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三)
實驗方法原理VOTE是最近發展的痘苗病毒/T7 RNA聚合酶混合表達系統,將外源基因克隆到質粒 pVOTE. 1或 pVOTE. 2 中,通過同源重組將其整合到痘苗病毒 vT7lacOI 基因組中,制備重組病毒儲液。在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存在的條件下,用重組病毒感染細胞,外源基因被高效的T7 RNA聚合酶轉錄,并在感染細胞的細胞質完成翻譯。圖 16.16.3 說明了這一系統。實驗材料痘苗病毒 vT7lacOI含有外源基因的 DNA PVOTE. 1 或 pVOTE. 2貼壁培養的單層 CV-1 或 BS-C-1 細胞用于表達蛋白的細胞試劑、試劑盒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實驗步驟1. PCR 擴增外源基因可讀框,將含有翻譯起始密碼子作為 NcoI(CCAT- GG)位點一部分克隆到 pVOTE. 1 中或作為 NcoI(CATATG)位點的一部分克隆到 pVOTE. 2 中。PCR 產物的另一末......閱讀全文
T7RNA聚合酶的基本信息
T7RNA聚合酶具有高度啟動子專一性,且只會轉錄T7噬菌體中位于T7啟動子下游的的DNA或DNA復制品。此酶在合成RNA的過程中,需要DNA模板與鎂離子(Mg2+)作為輔因子。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精胺(spermidine)對此酶具促進效果。與細菌的RNA
T7RNA聚合酶的基本信息
T7RNA聚合酶具有高度啟動子專一性,且只會轉錄T7噬菌體中位于T7啟動子下游的的DNA或DNA復制品。此酶在合成RNA的過程中,需要DNA模板與鎂離子(Mg2+)作為輔因子。牛血清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及精胺(spermidine)對此酶具促進效果。與細菌的RNA
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
兩種重組痘苗病毒共感染細胞 單病毒感染OST7-1細胞 利用VOTE系統 ? ? ? ? ? ? 實驗方法原理 含有 pT7 控制的外源基因(「痘苗病毒系統基
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
實驗方法原理 含有 pT7 控制的外源基因(「痘苗病毒系統基因表達實驗」中「重組痘苗病毒(VTF7-3)感染后的脂質體轉染」)的重組質粒,通過同源重組可整合到痘苗病毒中,并制備重組病毒儲液。將此病毒儲液與 vTF7-3 共同感染貼壁或懸浮細胞,在培養過程中,外源基因被高效的 T7 RNA
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二)
單病毒感染OST7-1細胞實驗方法原理OST7-1 細胞來源于鼠 L929 細胞,能在細胞質中持續表達噬菌體 T7 RNA 聚合酶,因此,應用此細胞系無需用 vTF7-3 感染細胞。實驗材料貼壁培養的單層 OST7-1 細胞含有 pT7 控制的外源基因的重組病毒儲液試劑、試劑盒完全 MEM-2.5
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一)
本節介紹依賴于在哺乳動物細胞質合成噬菌體T7 RNA聚合酶的瞬時細胞質表達系統。首先,將感興趣的基因插入質粒中,使其位于T7 RNA聚合酶啟動子(PT7)的控制下。在培養過程中,外源基因被高效的 T7 RNA聚合酶轉錄。這種轉染方案適用于分析的目的,因為不需要構建新的重組病毒,所以比較簡單。對于大規
T7RNA聚合酶系統基因表達實驗(三)
實驗方法原理VOTE是最近發展的痘苗病毒/T7 RNA聚合酶混合表達系統,將外源基因克隆到質粒 pVOTE. 1或 pVOTE. 2 中,通過同源重組將其整合到痘苗病毒 vT7lacOI 基因組中,制備重組病毒儲液。在異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存在的條件下,用重組病毒感染細胞,外源基因
RNA-大量轉錄合成
