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概要本實驗采用透析法制備了轉移因子(TF),并進行了檢測。實驗原理TF是一種可溶性不耐熱的小分子多核苷酸肽,分子量約3 500~5 000。56℃30min可滅活,低溫保存數年活性不消失。由于轉移因子能將供體某種特定的細胞免疫功能,特異地傳遞給受體,即具有傳遞特異性細胞免疫的作用,所以稱為轉移因子。另外它還能非特異地增強一般細胞免疫作用。轉移因子的作用發生迅速,給受體注射后數小時即出現皮試陽性反應。維持時間也較長,可達數月至一年以上。轉移因子具有免疫特異性,能特異地轉移供體的遲發型超敏反應,這種免疫轉移無種屬特異性,能在種間交叉轉移。由于轉移因子是小分子成分,無抗原性,長期應用,機體也不產生抗體。在實際工作中多采用動物的脾、淋巴結或外周血白細胞制備轉移因子。主要設備高速組織搗碎機、低溫冰柜、離心機、透析袋、紫外分光光度計及E玫瑰花環試驗所用器材等。實驗步驟1. 制備勻漿:將凍存的豬(人)脾臟或淋巴結取出融化,摘除脂肪......閱讀全文
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研究員王友紹團隊在南海北部首次發現浮游細菌的基因轉移因子。相關成果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上。 基因轉移因子廣泛存在于海洋細菌基因組上,可傳遞抗光合基因、固碳基因和硫還原基因等。目前,對海洋細菌基因轉移因子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 基因轉移因子是一種由細菌釋放的、形態
趨化因子及其受體的功能免疫細胞的定向遷移是機體免疫應答發生和完成的必須條件。趨化因子是一類控制細胞定向遷移的細胞因子。其功能行使由趨化因子受體介導。趨化因子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控制著各種免疫細胞在循環系統和組織器官間定向遷移, 使之到達感染、創傷和異常增殖部位, 執行清
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轉移與糖鏈的表達密切相關。一些腫瘤細胞糖基化修飾的改變能夠影響細胞的周期調控和細胞的增殖能力,促進腫瘤的發展,但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小組借助糖基化研究新工具——凝集素芯片,發現腫瘤轉移相關驅動因子,進而找到其上游調控因子以及下游靶向因子,揭開了
腫瘤的發生、發展以及轉移與糖鏈的表達密切相關。一些腫瘤細胞糖基化修飾的改變能夠影響細胞的周期調控和細胞的增殖能力,促進腫瘤的發展,但具體分子機制尚不清晰。來自美國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科研小組借助糖基化研究新工具——凝集素芯片,發現腫瘤轉移相關驅動因子,進而找到其上游調控因子以及下游靶向因子,揭開了黑
一、實驗原理Lederberg和Tatum(1946)選用典型的大腸桿菌為材料,篩選營養缺陷型。利用雙重和三重缺陷型的菌株,在簡單的合成培養基上混合培養,在此培養基上只有重組子能長,親本不能長,即所謂選擇性培養,使細菌雜交獲得成功。圖12-1說明了細菌的基因重組是不同基因型的細菌經接觸,接合后隨之發
5 .5 趨化因子對組織細胞及腫瘤細胞的趨化作用趨化因子除了對免疫細胞有定向趨化作用外,對其它能夠表達相應趨化因子受體的組織細胞都具有趨化作用。如前面提到的ELR-CXC類趨化因子對內皮細胞的趨化作用。SDF-1對胚胎期神經細胞的趨化能力使之在中樞神經系統神經網絡的發育中起重要作用。長期以
二、轉導 以噬菌體為媒介,把供細菌的基因轉移到受體菌內,導致后者基因改變的過程稱為轉導。 當噬菌體在細菌中增殖并裂解細菌時,某些DNA噬菌體(稱為普遍性轉導噬菌體)可在罕見的情況下(約105~107次包裝中發生一次),將細菌的DNA誤作為噬菌體本身的DNA包入頭部蛋白衣殼內。當裂解
近日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院和山東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Collaborative interplay between FGF-2 and VEGF-C promotes lymph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的研究論文,證實FGF-2和VEGF-C之間的
