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關于中國淡水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學機制的論文“Challenges to saving China’s freshwater biodiversity: fishery exploitation and landscape pressures”在環境生態類綜合期刊Ambio 在線發表。 由于受到漁業捕撈、水利工程、工農業發展、城鎮化、航運、岸帶開發、江湖阻隔、采砂和采礦等多重人類活動的干擾,中國的淡水生物多樣性正處在極危險的邊緣,有些珍稀淡水生物如白鱀豚、白鱘等已經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和中華鱘已經極度瀕危,魚類和其它淡水生物的資源量和多樣性都呈現大量衰竭和急劇下降的趨勢。 以長江流域為例,文章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主要淡水哺乳動物及魚類等水生生物的衰退和變動趨勢。其中,文章首次全面地分析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在長江流域及全國各大流域實施禁止漁業捕撈(即禁捕或禁漁)的歷史背景、發展......閱讀全文
經濟視角解讀:我們為什么要保護生物多樣性 我們究竟為什么要關心這世界上千千萬萬種動物?為什么要投入巨大的資金來保護它們? 這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最終極也是最原初的問題。 過去,生態學家也許會這樣回答你:一個生態系統中存在的物種數量愈多,該生態系統愈穩定,生產量也愈豐富。但現在,他們會用經濟學家
10月15日至19日,第十五屆國際河流與湖泊環境會議(The 1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iver and Lake Environments)在張家界慈利縣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態與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國際湖沼學會
來自南京師范大學、華大基因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報告稱繪制出了白鱀豚 (baiji)的高質量基因組圖譜,由此揭示出了白鱀豚的低遺傳變異性,提供了關于水生生活適應的一些新認識。相關成果發表在10月29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南京師范大學
2010年12月2日,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與淡水河谷礦產品(中國)有限公司在京攜手啟動“大美西部 和諧生態”――“淡水河谷”中國西部生態保護創新公眾參與項目。這是國內第一個特別關注西部生態保護,面向社會各界倡導生態保護創新的公益項目,該活動將通過對中國西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日前批準了來自15個國家的申請,決定在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中新增13片區域,并擴大5個現有保護區的范圍。至此,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已覆蓋109個國家,總計擁有564個保護區。 生物圈保護區是一種新型的自然保護區,可將傳統的絕對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國際協調理事會批準了來自15個國家的申請,決定在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中新增13片區域,并擴大5個現有保護區的范圍。至此,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已覆蓋109個國家,總計擁有564個保護區。 生物圈保護區是一種新型的自然保護區,可將傳統的絕對保護過渡
修建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300公里長的航道需要獨立的環境評估。 尼加拉瓜湖是中美洲最大的湖泊,是很多對進化科學研究至關重要的魚類的家園。圖片來源:Axel Meyer 2013年6月,一家中國香港公司獲得尼加拉瓜政府授權,建造一條途經加勒比海,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運河。在經營權方面,
水蚤成為第一種基因組被測序的甲殼類動物 科學家們已經對蚤狀蚤水蚤的基因組完成了測序。蚤狀蚤是環境科學和其他生物學領域的一種重要的模式生物。這也是基因組第一個被測序的甲殼類動物。John Colbourne及其一個國際性的研究團隊報告說,這種極其細小的淡水蝦的親緣生物的基因組中充滿了
等指海葵 僧帽水母 鹿角珊瑚 昨天(7月25日),國家海洋局發布了我國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專項(908專項)的重要成果——《中國海洋物種和圖集》。該圖冊基本摸清了中國海洋生物的“家底”,共收錄我國海域海洋生物59門類28000余種。研究表明,我國是全球海
當地時間2月18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宜瑜榮獲世界自然基金會(WWF)2009年度愛丁堡公爵保護獎。在英國倫敦白金漢宮,愛丁堡公爵菲利普親王為陳宜瑜頒發證書和愛丁堡公爵環保獎章,以表彰他在中國乃至世界環境保護領域所作出的巨大貢獻。WWF主席尤蘭德·卡卡巴德瑟女士出席頒獎
8月19日,由國際湖沼學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中國土壤學會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第34屆國際湖沼學大會(SIL 2018)在南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是“湖沼學——支撐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的科學”。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出席開幕式并致辭。 國際湖沼學大會是國際上最有影響的內陸水體(湖泊、
在我國,傳統的水環境監測方法多為理化分析法,可定性、定量,準確性高,但通常只能反映瞬時污染狀況,對污染物監測的連續性不夠,難以對突發性的水體污染事故及時預警,不能反映水體中各種有毒物質的長期綜合效應;而生物監測技術,因反應靈敏、成本低、直觀,能反映各種污染物的綜合影響,日益受到環境監測領域的重
海洋生物是一個有趣的科學話題,但是要深入研究,也需要很多的科學方法與設備。在系統的研究中,會包括洋生物鑒定、海洋生物養殖與海水監測和海洋生態學數據分析等。研究專家也可通過對海洋生態科技養殖場中的生物養殖條件進行研究,分析光照、溫度、鹽度、溶解氧含量、投料比例以及人工環境對生物生長所產生的影響。海螃蟹
水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淡水資源短缺、污染嚴重的今天,水生生態系統在水體凈化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作為水生生態系統第一生產力的水生植物則被認為是維護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的關鍵。 “能否成功繁殖是水生植物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發揮作用的核心問題。”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水生植物適應性進
關于公示2016年度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結果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有關部門(單位)教育司(局),有關高等學校: 依據《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建設與管理辦法》和《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評估規則(2015年修訂)》,2016年9月至12月,我司組織實施了教育部
據美國《新科學家》雜志報道,以英國劍橋大學動物學家威廉?薩瑟蘭為主的30名科學家列舉了未來25大環境威脅,值得關注。其中最危險的隱患包括:人造生命和生物模擬仿生機器人,它們可能成為未來新的入侵物種,影響生態系統;對生物燃料和食物需求的增加,可能造成動物棲息地減少;氣候變遷、海平面上升、火災和極端天氣
潮汐濕地觀測場韓廣軒攝 生物多樣性觀測樣地海岸帶所供圖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詩中所指奔流到海就是東營的黃河入海口,它地處渤海與萊州灣的交匯處,黃河千年的流淌與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國最廣闊、最年輕的濕地生態系統——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 黃河三角洲濕地是東北亞
二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15項,不含專用領域) 16 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科學與應用 中科院是中國載人航天與探月工程的發起者、組織者之一,是科學與應用目標的提出者和實施者,50余家院屬單位承擔了大量重要工程任務和多項協作配套任務,突破了大批關鍵核心技術,為工程實施提供了強有力科技支撐。 在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