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化研究對于基因的調控和腫瘤的發生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在一般正常的細胞中,基因調控區CpG島處于非甲基化的狀態。而當細胞發生癌變后,這些CG區域往往呈現甲基化狀態。英國醫學刊物《the Lancet》報道奧地利因斯布魯克醫學院的專家們早就可以通過檢測大便中DNA的甲基化變化,把健康人的大便與結腸癌患者的大便區分開。大便標本中SFRP2 甲基化的程度是診斷結腸癌最靈敏的標記。研究人員發現,腫瘤的發生以及一些遺傳病的出現和基因甲基化有非常密切的關系。目前DNA甲基化研究是腫瘤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 Pyrosequencing技術作為一種新的序列分析技術,能夠快速地檢測甲基化的頻率,對樣品中的甲基化位點進行定性及定量檢測,為甲基化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徑。Pyrosequencing是一種通過合成方法進行序列分析的方法,它通過核苷酸和模板結合后釋放的焦磷酸引發酶級聯反應,促使熒光素發光并進行檢測。......閱讀全文
腫瘤的個體化治療基因檢測已在臨床廣泛應用,實現腫瘤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標準化和規范化,是一項意義重大的緊迫任務。 為進一步提高腫瘤個體化用藥基因檢測技術的規范化水平,7月31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個體化醫學檢測技術專家委員會,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制訂了《腫瘤個體化治療檢測技術指南(試行)》。
應用WGS正在成為NGS中最廣泛的應用。通過該技術并且結合生物學應用,研究人員可以獲得基因組信息中最值得注意的信息73。舉例來說,2012年,Ellis等報道了基因與乳腺癌患者芳香酶抑制劑(aromatase inhibitor)治療法之間的關聯。他們指出突變,后果與診斷之間的關聯,同樣還有
基因修飾動物是研究在發育和疾病中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CRISPR/Cas9系統有效的應用于構建基因敲除和敲入小鼠。而楊輝團隊正好專注于該領域。 楊輝,30歲時,就成為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經所研究員;2015年,入選國家“青年千人計劃”;2019年,楊輝博士獲得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 由楊輝創辦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時間總是過得很快,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7年,2016年,我國有很多優秀科研機構的科學家們都做出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上。本文中小編盤點了2016年我國科學家發表的一些重磅級研究,以饕讀者。 --結構生物學 -- 1.清華大學 施一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今日,《自然》雜志再出人工智能重磅成果。來自美國、德國、意大利等100多個實驗室的近150位科學家通力合作,聯合在頂級期刊《自然》發表了這篇文章,他們開發了一個超級AI系統,該系統基于腫瘤組織DNA的甲基化數據,可以準確區分近100種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更厲害的是,這個AI系統還能自學成才,發現
2018年11月,中國科學家賀建奎聲稱世界上首批經過基因編輯的嬰兒-一對雙胞胎女性嬰兒---出生。他利用一種強大的基因編輯工具CRISPR-Cas9對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得她們出生后就能夠天然地抵抗HIV感染。這也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編輯嬰兒。這條消息瞬間在國內外網站上迅速發酵,
RNAi技術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 RNAi)是近年來發現的研究生物體基因表達、調控與功能的一項嶄新技術,它利用了由小干擾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引起的生物細胞內同源基因的特異性沉默(silencing)現象,其本質是siRNA與對應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研究報道,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測序研究領域取得的新成就,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Nature 【1】Nature:中國科學家使用單細胞測序來揭示人類胚胎植入的秘密 doi:10.1038/s41586-019-1500-0 近日,中國多家機構的一個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
常用生物軟件(windows)全面介紹一、基因芯片1、基因芯片綜合分析軟件。 ArrayVision 7.0 一種功能強大的商業版基因芯片分析軟件,不僅可以進行圖像分析,還可以進行數據處理,方便protocol的管理功能強大,商業版正式版:6900美元。 Arraypro 4.0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The Scientist Magazine評選出了2015年度生命科學領域十大創新產品,包含了7個基因組學、1個蛋白組學和2個代謝組學進入該名單。該獎項旨在表彰對科學和醫學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的
