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 先天稟賦不足,胎兒在孕育期間母親營養不良,或早產或胚胎期發育不全致胎兒出生后先天缺陷,臟腑虛弱或臟腑器官畸形而為病。 現代醫學 起源于神經嵴的組織發育障礙 本病是一種起源于神經嵴的組織發育障礙所致的疾病。胚胎學的研究證實,從胚胎第5周起,來源于神經嵴的神經管原腸神經節細胞,沿迷走神經纖維由頭側向尾側遷移。整個移行過程,到胚胎第12周時完成。因此,無神經節細胞癥是由于在胚胎第12周前發育停頓所致,停頓愈早,無神經節細胞腸段就愈長。尾端的直腸和乙狀結腸是最后被神經母細胞進化的,故是最常見的病變部位。由于腸壁肌層及黏膜下神經叢的神經節細胞完全缺如或減少,使病變腸段失去蠕動,經常處于痙攣狀態,形成一種功能性腸梗阻,天長日久,梗阻部位的上段結腸擴張,腸壁增厚,形成先天性......閱讀全文
(1)全結腸無神經節癥 本病最初報道于1948年。此癥實際上是全部結腸無擴張肥厚,因此稱之為巨結腸癥確實不妥。多出現回腸末端肥厚擴張,所以有人將全部結腸及部分回腸末端無神經節細胞者,稱為全結腸無神經節癥。許多本病患兒在新生兒時期未明確診斷即死亡,所以認為全結
先天性巨結腸相關性小腸結腸炎(Hirschsprung’s-associatedenterocolitis,HAEC)是先天性巨結腸(Hirschsprung'sDisease,HSCR)的最嚴重的并發癥,發生率為20%-58%。是造成HSCR病例死亡的主要直接病因[1]。小腸結腸炎臨床表現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結腸和直腸的慢性疾病,其特征在于炎癥的復發和緩解反復交替出現。盡管潰瘍性結腸炎主要通過內科保守治療,但對于難以接受藥物治療或出現嚴重并發癥的患者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手術適應癥發生一種或多種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立即手術。這些并發癥包括結腸穿孔,危及生命的胃腸道出血和中
2月16日,中國科學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詹麗杏研究組與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教授劉占舉合作完成的研究成果以Macrophage-derived EDA-A2 inhibits intestinal stem cells by targeting miR-494/EDA2R/β-cate
Cincinnati兒童醫院的科學家們用人多能干細胞生成了具有功能性神經的腸道組織。他們在此基礎上模擬并研究了一種嚴重的腸道神經疾病——先天性巨結腸。這項研究發表在十一月二十一日的Nature Medicine雜志上,使多能干細胞向再生醫學和器官移植又邁進了一步。此外,體外培養的功能性人類腸道還
病史及體征 90%以上患兒生后36~48小時內無胎便,以后即有頑固性便秘和腹脹,必須經過灌腸、服瀉藥或塞肛栓才能排便的病史。常有營養不良、貧血和食欲不振。腹部高度膨脹并可見寬在腸型,直腸指診感到直腸壺腹部空虛不能觸及糞便,超過痙攣段到擴張段內方觸及大
三、枯氏錐蟲 枯氏錐蟲(Trypanosoma cruzi,Chagas,1909)屬人體糞源性錐蟲,是枯氏錐蟲病即夏格氏病(Chaga's disease)的病原體。主要分布于南美和中美,故又稱美洲錐蟲病。
先天性巨結腸又稱腸管無神經節細胞癥。是由于直腸或結腸遠端的腸管持續痙攣,糞便淤滯的近端結腸,使該腸這肥厚、擴張,是小兒常見的先天性腸道畸形。其臨床表現主要是以下幾種: 一、便秘 多數病例生后胎便排出延遲,頑固性便秘
近年來, 隨著抗生素的廣泛應用, 抗生素相關性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diarrhea, AAD)呈逐年升高的趨勢。AAD是指伴隨抗生素使用而發生的無法用其他原因解釋的腹瀉。幾乎所有抗生素均可引起腹瀉, 包括青霉素類、氨芐西林類、氯霉素類、克林霉素類和先鋒霉素類等。目前臨
