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核電央企競購英國核電項目遭遇“國家安全障礙” 專家表示 要取得所投資國家戰略上的互信 還需增強文化認同 中國兩家核電企業參與競購英國核電項目“地平線”(Horizon)的交易將在近期出結果。這兩家中國核電企業分別是中國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簡稱國家核電)和中國廣東核電集團(簡稱中廣核)。競爭對手則是日本日立集團。“地平線”核電項目計劃在英國威爾士安格爾西島和格洛斯特郡建造反應堆。10月29日,中廣核人士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他們還沒有收到正式通知,估計這幾天內才會有一個初步的結果。 目前,有日本媒體已經開始報道,日立公司已經接近達成收購英國核電項目“地平線”的交易。從目前形勢來看,中國兩大核電集團競標“地平線”項目的前景顯得有些黯淡。有評論稱——“中國核電企業走出去遇到了華為、中興類似的麻煩。西方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為理由對中國企業參與能源和電信行業設置了很多障礙。”有媒體報道稱,一位英國保守黨議員甚至稱......閱讀全文
中國光伏產業正處于生死存亡之秋。 9月6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啟動對中國出口的所有光伏組件和部件(包括太陽能電池片、硅片)進行反傾銷調查。9月18日,中國機電進出口商會法律服務部主任劉慧娟向《財經》記者透露:“原告同時也提交了反補貼的申請,歐盟委員會應該會在10月下旬就反補貼立案調查。”
2月3日晚,中國電力投資集團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電力、吉電股份、東方能源等同時發布措辭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證實國務院國資委已經啟動中電投與國家核電技術公司的重組。 作為由國有資本壟斷的行業,核電建設以中廣核和中核為龍頭。業內認為,上述重組屬于優勢互補,有望成為核電行業的第三極,從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本月7日,中國核能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在證監會最新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初審名單中。此外,中國核建、上海電力、廣東核電等大佬也在運作上市的傳聞,在市場亦早已流傳。 據報道,“十二五”接下來的3年中,核電建設約4000億元的投資有望落實,其中近2000億元的設備采購量將釋放。
曾經被資本市場看好的新能源概念風電如今卻被投資者“拋棄”。 同樣是風電設備巨頭,2007年金風科技上市首日股價上漲250%,曾創造風電概念的“神話”。3年之后,金風的競爭對手,后來居上的華銳風電在年初上市首日卻遭遇破發,大跌9.59%。 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史立山表示
技術路線內斗阻礙中國核電“走出去” 一個月前,國家能源局局長吳新雄率團造訪了沙特阿拉伯,就中沙雙方進一步鞏固和深化能源戰略合作,在核能等領域合作“達成多項重要共識”。那時,中國核電產品似乎有望贏得沙特的青睞。 201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中國核工業集團(下稱“中核”)隨國家能
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意味著,自去年3月中旬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以來,停擺了近20個月之后的中國核電項目終于全面重啟。 不過,與外界的興奮相比,上述會議
廣西防城港核電站一期1號機組,直徑37米的巨大穹頂已經蓋上1號核島 10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核電安全規劃(2011-2020年)》和《核電中長期發展規劃(2011-2020年)》。這意味著,自去年3月中旬日本發生福島核泄漏以來,停擺了近20個月之后的中國核電項目終于
和中國南車、中國北車在海外互相廝殺類似,中國核電三巨頭同樣存在內耗。如今,南北車計劃合并,而中國核電工業也在醞釀變化。 在10月24日,國務院會議上也強調要對核電等領域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尤其是民資可以參與一些核電項目,此舉用意之一被看作是為核電出海做準備的一步棋。核電和高鐵是國家自去年以來力
周三,日本政府突然轉變態度,并未正式采納上周剛剛宣布的重大目標,即在2040年以前逐步退出核能發電。該計劃在上周宣布后,遭到了商業團體及地方經濟依賴核電站的社區的強烈反對。 日本首相野田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國人出國旅游卻狂買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國內生產的粗鋼每斤價格與“白菜”相差無幾,產能過剩成了重大包袱,但精鋼特鋼卻需大量進口。這是供給側出了問題。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在科學儀器行業一直長期存在著。 在儀器儀表行業,我國是電表、水表的出口大國,但在高端科學儀器領
7月15日,廣東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我省清潔能源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核電、天然氣、風電、太陽能在內的四大清潔能源規劃,2015至2017年,廣東新增清潔能源項目投資總額約1474億元,均為企業投資,資金企業自籌解決。其中,核電560億元、天然氣508億元、
7月15日,廣東發改委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我省清潔能源建設的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核電、天然氣、風電、太陽能在內的四大清潔能源規劃,2015至2017年,廣東新增清潔能源項目投資總額約1474億元,均為企業投資,資金企業自籌解決。其中,核電560億元、天然氣508億元、風電231億元、太陽
“覽能源業界風云,為決策提供參考”,這是新華社《經濟參考報·能源周刊》自2004年初創刊以來所堅守的辦刊理念。每到年終歲尾,我們總要駐足回望,對即將過去的一年中國能源界所發生的新聞事件進行全面梳理,并邀請業界專家評出年度能源十大新聞。 在這辭舊迎新之際,我們推出2014年中國能源十大新聞,這是
期盼已久的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終于落地。昨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沿海地區核準開工建設“華龍一號”示范機組。其中華龍一號首個示范項目為中核控股的“福清”二期工程(5、6號機組),目前核安全局方面也進入最后的審核階段。知情人士透露,中核集團內部將項目開工時間定在4月底至5
