NF-κB通路上調熱
華南首家肝臟腫瘤中心2月26日在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正式成立。這將有利于解決肝臟腫瘤規范治療的最優化。 據介紹,中國腫瘤患者中以患肝癌、肺癌兩大病種最多,80%以上的肝癌是因乙肝所致。 目前,肝臟腫瘤患者到醫院就診,往往需要到不同的科室找不同專業的專家診治,耗時、費力,也很難確定到
腫瘤標志物因冠有“腫瘤”的名號,大家對它可敬可畏。我們渴望通過它篩查自我身體狀況又會受到其結果不同程度升高的干擾。那這些所謂指標的輕微升高該如何正確指向?它對我們身體狀況有何等提示?本期我們就跟大家聊一聊腫瘤標志物的正確認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受環境和遺傳等多因素的影響,腫瘤已成為危及人類健康的
●目前腫瘤標志物檢測是早期發現無癥狀微灶腫瘤的唯一途徑,但腫瘤標志物檢測呈陽性并非一定就是癌癥,檢測呈陰性也不一定就能排除癌癥 ●腫瘤標志物檢測對健康人群篩查作用有限,且檢測成本高,更適用于高危人群及年齡40歲以上群體的腫瘤篩查,不推薦作健康人群的廣泛篩查 醫學指導/廣州醫科大學附屬
熱休克蛋白gp96(又稱GRP94)是位于細胞內質網膜上的熱休克蛋白90家族中的一員,在天然免疫和獲得性免疫中發揮著重要作用。gp96能作為分子伴侶結合細胞中的腫瘤抗原、病毒抗原或胞內細菌抗原,并將結合的抗原表位呈遞給抗原遞呈細胞的“專用運輸車”MHC I類和II類分子,從而啟動特
來自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epatitis B virus X protein,HBx)通過CREB介導YAP癌基因促進了肝癌細胞生長。相關論文發表在12月的國際著名肝臟疾病雜志Hepatology上(最新影響因子11.665)上。 南開大
說到攻克癌癥,時下抗癌圈最火的免疫療法似乎為人類開辟了對付腫瘤的另一條路徑。自2016年3月,美國前總統卡特宣布黑色素瘤腦轉移由免疫療法治愈后,免疫治療便被奉為抗癌“神器”。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無論國際國內,免疫治療研究都有著很多激動人心的進展——美國批準兩個CAR-T(細胞免疫療法的一種)
留美15年的戴立忠似乎沒那么“洋氣”,而他的發明卻讓中國核酸檢測技術揚眉吐氣。對他而言,始終不改的不僅是濃重的鄉音,更是用知識產權為中國人民謀福祉的初心。 1993年,畢業于北京大學的戴立忠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后又在麻省理工學院完成博士后研究,此后加入美國最大的核酸試劑
癌癥在不斷進化,在演化長征路上,人類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會傳染的癌癥 《財經》實習記者何青秋/文 癌癥很可怕,但至少不會傳染,這是我們從前的認識,但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的最新研究證實:癌癥也可能傳染。 在北美洲東海岸,軟殼蛤會因一種白血病成片死去,簡直像瘟疫一樣。一直以
APG-1387臨床研究負責人、中國肝炎防治基金會副理事長、2017年亞太肝病研究學會(APASL)主席、中華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前任主任委員、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肝病中心主任侯金林教授評論道:“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乙肝的藥物能非常有效的抑制病毒復制,但臨床治愈率(即HBsAg消失)很低。因此,大多
致力于在腫瘤、乙肝及與衰老相關疾病等治療領域開發創新藥物的處于臨床階段的研發企業——亞盛醫藥近日宣布,與復宏漢霖達成戰略合作,將共同探索公司在研原創新靶點Bcl-2選擇性抑制劑APG-2575與復宏漢霖首個獲批上市的產品漢利康?(利妥昔單抗注射液)聯合治療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CLL),推動其在中
中科院科研裝備研制創新成果調查:啟動交叉科學發展“探路燈” 王大珩院士和《現代科學儀器》主編胡柏順在《加速發展我國現代儀器事業 迎接21世紀挑戰》一文中寫道: 當今科學儀器技術最引人注目的發展是在生物、醫學、
中國領先的原創藥物研發企業亞盛醫藥今日(7月18日)宣布,由企業自主設計開發的、具有全球知識產權的、作用于新靶點MDM2-p53的抗腫瘤1類新藥APG-115獲得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批準進入中國臨床。這是APG-115繼2016年6月獲得美國FDA臨床批準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進展,尤
體外診斷,即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體外診斷產品主要由診斷設備(儀器)和診斷試劑構成。根據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標準,體外
