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關于免疫檢查點調控的生物醫藥研發越來越火爆。去年,首個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在中國獲批上市。它的出現是癌癥免疫治療的一個重大突破。它釋放了人體免疫系統的“剎車”,從而對腫瘤發動一場有效的攻擊。然而,這些療法并非對所有人都有效,且經常伴有嚴重的副作用。因此,基于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潛在反應對患者進行分層可以使癌癥治療更加個性化。在了解抗腫瘤免疫調節(免疫系統對抗腫瘤)的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腸道微生物組的重要性。然而,潛在的分子機制仍然沒有明確。 現在,一項由Sanford Burnham Prebys醫學研究所主導、40多名科學家和三家醫院參與的全球性合作已經證明,腸道微生物組和免疫系統的抗腫瘤能力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科學家們確定了包含11種菌株的“雞尾酒”療法,它能激活免疫系統并延緩小鼠黑色素瘤的生長。該研究還指出了未折疊蛋白反應(UPR)的作用,這是一種維持蛋白質健康(穩態)的細胞信號通路。在對免疫檢查點治療有反應的......閱讀全文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免疫治療已成為癌癥精準醫療中的一大熱點,并已逐步發展成為繼手術、化療和放療后的第四種腫瘤治療模式。2019年,腫瘤免疫治療有突破有進展。值此新年之際,轉化醫學網整理了今年熱門的免疫治療研究文章,共有12篇。 01 Treg細胞重編程改善免疫治療 Mauro Di Pilato,et al.
在過去幾年里,癌癥免疫療法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誕生給腫瘤學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雖然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卓越療效展示了人體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癥方面的巨大潛力,但是很多癌癥患者對這一創新療法并沒有響應。近些年來,人們經常會聽到腫瘤可以分為“熱”腫瘤和“冷”腫瘤兩大類型,這兩種類型的腫瘤有什么區別?對
時至歲末,轉眼間2018年就剩下最后的15天時間了,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里,科學家們在癌癥免疫療法研究領域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本文中,小編就對2018年的重要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解讀,分享給大家! 【1】Science:特定腸道共生細菌能夠提高癌癥免疫療法的治療成功率 doi:10.1126/sc
近年來,研究者們在腫瘤的預防與治療領域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臨床上手術、放化療以及免疫療法的結合使用也大幅提高了患者的壽命以及生活質。然而,在很多情況下,腫瘤組織還是會出現較強的抗藥性,使得治療結果往往不佳。因此,進一步探究癌細胞的耐藥性的產生以及尋找針對性的治療方法是目前的研究熱點。本期為大家帶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腸道微生物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utrition Reviews: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 DOI: 10.1093/nutrit/nuz106 根據喬治華盛頓大學(GW)和美國國家標準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
近日,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一種利用患者自身免疫細胞的免疫療法在治療1型糖尿病的早期臨床試驗中顯示出巨大前景。這種療法利用I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一種叫調節性T細胞的免疫細胞,在證明安全性的I期臨床試驗中不僅沒有造成嚴重副作用,而且這些細胞能在患者體內存在至少一年時間。
近年來,隨著科學家們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據將機體的免疫系統與腸道菌群聯系了起來,當然我們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統到底和機體腸道菌群有著怎樣的關聯?免疫系統能夠被腸道菌群調節,抑或者其能夠主動調節機體腸道菌群的多樣性從而來影響健康? 本文中就對二者之間的關聯性研究進行了整理,如下:
人體是由自身細胞及共生的大量微生物細胞所共同組成的復雜共生生命體。人體腸道微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被稱為“第二基因組”。在人體微生物組學中,96-99%的微生物聚集在胃腸道,腸道微生物與機體健康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 本文,我們整理了腸道微生物行業的產業現狀,包括腸道微生物的應用場景、產業化
最近幾年關于腸道微生物的研究越來越火熱,日益深入的研究也逐漸揭開了腸道微生物的諸多秘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與人類健康密切相關。本文中小編為大家盤點了近期關于腸道微生物與健康相關的NCS重磅研究,分享給大家。 【1】Cell:震驚!腫瘤微生物組竟能決定癌癥患者的生死 DOI:10.1
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共同剖析免疫細胞對機體健康多個方面的重要性,分享給大家!圖片來源:en.wikipedia.org 【1】Front Immunol:研究發現鮮為人知的免疫細胞具有抗癌能力 doi:10.3389/fimmu.2019.01580 近日,來自都柏林三一學院的研究人員
近日,美國MD安德森癌癥中心發表在《Cell》雜志上的研究揭秘為什么有的胰腺癌患者能夠“長壽”,而大部分胰腺癌患者只有普通短生存期。 胰腺導管腺癌是最常見的一種胰腺癌,大多數患者在確診時都處于晚期。只有9%的人能活到5年。早期癌癥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復發率高,中位生存期為24-30個月,因此胰腺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少數長期存活的胰腺癌患者與許多對所有治療方案都無效的胰腺癌患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在于他們的腫瘤中的細菌群落刺激或抑制免疫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8月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 Microbiom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發現少數長期存活的胰腺癌患者與許多對所有治療方案都無效的胰腺癌患者之間的一個關鍵區別在于他們的腫瘤中的細菌群落刺激或抑制免疫反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9年8月8日的Cell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umor Microbiom
