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等9部門聯合印發實施了《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舉措,為今后如何開展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工作做出指引,是保護好人類共同的家園、實現“美麗中國”的重要政策保障。圖片來源于網絡 隨著生態保護補償范圍的日益擴大,以政府補償為主的財政資金已經難以應對補償資金需求的不斷增加,用市場化、多元化手段推進生態保護補償,能夠有效發揮市場力量,有利于建立補償的長效機制,提升生態保護補償的質量和水平,促進生態保護補償可持續建設,讓保護生態環境的地方不吃虧、能受益,有助于協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 總結創新了補償方式,明確多元主體參與 《行動計劃》是對已有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成果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明確補償主體的多元化。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之一,聚焦到生態環境......閱讀全文
陜西省“煤氣油開采生態補償機制”見成效
過去在陜西地界,煤、氣、油開采完就走,地表滿目瘡痍的狀態,今天,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2010年至今,陜西省利用征收的補償費,先后共下達四批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共下達資金24.5億元,重點實施了“礦區生態再造”、“重點水源保護”、“城市生態環境整治”、 “水土保持生
水專項加快完善生態補償技術-推動生態補償全面推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雖然我國流域生態補償已經形成了國家推動和地方自發實踐并行的省、市、縣多層次的補償模式,但是除了國家推動的新安江流域、汀江-韓江流域、九洲江流域、東江流域、引灤入津等跨省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試點以及陜西與甘肅自發建立的跨省渭河流
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
剛剛閉幕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戰略高度,以全面深化改革為主線,對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做出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明確提出了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等改革新舉措。筆者在此結合我國生態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建設的實際以及未來發展走向,談幾點認識。
擴展補償范圍提高補償標準-蘇州生態補償提檔升級
江蘇省蘇州市政府近日印發《關于調整生態補償政策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補償范圍和補償標準作了相關調整。 優化健全生態補償機制 此次調整是根據《蘇州市生態補償條例》的相關規定,對生態補償政策的優化和健全。這也是蘇州市自2010年實施生態補償政策以來的第二次提檔升級。 據了解,從201
青海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
為促進三江源頭生態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青海省先行探索建立三江源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已陸續啟動實施涉及11個方面的具體補償政策。 三江源地區是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被譽為“中華水塔”,受多種因素影響,這里生態問題日益嚴重,影響到源區及中下游水域。2005年國務院批準實施《青海三江源
江西在全國率先實施覆蓋全境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
冬日仙女湖,湖水清清,碧波蕩漾。而三四年前,湖面滿是密密麻麻的養魚網箱。2012年,江西啟動袁河流域的萍鄉、新余、宜春三市水資源生態補償試點,探索實現跨市行政區交接斷面水質、水量控制目標。在生態補償試點推動下,袁河水質惡化趨勢得到遏制,由袁河串起來的仙女湖等重要水庫再現“一湖碧波”。 募集補償
代表呼吁盡快制定生態補償法完善管理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張東升近日提交盡快制定生態補償法的議案,建議通立法推動生態補償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規范化,統籌區域科學協調發展,推動地區生態屏障建設。 張東升介紹,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由國家立法和地方立法共同構成的環境法律體系,確立了有關環境保護的具體法律制度。但在現行的環境
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林業廳廳長閻鋼軍說,當前濕地保護面臨較大壓力,建議國家盡快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并把鄱陽湖濕地納入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閻鋼軍介紹說,由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未建立,濕地區域群眾為保護濕地所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補
新疆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明年3月1日起施行
為預防和治理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造成的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出臺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條例,建立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該條例將于明年3月1日起施行。 條例規定,煤炭、石油、天然氣開發環境保護工作,實行全面規劃、保護優先、預防為主、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方針,堅持誰開發誰保
云南石林生態補償喊渴:補償標準有點低
“生態文明建設”,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獨立成篇。 如何平衡發展與環保的矛盾?如何健全生態補償制度?如何為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石林雖景致獨特,卻生態環境脆弱,當地的探索和面臨的困難,或許具有普遍意義。 “樹把石頭遮了才好看” 百姓生態自覺 林區漸成氣候 長年采石留下的
京津冀西北部初步形成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
?? 近日發布的《京津冀藍皮書:京津冀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顯示,京津冀西北部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初步形成。 根據藍皮書,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方面,北京市同張家口、承德兩市對接,簽署了《京津冀水污染突發事件聯防聯控機制合作協議》《京津冀協同發展林業有害生物防治框架協議
碳減排更要增加碳吸收-生態補償機制需“補位”
能源與環境幾乎是一對孿生兄弟。當兩兄弟“步調不一致”時,比如冒出一些高污染能源,就會拖累環境質量;相反,當兩兄弟“和諧相處”時,比如出來一些新能源,就會減輕環境污染甚至有利于環境質量提升。近年來,我國在加強能源與環境建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比如7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
鄂爾多斯探索實踐礦產資源開發生態補償機制
翻滾的麥浪邊金黃的玉米向陽而笑,不遠處的魚塘邊柳樹枝隨風飄動,溫室大棚內瓜果蔬菜長勢旺盛……如果非親眼所見,誰會想到這幅田園景象不在農家田埂上,而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武家塔露天煤礦復墾區。 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負面影響與煤炭資源開采相伴而生,如何協調生態損害與保護關系就成了礦
生態補償條例有望加速推出
此次全會公報除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外,還提出要劃定生態保護紅線。 中國證券報記者日前獲悉,由發改委牽頭制定的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基本制定完畢,有望近期出臺。意見涉及示范區建設,旨在將生態文明理念與實際操作相銜接。此外,環保部已牽頭開展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有