《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是英國作家Robert Louis Stevenson在19世紀撰寫的一部著名的小說。故事描述了在維多利亞時代,Jekyll博士為了探索人性的善惡,研究發明了一種特殊的新藥,吃下去便會變成另一個自我,即Hyde先生。博士把自己所有的惡
生物通報道:多梳色素框(CBX)蛋白參與多梳抑制復合物(PRC1),介導表觀遺傳基因沉默,并根據細胞的類型賦予PRC1明顯的致癌或抑癌功能。12月6日,在國際腫瘤學權威雜志《Cancer Research》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的康鐵邦教授帶領的研究小組報道稱,抑制結直腸癌
近日,在2014年美國芝加哥心臟協會科學年會上,來自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的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在個體心臟病發作后將干細胞因子直接運輸至損傷的心肌組織中或許可以幫助損傷的心肌組織進行修復并且再生。 研究者Kenneth Fish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為治療個體心臟病發作后利用干細胞進行修復治療提供
細菌細胞的70S核糖體是合成蛋白質的主要細胞成分,它包括50S和30S兩個亞基。氯霉素通過可逆地與 50S亞基結合,阻斷轉肽酰酶的作用,干擾帶有氨基酸的胺基酰-tRNA終端與50S亞基結合,從而使新肽鏈的形成受阻,抑制蛋白質合成。由于氯霉素還可與人體線粒體的70S結合,因而也可抑制人體線
2014年4月7日,南方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癌癥研究學會出版的著名期刊《Cancer Research》發表題為“miR-483-5p promotes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lung adenocarcinoma by targeting RhoGDI1
乳腺癌一直是世界女性之痛,我國最新癌癥數據統計顯示,乳腺癌是我國女性發病率最高的腫瘤,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紅顏殺手。轉移是乳腺癌的致死性進展,一旦發生即可嚴重降低患者生存率并對患者預后產生惡性影響。 乳腺腫瘤轉移的過程存在許多不同的階段,包括癌細胞侵入健康的乳房組織,逃離原發腫瘤,進入血管并在
生物通報道:鼻咽癌是頭頸部腫瘤中轉移率最高的,遠端轉移是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然而,鼻咽癌轉移的分子機制目前尚不明確。最近,來自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廣州醫科大學第三腫瘤醫院、美國德克薩斯大學MD Anderson癌癥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將絲氨酸蛋白酶抑制劑Kazal型6(SPINK6)確定為鼻咽
戰斗力強大又狡詐異常,這樣的敵手相信誰都會頭痛無比……不過如果面對的是癌癥,真是硬著頭皮也要上啊。但是人體內的隊友們,你們能不能給點兒力呢?就算不幫忙也不要幫倒忙啊,這是抗擊外敵不是內戰,搞什么“天下無人不通癌”呢? 而最讓科學家們咬牙切齒的,莫過于那些里應外合的人體免疫細胞了。在近期的《自然
細菌的接合是指供體菌與受體菌的完整細胞經直接接觸時供菌的 DNA 向受體菌單向傳遞給而產生基因重組的現象。大腸桿菌的接合配對是由致育因子( F 因子)的存在所決定的。沒有 F 因子的細胞作為受體,稱為 F-,含有 F+ 因子的細胞作為供體。 如果 F 因子是染色體外的細胞質遺傳物質,這種細
實驗方法原理 在大腸桿菌細胞內,F因子與染色體DNA之間的交換可使F因子插入到宿主細胞的染色體DNA中。帶有一個整合F因子的細胞稱為高頻重組(Hfr)細胞。不同的Hfr菌株中F因子的整合的位置不盡相同。在Hfr細菌和F-接合中,Hfr細胞染色體可以進入F-細胞,發生重組。Hfr細菌中染色體的轉移從F
