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大多數患者而言,黑素瘤始于皮膚上的一個小的色素斑。切除該病灶可以治愈許多原發性黑色素瘤,但黑色素瘤也可以復發和擴散。 切除病變的分析可以提供一些有關癌癥復發可能性的信息。如今,對病變的分析與100年前的分析方法幾乎相同。盡管在針對其他形式癌癥的分子診斷方面取得了進步,但是對皮膚癌病變的分析卻出奇地簡單,包括病變的厚度(較薄的患者傾向于病情更好),并考慮了潰瘍等微觀特征。(圖片來源:NIH) 在《Nature Cancer》雜志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布萊根婦女醫院的研究人員與國際同行合作,提出了一種新的定量技術,該技術利用DNA測序技術對哪些原發性黑色素瘤可能復發和擴散做出了更為精確和準確的預測。 通訊作者Thomas Kupper表示:“直到10年前,轉移性黑色素瘤的前景仍然令人沮喪,但是我們現在有為轉移性疾病患者提供治療的方法,并且在原發性疾病沒有轉移的情況下,也有可能采用這些治療方法。由于這些新的免疫療法的出現,......閱讀全文
個體化治療和免疫療法成創新熱點 2014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審批的個性化藥物僅占21%,2015年增長至28%,其中抗腫瘤藥物增長至35%。這與業界對個性化藥物優先審批有關。針對遺傳性罕見病的新藥的批準數量也在擴增,這反映了基因組學和個性化藥物的進步。 數據分
個體化醫療正越來越受到臨床醫學界的重視,而生物標志物是實施個體化醫療的基礎。生物標志物(Biomarker)是近年來隨著免疫學、分子生物學和基因組學技術的發展而提出的一類與細胞生長、增殖、疾病發生等有關的標志物;能反映正常生理過程或病理過程或對治療干預的藥物反應,在早期診斷、疾病預防、藥物靶點確
基因測序服務市場增速快,預計2016年超過測序儀器市場。據Markets&Markets預測,2014-2020年上游市場中測序儀的復合增長率是15.4%。中游測序服務市場重資產、技術附加值低,將是產業鏈中增速最快的,據BCC Research預測2011-2016年復合增長率為29%。
美國 遺傳學研究深入揭示、利用基因機制;細胞研究讓多種細胞互換“身份”;再生醫學造出多種器官組織。 田學科 (本報駐美國記者)在遺傳學研究領域,杜克大學模仿人體細胞內復雜的基因調控過程,模擬出多種蛋白質如何通過復雜相互作用調控一個基因。 斯坦福大學設計出一種由DNA和RNA制成的生物晶體管——
科技部發布2018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生殖健康、出生缺陷在列;國務院安排了50件醫藥大事;上海市衛計委發布首個遺傳咨詢服務管理辦法;柳葉刀權威揭示飲酒沒有“安全值”;中國科學家利用堿基編輯技術成功修復人類胚胎中的基因突變;科學家在人類大腦中發現新的腦細胞……更多資訊,請跟隨小編一起回顧吧。 1、
隨著癌癥研究的不斷創新發展,不斷涌現的新型癌癥成像技術也在幫助科學家們對癌癥進行更為快速的診斷,并且更加容易幫助尋找最具潛力的癌癥新藥并將新藥推向臨床試驗;其中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研究者們就走在了這一領域的前沿,他們將先進的成像技術應用到了癌癥藥物的研發初期,結果顯示這些成像技術有助于剔出效果不佳的
細胞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單位。一個成年人的細胞數量大約是10的13次方,而與人體共生的細菌比人體細胞還要多10倍,其中腸道菌群就包含了500-1000種不同的細菌。早在1886年,就有學者發現了大腸桿菌對消化有輔助作用。由此而展開的,對大腸桿菌、雙歧桿菌等常見腸道菌的發現和功能探索也開啟了早期人類對
癌癥是世界性的威脅人類健康和安全的頭號殺手,2018年全球新增癌癥病例達1810萬人,死亡病例達960萬人。惡性黑色素瘤是由皮膚和其他器官黑素細胞產生的侵襲性惡性腫瘤,在全球各地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是最為致命的一種皮膚腫瘤。黑色素瘤通常預后效果很差,晚期患者致死率僅次于各大癌癥中的白血病。而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腫瘤免疫治療領域的相關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腫瘤免疫療法或許會導致胸腺異常 根據在內分泌學會年會上發表的一項新的研究,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癥后會出現更加普遍的甲狀腺功能異常癥狀。 癌癥免疫療法,尤其是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治療手段,已成為治療某些類型癌
癌癥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盡管人類已經為之奮戰數十年,并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在癌癥防治的臨床應用上,仍缺少切實有效的新方法。 今年《麻省理工學院技術評論》評選出的亞洲35位35歲以下科技創新精英(TR35)中,有一位叫Majid Ebrahimi Warkiani獲獎者,他研發的新技術將為
近幾年,免疫療法的成功使癌癥治療進入了新的時代。無論是科研界,還是商業界,都絲毫沒有掩飾對這一領域的熱情。2016年,Cell雜志公布的年度十大最佳論文中,免疫療法占兩席。事實上,這兩項成果只是去年癌癥免疫療法重要突破進展中的“冰山一角”。 剛剛過去的2016年,科學家們在Cell、Natur
新技術幫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免疫系統的作用機制。 抗癌藥物的研發過程非常曲折:起初,細胞實驗和小鼠實驗的前景都非常樂觀;但是,隨后的猴子試驗就非常讓人沮喪:猴子們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的研發團隊成員、加州Genentech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腫瘤免疫療法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JCI:為何癌癥靶向免疫藥物有時會失效? DOI: 10.1172/JCI128644 近日,來自俄亥俄州立大學綜合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做出了一項突破性研究成果,該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理解為什么某些腫瘤微環境中缺乏
本期為大家帶來的是神經生物學領域最近的研究進展,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夠喜歡。 1. Nature:新研究首次揭示抑制年齡相關的神經活動增加竟可延長壽命 doi:10.1038/s41586-019-1647-8. 在一項針對線蟲、小鼠和人類的研究中,來自美國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動物界
