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外泌體/微囊泡解析專題(一)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納米囊泡(EV),其直徑大小為30-150nm之間,具有閉合的脂質雙分子層結構。 它幾乎存在于所有體液中,并在其表面以及胞內中攜帶各種分子(蛋白質,脂質和RNA等物質外泌體攜帶大量特異性的蛋白質(如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以及功能性的mRNAs、miRNAs等生物活性物質,在體內參與細胞通訊、細胞遷移、促血管新生和抗腫瘤免疫等生理過程,與多種疾病的發生和進程密切相關,由于外泌體的特殊結構和功能,使得它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一方面可以作為診斷多種疾病的生物指標,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治療手段,未來有可能作為藥物的天然載體用于臨床治療.近年來,研究成果表明,外泌體循環微粒是促成心血管炎癥、堵塞與損傷的因素,而過往由于常規設備在微小顆粒檢測上的局限性,使循環微粒這一重要因素在過去往往被排出在病因分析之列。Apogee納米級超高分辨率流式細胞儀,獨有的100納米散射光分辨率及10nm的靈敏度,首次突破外泌體與微囊泡研究瓶......閱讀全文
細胞外泌體/微囊泡解析專題(三)
B、D圖: 顯示兩組樣本外泌體CD47表達異常,乳腺癌組CD47明顯表達減少,統計學差異P值=0.004說明巨噬細胞啟動吞噬效力。E圖:在B、D圖個選取N=60人份血液標本。 未配對t檢驗,P值
細胞外泌體/微囊泡解析專題(二)
培養細胞圖A:Apogee A50- MicroZL光散射器, 小角度光散射(SALS),中角光散射(MALS)和大角度光散射(LALS)全方位檢測細胞內部顆粒,圖D,E? F:Apogee Mix ZL微珠微珠作為內參,設置閾值。圖G:設置樣本空白、同型對照可以觀察到MDA-MW-231 MCF-
細胞外泌體/微囊泡解析專題(一)
外泌體是細胞分泌的納米囊泡(EV),其直徑大小為30-150nm之間,具有閉合的脂質雙分子層結構。 它幾乎存在于所有體液中,并在其表面以及胞內中攜帶各種分子(蛋白質,脂質和RNA等物質外泌體攜帶大量特異性的蛋白質(如細胞因子、生長因子)以及功能性的mRNAs、miRNAs等生物活性物質,在體
細胞外囊泡(細胞微粒、外泌體)檢測(二)
(2)ZL的折射率校正功能利用流式細胞儀進行細胞外囊泡檢測往往需要使用標準微球(microspheres)來校正和設門(Set Gate),常用的微球材料有聚苯乙烯(Polystyrene)和二氧化硅(silica),國際血栓與止血協會和標準化委員會(ISTH SSC)推薦用于循環微粒(微囊
細胞外囊泡(細胞微粒、外泌體)檢測(一)
細胞外囊泡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指從細胞膜上脫落或者由細胞分泌的雙層膜結構的囊泡狀小體,直徑從40nm到1000nm不等。胞外囊泡主要由微囊泡(Microvesicles,? MVs)和外泌體(Exosomes, Exs)組成,微囊泡是細胞激活
細胞外囊泡(細胞微粒、外泌體)檢測新趨勢
細胞外囊泡細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是指從細胞膜上脫落或者由細胞分泌的雙層膜結構的囊泡狀小體,直徑從40nm到1000nm不等。胞外囊泡主要由微囊泡(Microvesicles, MVs)和外泌體(Exosomes, Exs)組成,微囊泡是細胞激活、損傷或凋
使用CytoFLEX流式細胞儀檢測囊泡/外泌體
囊泡/外泌體天然存在于體液中,并穩定攜帶了一些重要的信號分子。囊泡/外泌體相關功能的研究已經成為研究熱點,并有望在多種疾病的早期診斷中發揮作用。通常,因流式細胞儀無法檢測低于 250nm 的顆粒,因而并不是檢測囊泡/外泌體微顆粒的最佳選擇。而貝克曼庫爾特公司的 CytoFLEX 流式細胞儀的問世,為
外泌體和微囊泡:使用NTA技術測定濃度、粒徑大小和表型
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微囊泡和外泌體,因為它們正越來越多的被引用為一個潛在的生物標記。 雖然在這一新興領域內的定義還不夠正式,但這兩類生物納米顆粒都可以通過其粒度范圍和生物起源加以區分。 通常,微泡的直徑為100 nm至1 μm,而外泌體的直徑為30 nm -100 nm。 微泡一般是通過細
外泌體和微囊泡:使用NTA技術測定濃度、粒徑大小和表型
