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Antpedia LOGO WIKI資訊

    云南無量山發現中國魚類新種川河云南鰍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009.shtm 3月25日,從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無量山保護區獲悉,由國內多個團隊聯合研究確定在云南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澗段)發現了鯉形目條鰍科魚類一新種——川河云南鰍(Yunnanilus chuanheensis)。該物種是紅河水系云南鰍屬魚類的首次發現并報道,刷新了中國魚類新種紀錄。 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博士、吉首大學蔣萬勝副教授前期于2016年4月到南澗無量山指導魚類監測,共調查發現21種魚類,其中就包含在無量山格止臘河發現的這一新種—川河云南鰍。通過專業分類學研究,3月18日,正式命名并發表在國際動物學權威SCI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動物學研究》(英文版))上。......閱讀全文

    守護東南亞野生動物多樣性

      中國西南和東南亞是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據統計,東南亞涵蓋了全球約20%的植物、動物和海洋物種,全境都是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所謂“生物多樣性熱點”指的是生物物種高度集中,且面臨高度破壞威脅的地區。團隊在Zeyardan村駐地處理標本  在中科院昆明動物所,就有這樣一個研究團隊——東南亞野

    亞洲首次發現翼鱈

      據最新一期的《古脊椎動物學報》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浙江自然博物館組成的研究小組在云南省羅平縣三疊紀地層中發現一種新的低等輻鰭魚類化石,命名為尼爾森翼鱈(Pteronisculus nielseni)。該發現代表了翼鱈屬在亞洲的首次發現,為研究輻鰭魚類的早期演化和地理分布提供

    2011國家質檢總局“科技興檢獎”獲獎項目公示

      2011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獎”評審工作已經結束,共評審出擬獲獎項目248項,現予以公示。自公示之日起一個月內為公示期。任何單位和個人對本公告公示的項目有異議,均可在公示期內,以書面形式向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司提出。   2011年度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科技興檢

    云南孔骨魚化石:肉鰭魚類起源中國說再獲驗證

    最早的現代型空棘魚——云南孔骨魚復原圖Brian Choo繪  作為肉鰭魚類的一支,空棘魚與陸生脊椎動物有著密切的親緣關系,在四足動物起源研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朱敏等人,在云南昭通早泥盆世布拉格期地層中,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空棘魚化石——云南

    古脊椎所發現三疊紀大型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

      10月20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云南羅平發現疣齒魚科魚類,命名為云南暴魚。它體長34厘米,是2.44億年前(中三疊世安尼期)羅平生物群中已知較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鰭魚類,在食物網中占據較高的位置。云南暴魚的發現和研究更新人們對羅平生物群的食物網結構和三疊紀生物復蘇的認識

    中科院昆明動物所摸清云南魚類“家底”

      記者8月1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副研究員陳小勇在《動物學研究》雜志 2013年第4期上發表了云南魚類名錄,種數達620種。該研究進一步印證了云南是中國淡水魚類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并刷新了《云南魚類志》的紀錄,為全面摸清云南魚類的“家底”、厘清相互關系奠定了基礎。   陳小勇介

    張彌曼:摘取“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傻瓜”

       ▲張彌曼(右一)在向學生介紹研究內容。(2018年攝)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供圖  “我們這一代人,自己的事情都是可以犧牲的。不管是科學研究,還是工作都抱著一顆‘公心’。”在張彌曼看來,古生物 學的“公心”就是“不到死也要抱著化石不撒手”  3月22日,自嘲為“傻瓜”的張彌曼在巴黎

    我國學者發現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新屬種:優美玉帶魚

      據《古脊椎動物學報》最新報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光輝研究團隊在我國云南羅平發現了兩億四千萬年前一種新的鉸齒魚類,命名為優美玉帶魚,并將其歸入拱魚目臘山魚科。優美玉帶魚代表了世界上最早的鉸齒魚類化石記錄之一,它的發現為了解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和鉸齒魚類的起源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昆明滇池上游遭小龍蝦入侵 水生態或遭嚴重破壞

      近日,昆明市區入滇河道出現大量小龍蝦。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杜麗娜7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若小龍蝦進一步入侵滇池上游,將嚴重威脅僅存的數種滇池土著物種,導致滇池水生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   近日,昆明連續暴雨使得市區盤龍江出現大批“出水透氣”的小龍蝦。這曾“蛀空”云南元陽梯田的外來

