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況下,當我們吃東西時,認為胃里裝滿食物就是飽了,真的是這樣嗎? 近日,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者在《Cell》上發表了相關研究,通過對迷走神經中的感覺神經元進行分類,從而識別出通過腸道伸展來抑制饑餓感的受體,由此得出腸道伸展受體在傳遞飽腹感信息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dx.doi.org/10.1016/j.cell.2019.10.031 我們的身體可以通過平衡每天攝入和消耗的能量來維持體重,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大量的神經末梢排列在腸道里,通過監控胃和腸道的內容物,然后由迷走神經(vagus nerve)將信號反饋給大腦,從而促進或降低食欲以控制進食量。這種反饋還涉及到腸道內激素敏感神經末梢,它們可以追蹤攝入的營養,并計算吃飽的時間,但目前還沒有人追蹤到這些神經元的確切類型。 基于之前的研究,Ling Bai博士針對迷走神經不同細胞類型作分子和解剖學分析。根據神經末梢的不同將腸感覺神經元分為三類:粘膜末端的神經末梢......閱讀全文
人體中最多的組成部分是什么?基因還是細胞呢?NO,NO,是機體的微生物!它們的數量與人體細胞的比例達到10∶1。僅在我們人體腸道中,就含有超過100萬億個細菌,這些細菌有助于人體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以預防食物中細菌所誘發的疾病。 腸道菌群是指機體腸道的正常微生物群的總和,近年來關于腸道菌群的研
時 間:2010年11月19日下午 地 點:北京國二招賓館 主持人:王林(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政策辦主任) 王林: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媒體的朋友,大家下午好! 近期,媒體包括社會各界非常關注鐵強化醬油的有關信息,應大家的要求,我們今天下午舉辦這次鐵強化醬油信息共享會。首先
有研究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超重和肥胖人數已從 1980 年的 857 萬上升到 21 億,其中成年人增長了 28%,兒童增長了 47%。據2013年發表在 Lancet 上一篇關于全球疾病負擔的研究顯示,在發達國家中男性肥胖率普遍高于女性,而在發展中國家則恰恰相反。 目前在中國肥胖人數已遠遠超
世界總會讓年輕人占領。 曾經和喬布斯一起演講的小天才Thomas Suarez今年還在讀初中,現在他在名叫MakerBot的機器人創業公司研究3D打印機。而出生于1997年的鄒奇奇,8歲出版了12萬字故事集《飛揚的手指》轟動美國,2013年登上TED時她已有“女權主義者”標簽和贏得諾貝
張成崗 2月24日清晨,呼吸著北京的早春清冷的空氣,張成崗驅車前往河北省保定市。他此行的目的地是保定監獄,打算與那里的管理者討論一下“菌心說”與預防犯罪相關研究的事宜,為下一步研究作準備。 “菌心說”是張成崗于2013年提出的概念,其核心內容是認為人體內存在的菌群決定了身體甚至心理的狀態。“我還
11月8日下午,騰訊2014 WE大會在京舉行。12位科技精英從全球各地匯聚到一起,圍繞“Nothing but the Future”這個主題,從各自領域出發,描繪了一幅幅關于人類未來生活的藍圖。 產品是什么樣子?能感知腦電波,自動推送精準服務。 交互是怎樣?空氣交互,無需各種平板、眼鏡.