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微囊泡和外泌體,因為它們正越來越多的被引用為一個潛在的生物標記。 雖然在這一新興領域內的定義還不夠正式,但這兩類生物納米顆粒都可以通過其粒度范圍和生物起源加以區分。 通常,微泡的直徑為100 nm至1 μm,而外泌體的直徑為30 nm - 100 nm。 微泡一般是通過細胞質
外泌體和微囊泡:使用NTA技術測定濃度、粒徑大小和表型
簡介人們的關注點更多地集中在微囊泡和外泌體,因為它們正越來越多的被引用為一個潛在的生物標記。 雖然在這一新興領域內的定義還不夠正式,但這兩類生物納米顆粒都可以通過其粒度范圍和生物起源加以區分。 通常,微泡的直徑為100 nm至1 μm,而外泌體的直徑為30 nm - 100 nm。 微泡一般
納米級流式細胞儀在細胞外泌體、微囊泡研究中的應用
外泌體是一種納米級囊泡,幾乎所有類型的細胞,包括癌細胞都可以釋放外泌體。作為細胞間通訊的重要介質,外泌體介導了蛋白質和遺傳物質的交換,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宿主細胞或癌細胞分泌的外泌體參與了腫瘤發生,生長,侵襲和轉移。并且免疫細胞和癌細胞自身通過外泌體進行通訊在調節腫瘤免疫中發揮了雙重作用。近年來的研
探究分泌和攝取用于細胞間通訊的外泌體和其他胞外囊泡
盡管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首次描述了在哺乳動物組織或液體中,有囊泡在細胞周圍存在,但是直到2011年才提出通用術語“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 EV)”來定義所有的由脂質雙層包圍的胞外結構,如圖1所示。在1980年代,人們描述了EV可以通過質膜向外出芽或通過細胞內內吞
細胞外囊泡的檢測方法
外泌體具有磷脂雙分子膜結構,導致其沉降系數和蛋白質聚集體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外泌體膜表面存在特異性膜蛋白如CD9和CD81,前者被證實和腫瘤遷移有關,后者與丙型肝炎病毒的侵染有關。而因為外泌體具有這些顯著的易分離的特點,我們可以通過密度梯度離心,親和層析等方法對外泌體進行分離和純化。細胞外囊泡的檢測
微流控芯片技術助力細胞外囊泡產量提高
2022年12月24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楊慧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TOP期刊Materials Today Bio上。研究團隊研發了一種微流控芯片技術,實現了細胞的工程化改造,并顯著提高了細胞外囊泡的分泌量。 深圳先進院客座博士生郝銳、博士生胡師為該論文的共同第
外泌體微泡非特異性標志物總結分析
外泌體微泡作為細胞間信號傳導的重要媒介,越來越多的研究揭示其作為重大疾病生物標志物的臨床價值。當前外泌體微泡快速,高通量,多參數的主流分析方法仍為流式分析法。流式分析法主要依賴散射光或者熒光設定分析閾值,劃門分析。然而由于外泌體微泡體積遠小于細胞,散射光信號弱,傳統流式散射光檢測靈敏度低,需借助熒光
干細胞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
Sci Trans Med:間充質干細胞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可促進心肌梗死后的血管生成 干細胞來源的小細胞外囊泡(Sma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 sEV)促進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 MI)后血管生成,但是導致這些效果的sEV成分以及工程
細胞外泌體是什么
外泌體——是一類有細胞釋放的細胞外囊泡。外泌體的特點見正文。細胞外囊泡——簡稱EV,是由細胞釋放的各種具有膜結構的囊泡結構統稱,這些囊泡的直徑可以從30、40nm到8、9um。細胞外囊泡有不同的亞群,而目前研究最火熱的是外泌體這個亞群。然而由于目前很難純化到非常純的外泌體亞群,人們純化到的通常是直徑
Nature-Communications:微流控捕獲腦腫瘤脫落的細胞外囊泡
精確的癌癥治療依靠獲得有關腫瘤的分子信息來指導有效的治療決策。由于腦腫瘤的針頭活檢是侵入性的且困難的,因此生物工程師已經開發了捕獲腦腫瘤釋放的細胞外囊泡(EV)的微技術。囊泡攜帶突變的遺傳物質和蛋白質樣品,引起惡性腫瘤,研究人員希望對其進行分析以優化治療方法。 盡管它們攜帶大量信息,但來自腫瘤
張川/洪佳旭團隊開發雜合外泌體囊泡,靶向遞送siRNA,治療干眼癥
