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免疫性輸血反應一、溶血性輸血反應溶血性輸血反應可依發生的時間分為急性和遲發性。一般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呈血管內溶血,而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多呈血管外溶血。 (一)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 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有發冷發燒、惡心嘔吐、多處疼痛(腰、背、腹、鼠蹊、胸、頭、輸注處)、呼吸困難、低血壓、心跳快、血紅素尿、過度出血等。遲發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有發冷發燒、多處疼痛、黃疸、呼吸困難等。急性或遲發性血性輸血反應的合并癥有腎衰竭及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甚至可能致死。 (二)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的處理 1.停止輸血、監護病人vitalsigns.2.核對病人及血品數據,若發現錯誤立即通知值班醫師處理,也告知血庫,并追查另一血袋是否錯輸至別的病患。 3.換下輸血器,以生理鹽水維持靜脈通路。&n......閱讀全文
急性輸血反應的診斷并不簡單, 因為每一種反應的表現和癥狀并非特異性的, 且有些急性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可能相同, 如急性溶血和細菌污染。若同時發生幾種輸血反應, 診斷就更加復雜了。為最大限度減少發生輸血反應的風險, 醫務工作者需要了解各種急性輸血反應的病因學和病理生理學基礎知識, 而且,
在本綜述中,我們旨在根據已出版的文章和專家建議,給每一種輸血反應的臨床狀況、以及治療和預防提供一個概要說明,便于大家參考。在附錄中,我們就各種類型輸血反應的診斷、治療和處理原則,以單頁格式給出了詳細的指導,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廣泛更詳盡的說明,便于大家在臨床工作中使用。 我
作者:黎海瀾,焦偉,劉曉芳,王巍華,吳慧敏 【關鍵詞】 輸血;輸血反應;過敏反應 輸血反應是困擾安全、有效輸血的重大問題。為了解輸血反應的發生情況,筆者對我院19303例臨床輸血進行調查,研究分析輸血反應發生的概率、特
輸血是臨床不可替代的治療手段之一。確保用血安全、合理、科學、有效,是評價輸血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陜西省人民醫院根據《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臨床輸血技術規范》《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2012版)》等文件要求,與某軟件公司合作,開發了閉環輸血信息管理平臺,依托此平臺使醫護人員、科室質控小組
血液病患者因為反復輸血易發生輸血反應,目前對輸血反應一般應用非那根、地塞米松來控制。本科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對300例患者采用不同方法預防輸血反應,以探討藥物預防輸血反應的效果和預防是否必要,現報道如下。1 臨床資料1.1 一般資料 300例患者均為輸注少白懸浮紅細胞4U的患者,包括再生
超溶血性輸血反應 雖然這一反應的發生率很低,卻是致命性的溶血反應,通常發生在患有血紅蛋白疾病的患者身上(鐮狀紅細胞病患者輸血時發生率1%至19%),在其他疾病患者身上也可見到。如果患者在輸血后血紅蛋白濃度低于輸血前,就應懷疑發生了過度溶血
[摘要]目的 探討血液過濾白細胞的質量控制及在臨床輸血應用價值。方法 分別對不同過濾器過濾白細胞的血液作常規外觀、熱源及無菌試驗質控,并隨機抽取902名接受輸血的病人進行觀察。其中以482名輸注采用一次性去除白細胞過濾器病人為觀察組,420名輸注非過濾白細胞血液的病人為對照組,觀察兩組輸血后不良反應
輸血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輸血科也是一個新興的科室。實踐證明,輸血是臨床搶救和治療疾病無法替代的一個重要治療手段,是醫院醫療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臨床輸血技術的發展,醫院輸血科越來越重要,但是由于其成立時間短、底子薄,或者由過去的血庫改建而成,其遠遠不能適應現代臨床的醫療需要,尤其是三級醫院,醫
