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帶森林植物的冬季氮吸收能力及氮利用策略
冬季北半球近50%的陸地生態系統經歷季節性積雪覆蓋和土壤凍結。由于積雪或冰凍層的絕熱作用,主要影響植物生理生態活動的土壤氮素礦化作用仍在進行。傳統觀點認為,落葉植物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并停止吸收養分。然而,已有研究證實亞北極灌叢、北方森林和溫帶森林中常綠和落葉植物根系在冬季均具有顯著活性。溫帶森林落葉植物在冬季是否可以吸收利用氮素尚不明確。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王仁忠研究組以我國溫帶森林為研究對象,利用13C15N雙標同位素示蹤,揭示溫帶森林中喬木、灌木及草本植物的冬季氮吸收能力及氮利用策略。研究發現,落葉喬木和灌木在整個冬季的氮吸收能力與常綠植物相當,而草本植物僅在融雪期才開始利用氮素。不同功能型植物均可以利用無機氮和簡單氨基酸,只有喬木可以利用復雜氨基酸。溫帶常綠和落葉喬木在冬季吸收的銨態氮和甘氨酸顯著高于硝態氮和酪氨酸,而落葉灌木和草本植物在冬季吸收硝態氮顯著高于其他形態氮。研究人員結合北半球植物氮吸收能力的相關......閱讀全文
植物所在植物冬季氮吸收能力及利用策略研究中取得進展
冬季北半球近50%的陸地生態系統經歷季節性積雪覆蓋和土壤凍結。由于積雪或冰凍層的絕熱作用,主要影響植物生理生態活動的土壤氮素礦化作用仍在進行。傳統觀點認為,落葉植物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并停止吸收養分。然而,已有研究證實亞北極灌叢、北方森林和溫帶森林中常綠和落葉植物根系在冬季均具有顯著活性。溫帶森林
溫帶森林植物的冬季氮吸收能力及氮利用策略
冬季北半球近50%的陸地生態系統經歷季節性積雪覆蓋和土壤凍結。由于積雪或冰凍層的絕熱作用,主要影響植物生理生態活動的土壤氮素礦化作用仍在進行。傳統觀點認為,落葉植物在冬季進入休眠狀態并停止吸收養分。然而,已有研究證實亞北極灌叢、北方森林和溫帶森林中常綠和落葉植物根系在冬季均具有顯著活性。溫帶森林
氣候變暖之過!青藏高原與北極的灌叢減少
通過對比青藏高原和北極格陵蘭島地區的灌木更新動態,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研究員梁爾源團隊研究發現,持續的氣候變暖抑制或減緩了高海拔、高緯度地區灌叢更新,為高寒生態系統應對全球變暖提供了有效的預警信息,強調了減緩氣候變暖對全球碳中和的普適性意義。相關成果近日發表于《美國科學院院刊》。“
揭示樹種菌根類型對溫帶森林群落結構的調控機制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而針對森林群落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為林業生產和管理提供重要參考。然而,以往研究多關注土壤養分等環境因子對森林群落結構的影響,結果發現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土壤微生物作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對群落結構的影響也逐漸受到重視。近期大量的控制實驗研究表明,土壤微
研究揭示樹種菌根類型對溫帶森林群落結構的調控機制
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因而針對森林群落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一直受到廣泛關注,為林業生產和管理提供重要參考。然而,以往研究多關注土壤養分等環境因子對森林群落結構的影響,結果發現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土壤微生物作為重要的生物因子,其對群落結構的影響也逐漸受到重視。近期大量的控制實驗研究表明,土壤微
沈陽生態所在溫帶森林動態驅動機制方面取得新進展
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標是實現經營條件下接近自然狀態的森林,即“近自然林業”。其基本思想視森林為持續的、多樣性的和動態的生態系統,通常實現途徑是將人工純林改建為混交異齡林,使闊葉林形成多樹種復層異齡林,而林齡對天然林異齡混交林動態變化的影響過程和機制還不清楚。在區域尺度上,林齡和土壤養分可以
溫帶森林地區大氣銨態氮同位素季節動態特征
工業革命以來,大氣氮沉降量急劇上升。過量氮沉降會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環境影響,例如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大氣氮沉降主要來自于大氣氨和氮氧化物排放。中國是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并且大氣氮沉降中銨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為了減少大氣氮沉降的不利影響,過去三十年我國制定了氮氧化
地理資源所在氣候變化對植被分布格局影響方面獲進展
氣候是控制植被分布的重要因子,所以氣候變化可能改變植被分布格局。中國科學院地理資源所趙東升博士和吳紹洪研究員選用生物地理和生物地化過程的耦合模型BIOME4,根據中國植被-氣候特征,對模型的生物氣候控制因子重新進行了定義。 研究人員與現實的自然植被圖對比表明,改進后的模型可以較好的模擬中國
長白山溫帶森林樣地物種共存機制研究取得新進展
種間關系一直是生態學研究的熱點,其在維持森林生物多樣性中的作用一直有很大的爭議。Stephen Hubbell的中性理論假定:“群落內所有的物種都有相同的競爭力、遷移率和適合度,所有的個體都具有相同的生殖、死亡、遷移速率和成為新種的概率,物種的生物多樣性是由局部傳播和生態漂移機制所