繼兩周前,nature上發表了利用蛋白質組學發現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診斷標志物的突破性成果后(添加該文鏈接)。5月2日,又一篇卵巢癌新靶點的文章在nature上重磅發表!!還是那個蛋白質組,卻是腫瘤領域又一重要新發現!!! 腫瘤轉移一直是困擾癌癥治療的一大問題。5月2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r
繼兩周前,nature上發表了利用蛋白質組學發現胰腺癌治療靶點和診斷標志物的突破性成果后(添加該文鏈接)。5月2日,又一篇卵巢癌新靶點的文章在nature上重磅發表!!還是那個蛋白質組,卻是腫瘤領域又一重要新發現!!! 腫瘤轉移一直是困擾癌癥治療的一大問題。5月2日,來自芝加哥大學的E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發現聯合使用3種靶向抗癌藥物,能推遲HER2陽性乳腺癌腦轉移,這不僅有助于臨床上開發針對HER2陽性乳腺癌的新型治療方法,也對于進一步解析乳腺癌腦轉移作用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
感染,曾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一大疾病,是抗生素的發明,讓這一曾經意味著死亡的疾病變成了幾天就可治愈的"小病"。但正在人們為之歡呼之時,抗生素的耐藥性問題不斷凸顯。在美國,每年至少有23,000人死于耐抗生素感染,作為抗生素濫用大國,中國的情況只會更嚴峻。今天,具有多重耐藥基因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研究小組,發現腫瘤細胞為何選擇性轉移至肺部的新型免疫炎性分子機制,為阻斷腫瘤肺轉移提供了新思路。《癌細胞》近日發表了該最新研究結果并對此工作專門配發了評論。 目前認為,在腫瘤轉移之前,原發灶腫瘤能通過向血液釋放一些可溶性因子,募集骨髓細胞到即將轉移的遠端靶器官,營造
一項研究表明,腫瘤細胞通過釋放外泌體,使受納器官做好準備,形成轉移灶。 癌細胞通過血液由起源部位傳播擴散到遠處器官是癌癥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這個過程并不隨機;相反,一些種類的癌癥細胞會通過一系列分子程序,優先尋找特定器官,并在該處筑巢。這種尋找目的地的行為涉及到逃避原發腫瘤的癌細胞(有時也被稱
轉化過程可分為幾個步驟: (1)雙鏈DNA分子和細胞表面感受位點可逆性的結合; (2)供體DNA片段被吸入受體細胞; (3)侵入受體細胞的供體雙鏈DNA轉變成單鏈形式,其中的一條鏈被降解; (4)未被降解的一條鏈部分或 整個插入受體細胞的DNA 鏈,形成雜合的DNA分子;
腫瘤外泌體RNA通過激活肺泡上皮TLR3招募嗜中性粒細胞促進肺預轉移微環境形成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研究背景 1889年,Stephen Paget通過對大量腫瘤的解剖學研究發現,特定的腫瘤細胞總是傾向于轉移到特定的組織器官。假說認為腫瘤細胞只能在適宜的組織器官環境中才能形成轉移灶。盡管該發現意義重大,此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卻直到2015年才最終得到解答。Nature雜志在2015年在線刊登
7月4日,國際期刊《癌基因》(Oncogene)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健康科學研究所時玉舫研究組題為TNFα-activated Mesenchymal Stromal Cells Promote Breast Cancer Metastasis throug
前列腺癌是男性生殖系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發病隨年齡而增長,其發病率有明顯的地區差異,歐美地區較高。據報道僅次于肺癌,在男性是癌癥死亡的第二位。我國以前發病率較低,但由于人口老齡化,近年來發病率有所增加。 前列腺癌的初始階段是由雄激素調控的,因此,去雄激素法治療(去勢術)是用于漸進性前列腺癌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