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定明月最新Science!
研究背景 通過費托合成將合成氣(CO+H2)轉化為烯烴(FTS),是從生物質、天然氣等非石油原料出發制備化學品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工業應用價值。近年來,該領域屢屢獲得突破,使合成氣轉化成為催化領域非常重要且活躍的研究方向。對于合成氣制烯烴而言,一個非常重要的挑戰在于:~50%的CO會轉化為C1副產物(CO2和CH4),使得整個反應的碳原子的利用率太低,難以滿足原子經濟性要求,同時也增加了分離成本。 那么,為什么會有C1副產物生成呢?1. 合成氣制烯烴過程中會產生水,在高溫下,水和CO共存不可避免地讓CO轉化為CO2(水汽變化WGS反應); 2. 鐵基FTS催化劑在合成氣制烯烴過程中通常會產生大量CH4. 相關內容推薦:合成氣直接制烯烴:何處是春天? 本文亮點 針對以上問題,武漢大學定明月教授團隊設計了一種疏水的FeMn@Si核殼結構催化劑,有效地阻止了合成氣制烯烴過程中CO2和CH4副產物的生成。1)該......閱讀全文
發表論文的捷徑?線粒體測序論文太多
David Roy Smith是來自加拿大韋仕敦大學的一位生物學助理教授,近期他在The Scientist雜志上發文,指出目前涌現了太多線粒體基因組測序論文,2014年GenBank中新增的線粒體基因組序列信息多達上千條,這幾乎比上一年激增了15%。 Smith指出,很少有人會質疑這些線粒體
發表SCI論文小技巧
如何發表SCI論文,很多網友都有談到這個話題,再來說這個話題似乎是老生常談。所以,今天小編劍走偏鋒,將SCI論文發表中大家可能比較感興趣的一些小技巧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 一.SCI論文,并沒有想像中的難寫 1.要熟悉你的專業,實驗方法;要尊重結果,實事求是面對結果,下筆之前多看看文獻,尤其
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
大多數科研人員和醫師都熟悉科研倫理的概念,特別是在以動物和人作為研究對象時。大多數研究開始前也的確需要從所在研究機構的倫理審查委員會處獲得批準。此外,就論文發表(包括醫學媒體機構的使用)、作者署名、內容轉載和數據的有效性也有相關規定。違反科研倫理和論文發表道德規范的行為會造成拒稿甚至被一些期刊禁
發表論文該不該發獎金?
【科研人員發表論文其實就是自己本職工作的一部分,也是為了把自己的發現、結果、理論、假說、思維,甚至工作經歷和科研過程告訴世人。】 現在,中國科研人員似乎習慣了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獲得單位給予的數額高低不同的獎勵。7月初,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Wei Quan、南京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陳必坤
《自然》及子刊論文精選
《自然》:抗體療法減少阿爾茨海默病淀粉樣蛋白斑塊 一種抗體療法可減少輕型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內的β-淀粉樣蛋白斑塊。該研究提供了臨床前數據和I期臨床試驗b初步結果,二者支持進一步開發該抗體,將其用作去除β-淀粉樣蛋白、疾病修飾療法,用于治療阿爾茨海默疾病。成果近日發表于《自然》。 β-淀粉
科技部:存在“唯論文”或獎勵論文發表將被處理
9月28日,科技部網站發布《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2415號(科學技術類130號)提案答復的函》。 針對黃力委員提出的《關于確立目標導向的科研項目評價體系的提案》,作出了詳細答復。 科技部表示,將持續對項目、人才、基地等科技評價活動中的“四唯”做法開展清理,防止“四唯”清理走過
復旦教授開課點撥研究生論文 給已發表論文找茬
因為遲遲不能成功發表論文而畢不了業或延遲畢業,不少研究生都曾嘗到過這種尷尬的滋味。不過,記者從復旦大學獲悉,該校上海醫學院藥理研究中心主任馬蘭本學期開設了《科研論文的構思》一課,專門幫助研究生論文“過關”。?作為一名工作十分繁忙的科學家,馬蘭教授曾一度想放棄“開課”,不過,好多封來自學生的郵件很快打
學術“假”刊亂象:文學論文和數學論文同刊出現
??????? 據統計,《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30卷2013年社會科學版第2期上共刊載了259篇論文,涉及我國除港澳臺外的31個省(區、市)的340名作者,其中既有副教授、教授,也有小學甚至幼兒園教師。張紅光制圖 當大學教授和幼兒園老師、文學論文和數學論文讓人錯愕地出現在同一本學術
受爭議轉基因論文再獲發表
一篇關于轉基因(GM)玉米與老鼠腫瘤生長的受爭議論文曾在2012年發表,并在2013年被撤回,如今這篇論文再次被不同的雜志發表。 首席作者Gilles-Eric Séralini在6月24日的媒體發布會上稱,4本其他雜志也提出發表該論文,但他和團隊選擇了SpringerOpen的《歐洲環境科學
《細胞》同期發表四篇中國論文
近日,最新一期的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細胞》雜志同時在線發表了4篇以中國科研機構為第一單位和通訊單位的研究論文。 這四篇論文分別來自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徐華強團隊,浙江大學免疫所曹雪濤院士團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房靜遠、陳縈晅、洪潔、陳豪燕與美國密歇根大學鄒偉平合作團隊,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