分子檢測時代,艱難梭菌感染過度診斷了嗎? Polage和同事們開展了一項前瞻性單中心觀察性隊列研究,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試圖回答幾個重要問題,這些問題涉及艱難梭菌毒素免疫陰性和聚合酶鏈反應(PCR)陽性(Tox-/PCR+)患者的自然病史和需要的治療。患
·概念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為革蘭陽性粗大桿菌,有鞭毛,卵圓形芽胞位于次極端,對氧氣極為敏感,分離培養較困難,故命名為艱難梭菌。艱難梭菌屬厭氧性細菌,厭氧性細菌是指那些在無氧條件下要比在有氧環境中生長好的細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CDI及臨床相關疾病C
假性腸梗阻,癥狀雷同出,急診辨清楚,診斷少彎路。腸梗阻是腹部外科常見的急腹癥。診斷明確后需積極給予手術治療,否則,可能導致腹膜炎和出血,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臨床偶可發現少數病例為假性腸梗阻,假性腸梗阻可以腸梗阻面目出現,常常混跡于腸梗阻患者之中,臨床處理與腸梗阻不同,此類病例應盡量避免手術治療。
了解免疫系統細胞在健康消化道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們與鄰近神經細胞的互作機制,有可能促成針對腸道易激綜合癥(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新療法。近日來自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與其他的科學家們報道稱,發現巨噬細胞在調控結腸收縮,推動消化物質通過消化道中起作
(1)生理鹽水涂片法:對腸阿米巴病而言,糞檢仍為最有效的手段。這種方法可以檢出活動的滋養體。一般在稀便或帶有膿血的便中滋養體多見,滋養體內可見被攝入的紅細胞。但由于蟲體在受到尿液、水等作用后會迅速死亡,故應注意快速檢測、保持25~30℃以上的溫度和防止尿液等污染,但要注意某些抗菌素、致瀉藥或收斂藥、
7月29日,國際學術期刊Mucosal Immun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陳劍峰研究組的最新研究成果Regulatory T-cell depletion in the gut caused by integrin β7 deficiency e
**失禁被定位為對大便自主管控能力不足。發生**失禁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高齡、產傷、神經系統病變,肛周肌肉神經組織的損傷。可以出現大便控制及尿失禁的影響。現在人們已認識到便失禁的嚴重結果將導致身體不適、為難、恥辱及與影響與人交往。并且會有很多的額外經濟花費及護理人員的負擔確實存在。 臨
炎癥性腸病性關節炎是指潰瘍性結腸炎和克隆氏病等炎癥性腸病伴發的關節炎,大約確診炎癥性腸病患者中9%~20%可有外周關節炎,11%~26%有脊柱炎或者骶髂關節炎,發病率相對較低,缺乏特異性,容易誤診。 炎癥性腸病性關節炎診斷主要依據病史、癥狀和體征,患者腸鏡檢查明確是潰瘍性結腸炎或者克隆氏病,出現外
抗癌療法如今是各家國際藥廠競爭白熱化的領域,各種理論推陳出新,而最新的研究方向,則是找上了人體中數以兆計的“小小兵”做為抗癌的幫手,那就是包括腸道菌在內的人類微生物群系(Microbiome),過去腸道菌療法多用于治療腸道疾病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以
生物通報道:再生醫學旨在通過細胞移植替換人體內受損的細胞、組織和器官,是一個發展迅速的新興領域。胚胎干細胞(ESC)能夠形成胎兒體內所有類型的細胞、組織和器官,被視為細胞治療的寶貴資源。 Babraham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對人類胚胎干細胞進行研究,揭示了一個重要分子開關所起的作用。這項研究發表在
