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cience:新研究揭示小鼠小腦與人類存在很大不同 doi:10.1126/science.aax7526 在一項新的針對大腦的研究中,來自美國、意大利、英國、法國和以色列的研究人員發現小鼠小腦可能并不是人類小腦的良好模型。相關研究結果于2019年10月17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of primary progenitor zon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erebellum”。他們描述了他們的涉及人類、小鼠和獼猴小腦發育的比較研究。圖片來自CC0 Public Domain。 先前的研究已表明小鼠小腦和人類小腦足夠相似,因此針對小鼠小腦開展的實驗可用于了解有關人類小腦如何發揮功能的更多信息。人類的小腦是大腦的一部分,負責處理感官信息和對這種信息作出的反應。在這項新的研究中,這些研究人員試圖找出小鼠小腦是否真地 足......閱讀全文
時光總是匆匆而逝,12月份已經開始,2017年也已接近尾聲,迎接我們的將是嶄新的2018年,2017年三大國際著名雜志Cell、Nature和Science(CNS)依舊刊登了很多突破性耐人尋味的研究,本文中小編首先對2017年Science雜志發表的重磅級亮點研究進行盤點,分享給大家!與各位一
2020年3月份即將結束了,3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大進展!經過改進的CRISPR-Cas9不受PAM的限制,可靶向整個基因組中的任何位點 doi:10.1126/science.aba8853 許多基礎研
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重磅!開發出延緩癌細胞生長的新方法 doi:10.1126/science.aai9372 癌癥是一種非常復雜的疾病,但是它的定義是相當簡單的:細胞發生異常和不受控制
對許多學者、特別是中國學者而言,發一篇Science論文,意味著學術地位和影響的極大提升,是夢寐以求的目標。雖然Science論文很多時候引領著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前沿,但偶爾也會有一兩篇論文,讓人覺得有些費解。而一些非常認真的學者,則會對其不依不饒,抓住問題,討論評論。 上周,青島大學物理學
2018年5月份即將結束了,5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腸道微生物組竟能控制肝臟中的抗腫瘤免疫反應 doi:10.1126/science.aan5931; doi:10.1126/science.aat8289
本月21所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在Nature& Science發文 2020年6月,Nature和Science(后文簡寫為N&S)兩期刊總計刊出原創論文(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135篇,其中Nature刊出76篇,Science刊出59篇。中國內地高校作為通訊作者單位(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4月1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開發出一種檢測CRISPR脫靶效應的新方法---DISCOVER-Seq doi:10.1126/science.aav9023; doi:1
劍橋大學的研究員 -Steve Jackson -以及布里斯托爾大學的前研究員 -Abderrahmane Kaidi -已經完成了兩項"任務":在同一天在Nature雜志中撤回了一篇論文,在Science中撤回了一篇論文(20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12月7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磅!揭示細菌存留細胞在抗生素治療期間破壞宿主免疫防御機制 doi:10.1126/science.aat7148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4月22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 Science:微管去酪氨酸化控制心肌細胞跳動機制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利用新的高分辨率顯微鏡發現在心臟中,被稱作微管(microtubule, MT)的
12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 Science:CRISPRa加入肥胖之戰,無需對基因組進行編輯就能對抗肥胖doi:10.1126/science.aau0629 在一項重要的新研究中,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人員證實CR
10月份Science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Science:新研究揭示人類微生物組是潛力巨大的新型抗菌藥物聚寶盆 doi:10.1126/science.aax9176 就像淘金熱中的淘金者曾經在北加州的山上開采這種閃亮的貴金屬一樣,“生物勘
在一次備受關注的撤稿事件后,瑞士和法國的研究機構已經證實,他們正在聯合對著名植物生物學家Olivier Voinnet的研究組進行一項新的調查。然而,Voinnet本人并不是這次最新調查的中心。 Olivier Voinnet教授是植物生物學RNA干擾研究方面的一位著名專家,曾于2013年獲得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9月2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重大進展!鑒定出有害藻花產生強效神經毒素軟骨藻酸的基因簇 doi:10.1126/science.aau0382; doi:10.1126/science.aau9067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6月9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針對藥物BIA 10-2474的神經毒性提出一種潛在的新解釋 doi:10.1126/science.aaf7497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美國和意大利的一個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7年8月4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在紅細胞終末分化期間,UBE2O重建它的蛋白質組 doi:10.1126/science.aan0218; doi:10.1126/science.aao1896 在一項