2016即將過去,太多讓人驚奇的事情已經應接不暇。比如什么腐國脫歐啊,閨蜜干政啊,引進核食品,已經算不上啥了。倒是美國總統換屆,刺激了不少美國科學家。不信?你看下面這則報道。 川普當選美國新總統 全世界的科學家都炸了! Nature雜志的新聞版塊在今年十一月九號刊登了一篇題為“Donald
面包房總是充滿誘惑力一種咖啡中含“植脂末” 這下“災難”了!愛吃蛋糕的愛喝咖啡的都得小心點 因為蛋糕、巧克力、冰淇淋、奶油餅干、咖啡伴侶中常常藏著“植物奶油”,可導致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等疾病高發 A 最簡單的劃分是植物奶油和動物奶油。植物奶油是以大豆等植物油和水、鹽、奶粉等加工而成的;動物
吃不下甜點了?你腸道中的細菌可能會告訴你一些事情。根據11月24日在《Cell Metabolism》上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稱,餐后二十分鐘,腸道菌會產生一些蛋白質,抑制動物對食物的攝取。研究人員還展示了注入小鼠和大鼠體內的這些蛋白質,如何作用于大腦,減少食欲,從而表明腸道菌可能幫助控制我們進食的
4月1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人民醫院手足口病隔離區內,一名父親帶著患病的女兒排隊候診。 本報記者 謝洋攝 “沒有想到我們因為這事出了名。”見到記者來訪,廣西全州縣一名官員感慨道。 前不久,一則題為《廣西全州縣暴發手足口病13名嬰幼兒死亡》的新聞在網上廣為傳播
Sara Campbell告訴《科學家》網站,當她2010年第一次在PubMed上輸入“鍛煉(exercise)和微生物組(microbiome)”并按回車鍵時,搜索結果實際上是零。Campbell剛剛開始在美國羅格斯大學擔任運動科學助理教授。作為一名運動員,她在博士和博士后期間研究膽固醇代謝、
對于某些肥胖者而言,控制食欲或許能夠讓其變得苗條,提起食欲,我們或許會想到一桌子豐盛的大魚大肉會讓我們流口水、食欲大增;而控制機體食欲的信號通路卻是非常復雜的。 日前,一項刊登在eLife雜志上的一篇研究報告中,來自麻省理工大學的研究者就通過研究發現了一類特殊的神經膠質細胞,這些細胞或許能夠幫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 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長劉雙江研究員說,希望在人類代謝性疾病并發癥和中草藥調控腸道微生物方面有所突破,相關
人類認識的微生物還不足1%,微生物群體及其功能的形成過程和機制,以及驅動微生物群演化的動力等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一個“黑箱”。 “項目執行期為兩年,總投入三千萬元人民幣,14個研究單位、30個研究團隊投身其中。通過這一‘種子計劃’的實施,為‘中國微生物組計劃’做好預研工作。”在1月12日接受科技日
人民網北京9月5日電(趙竹青)紛擾的信息之下,真相究竟如何?日前,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辟謠平臺共同發布“8月科學流言榜”,解答了“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噴了防腐劑”、“喝純凈水會讓人形成酸性體質,導致鈣流失”等11條流言背后的科學真相。 1. 西瓜400天不腐爛是噴了防腐劑?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我們的身體需要控制腸道菌群,以防止一個有益的環境變成危險環境。但是,我們尚不知道,我們的身體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最近,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這個問題提出了一個巧妙的解決辦法:讓有益細菌變得粘性,這樣它們就不會迷路。對于宿主來說,關鍵在于,靶定好的細菌,而不是壞的——通過免疫系
略長的頭發,藍條紋襯衫,微胖的身材,邵峰看上去比照片上要年輕。 他是中國最年輕的院士,被美國科學院院士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研副總裁Jack Dixon 評價為“無論以哪種標準,他都是一顆學術明星。” 2005年至今,邵峰團隊取得了一系列國際一流的原創性成果,其中有9篇論文在《自然
新技術幫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 抗癌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曲折:起初,細胞實驗和小鼠實驗的前景都非常樂觀;但是,隨后的猴子試驗就非常讓人沮喪:猴子們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的研發團隊成員、加州Genentech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