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傅潔民博士 來自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傅潔民博士作《中國生物醫藥企業研發創新的機遇與挑戰》精彩報告。報告從全球醫藥市場與研發視點、中國生物 醫藥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生物醫藥企業面臨的研發挑戰三大方
據新華社電國際知名科學周刊《自然》(Nature)于近日發表由第三軍醫大學主導的原創性研究成果,揭示了一群新的CD8+T細胞亞類,闡明了其抑制病毒復制的機制。這一發現有助于理解慢性病毒感染免疫的關鍵環節,為根治HIV、乙肝等慢性病毒感染提供了新的可能。 在國際學術界,Nature與Scienc
近日,由“千人計劃”專家、《家庭醫生》的創始人之一的楊大俊博士等人創辦的亞盛醫藥在靶向抗腫瘤藥物方面再傳“捷報”。 作為一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臨床階段生物醫藥研發公司,生物探索在2015年慕名采訪過創始人楊大俊博士。他表示:中國有大量藥需要進口,普通老百姓付不起高額的醫療費用,希望公司能夠打
盡管輝瑞的萬艾可(偉哥)明年7月份才到期,但已先后有廣州藥業、聯環藥業等多家藥企展開仿制準備工作,“偽哥”概念帶來巨大想象空間。天方藥業申報的新藥TPN729MA也被市場認為是萬艾可的仿制藥,其吸并方中國醫藥上周因此三度漲停。而天方藥業今日的公告表明,TPN729MA已于7月12日收到國家食品藥
相關報道我國生物醫藥規模化生產技術薄弱 新藥開發速度慢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現代生物技術已對醫藥產業發展產生了革命性影響,近10年來國家加大力度支持生物醫藥創新體系建設和支持重要生物醫藥產品的產業化,在生物醫藥相關領域相繼建立了一批國家工程研究中心
致力于腫瘤、乙肝及與衰老相關等疾病治療的臨床階段的原創新藥研發企業 --亞盛醫藥,今日宣布與嘉和生物藥業有限公司(簡稱“嘉和生物”)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將共同探索亞盛醫藥研發的MDM2-p53抑制劑APG-115與嘉和生物研發的PD-1抑制劑杰諾單抗(GB226)在實體瘤及惡性血液腫瘤
關于中西醫的爭論由來已久。而近日,有人則把“戰火”燒到了中醫診脈驗孕這個話題上,這個人就是微博名人、北京積水潭燒傷科醫師“燒傷超人阿寶”(以下簡稱為“阿寶”)。此前,他曾公開表示“中醫是偽科學”。這次,阿寶愿出5萬獎金發起挑戰,以隨機盲法測中醫脈診準確率是否能超80%,同時歡迎“愛好科學的土豪”
篩豆子、篩面粉、篩花生、篩泥土、篩石子……對老百姓來說,“過濾篩”并不陌生,因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用到它。但是你聽說過“篩”DNA、“篩”細胞、“篩”蛋白質、“篩”微生物用的“篩子”嗎? 是什么種類的無機物?一“篩”就曉得;是多大長度的DNA?一“篩”就曉得;是何種成分的藥物?一“篩”就曉得
在國家新藥創制重大科技專項、藥品監管改革、醫保制度改革和科技金融創新的合力助推下,我國生物醫藥迎來蓬勃發展、量質齊升的可喜局面 只要繼續深化改革,不斷完善創新生態,中國新藥研發未來可期 最近一段時間,生物醫藥領域好消息不斷:中國生物和北京科興自主研發的新冠疫苗,在越來越多的國家接種,為全球抗
納米顆粒在中科院細菌外膜囊泡的腫瘤免疫治療體系研究進展的應用腫瘤免疫治療可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機能殺滅腫瘤細胞,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已成為掣肘腫瘤免疫療法發揮功效的關鍵問題。近日,中科院過程工程所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馬光輝研究員和魏煒研究員團隊發現了細菌天然分泌的單純細菌外
脫氧糖具有重要的生理活性,例如2-脫氧D-核糖是核苷類藥物的基礎原料和關鍵中間體,可用于制造抗病毒藥物和抗腫瘤藥物;如齊多夫定、拉米夫定、司達夫定,多用于治療艾滋病、乙肝和腫瘤,有著重要的開發價值和市場前景。目前,2-脫氧D-核糖主要通過化學合成,相對收率較低、成本較高。 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
亞盛醫藥(Ascentage Pharma)是一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的處于臨床階段的原創新藥研發企業,致力于在腫瘤、乙肝及與衰老相關疾病等治療領域開發創新藥物。近日,該公司宣布,其原創新靶點Bcl-2選擇性抑制劑APG-2575作為單藥或聯合治療復發/難治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小淋巴細胞淋巴瘤(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