臨床上發生的很多疾病之所以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缺乏對疾病發生原因和機制的了解。模式生物,因其自身的代謝系統、心血管系統、消化系統、骨骼發育等系統與人類高度相似、易于培養和觀察、繁殖率高等優點,科學家和臨床研究人員很自然地選擇了模式生物來進行疾病的相關研究。 在針對疾病建立動物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又稱難辨梭狀芽孢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環境、人類和動物的糞便中,是醫院內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艱難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CDI)患者的臨床表現可為自限性腹瀉,重者可出現偽膜性腸炎,甚
(1)發病率:新生兒中21三體綜合征的發病率約為1/800或1.25%,但男性患兒多于女性。母親年齡是影響發病率的重要因素。根據國外資料,如果一般人出生時的母親年齡平均28.2歲,則本病患兒母親平均年齡為34.4歲,如母齡20歲后為1:2000,35歲后為1:300,40歲后為1:10
衛喜康(琥珀酸索利那新片),適應癥為用于膀胱過度活動癥患者伴有的尿失禁和/或尿頻、尿急癥狀的治療。 成份 化學名稱:琥珀酸索利那新, (3R)-1-氮雜雙環[2.2.2]辛-3-基(1S)-1-苯基-3,4-二氫異喹啉-2(1H)-羥酸酯單琥珀酸鹽。 化學結構式: 分子式:C23H26
放射學檢查 a. 盡管急腹痛時腹部和盆部 CT 掃描常為部分檢查手段,但放射學對艱難梭菌感染的診斷作用有限。 b.CT 掃描常表現為結腸壁增厚、結節狀結腸袋增厚、或「折疊表現」,但尚沒有證據表明CDI病人具有特異性CT表現。 c. 爆發性 CDI 常為出現
癌癥和其它疾病的生物復雜性常常會要求要比目前方法更加強的治療手段,然而很多治療方法都忽略了基因動態變化的分子網絡,這些方法僅僅能靶向作用非常少的與疾病相關的基因,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特拉維夫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研究開發了一種新方法,
一、流行病學1、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C.difficile)為專性厭氧革蘭陽性桿菌,產生A、B兩種毒素,為條件致病菌,可導致艱難梭菌相關性腹瀉(Clostridium DifficileAssociated Diarrhea, CDAD)。2、由于抗菌藥
神經嵴發育缺陷會導致一系列綜合征,包括顱面部畸形(唇腭裂)、Waardenburg-Shah綜合征、DiGeorge綜合征、CHARGE綜合征、白化病和巨結腸等。神經嵴相關畸形的發病原因極為復雜,是由一系列遺傳因素和環境(營養)因素共同作用而引發的。孕期補充葉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
(六)消化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1.毛江森等:甲型肝類模型(獼猴),中國科學,(6):765,1981。 2.余昌安等:甲型肝炎模型(樹鼩)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3):148,1981。 3.嚴瑞琪等:乙型肝炎模型(樹鼩)廣西醫學院學報,(1):10,1984。 4.李高鈺等:病毒性肝炎模型(大
病例思考:新生兒生后吐白沫,原來是...... 生后口中吐白沫,是否嗆咳亦線索。診斷肺炎需慎重,思維僵化要不得。 病例介紹 一、生后嗆咳吐沫,由產科轉新生兒科患兒,男,足月順產,出生時產科醫師阿普加評分9-10分,無窒息搶救史。羊水清,臍帶與胎盤無異常。出生時體重3.0kg。因生后
多基因遺傳引起的畸形,遺傳和環境因素都有影響,諸如社會經濟原因對母體及其子宮的影響均可導致畸形的產生。常見的這類先天畸形有脊椎裂、唇裂、腭裂、短指或缺指、先天性心臟病、先天性幽門狹窄、先天性髖脫臼、先天性腎缺乏、先天性巨結腸癥等。舉幾例簡述如下。 (1)先天性心臟缺陷(conge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