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究發現地震或能“愈合”地震
本報訊(記者唐鳳)4月15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裴順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美國萊斯大學教授鈕鳳林及其他合作者有關龍門山斷裂帶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西部的龍門山斷裂帶在大地震中的結構演化過程,觀測到清晰的地震波速度同震降低和震后恢復現象,發現蘆山地震的發生顯著加速了汶川地震破裂區的愈合。龍門山斷裂帶地震P波速度的演化過程 圖片來源:鈕鳳林等 斷層內的不均勻性和分段性是過去幾十年里地震學的重要發現之一,近年的研究表明,大型斷裂帶內各個斷層段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影響地震孕震過程與發生時間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地震后的斷層愈合與強度恢復過程中,附近乃至遙遠地區發生的大地震會造成恢復過程的臨時中斷,這是因為當局部地震導致斷層減弱時,這些大地震產生的震動會導致淺層斷層損壞。 此次研究人員將時移層析成像技術應用于龍門山地區研究,并成功獲得了斷裂帶的同震和......閱讀全文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震或能“愈合”地震
本報訊(記者唐鳳)4月15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裴順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美國萊斯大學教授鈕鳳林及其他合作者有關龍門山斷裂帶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西部的龍門山斷裂帶在大地震中的結構演化過程,觀測到清晰的地震波
華北克拉通上地幔P波速度及徑向各向異性結構
華北克拉通不僅有被破壞的東部塊體,還有基本保持穩定的西部塊體,它是研究大陸形成與演化的最佳場所。因此,華北克拉通地區的地下結構和地球動力學特征等一直是地球科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 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球與行星物理實驗室副研究員王建與日本東北大學教授趙大鵬合作,發展了一種P波各向異性
地質地球所等獲得特提斯構造帶地幔頂部P波速度
由新特提斯洋閉合導致非洲板塊、阿拉伯板塊、印度板塊與歐亞大陸碰撞而形成的特提斯造山帶是當今全球最大的陸陸碰撞造山帶,對該構造帶深部結構及動力學過程的研究也是地球科學界的熱點。地震層析成像是探測地球內部結構直接有效的手段,利用地震波路徑集中于上地幔頂部的Pn波這一優勢震相可以獲得地幔頂部高分辨率的
弦振動的研究實驗波速和理論波速分別如何求出
實驗波速可由f=u÷2L,以f為y,1╱L為x,用最小二乘法,y=bx,大物實驗書里有相關公式得到b,Ub,從而得到u和Uu,理論波速由√(F÷線密度)得到
脈搏波速度的簡介
脈搏波速度是一項用于檢查動脈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動脈僵硬度已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以獨立預測高血壓 、冠心病 、糖尿 病、終末血管性腎病、自然人群的心血管病及全因病死率和死亡率,且與左室肥厚、腦卒中、老年 癡呆 等相關,因此檢測 動脈硬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無創性動脈硬化檢
研究揭示俯沖帶水合/脫水作用與孕震行為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夏少紅團隊聯合南京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等團隊,在俯沖帶水合/脫水作用與大地震產生關系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學研究雜志:固體地球》。茍濤助理研究員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夏少紅研究員為通訊作者,南京大學教授黃周傳與日本東
海原斷裂帶蠕滑區域的花狀構造特征獲揭示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科院青促會等項目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鄧陽凡及其合作者,利用密集地震臺陣揭示了海原斷裂帶的精細結構。相關研究發表于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全球已證實的蠕滑區主要分布于板塊邊緣的活動斷裂
脈搏波速度的臨床意義