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中重點討論的理論問題之一。主要爭論表現在是物種多樣性還是物種組成(優勢種)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哪個水平的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物種多樣性指數、種間差異等)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等幾個方面。在目前多樣性與穩定性的
研究揭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
明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分析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可為制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和陶福祿等基于Meta分析系統地收集了1045個關于全國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的相關參數及其影響因素的站
研究證實-亞馬孫森林恢復特別慢
一項新研究表明,亞馬孫森林遭到砍伐后,其再生速度可能比之前認為的要慢得多。這些發現可能對氣候變化預測產生重大影響,因為森林在砍伐后重新生長——通常稱為次生林——被認為是對抗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工具,但次生林吸收大氣碳的能力可能被高估了。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項研究對20多年來的森林再生進行
病原真菌和昆蟲對溫帶森林木本植物物種共存的重要作用
為什么形形色色的物種能夠共同生活在一起?這背后隱藏著什么奧秘?該問題是群落生態學的核心問題之一。早期研究發現周圍相同樹種個體越多,其后代更新和存活表現越差,這種同種之間的相互抑制為其他種定植提供了生存空間,從而促進物種共存。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這種同種“自疏”現象?Janzen-Connell
我國學者在溫帶天然森林生產力維持機制研究上獲新展
森林作為陸地生物圈的主體,不僅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而且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森林生產力是森林生態系統維持與發展的根本動力,探討維持森林生產力的內在生物學要素和外在生態條件,是當今生態學和林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鑒于喬木形成的生物生產力在森林生產力中占主體地位,且易于測定、量化和尺度推演,許多研究
科學家聚焦森林對氣候變化響應
本周的《自然》雜志發表了4篇獨立論文,探討森林和樹木物種對全球變化(如溫度升高)如何響應。這些研究強調了北美和亞馬孫森林在面對氣候變化做出響應時面臨的一些挑戰。 一項研究調查了北美9種北方樹木物種,包括楓樹、冷杉、云杉和松樹,表明面對變暖和降雨減少,所有物種樹苗的存活率都出現降低。在一項5年開
60%的土地變化與人類直接活動有關
據英國《自然》雜志8月8日在線發表的一篇環境科學研究,研究人員利用30多年的衛星數據繪制成了全球土地覆蓋的變化圖,他們發現地球的森林植被覆蓋正在增加,而裸地覆蓋正在減少——這主要是由人類活動造成,而其余的因素則是氣候變化引起的。 土地變化是指地表的植被覆蓋物(森林、草原、耕作植被等)和非植被覆
尼日利亞森林砍伐率全球最高-中國最低
風險分析和規劃公司Maplecroft日前公布的全球排名顯示,尼日利亞、印尼和朝鮮的森林砍伐率居世界之首,中國和美國最低。 Maplecroft公司稱,食品和生物能源需求的上升、人口增加以及貧困和腐敗問題導致很多發展中國家持續砍伐森林。據路透社報道,Maplecrof
關于八角刺的生長習性介紹
十大功勞屬暖溫帶植物,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不耐暑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性強健、耐蔭、忌烈日曝曬,有一定的耐寒性,也比較抗干旱。它們在原產地多生長在陰濕峽谷和森林下面,屬陰性植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極不耐堿,怕水澇。花期11月至翌年3月,果期4-8月。土壤要求不嚴,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
十大功勞的生長習性
十大功勞屬暖溫帶植物,具有較強的抗寒能力,不耐暑熱。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性強健、耐蔭、忌烈日曝曬,有一定的耐寒性,也比較抗干旱。它們在原產地多生長在陰濕峽谷和森林下面,屬陰性植物。喜排水良好的酸性腐殖土,極不耐堿,怕水澇。花期7-9月,果期9-11月。 土壤要求不嚴,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沙質壤
科學家稱21世紀末北極氣候和植被類型將改變
據環境新聞網報道,美國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和韓國的氣候學家們組成的課題組最近發表研究成果稱,到21世紀末期,北極地區的氣候將由極地、副極地氣候變為更溫暖的氣候類型。隨之而來的變化包括這一地區的冰原逐漸消退,讓步給更多具有南部形態的植被,格陵蘭地區冰層進一步融化等。而變化