實驗材料 模板 DNA 或質粒試劑、試劑盒 TE TE 飽和酚 氯仿異內醇 3mol LNaAc 無水乙醇 5X 轉錄緩沖液 lOOmmoL LDTT RNasin rATPrGTPrUTPrCTP SF6T3 或 T7RNA 聚合酶 異戊醇 DNase 7.5mol L 乙酸銨 無水乙醇 乙醇實驗
RNA-大量轉錄合成
? ? ? ? ? ? 實驗材料 模板 DNA 或質粒 試劑、試劑盒 TE ? TE 飽和酚 ? 氯仿
3.1.2-RNA-大量轉錄合成
RNA 標準轉錄體系的一般回收率為 lugRNA/ug 質粒 DNA, 使用下面的方法,可以提高回收率至 5?l0ug RNA/ug 質粒 DNA。大量制備 RNA 可以用于體外翻譯。實驗材料模板 DNA 或質粒試劑、試劑盒TETE 飽和酚氯仿異內醇3mol LNaAc無水乙醇5X 轉錄緩沖液lOO
依賴核酸序列的擴增技術解析
1.概述:依賴核酸序列的擴增(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amplification,NASBA),又稱自主序列復制系統(self-sustainedsequence replication,3SR)或再生長序列復制技術。1990年Guatelli等首先報道了這一技術.NA
依賴核酸序列的擴增的基本方法
基本方法為:將引物,標本加入擴增反應液,65℃1min使RNA分子二級結構打開,降溫至37℃加入逆轉錄酶,T7rna聚合酶和RNaseH,并在37℃反應1——1.5小時,其產物經瓊脂 糖電泳,溴乙錠染色即可在紫外儀下看到條帶.NASBA的特點為操作簡便,不需特殊儀器,不需溫度循環.整個反應過程由三種
核酸序列擴增法的定義
中文名稱核酸序列擴增法英文名稱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定 義一種在等溫系統中擴增核酸的方法。即利用T7RNA聚合酶僅在結合核酸上相應位點時才能起作用的特點,將結合位點序列與靶序列相連,然后產生靶分子的RNA拷貝,形成反轉錄和RN
核酸序列擴增法的技術特點
中文名稱核酸序列擴增法英文名稱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定 義一種在等溫系統中擴增核酸的方法。即利用T7RNA聚合酶僅在結合核酸上相應位點時才能起作用的特點,將結合位點序列與靶序列相連,然后產生靶分子的RNA拷貝,形成反轉錄和RN
核酸序列擴增法的定義和原理
中文名稱核酸序列擴增法英文名稱nucleic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定 義一種在等溫系統中擴增核酸的方法。即利用T7RNA聚合酶僅在結合核酸上相應位點時才能起作用的特點,將結合位點序列與靶序列相連,然后產生靶分子的RNA拷貝,形成反轉錄和RN
如何做原核表達(prokaryotic-expression)(二)
幾個常用的啟動子和誘導調控表達系統最早應用于的表達系統是Lac乳糖操縱子,由 啟動子Plac + 操縱基因lacO +結構基因組成。其轉錄受CAP正調控和lacI負調控。lacUV5突變能夠在沒有CAP的存在下更有效地起始轉錄,該啟動子在轉錄水平上只受lacI 的調控,因而隨后得到了更廣泛采用。la
原核表達載體的重要調控元件(啟動子、SD序列與終止子)
1.啟動子 啟動子是DNA鏈上一段能與RNA聚合酶結合并起始RNA合成的序列,它是基因表達不可缺少的重要調控序列。沒有啟動子,基因就不能轉錄。由于細菌RNA聚合酶不能識別真核基因的啟動子,因此原核表達載體所用的啟動子必須是原核啟動子。 原核啟動子是由兩段彼此分開且又高度保守的核苷酸序列組成,
關于PCR技術的各種變體的介紹
1.遞減PCR(touchdown PCR):前幾循環溫度逐漸下降。 2.逆轉錄PCR(RT-PCR):以由mRNA逆轉錄而來的DNA為模板,由此產生出來的DNA不帶有內含子(基因中不具意義的段落),常應用于分子克隆技術。 3.熱啟動PCR(hot start PCR):以高熱活化型核酸聚合
聚合酶的分類
可分為以下幾個類群:(1)依賴DNA的DNA聚合酶;(2)依賴RNA的DNA聚合酶;(3)依賴DNA的RNA聚合酶;(4)依賴RNA的RNA聚合酶。前兩者是DNA聚合酶,它使DNA復制鏈按模板順序延長。如在原核生物中僅就大腸桿菌中已被發現的就有三種(分別簡稱為PolⅠ,PolⅡ和PolⅢ等);DNA