    記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吳征鎰 畢生抒寫綠色王國史詩

    近日,溢滿溫暖陽光的昆明,91歲高齡的吳征鎰院士在家中接受了記者的采訪。這位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我國著名的植物分類學、植物區系地理學、植物多樣性保護以及植物資源研究的權威學者,在從事植物學研究的70年生涯中,為現代植物學在中國的發展以及中國植物學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貢獻,為我國的植物

    最新研究在灌樹蛙屬分類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灌樹蛙屬Raorchestes由Biju等學者于2010年建立,隸屬于樹蛙科Rhacophoridae,該屬物種的體型較小,體長15-45 mm,常棲息于灌木叢中,繁殖方式為直接發育,即蝌蚪在卵內完成變態過程,直接孵化出幼蛙。該屬包含68個物種,其中多數物種分布在印度(尤其是西高止山脈),此外還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云南麗柱衣 王立松攝   ▲橫斷山特有地衣——金絲帶   王立松攝   ▲王立松戴著他發表的新種“地衣胡子”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學》上發表文章,澄清了

    古脊椎所揭示羅平強壯魚關鍵頭骨特征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以2.44億年前羅平強壯魚為代表綜合研究全骨魚類的早期演化取得新進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國學術期刊PeerJ 上發表。在這篇長達33頁的論文中(另有38頁的附件文檔),徐光輝詳細描述了羅平強壯魚的骨骼形態,揭示了全骨魚類一些具有重要進化意義的頭

    楊曉君:加強氣候對野生生物影響的長期監測

      核心提示   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不僅導致人畜飲水困難,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也產生巨大影響。大旱之下,在云南超過300萬公頃的152處自然保護區內,珙桐、蘇鐵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生存狀況如何?請看《人民日報》記者調查。   5月4日下午,賀鵬又

    “生物基因寶庫”的干旱之痛

    納帕海保護區內的黑頸鶴和赤麻鴨  核心提示  西南地區的持續干旱不僅導致人畜飲水困難,對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繁衍也產生巨大影響。大旱之下,在云南超過300萬公頃的152處自然保護區內,珙桐、蘇鐵等珍稀植物,大象、黑頸鶴等珍稀動物的生存狀況如何?請看本報記者調查。

    “世界杰出女科學家”張彌曼:愿更多拔尖女性出現

      22日在巴黎頒授的這一獎項,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歐萊雅基金會1998年設立,每年表彰全球五位為科學進步做出卓越貢獻的女性。82歲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是中國第五位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  “她開創性的工作為水生脊椎動物向陸地的演化提供了化石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頒獎

    蛙!科研人員取消侏灌樹蛙在我國分布記錄

       1月14日從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了解到,科研人員近日在云南邊境地區灌樹蛙屬分類問題上取得進展,取消侏灌樹蛙在我國的分布記錄,還發現灌樹蛙屬兩個新種——勐海灌樹蛙和黃連山灌樹蛙。研究結果近日發表于學術期刊《亞洲兩棲爬行動物研究》上。 為了解決灌樹蛙屬分類問題,中國

    研究提出亞洲鱗齒魚演化研究新觀點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詳細研究了我國貴州、云南2.4億年前的興義亞洲鱗齒魚的解剖學特征,解決了該古魚類半個多世紀來令人困惑的分類學問題,提出亞洲鱗齒魚不是鱗齒魚類而是近鯡形類弓鰭魚目的近親(預言魚目)的新觀點。  亞洲鱗齒魚代表中國三疊紀預言魚目最年輕的化石記錄,其重新歸

    新鉸齒魚類被發現

      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人員在美國《PeerJ》雜志上發表了一項云南貴州三疊紀魚類的最新研究成果,詳細描述了一種生活在2.4億年前的新鉸齒魚類,并將它命名為王氏富源魚,這是在我國滇東南中三疊世拉丁期地層中的首次發現。  據介紹,該所研究員徐光輝等人開展的此項研究,基于22塊完整化石標本

    我國首次發現保存完美的金龍魚化石

      金龍魚是一種名貴的觀賞魚類,屬于骨舌魚超目骨舌魚目骨舌魚科。骨舌魚類是真骨魚中較古老的類群,現生骨舌魚類除北美的舌齒魚(Hiodon)以外,均分布于南大陸的熱帶和亞熱帶的淡水水域中,如南美的巨骨舌魚(Arapaima)和骨舌魚(銀龍魚,Osteoglossum),澳洲和東南亞的金龍魚(Scler

