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R法檢測乙肝病毒(HBV)主要用于對病毒性肝炎的診斷、療效觀察及預防研究工作。實驗方法原理多聚酶鏈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種模擬天然DNA復制過程,在體外擴增特異性DNA(或RNA)片段的新技術。本實驗是將待檢雙鏈DNA經94℃高溫變性成單鏈作模板,然后加入一對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引物分別與待擴增DNA片段的兩端互補,經55℃ 低溫退火,引物與模板互補結合。在72℃條件下,結合于模板上的引物在DNA聚合酶的催化下,利用反應體系中的4種dNTP為原料,按堿基互補配對的方式延伸合成兩條新的DNA鏈。所擴增的DNA可作為下一輪擴增反應的模板。重復上述循環過程,經過20~30個周期后,特異的目的DNA可擴增百萬倍以上。 PCR產物經瓊脂糖凝膠電泳后即可觀察到特異的擴增條帶。實驗材料血清樣品試劑、試劑盒HBV-PCR反應液HBV-DNA裂解液陽性模板溴化乙錠儀器、耗材PCR擴增儀電泳儀......閱讀全文
定量PCR是在定性PCR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核酸定量技術。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于1996年由美國Applied biosystems公司推出,它是一種在PCR反應體系中加入熒光基團,利用對熒光信號積累的實時檢測來監測整個PCR進程,最后通過標準曲線對未知模板進行定量分析的方法。該
舉乙肝的例子來說:通過酶免的方法查乙肝兩對半和通過熒光定量PCR的方法學查乙肝DNA小明得了肝炎,但他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炎,有一天身體不舒服或者正常體檢(比如入職體檢),他去看醫生,臨床醫生懷疑他得了肝炎(肝炎有很多種比如病毒性肝炎,也就是病毒傾入他體內后由于人體的三道防線沒能把病毒消滅掉,導致病毒在
[摘 要] 目的:探討ELISA法和PCR法聯合檢測對乙型肝炎診斷的臨床價值。方法:采用ELISA法與PCR法同時檢測421份血清標本。結果:用ELISA法測定HBsAg(+)、HBeAg(+)、抗HBc(+)時,HBVDNA陽性率高達90.6%;用ELISA法測定HBsAg(+)、抗H
諾如病毒諾如病毒(Norovirus,NVs)屬于杯狀病毒科諾如病毒屬,是引起非細菌性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體,世界50%以上的胃腸炎暴發均由它引起,可在醫院、學校、餐館等人群密集地爆發急性胃腸炎。根據病毒RNA 聚合酶和衣殼蛋白核苷酸序列的差異,諾如病毒分為5個基因型,其中GI、GII 型諾如病
感染性疾病有病原微生物引起,致病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病毒、細菌、衣原體、支原體和螺旋體等。這些病原體的傳統檢測方法通常采用形態學檢查,體外培養和免疫學試驗。但對某些難以培養的病原體,抗原抗體檢測不能判斷體內病原體 DNA 或 RNAde 復制情況,或存在檢測靈敏度低等問題。自聚合酶鏈反應( PCR )
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TRFIA)是一種非同位素免疫分析技術,它用鑭系元素標記抗原或抗體,根據鑭系元素螯合物的發光特點,用時間分辨技術測量熒光,同時檢測波長和時間兩個參數進行信號分辨,可有效地排除非特異熒光的干擾,極大地提高了分析靈敏
慢性乙肝的根本治療措施是抗病毒,目前推薦的一線抗病毒藥物有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和聚乙二醇干擾素,其他可選擇的藥物還有替比夫定、阿德福韋和拉米夫定。在評價抗病毒療效時,需要進行乙肝病毒學檢測,檢測內容包括乙肝五項指標(俗稱兩對半)和病毒脫氧核糖核酸(即HBV DNA)。 乙肝五項指標檢測結果常常用
上游是原料供應商,包括診斷酶、引物、反轉酶、探針等生物制品,高純度氯化鈉、無水乙醇等精細化學品,以及提取介質材料; 中游是分子診斷試劑和儀器制造商,包括羅氏、賽默飛、達安基因、科華生物、之江生物、湖南圣湘等; 下游是使用儀器或試劑的用戶,包括醫院、 第三方醫學實驗室、血站、體檢中心等。 從
2005年12月我國第一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頒布,2006年1月衛生部頒布了《2006-2010年全國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規劃》。其目的在于科學、規范和有效開展我國乙型肝炎防治工作。衛生部計劃在未來3~4年內逐步建立全國乙型肝炎實驗室檢測網絡,制定《全國乙型肝炎實驗室檢測工作技術規范》,加強實驗
