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圓滿完成了我國首次覆蓋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的TS10深潛科考航次。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被認為是發展深海技術的引擎和集成平臺,也是開展深海科學研究、資源開發的重要支撐,相關技術的進步將促進深海裝備配套技術和新興產業發展。2017年科技部等三部門印發的《“十三五”海洋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提到的重要目標,就是開展潛水器譜系化工程。 從“蛟龍”號到“深海勇士”號,再到萬米載人潛水器,規劃實施以來,我國潛水器譜系化工程有序推進。 “蛟龍”將重返馬里亞納海溝 2012年,“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完成最大設計深度海試,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刷新了作業型載人潛水器的世界紀錄。由于當時潛水器常態化業務運行的條件仍不完備,自然資源部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閱讀全文
深海探測、深海開發,這是中國深海戰略的目標指向。在任何海域深度科考暢行無阻,業內人士稱之為“全海深”科考。要實現“全海深”科考目標,中國海洋科技工作者必須突破1.1萬米深潛技術,進入世界大洋最深處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在馬里亞納海溝最深處,深約1.1萬米處的地方,叫挑戰者深淵。 近日
2018年10月,“探索一號”第三次萬米深淵綜合科考歸來 對于擁有300多萬平方公里“藍色國土”的中國來說,具備深海探測能力,意義不言而喻。“下五洋捉鱉”是我國幾代科學家的夢想。 作為我國科技事業的“火車頭”和“國家隊”,中國科學院探索深海的努力從未停歇。“蛟龍”號讓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了
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中國科學院學部工作局、中國工程院辦公廳、中國科學報社承辦,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投票評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2016年12月31日在京揭曉。 入選新聞囊括了一年來最重要的科學發現和技術突破。 入選的2016年中國十大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
青島集聚了堪稱“國字號”的海洋科技力量,在全國獨樹一幟,在世界上也為數不多。如何發揮這支海洋科技“國家隊”的作用,對進一步提高我國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海洋大國到海洋強國的新跨越,意義重大而深遠。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建設海洋強國”;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體學習中,習近平總書記號召
航天員慶賀對接成功 6月24日拍攝的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大屏幕顯示,神舟九號與天宮一號再次形成組合體,首次手控交會對接成功。三位試航員走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后手舉國旗揮手致意 6月24日,“蛟龍”號
科學家追尋百年的萬有引力常數G值有了新的答案,為科技界服役130年的國際千克原器面臨退休,從航天到地球四極,2018年,新技術助力的科學新發現,不斷顛覆著人類已有的認知。深空探測開啟新旅程 1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正在建造的中國載人潛水器計劃2020年挑戰下潛海底萬米深度。近日,萬米潛水器的核心構件——載人球艙沖壓成功,為潛水器的建造奠定了基礎。 核心構件載人球艙沖壓成功 所謂沖壓,就是將一塊巨大的鈦合金板材用垂直的圓柱體打壓變形,使它變成一個“碗”,兩個“碗”扣在一起,就成了載人潛水器的球艙。它是潛
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這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3月10日攝)。3月10日,搭載著“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的“探索一號”科考船在三亞港靠岸。 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我國“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了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生物樣本。 “蛟龍”號在6963米深處采集的海底沉積物樣本。 7月16日,深潛員付文韜展示一個原本直徑15厘米的泡沫實驗球被水壓擠縮后的形態。 勝利完成海下7000米級
嫦娥四號翩然落月,長征五號火箭一飛沖天,“雪龍2”號勇闖南極……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國科技創新精彩紛呈。新的一年,我國科技領域有何看點?哪些新技術、新產品可能走進生活? 瞄準深空、深海,一系列重大項目探索未知 2019年12月27日,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伴隨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成功將實踐二
50年,3700多口井,取芯40多萬米,大洋鉆探計劃是迄今為止深海研究領域乃至整個地球科學研究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久的國際合作項目。 展望未來,大洋鉆探作為“航母”和“旗幟”的作用仍將繼續,但是未來還有沒有新意?科學上的突破口在哪里?中國科學家能夠在其中發揮什么重要作用?《中國科學報》記
“十二五”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45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課題11月30日通過科技部組織的驗收。 4500米載人潛水器(深海勇士號)被比作“蛟龍”號的“弟弟”。有了7000米級深度的“蛟龍”號,我國為什么還要研制4500米載人潛水器?4500米載人潛水器實現了哪些創新?未來我國在潛水器研