臨床輸血是現代醫學中十分重要的醫療手段,特別是成分輸血為急診搶救、臨床治療等提供了有力保證。隨著醫學科學的進步,輸血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涉及多個專業的新興學科。人們在運用輸血療法的同時,也開始關注輸血的副作用、并發癥和不必要的浪費。輸血實際上是血細胞與可溶性成分的移植,除帶來同種免疫反應和免疫負向調
[摘 要] 目的:觀察復溫后的懸浮紅細胞輸注的反應發生率。方法:把2 538袋懸浮紅細胞分為未復溫組和復溫組。進行觀察比較輸注后的發生率,復溫組是將懸浮紅細胞在37 ℃恒溫水浴箱中水浴5 min。結果:輸血反應主要表現為皮疹及發熱。輸血反應發生率:未復溫組6.96%,復溫組3
英國血液學標準委員會(The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in Haematology,BCSH) 新近發布了《急性輸血反應調查和處理指南》 ( 以下簡稱《指南》) ,針對急性輸血反應( acute transfusion reaction,ATR) 的發現
現代輸血作為一項臨床實用技術,成功的挽救了無數傷病員的生命,是醫學史上重大事件之一。人們從對血液的早期認識,歷經無數艱難探索,從魯莽到文明,從經驗到科學,至到現代輸血新觀念不斷變革,經歷了漫長階段;了解其發展軌跡,吸取其間成敗經驗,將有助于推動輸血技術的進一步發展。 一、漫長中求索&nbs
輸血技術是臨床治療疾病的重要措施之,合理用血可以挽救病人生命和改善健康狀況但是,輸血不當也會導致嚴重的不良輸血應應。隨著輸血技術的不斷深入發展,安全輸血已經成醫療工作中備受關注的重要問題。在臨床上,輸血工作是醫生、護士和技術人員共同完成的一項治療任務,其中護士對安全輸血起著至關重要的把關作用。安全輸
一、圍手術期血液保護和節約用血1、兩個80%。一家綜合性醫院的用血約80%用于手術病人,而手術用血的80%是用于手術中。2、節約用血技術:①嚴格掌握輸血指征(不輸營養血)②減少術中出血(外科和麻醉科醫生的共同責任)③開展自體輸血(輸血科負責采集和保存病人血液)④術中出血的回收⑤合理使用血液和血漿代用
輸血治療是現代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目前在臨床用血異常緊張的現狀下應該嚴格掌握輸血的適應癥和不良反應,嚴格遵守輸血的規章制度。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輸血反應。盡管目前成分輸血已被廣泛采用,輸血反應已明顯減少,但輸血仍非絕對安全。輸血反應是在輸血過程或結束后,因輸入血液或其制品或所用輸注用具而產生的不良
摘要:目的 評價臨床輸注去白細胞紅細胞懸液預防非溶血性發熱性輸血反應的效果。方法 選擇2004年3月~2005年3月本院住院受血者為觀察組2200例,輸注去白細胞紅細胞懸液, 2003年3月~2004年2月本院住院受血者為對照組2300例輸注普通紅細胞懸液,觀察這些患者NHFTR的發生率。結
輸血作為住院病人最常見的治療手段之一,牽涉到較多醫療風險和醫療成本,因此醫務人員必須明確血制品使用方面的危害性。在某些機構中,對于限制輸血的認識逐漸增加,如鼓勵醫護人員考慮使用輸血的替代手段,使用其他治療方法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輸血。輸血反應是最常見的且與血制品應用有關的不良事件,在每100例輸血反應中
②.采集血樣A)采血護士資質:采集血型和交叉配血血樣,護士要求必須有初級以上護士職稱,實習/進修護士不得進行。B)明確患者用血申請,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科別、床號等信息。C)準備采血材料,并明確以下內容:正確的標本量;正確的容量;正確的標識:姓名、性別、住院號、床號、采血日期、采血者簽
一、 輸血反應處理制度 1、 輸血反應發生原因是一般由于:①血型不合;②血液污染;③熱源性物質;④大量輸血;⑤同種異體蛋白等引起。輸血存在一定風險,臨床要嚴格掌握適應癥,嚴格查對制度。 2、 發生輸血反應,減慢或停止輸血,用靜脈注射生理
輸血既要求安全(血型不合時會發生輸血反應)又要有效(發生溶血性輸血反應后輸入的紅細胞會被破壞)。一百多年以前,動物與人之間輸血,人與人之間隨機輸血,導致三分之一患者因不良反應而死亡,使醫學界越來越重視如何安全輸血。 一、輸血反應的臨床表現 輸血反應通常是由血型不合而造成