2010年10月18日,中國政府網刊登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指出,到2020年,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此決定標志著七大新興戰略產業框架成定局。 從2008年的
北京市科委副主任鄭煥敏等領導參加國產檢測儀器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服務推介會《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國產檢測儀器設備炎癥評價研究與應用》課題啟動會來自相關學會、檢測認證機構、儀器企業等單位參加本次推介會評審專家就國產檢測儀器驗評工作提出建議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國人出國旅游卻狂買馬桶蓋、凈化器、奶粉……國
對于排隊等“路條”已久的中國核電項目而言,近日下發的《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無疑給他們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在該文件中,國家明確提出,2014年新增核電裝機864萬千瓦,適時啟動核電重點項目審批,穩步推進沿海地區核電建設,做好內陸核電廠址保護。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意味著2014年沿海
在專項支持下,北京市推動了面向未來的能源關鍵技術和裝備的應用與轉化。 不久前,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和北京市科委聯合舉辦《北京技術創新行動計劃(2014—2017年)》之“面向未來的能源結構技術創新與輻射帶動”專項系列成果新聞發布會。 會上,中電普瑞電力工程有限公司、中國石油集團海洋工程有限公
中英兩國都擁有支持核能的政策、有利的公眾輿論和新建核電的強大經濟驅動力,中國投資者參與英國的新建項目可能正基于此。 目前,世界在建反應堆共70臺,僅中國就占30臺。毋庸置疑,中國的核電計劃將對世界未來核電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參見2013年4月《國際核工程》雜志8-9頁“中國當前的核電發展恢復
工信部14日發布“2011年環保裝備產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及2012年展望”,其中指出,2012年環保裝備產業產值有望增長20%以上,相比2011年1304.59億元的產值,今年有望達到1565.51億元。 該文件預計,今年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污泥處置和脫硝四大設備領域將有較大增長空間
生物質成型燃料是一種性能優異的可再生清潔燃料,在中國卻發展緩慢,障礙重重。在很多經濟發達、環保標準嚴苛的國家,使用成型燃料已成為替代化石能源、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舉措。瑞典就是一個成型燃料利用的先鋒國家,他們的經驗值得借鑒。 文丨朱萬斌 中國生物質能源產業促進會副秘書長 生物質成型燃料的特點
國家能源核電工程建設技術研發中心 國家能源核電工程建設技術研發中心(以下簡稱研發中心)是國家能源局于2010年7月批準成立的國家能源研發中心之一,依托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建設。研發中心定位于打造核電建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項目管理、信息交流、實驗應用及人才培養等多維度和綜合性技術平臺,并以百萬千
今年兩會期間,湖南代表團再次以全團名義提出盡早啟動內陸核電項目的建議,并提出發展核電是解決能源問題的根本出路。提案引發代表委員熱烈爭議。那么,內陸核電重啟是否已有時間表?內陸核電站的安全性是否已有保障? 甲方觀點 對于內陸核電建設,最大的障礙在于公眾對“內陸核電”的一些理解偏差。我國
日前,由于國家能源委會議釋放出核電松動的信息,相關媒體圍繞核電存廢、內陸核電等話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其中,國研中心王亦楠老師的《內陸核電不適合我國國情》(附于文后)的文章觀點最為鮮明,引起了諸多共鳴和爭論。現針對王老師文中提出的幾點理由,稍談一點個人認識,以與商榷。 第一,關于核電安全技術
核電重啟的呼聲日漸高漲,目前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由于第三代國產核電技術獲得認可,核電重啟排除了最大的障礙,年內重啟已是箭在弦上之事。 分析師認為,福清5號,6號機組后續正式開工最關鍵是國務院核準。在能源局確定此項目技術方案之后,獲得國務院審核的進度將會很快,新項目大概在未來1個月至2個月內
繼南北車開始合并之后,與高鐵同屬“出海”重點領域的核電也將誕生新的“巨無霸”。 進入2015年,我國核電領域動作不斷。《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昨日(1月29日)從多個渠道獲悉,今年1月初,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以下簡稱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以下簡稱中電投)的合并事宜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1
——為編制國家“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石元春 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11月初在北京宣布啟動全國人民為編制“十二五”規劃建言獻策活動,作者謹以此文相獻。我國需要新的國家能源戰略 近年全球氣候變暖和化石能源資源漸趨枯竭的壞消息頻傳,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這個振聾發聵的論斷,是中國在30多年改革開放發展歷程中得出的基本經驗。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成為全民族奮進的行動
退煤大秦線 步量中國能源結構變革大局的艱難開端 煤炭,被譽為“工業的糧食”、“神奇的烏金”。它撐起了中國能源供應體系的半壁江山,卻也釀成了大氣污染的一杯苦酒。 面對日益嚴重的霧霾,煤炭究竟何去何從?以煤為主的能源體系又該如何改變?帶著這些問題,上證報記者歷時數月,沿著大秦線,踏
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批示指出,全面提升核工業競爭優勢,推動核電裝備“走出去”,確保核安全萬無一失。 從核電在建工程來看,目前,我國核電在建機組有26臺,規模2800萬千瓦,這使我國成為世界核電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 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向有關媒體稱,中國很早就想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