聚合酶的分類
可分為以下幾個類群:(1)依賴DNA的DNA聚合酶;(2)依賴RNA的DNA聚合酶;(3)依賴DNA的RNA聚合酶;(4)依賴RNA的RNA聚合酶。前兩者是DNA聚合酶,它使DNA復制鏈按模板順序延長。如在原核生物中僅就大腸桿菌中已被發現的就有三種(分別簡稱為PolⅠ,PolⅡ和PolⅢ等);D
PCR的相關技術
隨著人們對PCR基本原理的認識和技術的掌握,通過對PCR 技術的大量改進,派生發展出一系列新的相關技術和改良方法。 逆轉錄PCR(RT-PCR): 以由mRNA逆轉錄而來的cDNA為模板,也因為是從表現型基因來進行增量的,由此產生出來的cDNA產物不帶有內含子,常應用于分子克隆技術[6]。
依賴核酸序列的擴增技術相關
NASBA的簡要過程如下:1.RNA模板鏈進入反應混合物后,第一個引物首先與模板鏈的3'端結束。2. 反轉錄酶,合成反義的補償的DNA鏈。3. RNA 酶H(一種核糖核酸內切酶,能夠特異性地水解雜交到DNA鏈上的RNA磷酸二酯鍵,分解RNA/DNA雜交體系中的RNA鏈,但不能消化單鏈或雙
關于RNA探針的基本原理介紹
體外轉錄技術不斷完善,已相繼建立了單向和雙向體外轉錄系統。該系統主要基于一類新型載體pSP和pGEM,這類載體在多克隆位點兩側分別帶有SP6啟動子和T7啟動子,在SP6RNA聚合酶或T7RNA聚合酶作用下可以進行RNA轉錄,如果在多克隆位點接頭中插入了外源DNA片段,則可以此DNA兩條鏈中的一條
聚合酶的功能特性
聚合作用在引物RNA'-OH末端,以dNTP為底物,按模板DNA上的指令由DNApolⅠ逐個將核苷酸加上去,就是DNApolⅠ的聚合作用。酶的專一性主要表現為新進入的脫氧核苷酸必須與模板DNA配對時才有催化作用。dNTP進入結合位點后,可能使酶的構象發生變化,促進3'-OH與5
聚合酶鏈[式]反應
中文名稱聚合酶鏈[式]反應英文名稱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定 義通過DNA互補雙鏈解鏈、退火和聚合延伸的多次循環來擴增DNA特定序列的方法。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生物學技術(二級學科)
DNA聚合酶的用途
聚合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Taq酶擴增的PCR產物,3'末端總是帶有1個非模板依賴型的突出堿基,而這個堿基幾乎總是A,因為Taq酶對dATP具有優先聚合活性,故可用T載體克隆。
關于聚合酶的介紹
1957年,美國科學家阿瑟·科恩伯格(Arthur Kornberg)首次在大腸桿菌中發現DNA聚合酶,這種酶被稱為DNA聚合酶I(DNA polymerase I,簡稱:Pol I)。1970年,德國科學家羅爾夫·克尼佩爾斯(Rolf Knippers)發現DNA聚合酶II(Pol II)。隨
聚合酶的分類介紹
可分為以下幾個類群:(1)依賴DNA的DNA聚合酶;(2)依賴RNA的DNA聚合酶;(3)依賴DNA的RNA聚合酶;(4)依賴RNA的RNA聚合酶。前兩者是DNA聚合酶,它使DNA復制鏈按模板順序延長。如在原核生物中僅就大腸桿菌中已被發現的就有三種(分別簡稱為PolⅠ,PolⅡ和PolⅢ等);D
定量聚合酶鏈反應
中文名稱定量聚合酶鏈反應英文名稱quantitative PCR;qPCR定 義將某種已知含量的DNA模板作為內標準進行PCR反應,對待測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更靈敏的定量PCR是采用實時PCR方法。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一級學科),細胞生物學技術(二級學科)
反向聚合酶鏈反應
中文名稱反向聚合酶鏈反應英文名稱inverse PCR;iPCR定 義用于擴增已知序列的DNA旁側未知序列的方法。即先用在已知DNA序列上沒有識別位點的限制內切酶,切出包含已知DNA、而兩端帶有未知序列的區段,將切出的DNA區段環化,然后再按已知的DNA序列設計一對引物進行擴增。應用學科細胞生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