核酸療法已成為下一代藥物的一個關鍵類別,在最近的新冠大流行期間經歷了快速發展。盡管在疫苗和肝病治療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功,但開發組織特異性核酸藥物遞送系統以拓寬其應用范圍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許多研究直接對傳統的遞送系統(例如病毒載體、LNP,以及基于聚合物的載體)進行了修改,以實現
cpe外泌體和普通細胞中外泌體的區別
眾所周知,所有的細胞中都含有外泌體,外泌體是一種小分子成分,應用于護膚品中可以直接進到皮膚內部進行作用,像對皮膚進行修護、將攜帶的營養物質輸送到每一個細胞處、提升內源細胞的huo力等。而cpe外泌體與普通的外泌體區別在于它具有準確發現受損細胞的能力,大大增快了救援細胞的速度,提高解決皮膚衰老問題的效
外泌體干細胞是什么
外泌體(exosome, EXO)是一類直徑40-100nm的細微囊泡,能夠 將脂質、糖分、蛋白、mRNA、miRNA和DNA等生物分子從一個細胞傳送到另一個細胞,進而互換遺傳物質、重程序編寫寄主細胞,開展細胞間通信。外泌體醫治的具體優點包含:抗原性比細胞更低,內容物平穩易儲存,可根據更改細胞自然環
eLife:腫瘤微環境維持細胞存活-外泌體是重要手段
近日,來自美國萊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貝勒醫學院等多個研究單位的研究人員共同揭示了腫瘤微環境通過外泌體為癌細胞提供營養物質幫助癌細胞度過營養匱乏等情況的新機制。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eLife上。 在上周由生物谷主辦的2016外泌體與疾病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深入探討了外泌體與疾病從
豬乳小細胞外囊泡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7308.shtm
豬乳小細胞外囊泡研究獲進展
近日,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張永亮與副教授陳婷的指導下,該校博士研究生梁佳琪等人首次發現了豬乳小細胞外囊泡對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的抑制作用,并闡明了發揮作用的關鍵miRNA及其抑制PEDV的作用機制。相關研究發表于Antiviral Research。PEDV作為生豬養殖過程中常見的腹瀉病毒,可
什么是外泌體?
什么是外泌體人到中年,最難以啟齒的矛盾便是臉上越來越多的皺紋和內心與日俱增的“抗老需求”之間的矛盾。為了今天的容顏不被明天改變,什么玻尿酸、水光針甚至是干細胞美容,我都勇于“嘗鮮”。而作為美容界的后起之秀——“外泌體”,我更是不愿錯過。畢竟它雖然是近兩年興起的美容模式,但其發展歷史也已經有40多年了
什么是外泌體
什么是外泌體人到中年,最難以啟齒的矛盾便是臉上越來越多的皺紋和內心與日俱增的“抗老需求”之間的矛盾。為了今天的容顏不被明天改變,什么玻尿酸、水光針甚至是干細胞美容,我都勇于“嘗鮮”。而作為美容界的后起之秀——“外泌體”,我更是不愿錯過。畢竟它雖然是近兩年興起的美容模式,但其發展歷史也已經有40多年了
外泌體來自哪里
外泌體是指包含了復雜 RNA 和蛋白質的小膜泡 (30-150nm),現今,其特指直徑在40-100nm的盤狀囊泡。1983年,外泌體首次于綿羊網織紅細胞中被發現, 1987年Johnstone將其命名為“exosome”。多種細胞在正常及病理狀態下均可分泌外泌體。其主要來源于細胞內溶酶體微粒內陷形
外泌體是什么
外泌體于1983年首次被發現,是由于細胞膜內吞形成內體,內體限制膜發生多處凹陷,向內出芽形成微囊泡,從而形成的具有動態亞細胞結構的多囊泡體。大多數類型的細胞均可分泌外泌體。構成外泌體的主要成分為蛋白質、核酸和脂質。外泌體有多種分泌途徑,對細胞間通信、疾病的傳播及組織修復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外泌體與受
什么是外泌體
什么是外泌體人到中年,最難以啟齒的矛盾便是臉上越來越多的皺紋和內心與日俱增的“抗老需求”之間的矛盾。為了今天的容顏不被明天改變,什么玻尿酸、水光針甚至是干細胞美容,我都勇于“嘗鮮”。而作為美容界的后起之秀——“外泌體”,我更是不愿錯過。畢竟它雖然是近兩年興起的美容模式,但其發展歷史也已經有40多年了
神秘的外泌體
隨著測序技術的不斷發展,癌癥的體液活檢技術逐漸壯大。體液活檢,顧名思義,是通過人體的體液(血液、尿液等)檢測診斷疾病的一種技術。由于體液活檢便捷而不失精準,被《麻省理工大學科技評論》評選為"2015十大突破"之一。摩根大通甚至認為癌癥的體液活檢是一個千億美元級的大市場。 體液活檢目前檢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