在人體腸道內的微生物中,超過99%都是細菌。人體正常的腸道細菌種類有500~1000 種。人腸道中的細菌細胞數達100萬億個,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 78 %,然而人體細胞總數也不過10萬億個,這意味著胃腸道內的細菌總數比人體細胞總數還多10倍。 腸道細菌不僅數量龐大,種類也繁多。占主要地位的是厚
2015年,Bertrand Routy還是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癌癥中心的一位博士生,他常去醫院收集癌癥患者的糞便樣本。醫生嘲笑他,甚至給他取了個外號:便便先生。 但Routy的研究結果發布后,人們停止了對這類研究的嘲笑。研究表明,某些腸道細菌似乎可以提高人們對抗癌治療的反應。醫生也盼望研究者能
2015年,Bertrand Routy還是法國古斯塔夫·魯西癌癥中心的一位博士生,他常去醫院收集癌癥患者的糞便樣本。醫生嘲笑他,甚至給他取了個外號:便便先生。某些腸道細菌似乎可以提高人們對抗癌治療的反應。醫生也盼望研究者能分析患者的糞便樣本,以預測他們是否對抗癌藥物產生反應。圖片來源:Ola
我們都知道,癌癥的發生很復雜,而且往往是由于多種因素互相作用而引起的,然而有時候癌癥的發生或擴散往往需要幫手來幫忙,那么到底有那些因素會成為癌癥的“幫兇”來幫助癌癥發展呢?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相關的研究報告,分享給各位!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癌癥都有哪些“幫兇”! 【1】兩項研究揭示骨髓源性免
如今,“免疫療法”和“腸道微生物”迎頭相撞,擦出了一道令科學家們興奮的火花。兩組科學家研究發現腸道微生物(至少在老鼠體內)顯著影響免疫系統對付癌癥的能力:這些微生物影響個體對癌癥的自然免疫能力以及個體對免疫治療藥物的應答;某些種類的細菌能有效地駕馭個體的抗腫瘤免疫力。圖片源自網絡 經過了幾十
近兩年來,以免疫檢查點為藥物靶點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受到越來越多科研工作者的青睞。但是臨床研究結果表明,許多癌癥患者因接受免疫藥物治療而出現不同程度的免疫相關不良反應,最終出現不得不提前終止治療的情況。 而寄居在人體內的腸道菌群可以影響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能夠極大地改善患者對該療法
編者按:微生物組對于人體的健康可謂至關重要。在癌癥方面,它們能夠影響癌癥的發生、進展、乃至療法的效果。一方面,這是因為微生物能夠影響到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另一方面,這是因為與細胞共生的微生物能對局部、乃至遠方的免疫系統造成影響。可以說,想要開發未來的精準藥物,離不開對微生物組的診斷與理解。最近,《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皮膚中的調節性T細胞促進毛發再生 doi:10.1016/j.cell.2017.05.002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通過開展小鼠實驗發現作為一類
胰腺導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是所有實體瘤中,致死率最高的癌癥類型之一,這也讓它得到了“癌癥之王”的稱號。目前原發性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只有7.5%,與上世紀50年代的1%相比,只提高了6.5%。落后于絕大多數其它癌癥類型生存率的改善幅
癌癥目前仍然是全世界人類最大的殺手之一。近日,Nature Genetics 和 Nature Medicine 聯合發表了題為:Nature Milestones in Cancer 的文章,總結了21世紀以來癌癥研究旅程中的14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以展示在理解癌癥和開發新療法方面取得的重大進
近日,《Nature》雜志再次將腸道微生物推上熱點。坐實人體腸道共生微生物對癌癥免疫治療的重大影響,腸道微生物與免疫系統雙劍合璧為腫瘤免疫治療譜寫了新藍圖。 由桑福德·伯納姆·普雷比斯醫院的研究人員領導的40多名科學家和三所醫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在著名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
腸道是人體內最大的微生態系統,其微生物種類超過1000種,數量占人體總微生物量的78%。有趣的是,腸道粘膜集結了人體約60%~70%的免疫細胞,成為維護人體健康的天然屏障,也可謂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 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腸道慢性炎癥會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炎癥性腸病,尤其是潰瘍性結腸炎,
少吃多運動是許多人深信不疑的減肥妙法,可是科學家發現,僅僅靠”管住嘴,邁開腿“還不能讓人變得苗條起來。肥胖的背后其實有著更為復雜和深奧的生物學機理,我們吃下去的每日三餐,不僅提供了人體每日所需的能量,還養活了人體內大大小小的腸道微生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微生物決定了我們機體的健康程度。如果腸道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在抗腫瘤免疫和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有效性中起著關鍵作用,但其分子機制尚不明確。現在,由40多位科學家和三家醫院組成的國際團隊對這種關系進行了研究,并確定了腸道微生物組與免疫系統抗癌能力之間的因果關系。 釋放被腫瘤踩住的剎車——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免疫檢查點抑制
經過了幾十年的挫折,科學家們終于能有效地應用免疫系統來對付腫瘤,且治愈了腎癌和黑色素,忽略一些失敗的案例,我們甚至可以說免疫治療的時代已經開啟了。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說法來描述人類微生物組,然而人體內數以萬億計的微生物卻被我們忽略了幾個世紀。不過如今已有研究漸漸揭示了體內微生物的重要性,尤其是它們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