輸血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輸血不當,可產生嚴重的輸血不良反應、輸血傳染病和同種免疫反應,重者危及患者生命。臨床輸血安全是每個醫務工作者必須考慮,并嚴肅對待的問題,應切實做好防范工作。根據部分醫院資料分析表明,輸血引發的問題,80%以上發生在血站外,而護士責任性差錯占全部差錯的50%以上。周慧
一、輸血反應的定義和分類輸血反應是指病人因輸血導致的與輸血目的無關的任何不良反應。輸血反應的分類按時間可分為急性和遲發性,按性質可分為免疫性輸血反應和非免疫性輸血反應。輸血中或輸血后24小時內有下列一項或幾項癥狀,即可診斷為臨床急性輸血反應。(1)發熱,體溫≥39℃或≥102F°;(2)體溫比輸血前
近來,部分地方陸續取消互助獻血,引發人們對臨床用血問題的關注。如何解決用血緊張的問題,真正做到合理用血?業內專家表示,破解困局要從“開源”和“節流”兩方面入手。 我國無償獻血率為10.5/千人口,遠低于發達國家的40/千人口。區域性、季節性血源緊張已進入常態,臨床輸血急需患者
自2006年開始,衛生部將加強臨床科學合理用血管理,作為全國血液管理工作的重點,大連市衛生局為進一步健全我市醫療質量控制體系,保障醫療安全,提高醫療質量,于2006年組織建立了“大連市輸血質量控制中心”,大連市血液中心為主任委員單位,承擔主要工作任務。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醫療機構臨床用
血液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和動力,輸血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是目前除了存在血源緊張外,輸血所帶來的潛在危害,如傳播肝炎、艾滋病等感染性疾病[1],伴隨輸血的嚴重并發癥如急性溶血性輸血反應、細菌污染、過敏反應、輸血相關的急性肺損傷以及其他非特異事件的發生等,均顯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危
四、成分輸血 輸全血有時可能既達不到治療的目的,又全引起某些副作用,而對血液也是一種浪費。例如患血小板減少的或粒細胞減少癥,輸全血很難達到提高血小板及白細胞數量的目的。如大量輸血,又會因血容量的增加而增加心臟的負擔。所經,從本世紀70年代開始采用成分輸血,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成分輸血的優點
合理輸血可以穩定血流動力學,保證組織灌注和提高機體凝血能力,從而救治由于創傷、手術等引起的致命性的急性失血性貧血患者及改善慢性貧血患者的生存質量。但是輸注異體血給臨床帶來明顯益處的同時也帶來了感染性風險和急性及遠期的非感染性風險。隨著輸血技術的改進,輸血的急性風險并不高,但是其對危重、創傷以及手術患
輸血的安全性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話題,據WHO統計,全國HIV感染者中約5%~10%為經血液傳播而感染。專家認為90%以上輸血后病毒感染是由“窗口期”漏檢造成的。隨著我國公民法律意識的逐漸增強,近年來因輸血而引發的官司不斷見諸于各個媒體,如何杜絕以上問題?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基本的輸血安全事項。1、什么
導語: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INS)發布的《輸液治療實踐標準》是美國乃至全世界護士在輸液治療護理實踐中重要的參考標準。近日,筆者學習了該標準,其中提到:一個單位的全血或成分血應在 4 h 內輸完。這使我又想起在單位文件中看到的輸血時間及速度要求,其中提到:接收的紅細胞制品必須在 4 小時之內輸完。但
第85號 《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辦法》已于2012年3月19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以公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部 長 陳 竺 二〇一二年六月七日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醫療機構臨床用血管理,推進臨床科學合理用血,保護血液資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