各類病毒型肝炎傳播途徑(不是所有類型肝炎均通過吃飯傳播):甲型、戊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乙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性接觸、母嬰傳播;丙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性接觸、紋身、吸毒注射器、母嬰傳播;丁肝主要是血液傳播。 肝炎病毒標志物知多少? 甲型肝炎 甲型肝炎:(HAV-IgM
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攜帶者約4億,亞太地區是全球HBV的高發區[1]。在我國臨床各類(約103種)肝病中,病毒性肝病占一半以上;病毒性肝病中,乙型肝炎占80%以上。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據此推算,我國現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9 300萬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約
肝炎病毒學標志物檢查: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肝炎病毒,常見嗜肝病毒學標志物包括甲肝抗體、乙肝兩對半、乙肝病毒DNA,丙肝抗體、丙肝病毒RNA,丁肝抗體,戊肝病毒抗體。各類病毒型肝炎傳播途徑(不是所有類型肝炎均通過吃飯傳播):甲型、戊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乙型病毒型肝炎主要通過輸血、性接觸、母嬰
【摘要】 目的 探討HBV血清標志物前S1抗原(HBVPreS1-Ag)與HBVDNA的相關性。方法 用ELISA法對乙肝患者分別進行五項HBV血清標志物,前S1抗原檢測,同時采用PCR法檢測HBVDNA的含量。結果 &nb
母嬰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為分娩時經產道時被感染,或出生后與母親接觸被感染。了解乙肝表面抗原(HBsAg)陽性乳汁中乙肝兩對半(HBV)及HBV-DNA含量,有利于指導母乳喂養。現將70例血清HBsAg陽性產婦的乳汁進行HBV和HBV-DNA檢測情況報道如下。 &nb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DNA病毒,屬于嗜肝DNA病毒科,該科病毒以RNA中間體為模板經反轉錄合成DNA鏈。在電鏡下觀察,HBV感染者血清中存在三種形式的顆粒:Dane顆粒、小球形顆粒、絲狀或核狀顆粒。一般情況下,血清中小球形顆粒最多而Dane顆粒最少。常用檢測方法:在我國有50%~70%的人受過感染,由
[摘 要] 目的:了解無錫地區HBV前C/C基因變異情況,探討基因變異對乙肝病毒標志物(HBVM)及HBV DNA定量的影響。方法: HBVM用時間分辨熒光定量試劑檢測;HBV DNA定量PCR以德國Roche Lightcycler 熒光定量擴增儀檢測;HBV DNA前C/C測序使用①
在談乙肝色變的中國,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達到了1.2億人,慢性乙肝患者有3000萬人,乙肝作為我國最為嚴重的傳染病之一,開展它的相關檢測非常有必要。HBV感染檢測常用的血清學標志物包括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體(HBsAb)、e抗原(HBeAg)、e抗體(HBeAb)、核心抗體(HBcAb)。H
隨著分析方法的飛速發展,無論是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質,還是環境中痕量元素的檢測,或者生物體內功能因子的分析,都迫切需要一種靈敏度高、快速準確、性能穩定的痕量分析方法。時間分辨熒光免疫分析技術(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assay,簡稱為TRFIA)是20世紀80 年代中期發展起
乙型肝炎病毒包膜上的前S1、前S2蛋白及表面抗原為HBV DNA的S區前S1、前S2及S基因的編碼產物。pre S蛋白參與HBV的組裝、分泌和侵入肝細胞的機制,而機體對pre S的免疫應答成為清除肝細胞內HBV以及阻止病毒侵入肝細胞提供重要的防御作用。本文討論pre S2 Ag/Ab檢測與乙型肝炎病