《Nature Methods》盤點2015年度技術,選出了最受關注的技術成果:單粒子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技術。 除此之外,也整理出了2016年最值得關注的幾項技術,分別為:細胞內蛋白標記(Protein labeling in cells)、細胞核結構(Unraveling nuc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文章,來解讀測序技術在闡明癌癥發生機制、癌癥診斷及療法開發等方面的巨大潛力,與各位一起學習! 【1】JAMIA:新工具深入挖掘外顯子測序結果 幫助找到最佳癌癥治療藥物 doi:10.1093/jamia/ocw022 科羅拉多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在國際學術期刊JAMIA上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2017年6月16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湯富酬課題組在《Cell Research》雜志在線發表了題為“Single-cell multi-omics sequencing of mouse early embryos and embryonic stem cells”的研
【1】Nature:開發基于DNA包裝的新型血檢可檢測多種癌癥 doi:10.1038/s41586-019-1272-6 近日,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簡單的新型血液檢測方法,通過發現癌細胞脫落的DNA碎片在血液中循環的獨特模式,可以檢測七種不同類型癌癥
【摘要】 2005年454公司首推劃時代的新一代測序儀,從而引發了測序市場上454、Illumina、ABI等公司在新一代測序技術上的比拼高潮。也正是這種你追我趕,讓繪制人類全基因組圖譜由過去的耗費4.37億美元和13年時間,驟然縮短到如今SOLiD 3運行一次即獲得50GB可定位測序數據。新一代
2008年12月 作為上世紀生命科學領域最重要的技術發明之一,測序技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對生命本質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假如沒有測序技術,基因序列就無法確定,酶切、克隆、反轉錄、cDNA、PCR、SNP、RNAi等等研究技術也就根本無從談起,生命科學領域也不會有今日的蓬勃發展。無人不曉的GenBank;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單細胞測序被評為2013年年度技術 2014 年首刊,《Nature Methods》雜志將2013年度技術(Method of the Year 2013)授予了單細胞測序(single-cell sequencing)。同時,雜志還介紹了2014年值得關注的技術,包括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戰,無需對基因組進行編輯就能對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項重要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CR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近年來單細胞測序領域的重磅級研究成果,與大家一起學習! 【1】Cell:開發出空間單細胞測序技術,有助揭示早期乳腺癌產生浸潤性之謎 doi:10.1016/j.cell.2017.12.007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德州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報道一種新的遺傳
流式細胞術(Flow cytometry,簡稱FCM)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對細胞的物理性質及化學性質,如細胞大小、內部結構、DNA、RNA、蛋白質、抗原等進行快速測定并可分類收集的技術。該技術超越了傳統顯微分析技術,能在瞬間對大量細胞進行準確的分析。這種快速有效的細胞分析技術已廣泛應用于
經過特殊的算法,我們得到了2018年前10個月中國生物醫學風云榜人物及最火爆的3個重大學術界事件,能夠上榜的風云人物/事件,都曾長時間占據過100多個公生物醫學公眾號的頭版頭條。 在此,我們精選了其中的3個事件及16位風云榜人物。我們對其進行了劃分,分別是:6星級的3個事件,分別位諾貝爾獎,國
今年早期,ABI公司應用SOLiD 3系統領先的寡核苷酸連接和檢測技術對人類基因組進行了測序,費用低于6萬美元。這臺新儀器的技術改進使更高的樣品和數據通量成為可能,從而有望進一步降低基因組測序的費用。例如,更廉價的基因組數據有望加速疾病關聯和生物標志物的發現,從而改善診斷和疾病處理,支持與個人最佳治
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技術,單細胞測序,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ddPCR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tDNA,質譜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紛紛亮相。 01 微流控芯片技術 微流控芯片,又稱為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是指在幾平方厘米
微流控芯片,高通量技術,單細胞測序,CTC循環腫瘤細胞,納米醫學,ddPCR技術,單分子免疫陣列技術(SiMoA),ctDNA,質譜檢測,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等最新技術成果與應用案例紛紛亮相。 01 微流控芯片技術 微流控芯片,又稱為芯片實驗室(Lab on a Chip),是指在幾平方厘米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2009年,基因組定向捕獲工具的出現,讓外顯子組的捕獲成為可能。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外顯子組測序比全基因組測序更有優勢,特別是對罕見的單基因疾病。不僅僅是費用更低,數據的闡釋也更為簡單。因此,外顯子組測序也在2010年被《Science》雜志評為年度十大突破。 數百篇已發表的文章,也證實了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