張謇”號上的技術人員從海底回收深海海底環境原位觀測器。 一個圓錐狀的深海海底環境原位觀測器,攜帶了7個大大小小的宏生物誘捕籠,22日晚被送到南太平洋島國巴布亞新幾內亞附近的新不列顛海溝5000多米深的海底。通過萬米光纖數據傳輸系統,中國萬米級載人深潛器科考母船“張謇”號上同步直播了海底宏生物采樣。
如果將我國漫長海岸線比作一張滿弦的弓,萬里長江就好像一支蓄勢待發的箭,位于長江入海口的上海,正是箭頭。每年,我國有許多考察船都從上海起航,奔赴藍色的大海或白色的極地,探索地球科學奧秘,在建設海洋強國進程中,烙下深深的“上海印記”。 上海是我國極地科學考察船“雪龍”號的家。自從1984年我國首次
2012年6月3日,江陰蘇南國際碼頭。 一聲綿長的汽笛在空中回蕩,承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緩緩駛離碼頭,96名參試人員向岸邊揮手道別。繼1000米、3000米和5000米級海試后,這條海洋調查功勛船將奔赴地球最深處馬里亞納海溝的南端,向我國首次載人深潛
上天、下海,這是人類千百年來探索廣袤未知空間的最大夢想。今年,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將上天對接天宮一號,繼去年夏天成功完成5000米深潛后,中國潛入深海的計劃進展如何? 昨天(3月11日),快報記者獨家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副所長兼總工程師顏開,他透露,按照計
“我熱愛海洋,研究海洋是我多年堅守的事業。深淵帶是地球上最不為人知的生態系統,我的科學夢想是建設國際一流的深淵科學隊伍,做世界一流的深淵科學研究。”“張謇”號首航首席科學家方家松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 方家松是國際知名的深海微生物學家、權威學術期刊《深海研究》雜志的副主編。為了追求心中
此舉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此次試驗任務為期47天。圖為“向陽紅09”試驗母船上的載人潛水器“蛟龍號” 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繼去年創下3759米的下潛深度記錄后,今年將沖擊下潛5000米深度的目標,這是中國載人深潛從未觸及的全新紀錄,下潛能力達到5000米深度后,可使
編者按 在7月剛剛公布的中國“科技十 二五”中,強調了對“三深”、“三極”的科學考察。深海、深地、深空,以及南極、北極、青藏高原,這些過去只能在科幻書籍中研讀的領域,正吸引著中國科學 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如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2009年首都科技界大會上指出的,“空間、海洋和地球深
四月的海南,艷陽高照,姹紫嫣紅。習近平總書記于百忙中視察了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全國海洋界倍受鼓舞。總書記的視察既是對海洋事業的關心關懷,又是對走向深海、經略海洋的指導鞭策,高屋建瓴,催人奮進。 南國邊陲,一個年輕的海洋科研機構,展示了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深海滑翔機、“海斗”號深
在陸地礦產資源“余額”日漸減少的今天,躺在海底的豐富礦藏越來越吸引人類目光。圖片來源于網絡 因原作業點有西風帶氣旋過境,出于船舶安全考慮,執行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船,在4月9日凌晨抵達位于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的另一作業點后繼續進行海底硫化物資源勘查。 中國大洋49航次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器布放入水 ▲提取水下文物標本 1987年3月,國家文物局牽頭成立了國家水下考古協調小組,成為中國水下考古誕生的重要標志之一。然而,30多年來,我國的水下考古基本集中在40米以內的淺海。今天,中國載人深潛技術與水下考古“聯姻”,終于實現了中國深海考古“
近日,中國自主研制的海底1萬米潛水器載人球艙完成出入口、觀察窗的開孔工作,載人球艙是潛水器最核心的部件之一,是潛航員的主要活動區,球艙主體為鈦合金,全部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下潛深度最大,最先進的潛水器之一。 為載人球艙的出入口和觀察窗開孔是載人球艙最重要的工序之一,對材料和技術要求極高。在現場,
3月10日上午,“探索一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靠港三亞,完成歷時121天、航行17000余海里的西南印度洋熱液科學考察航次(下稱“TS10航次”)科考之行。本航次中,“深海勇士”號在高海況、海底地質環境復雜的西南印度洋和中印度洋熱液區,創造了一系列中國載人深潛作業的新紀錄。 在
“蛟龍”號海試隊員揮舉紅旗向碼頭上的人們致敬。 “蛟龍”號機械手。 母船上的“蛟龍”號。 ■“蛟龍”歸來 可能人們對2010年“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南海海底插上五星紅旗的一幕還記憶猶新。明年,“蛟龍”號將有望再探南海,對南海的形成、環境、地質地貌進行研
“蛟龍”“海龍”“潛龍”三龍潛水器協同作業模式圖 4月30日,在完成深海最后一潛后,“潛龍三號”跟隨“大洋一號”船開始返航。4月20日開始,這個中國最先進自主無人潛水器,先后進行了包括兩次海試和兩次試驗性應用在內的四次潛水作業,在全新挑戰中不斷刷新著紀錄。 最近一段時間,大洋深處熱鬧非凡,各
黑色西褲,白色襯衫,天氣雖熱,著裝卻一絲不茍。見到周義明,是在位于海南三亞的中科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生長于臺灣新竹,海外求學工作40余年,5年前到三亞籌建中科院深海極端環境模擬實驗室,73歲的周義明頭發花白卻精神矍鑠,說話不疾不徐,面帶微笑。面對來訪的記者,這位成名已久的地球化學家熱情地當起了講
4月的三亞氣溫開始逐步升高,中科院深海所工程實驗室內,幾個身著工裝的科研人員正在一絲不茍地打磨著手中的零部件。 12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科院深海所,看望科技人員和考察科技創新情況。沿著總書記的考察足跡,《中國科學報》記者回訪了與總書記面對面交流的部分科研人員。 不負期許 扎實開展
圖為大亞灣實驗項目三號實驗大廳。 圖為三名航天員在天宮一號實驗艙內。 圖為“蛟龍”進行7000米級海試下潛試驗。 圖為殲—15艦載機在“遼寧艦”上準備滑躍起飛。 圖為嫦娥二號衛星拍攝的圖塔蒂斯小行星。 圖為10月25日,第16顆北斗衛星成功發射。 最玄 發現新的中微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