引人注目的是,活的細胞當準備分裂時,能夠將一堆雜亂的長達兩米的DNA包裝成整齊的微小染色體。然而,科學家們幾十年來一直對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感到困惑。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卡夫利研究所和位于德國海德堡的歐洲分子生物學實驗室(EMBL)的研究人員分離出這個過程,拍攝它的影
【1】Science:重磅!一種三特異性抗體三管齊下有望阻止HIV感染 doi:10.1126/science.aan8630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報道在實驗室制造的一種三特異性抗體(three-pronged antibody, trispecific antibody)要比用來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通過迄今為止對人類大腦進行的最全面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出現的個體差異,以及自閉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根源。 這項龐大的研究完成了近2000個大腦的分析,解析了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復雜機制,由多個機構完成,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S
最新研究顯示,科學家們通過迄今為止對人類大腦進行的最全面的基因組分析,揭示了大腦發育過程中所經歷的變化,出現的個體差異,以及自閉癥譜系障礙和精神分裂癥等神經精神疾病的根源。 這項龐大的研究完成了近2000個大腦的分析,解析了大腦發育和功能的復雜機制,由多個機構完成,相關成果公布在12月14日S
Eppendorf & Science 神經生物學獎 Eppendorf & Science 神經生物學獎是Eppendorf公司聯合《Science》雜志,為鼓勵全球青年科學家(35歲以下)對大腦及神經系統功能方面進行研究而設立的神經生物學獎項,獎勵金額為2
2014年12月Nature雜志推出了有關中國的一期特別增刊“Nature Index: 2014 China”。 根據自然的"加權分值計數法"指數(WFC)評分,中國成為了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家。在這期的特刊中,Nature分析了2013年1月1日到1
在過去的十年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麻疹疫苗通過兩種方式提供保護:它不僅可以預防這種眾所周知的以起斑點和發燒為癥狀的經常將兒童患者送往醫院的急性疾病,而且似乎還可以在長期內預防其他感染。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些研究人員提出這種疫苗可以全面增強免疫系統。其他人則認為這種疫苗的廣泛保護作用源于預防
今天,Science一則“Editorial expression of concern”,震動中國學術圈。 東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團隊此前登上Science的研究,在被舉報質疑存在學術不端行為——文章的多處圖片與先前發表的文章高度相似后,現在由Science官方作出回應。 而“Ed
與《自然》和Plos One不同,同是世界出版領域的大腕,《科學》雜志在當前開放獲取的歷史潮流面前似乎一直不為所動。不過,最近《科學》雜志終于按捺不住,已經準備 2015年啟動自己的開放獲取雜志。這個計劃中的開放獲取雜志名字Science Advances也非常響亮。這是《科學》后臺
近年來,由于細胞系污染、實驗技術本身存在問題而有待改進、實驗結果無法重復和研究人員存在學術不端等缺陷,不少論文的實驗結果廣受質疑,甚至論文慘遭撤回。基于此,小編針對近期這方面的相關新聞進行梳理,以饗讀者。 1.PLoS ONE:HeLa細胞幽靈---細胞系污染導致大約3.3萬篇論文存在問題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8年8月10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圖片來自Science期刊。 1.Science:重大突破!首次發現兒童腎癌和成年人腎癌的不同發育起源 doi:10.1126/science.aat1699 腎癌是英國第七大常見的癌癥
3月7日,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鮑惠銘教授(千人計劃入選者)在《筑金何啻舊燕臺》一文中宣布已提交辭職信,將于2021年8月底正式成為南京大學全職教授。從現在起到2021年8月,將是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南大的過渡期,在此期間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三位博士,過渡期間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將不安排2020-2
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9年1月18日)發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讓小編一一道來。 1.Science:揭示一種新的抗體療法可阻止骨髓移植后的巨細胞病毒重新激活 doi:10.1126/science.aat0066; doi:10.1126/science.aav9867
奧賽金牌、保送北大、哈佛讀博,成為CRISPR基因編輯開創者之一,連發三篇Science 論文,入選福布斯2014年30歲以下30個科學醫療領域領軍人物,入選2017年度“全球青年領袖”榜單,這樣的人生簡直開掛。 2017年,楊璐菡和George Church教授共同創立了杭州啟函生物科技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