生物化學檢查血清ALT與AST血清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AS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細胞損傷程度,最為常用。若大于正常上界10 倍見于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藥物性)肝壞死和缺血性肝炎。但轉氨酶水平的高低不能完全代表肝功能的好壞, 更確切地說轉氨酶水平與肝功狀態不成平行關系。A
【摘要】 目的: 探討不同乙肝感染模式的患者與HBV-DNA定量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檢測乙肝病毒血清標記物, 熒光定量PCR (FQPCR) 檢測HBV-DNA, 比較二者之間的關系。結果: HBsAg、 HBeAg、 HBcAb陽性組和HBsAg、 HBeAg
在急慢性輸血后肝炎、散發性肝炎、急性重型肝炎及肝硬化病例中,有部分病例無法用已建立的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的實驗室診斷方法進行病原學分型。繼1995年發現庚型肝炎病毒(HGV)后,1997年日本學者Nishizawa等[1]報道了應用代表性分析法發現了一種可能與輸血后肝炎相關的病毒,暫時稱為輸血傳
摘要:基因芯片技術是90年代中期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高新技術,是各學科交叉綜合的嶄新科學。其原理是采用光導原位合成或顯微印刷等方法,將大量DNA探針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與已標記的生物樣品中DNA分子雜交,再對雜交信號進行檢測分析,就可得出該樣品的遺傳信息。基因芯片技術目前國
摘要:基因芯片技術是90年代中期以來快速發展起來的分子生物學高新技術,是各學科交叉綜合的嶄新科學。其原理是采用光導原位合成或顯微印刷等方法,將大量DNA探針片段有序地固化予支持物的表面,然后與已標記的生物樣品中DNA分子雜交,再對雜交信號進行檢測分析,就可得出該樣品的遺傳信息。基因芯片技術目前國內
生物芯片技術是隨著"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的進展而發展起來的,它是90年代中期以來影響最深遠的重大科技進展之一,它融微電子學、生物學、物理學、化學、計算機科學為一體的高度交叉的新技術,具有重大的基礎研究價值,又具有
應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技術測定臨床標本中的病原體核酸成分,是一種高度敏感,且最為直接的檢測手段。由于臨床標本中含有蛋白質、脂類等物質,可干擾PCR反應,故在做PCR反應前必須進行核酸提取。經典的核酸提取方法通常是加去污劑(SDS等)裂解細胞,經蛋白酶處理、有機溶劑提取及乙醇沉淀等步驟。由于樣本的
作者:周宗 審核:吳洪巧2016年7月28日是第六個世界肝炎日,7月28日是已故諾貝爾獎得主巴魯克·布隆伯格的誕辰日,為紀念這位乙肝病毒發現者,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世界肝炎日變更為7月28日。肝炎一直是全球性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世界上有4億人感染乙型和丙型肝炎,
體外診斷,即IVD(In Vitro Diagnosis),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體外診斷產品主要由診斷設備(儀器)和診斷試劑構成。根據我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SFDA)的《醫療器械分類目錄》標準,體外
問:什么是QPCR?答:QPCR的英文全名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即實時熒光定量核酸擴增檢測系統,也叫實時定量基因擴增熒光檢測系統,簡稱QPCR。問:QPCR、DNA檢測、PCR之間的關系?答: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
問:什么是QPCR?答:QPCR的英文全名是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Detecting System。即實時熒光定量核酸擴增檢測系統,也叫實時定量基因擴增熒光檢測系統,簡稱QPCR。問:QPCR、DNA檢測、PCR之間的關系?答: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