    你以為的最美野生菌其實是地衣

    燭衣屬新種——云南麗燭衣。王立松攝自然界物種的演化很會迷惑人,一旦揭開謬誤的面紗,人類的認知就會向前邁進一步。最近,地衣生物學家們在擔子地衣的系統分類學研究中有了新發現。地衣是藻菌共生體,是在漫長演化過程中形成的一類具有穩定遺傳特征的微型生態系統。擔子地衣是由擔子菌與共生藻互惠共生而形成的一類特殊地

    我科學家確認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課題組與安徽大學等合作單位在缺齒鼩(qú)屬系統發育和分類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研究發現了缺齒鼩屬的一個新物種——霍氏缺齒鼩,并重新確立了該屬一亞種煙黑缺齒鼩的種級地位,此舉增加了兩個哺乳動物新物種。該研究成果以“缺齒鼩屬整合系統分析及一新種描記”為題,發表在國際

    地衣:被忽略的先鋒生物

       2018年初,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王立松課題組在真菌學主流期刊《真菌學》上發表文章,澄清了全球蓮葉衣目下3個屬的物種組成,及各屬、種間的系統進化關系。研究組通過對亞洲和非洲擔子地衣進行形態學、化學和分子系統學研究發現,中國之前報道的雞油菌目多枝瑚屬物種,其實應隸屬于蓮葉衣目中的麗燭衣屬。 

    專家稱氣候進入極端期:2010年或多臺風多降雨

      東北內蒙古出現嚴重夏秋連旱,西南三省遭遇百年旱災,華北遭受罕見寒潮襲擊……而新年伊始,“回南天”在南粵肆虐,“潮”氣逼人。進入4月,廣州錄得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低氣溫……  近年來,極端氣候成為全球氣象主題。本報記者在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獲悉,去年我國極端氣候災害的發

    中國“她”力量閃耀世界科技圈

      屠呦呦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領取諾貝爾獎和證書  張彌曼(右一)等“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得主合影  安塞姆·佩恩獎得主、中科院院士張俐娜  (均來自百度網)  干練的短發、慈祥的面容、深灰色的中式盤扣上衣搭配同色長裙,這就是近日被刷屏的張彌曼女士。近日,這位82歲的中國科學家就是以這樣優雅的形象出現

    云南6年發現種子植物168種,卻難進保護名錄

       怒江金絲猴、高黎貢白眉長臂猿、漾濞槭……近年來,云南省接連發現新物種的同時,也遇到了一些開展保護的新問題。發現新物種,到底難不難?未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名錄,能不能得到保護?保護新物種,還有哪些舉措要完善?  在云南,“發現植物新種都算不上新聞”  “其實在圈子內,發現植物新種都算不上新

    《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發布

      5月22日,由云南省政府新聞辦組織,云南省環境保護廳、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動物研究所聯合召開新聞發布會,共同對外發布了《云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2017版)》,這也是我國發布的首個省級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云南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高正文、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所長孫航出席了發布會并介紹生物多樣

    長江經濟帶建設 如何保護利用水資源?

      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的實施,需要通過優化產業布局、加強監督考核、推進水生態保護與修復、建立新型協作機制,以此加強水資源保護。當前處在國家機構改革的重要時期,應該盡快捋順長江經濟帶建設相關部門職責,實現保護與發展互利互贏,促進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發展。  長江經濟帶東起上海、西至云南,涉及上海、江蘇

    成都生物所發現目前已知分布海拔最高的壁虎新種金江壁虎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4/t20210408_4784172.shtml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團隊描述了壁虎屬Gekko新種——金江壁虎Gekko jinjiangensis sp. nov. HOU, SHI, WAN

    武漢植物園發表重樓屬植物新種

      重樓屬(Paris)植物,常生于深山老林,葉單輪,生于莖頂,形如傘狀,在單輪葉的上方生花1朵,花萼葉狀,形似第二輪葉,與其單輪葉組成重疊樓臺之狀,故得“重樓”之名。由于該屬中許多種類的單輪葉常為7枚左右,故常也俗稱為“七葉一枝花”。其根莖的干燥品是民眾熟知的名貴中藥材“重樓”。中醫認為,重樓有清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