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制度
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這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中央財政設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以來,轉移支付范圍不斷擴大,轉移支付資
《生態補償條例》起草工作啟動
本報北京5月1日電??(記者朱劍紅)據國家發改委提供的信息,我國已正式啟動《生態補償條例》起草工作。 起草領導小組組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杜鷹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首次明確提出,“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國務院每年都
福建實行重點流域生態補償
近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印發《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補償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提出對閩江、九龍江、敖江三條流域實行生態補償辦法。三個流域共可籌集生態補償金不少于10億元,相比以往每年約3億元的整治專項資金,增加了2倍多。對水質狀況較好、水環境和生態保護貢獻大、節約用水多的市、縣加大補償。 福建省
南京生活垃圾引入生態補償
12月1日,南京市政府批準實施《南京市生活垃圾大型中轉和處置設施生態補償暫行辦法》。按照“誰受益、誰付費,誰污染、誰付費”的總體要求,明年起,該市生活垃圾中轉和處置設施所在區將享受50元/噸的生態補償費。 南京市級生活垃圾大型中轉和處置設施是指江南、江北環保產業園;城南、江北等大型垃圾轉運
湖南省政協委員:盡快建立生態補償制度保護湘江水
湘江流域面積、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省的40%、65%和80%,承載著近50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用水以及納污、灌溉、航運等功能,湘江水是名副其實的經濟水、生命水、政治水。 為保護湘江水質,永州市近年來強力推進森林禁伐、礦產禁采、湘江禁漁、兩岸畜禽禁養、禁上污染項目等“五禁”措施,大力加強環
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今年啟動
財政部1月12日發布消息,財政部和農業部日前聯合發布《關于做好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前期工作的通知》,根據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國家從2011年開始在內蒙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和云南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全面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對牧
我國要為海洋生態劃紅線-實施生態補償制度
罩上“保護罩”,開出“提醒單”,建起“防火墻”……以生態文明建設為主題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不菲成就,這種態勢有可能在未來幾年更加深化,并融入到“美麗海洋”的海洋生態文明體系建設中。 在剛剛召開的年度全國海洋工作會議上,新任國家海洋局黨組書記王宏說,過去一年海洋綜合管理進一步強化,已確定了
江蘇發生態文明保護意見-探索環保聯動執法機制
記者18日從江蘇省檢察院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保障生態文明建設,江蘇省檢察院專門制定并發布《關于充分發揮檢察職能作用服務和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將在全國率先建立完善環境保護聯動執法監督工作機制,實現行政與司法有效銜接,杜絕生態環境犯罪“降格處理”、“以罰代刑”。 “江蘇經濟發達、人口密集
中國即將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
美麗的呼倫貝爾草原,是我國最遼闊也是最優質的一片草原,藍天白云、綠草茫茫的景象在馬背民族口中世代傳唱、經久不衰。然而,在這美麗景象的背后卻有一個不爭的現實:目前呼倫貝爾草原每年以0.2%的速度建設,卻以2%的速度退化。 呼倫貝爾草原的退化折射出
湖泊治理支持資金引入競爭機制--保護水生態
日前,環境保護部公布了最新納入國家重點支持江河湖泊動態名錄的15個湖泊名單。與以往不同,這些湖泊是通過競爭方式被遴選出來的。改革現有資金撥付方式,以較少投入確保水生態安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聯手推進的這項制度創新,在遴選過程中獲得了各方支持和贊譽。 為爭取國家資金重點支持,全國30個省、市
生態補償怎能總在尷尬中徘徊?
榆林市向長慶油田催繳的巨額水土流失補償費,其實是一個生態“大罰單”,只不過這合計8.5億元的金額著實不小,才使得長慶油田難以接受,進而提出質疑。 我國2010年修訂實施的《水土保持法》第三十二條確實做出了收取“水土保持補償費”的規定,且指出收取使用管理辦法應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價格主管
解焱:“生態補償”之路如何走?
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要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并重申“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制”。這些關乎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一系列舉措,必將把“生態的價值”,提升到有史以來最高的水平,也必將給生態補償,爭取到更多的社會探索空
我國需加快推動建立健全長江源區生態補償機制
將長江源區納入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國家總體戰略,進一步明晰長江源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的各方利益關系和權利義務,并在長江立法中予以明確和保證,積極探索建立多元化長江源區生態補償專項基金,提供持續、穩定的資金來源。圖片來源于網絡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發源于被譽為“中華水塔”的青海省,流經11個省市匯入
生態環境中心在生態補償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作為聯系生態系統服務提供者和受益者、整合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途徑,生態補償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但目前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受益者的成本效益以及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者生計變化關注很少,影響著生態補償項目的公平性與效率。尤其是生態補償項目參與者受到補償后的生計變化,可能通過影響區域經濟結構
中央安排134億建立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機制
為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促進牧區牧業發展和牧民增收,國務院日前決定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中央財政每年為此安排資金134億元。近日,財政部和中央農辦、農業部有關負責人就建立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有關問題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草原退化嚴重,牧民增收乏力 目前,我
河北建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協作配合機制
日前,為進一步推進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強化風險防范,確保海洋生態環境安全,河北省生態環境廳、河北海警局初步建立起了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協作配合機制,兩部門于12月10日至11日,開展海上聯合執法檢查行動。這是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劃轉到生態環境部門后,兩部門首次聯合開展執法行動。 此次聯合執法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