醫院的產房里,每天總有新生命呱呱墜地,然而,在這些新生兒睜開眼睛開始端詳這個世界的時候,早已有人盯上了他們,試圖將其作為生財的工具。前不久曝出,一些外資奶粉企業的營銷人員通過賄賂相關的醫護人員,在家長不知情的情況下,給新生兒喂食自家的奶粉,通過搶占第一口奶,試圖讓嬰兒對自家的奶粉產生依賴性,從而
科學研究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不過總有一些科學家不走尋常路,會腦洞大開地進行一些非常有“趣味”的研究,而當人們看到這些科研成果時或許會眼前一亮;在即將過去的2019年里科學家們又有哪些腦洞大開的趣味研究發現呢?時至歲末,小編對這些趣味研究成果進行了整理,分享給大家。 【1】EJPC
國外科技網站Backchannel近日發布文章稱,一大波創業公司聲稱能夠通過根據基因定制的食譜來優化你的飲食,改善你的健康。它們靠譜嗎?要是它們不大靠譜,又要不要緊呢? 以下是文章主要內容: 最初有柚子減肥法——日復一日地吃柚子,你就會有腹肌。后來還有更多類似的方法:阿特金斯健康飲食法(At
抽取受訓海兔RNA注射入未受訓海兔體內示意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用圖表展示的實驗結果(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人的軀殼失去生命后,會經歷怎樣的變化。 “可能得花點力氣才能做完,”入殮師Holly Williams說道,她舉起John的手臂,輕柔地彎曲他的手指、肘部和手腕,“尸體越新鮮我就越好操作。” Williams柔和的聲音、無憂無慮的態度給她的工作性質打了掩護。她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北部的一家家庭殯
20 世紀 90 年代初的春天,我剛剛開始獨立一線值班,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家人抱著一個3個月大的男嬰急診入院:白天正常,晚上突然嘔吐哭鬧不止,神情不佳,孩子的父母等 8 個親人一起趕往醫院。我當時緊急體格檢查發現孩子全身皮膚發黃、無出血點,神智不清昏迷狀,懷疑是肝臟疾病,家屬否認肝臟病
抗體能與特定細胞靶點相結合,以便其在PET中可視化。 一種抗癌藥物的研發一開始似乎很樂觀。但隨后的猴子試驗卻很讓人沮喪:猴子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研發團隊成員、美國加州基因泰克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檢驗過收集的組織樣本,但沒有發現任何跡象顯示藥
酸、甜、苦、咸、鮮(比如雞汁、蘑菇、熏肉和谷氨酸鈉的味道)是為人熟知的五味,它們幫助我們辨別食物是否值得一試。從生物化學的角度看,味道代表了食物所含的營養分子:土豆的甜味意味著碳水化合物、雞肉的鮮味意味著蛋白質、咸肉汁意味著電解質;有的味道則蘊含著危險信號:孢子甘藍的苦味意味著潛在毒素、酸味意味
河南日報退休高級編輯,大河健康報退休總編,河南農大兼職教授,中國新聞獎獲得者。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大家好。大家都是經常來圖書館借書、看書的讀者,如今喜歡看書的人真是難能可貴。看年齡,大家多數是60后、50后,少數是70后、40后。大家可能都不是生物專業的大學生,但是大家在中學階段都學過化
馬上就要過年了,吃貨的春天又將來臨,想必大家都已經準備好了上好的食材,時刻準備著磨刀嚯嚯向豬羊。或與家人團圓歡聚,或與朋友把酒言歡,或暢談發小一吐不快,或智斗姑姨險避相親,但是都逃不開一個字兒:吃!那么問題就來了:怎么海吃海喝才能不長肉呢?我們來看看達爾文怎么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是什么意思
劉克喜52歲,塵肺二期。 何德開49歲,肺部異常,半年復查。 李世勇49歲,肺部異常,半年復查。 楊立寬37歲,肺部異常,半年復查。 楊再高39歲,肺部異常,半年復查。 4月8日上午,42歲的王勝英戴著帽子
一個德國的團隊和一個美國印度聯合團隊將他們的蛋白組圖譜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他們的結果在公共網站上也可搜索到。Figure 1蛋白(綠色)由中間的RNA(粉色)分子翻譯所得,RNA則由我們的基因復制所得 他們首次試圖建立起關乎每一個人的蛋白質數據庫。這些結果基于我們對基因組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