歐洲開展森林亞冠層微氣候溫度研究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地中海農林系統研究所(ISAFOM)參與的國際團隊開展一項歐洲森林亞冠層微氣候溫度研究,結果顯示亞冠層的氣溫與自由大氣的溫度具有明顯差異,該研究將有利于更準確地模擬冠層下的生物過程和模式,以及物種分布。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全球變化生物學》雜志上。 在森林中,樹冠起到隔熱和緩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建立中國竹類一新屬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4742.shtm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中心覃俏梅和童毅華在研究員夏念和的指導下,發表了中國竹類一新屬——華赤竹屬。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分類單元》。 赤竹屬是青籬竹亞族的一個小屬,其主要特征
高寒灌叢土壤碳循環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王東在導師劉慶和尹華軍的指導下,研究了青藏高原東緣窄葉鮮卑花高寒灌叢土壤碳收支對不同氮添加水平的響應。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農業和森林氣象學》期刊。 高寒灌叢是陸地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高寒灌叢生態系統的特點以及研究歷史等原因,與森林和草地相比,目前
典型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對光的響應研究獲進展
光是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的驅動因子。由于氣候變化引起的降水格局的改變、以及人類活動引起的大氣氣溶膠的變化使云量格局、區域的太陽輻射條件產生了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陸地生態系統碳收支對光的響應研究成為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環境控制機制研究方面關注的熱點問題。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中國首船亞馬爾液化天然氣經北極航道運抵江蘇如東
中新網7月19日電 據國家能源局網站消息,7月19日,中俄能源合作重大項目――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向中國供應的首船液化天然氣(LNG)通過北極東北航道運抵中國石油旗下的江蘇如東LNG接收站,交付給中國石油,開啟了亞馬爾項目向中國供應LNG的新篇章,為中國的清潔能源供應帶來了新氣源。
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發現“藍瘦香菇”家族新成員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組與Peter E. Mortimer(南非籍)真菌研究團隊合作在“藍瘦香菇”成名一周年之際,發現了其家族粉褶菌的新種——勐宋粉褶菌。這項研究成果日前發表在《土耳其植物學雜志》上。 勐宋粉褶菌具有圓錐形到平圓形的菌蓋,黃棕色的菌絲和4-8×4-6微米大小的擔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機制研究獲進展
?????? 為了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運用土壤分餾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丹江口庫區森林、灌叢和農田生態系統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氮循環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近20年通過森林和灌叢的植被恢復顯著增加了
全球表層土壤汞的空間分布與驅動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土壤是全球最大的汞庫,全球表層土壤汞的濃度與空間分布是當前研究全球汞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基礎。然而,當前關于全球土壤汞累積過程、庫存及空間分布方面的認識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馮新斌領導的研究團隊,在環境科學領域期刊Environmental S
罕見!黑熊變種白熊:全球僅剩200頭
罕見的“白色”黑熊 看到它的亮白色皮毛和巨大的身軀,你一定會認為這是一頭北極熊不知何故闖入了大森林。但事實上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照片顯示的是一頭極其罕見的“白色”黑熊。 這頭美麗獨特的動物是北美黑熊的白色變種,這種又被稱作柯莫德熊(Kermode bear)的
非洲熱帶森林的碳儲存量高于預期,超過亞馬孫雨林
一項國際合作研究發現,非洲的熱帶山地森林每公頃(1 萬平方米)可儲存約 150 噸碳。這意味著保持一公頃的森林所節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與為 100 戶家庭供電一年產生的排放量相當。這一數據表明非洲山林在單位面積上儲存的碳比亞馬孫雨林更多,而現有的針對非洲山林的評估標準假設每公頃可儲存 89 噸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