異常結果 ①pwv是指脈搏波在一定時間內沿動脈壁傳導的距離。pwv可以直接反映動脈順應性,一般來說,pwv 越快,動脈彈性越差,僵硬度越高,反之亦然。需要檢查的人群年齡≥60歲。 ②已被診斷為高血壓(包括臨界高血壓)、高脂血癥、糖尿病或有2項以上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的患者。 ③已確診的冠
脈搏波速度的注意事項
檢查前禁忌: 保持正常的飲食與睡眠。檢查時要求:患者積極配合醫生檢查,按醫生的要求做準備,醫生仔細操作。
脈搏波速度的檢查過程
受檢者取仰臥位,將壓力感受器置于右側頸動脈、股動脈、橈動脈波動最明顯的部位,測量這兩點間的體表距離并輸入計算機,pwv根據兩個脈搏波之間的距離比脈搏波傳導的時間計算。
中國科大合作研究揭示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的新特征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吳忠慶合作研究揭示了自旋轉變下地球內部成分和溫度變化會產生相反的波速變化特征,該研究成果發表在11月3日的《地球與行星科學快報》(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目前,大量的地震層析成像研究已經比較好地揭示了地球內部三維的
地質所研究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后期改造過程取得進展
巖石圈結構與流變性的地震學研究為巖石圈與地幔柱相互作用及其后續變形提供了重要信息。位于西藏東部的峨眉山大火山巖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有可能因晚二疊紀峨眉山地幔柱引起,并在中生代—新生代構造運動驅動下(如印度洋板塊相對于西藏東部的東
學者們利用地震噪聲互相關發現下地幔散射體的反射波
下地幔占地球體積近60%,在各種尺度上都表現出強烈的不均勻性。對下地幔不均勻體特別是小尺度散射體的分布、形態和性質的研究,可以為認識地球深部物質組成及相變、地幔流變性、地幔對流尺度、地幔混合效率等提供重要制約。 傳統研究方法主要有S-P轉換波法和反射前驅波法。其中,利用震源下方的S-P轉換波法
南海海洋所揭示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等在地震孕育機制相關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了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誘發地震的因素眾多,目前研究普遍認為,影響地震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殼應力強度、斷層構造形態、流體應力積累和溫壓條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被研究者廣泛應用和改進,用來研究各種實驗條件比如基因敲除和化療在細胞遷移和增殖中的作用。該實驗的優勢在于(1)操作簡單(2)費用廉價(3)實驗條件容易根據不同的目的改進。實驗方法原理在單層培養細胞間制作劃痕以產生愈傷區域,然后監控該傷口周圍細胞的向劃痕遷移的現象,即傷口愈合。改變細胞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
實驗試劑DMEM培養基胎牛血清PBSBD24孔細胞培養板Raininpipettips,1ml戊二醛乙醇結晶紫實驗設備細胞培養儀:37°Cand5%CO2實驗材料人MDA-MB-231cell實驗步驟1.?細胞在含有10%FBS的DMEM培養基中生長。2.?細胞以一定密度接種到24孔細胞培養板中,生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
實驗概要細胞傷口愈合實驗被研究者廣泛應用和改進,用來研究各種實驗條件比如基因敲除和化療在細胞遷移和增殖中的作用。該實驗操作簡單,費用廉價,實驗條件容易根據不同的目的改進。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單層培養細胞間制作劃痕以產生愈傷區域,然后監控該傷口周圍細胞的向劃痕遷移的現象,即傷口愈合。改變細胞遷移和/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
原理:細胞傷口愈合實驗被研究者廣泛應用和改進,用來研究各種實驗條件比如基因敲除和化療在細胞遷移和增殖中的作用。該實驗操作簡單,費用廉價,實驗條件容易根據不同的目的改進。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單層培養細胞間制作劃痕以產生愈傷區域,然后監控該傷口周圍細胞的向劃痕遷移的現象,即傷口愈合。改變細胞遷移和/或
細胞傷口愈合實驗
原理:細胞傷口愈合實驗被研究者廣泛應用和改進,用來研究各種實驗條件比如基因敲除和化療在細胞遷移和增殖中的作用。該實驗操作簡單,費用廉價,實驗條件容易根據不同的目的改進。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單層培養細胞間制作劃痕以產生愈傷區域,然后監控該傷口周圍細胞的向劃痕遷移的現象,即傷口愈合。改變細胞遷移和/或