在《社交網絡》這部由大衛·芬奇執導、以Facebook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為原型拍攝的電影中,有一位配角頗為人所印象深刻,他就是好萊塢大帥哥賈斯汀·汀布萊克扮演的肖恩·帕克(如上圖)。在電影中,他吸食毒品,并與維多利亞秘密女郎風流約會,而且為了利益他寫了一張支票給愛德華多·薩維林,并朝其臉上扔
美國 人腦研究取得新成果,醫學與疾病防治取得多項重大突破,合成生物學成果紛呈。 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人腦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8月,俄亥俄州立大學在實驗室中培育出近乎完全成型的人類大腦,盡管它只有鉛筆上橡皮擦那么大,發育程度與一個5周大胎兒的大腦相當,尚沒有任何意識,但具備人腦絕大多數細
抗體能與特定細胞靶點相結合,以便其在PET中可視化。 一種抗癌藥物的研發一開始似乎很樂觀。但隨后的猴子試驗卻很讓人沮喪:猴子被那些旨在靶向和殺死胰腺癌細胞的藥物毒死了。 該藥物研發團隊成員、美國加州基因泰克公司的Simon Williams指出,團隊檢驗過收集的組織樣本,但沒有發現任何跡象顯示藥
我們總是對患者說癌癥會以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方式在體內進化,但是我們并沒有足夠的證據證實這一點。 大約在2010年,Alberto Bardelli跌入了科研低谷。Bardelli是意大利都靈大學癌癥生物學家,他一直在研究癌癥靶向療法——針對導致腫瘤生長的突變的藥物。這種方法的效果似乎很好,一些患
——從人類文明與世界現代化角度看科技革命□何傳啟(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編者按 在過去500年里,世界上先后大約發生了五次科技革命,包括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中國與前四次科技革命無緣;失去四次科技革命的機會,中國的國際地位一路下滑。以社會生產力(按購買力平
2019年10月份Cell期刊又有哪些亮點研究值得學習呢?小編對此進行了整理,與各位分享。 1.Cell:開發出光學混合篩選技術,可在幾天內篩選人細胞中的數千個基因 doi:10.1016/j.cell.2019.09.016 如今,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的研
最近一項新研究報道稱一種血液檢測方法能夠發現血液中死亡癌細胞的DNA片段,利用這種方法跟蹤預測轉移性黑色素瘤的進展和潛在擴散能力要比目前使用的標準檢測方法更好。這項研究由紐約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完成,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Molecular Oncology上。 目前臨床使用的標準檢測方法需要檢測血
由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兒童醫學中心主任Sean Morrison領導的一個科學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可預測皮膚癌患者進程的創新模型。研究成果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將來自20名患者的III期人類
本文整理了多篇研究成果,共同解讀新型成像技術如何改善科學家們對人類健康的研究!圖片來源:Science Advances 【1】Science子刊:新成像技術揭示大腦如何處理信息 doi:10.1126/sciadv.aau7046 如今,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繪制出大
9. Nature Commun.:鹵化鈣鈦礦中光子和電子性質的定量光學評估 高效太陽能電池的發展依賴于需要精確測量的電子和光學特性的管理。隨著轉換效率的提高,電子和光子貢獻會影響整體性能。近日,LaurentLombez研究團隊展示了一種光學方法來量化半導體材料的幾種傳輸特性,集合多維成像技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芝加哥大學、洛桑大學及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發現,通常被認為能夠促進癌細胞從原發性位點擴散到其它位點的淋巴管或許有其另外一面特征。淋巴管能夠擴張到腫瘤周圍或腫瘤內部,這一過程稱之為
全球每年大約有30萬人會患上惡性黑色素瘤,這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皮膚癌,每年報告的病例數都在不斷增加,這就使得皮膚癌成為瑞典最常見的癌癥類型之一,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Cell Report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瑞典隆德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發現了一種特殊蛋白,其能調節與惡性黑色素瘤轉移相關的基因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癥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圖片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Cancer Discov:揭示循環腫瘤細胞靶向擴散到遠端器官的分子機制 doi:10.1158/2159-82
如今人們生活在高科技和信息化的時代,手機已經成為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智能手機的誕生也造就了很多低頭一族,很多人認為手機在給我們帶來很多便利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人們日常的生活,比如正常的交流等,然而在科學研究中研究人員也會經常利用手機來“搞事情”,在手機的幫助下他們也獲得了多種研究成果,本文中
癌癥免疫療法是一種針對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的療法,其已有30多年歷史,它治療的是人體免疫系統而非直接針對腫瘤。醞釀了數十年的癌癥免疫療法終于確定了它的潛力,在臨床試驗中表現出令人鼓舞的效果。 【1】默沙東免疫療法Keytruda黑色素瘤一線治療擊敗百時美Yervoy
序號項目名稱聯合單位101首部噴射抑制渦激振動的機理與技術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102融合信道狀態信息與慣性傳感器信息的高可用室內定位方法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103面向真實應用環境的磁電異質結磁傳感器噪聲抑制機理研究哈爾濱工程大學104鉍烯的寬帶飽和吸收機制及其在中紅外超快光纖激光器中的應用研究哈爾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