俯沖板塊地幔蛇紋石化的控制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研究員張帆團隊與合作者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俯沖板塊地幔蛇紋石化程度控制機制方面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論文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
工程地震儀的功能特點及適用介紹
工程地震儀采用進口箱體及觸摸屏技術,美觀、牢固、操作極為便捷。 工程地震儀利用錘擊、電火花或爆炸等作為激發震源,勘探深度從幾米到數百米,也可使用延時功能,獲取更深部地層的地震資料。 主要特點及功能 主要功能 瞬態多點瑞雷波勘探 淺層反射測量 淺層
地質地球所中、西部地殼結構特征及變化研究獲進展
過去大量資料表明,華北克拉通東部在中-新生代經歷了廣泛和強烈的巖石圈構造活動,造成其巖石圈地幔與地殼的厚度和性質都發生了明顯改變。然而,克拉通中、西部的顯生宙演化由于研究起步較晚和資料缺少,還存在爭議。近年來,地球化學與地球物理資料都表明克拉通中、西部的一些局部區域可能已經發生或
研究揭示地殼徑向各向異性特征指示華南大陸的微陸塊拼合與演化
華南大陸是歐亞大陸東部的重要陸塊,具有30多億年復雜的構造演化歷史。盡管現今華南大陸(SCB)表面變形和應力狀態似乎是均一的,但其不同塊體的年齡、成分及地震性等表現出非均勻性,這可能說明在形成穩定的華南大陸之前,存在多個起源不同的大陸碎片(或微陸塊)。研究多地塊地殼的性質和結構以及各個地塊在SC
地球物理學博士魏東平:兩大板塊擠壓引發汶川強震
5月14日,空降兵某部已出動6500人在四川什邡縣境內災情最嚴重的洛水、紅白等地緊急搶救被困群眾。圖為空降兵在什邡云峰化工廠清理廢墟解救被掩埋群眾。(中新社發 譚超 攝) 印度板塊一直擠壓歐亞板塊,使得中國大陸繃得越來越緊,能量只能在一個地方釋放,四川汶川就是這個最薄弱的環節。5月14日,中科
我國大陸巖石圈高分辨率三維地震速度結構模型建成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地球和空間科學學院地震與地球內部物理實驗室張海江教授團隊,采用先進的雙差地震層析成像方法,使用高質量的中國大陸數字化地震臺網(1294個臺站)記錄的區域地震走時數據,獲得了中國大陸巖石圈深達150公里的高分辨率三維地震縱波速度和橫波速度結構模型。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
臨床物理檢查方法介紹脈搏波速度介紹
脈搏波速度介紹:?脈搏波速度是一項用于檢查動脈血管是否正常的一項輔助檢查。動脈僵硬度已被認為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可以獨立預測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終末血管性腎病、自然人群的心血管病及全因病死率和死亡率,且與左室肥厚、腦卒中、老年癡呆等相關,因此檢測動脈硬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無創性動脈硬化
地震波衰減成像揭示青藏高原地殼流的分布
青藏高原是由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和擠壓造成的。在形成過程中,高原受到整體抬升,內部物質在擠壓和重力的雙重作用下從內部向四周流動。基于這一設想提出的下地殼流模型能夠較好地解釋青藏高原的演化和地表形變特征,并得到一些地質學和地球物理學觀測資料的支持。然而,由于很難對下地殼中的動力學過程進行直接觀測
日本研究小組宣布鐵合金縱波測速可知地球液態外核缺碳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放射光科學綜合研究中心的中島陽一特別研究員,與東京工業大學地球生命研究所廣瀨敬教授的聯合研究小組日前宣布,他們通過在70萬個大氣壓、2800開爾文(K)的超高壓高溫條件下測量出液態鐵合金的縱波速度,從而發現地球的液態外核碳極度缺乏。 地球中心是半徑為3500公里的金屬
美大學開發骨骼愈合劑-可加速骨骼愈合減骨折痛苦
據臺灣媒體報道,如今美國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研究小組正在開發一種注射藥物,可以加速骨骼的愈合過程,有助于骨折者減少痛苦。 據報道,普渡大學的研究團隊己經成立名為Novosteo的創投公司,用以募資并且便于臨床前的試驗,以加速進入人體試驗的階段。早前,醫學界提出許多創新
全新礦物測量揭開地幔之謎
近日,日本研究人員報告了對硅酸鈣(CaSiO3)鈣鈦礦的首次基于實驗的測量。CaSiO3鈣鈦礦是一種重要的地幔礦物,但無法穩定存在于地表。研究結果支持一種看法,即認為上地幔底部存在俯沖洋殼區域——穿過該區域的地震波被認為會出現波速異常。相關論文刊登于《自然》。 地球內部地震波傳播模型與等效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