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發病率高,在美國,每年新增病例約達 30 萬至 60 萬。VTE 患者復發血栓栓塞事件率較高,5 年復發率可超過 20%-25%,抗凝治療是 VTE 的主要治療。對于長期抗凝患者,嚴重出血風險可能高于 3%.因此,VTE 二級預防中應謹慎考慮抗凝藥的選擇和抗凝持續時間。 近期,紐約大學醫學院的 Smilowitz 博士等在 Circulation 雜志上報道了一例右股靜脈血栓病例,以此探討了 VTE 抗凝治療中藥物和時間點選擇的問題。 患者,女,68 歲,因“右下肢疼痛、腫脹 3 天”入院,既往有高血壓、高血脂和憩室炎,無出血或血栓栓塞病史。入院下肢靜脈超聲檢查提示右股靜脈血栓,予依諾肝素橋接治療后華法林抗凝治療,出院后 3 個月內 INR 維持在 2-3 之間。對于該患者,抗凝治......閱讀全文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是我國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按部位和機制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常見的是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疾病。靜脈血栓主要是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是我國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按部位和機制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常見的是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疾病。靜脈血栓主要是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
4.冠脈搭橋術: 氯吡格雷可導致CABG手術相關的嚴重出血增加,因此,CABG術前已服用氯吡格雷病人,建議CABG術前5天停用氯吡格雷(證據級別2A)。 CABG術后患者應盡早開始抗血小板治療,術后6小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包括深靜脈血栓(DVT)形成及肺血栓栓塞癥(PE),有著很高的發病率及病死率。大量研究證明DVT是PE發生的最重要的危險因素,50%以上的DVT患者會發生PE,DVT和PE其實是VTE的不同階段。因此,積極地早期治療至關重要。本期《門診》雜志特別邀請復旦大學
長期口服抗凝治療中,由于種種原因可能需要中斷治療。在此期間,是否需要使用肝素或者其他抗凝藥進行橋接治療呢?這是臨床中一個常見的難題。目前這方面支持臨床決策的證據還比較有限,使得當前指南推薦有些模棱兩可。近日,《J Am Coll Cardiol》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對這一問題進行了
一、ACS合并房顫患者特點與抗栓治療困境 2014年AHA/ACC/HRS房顫指南顯示,ACS患者中合并房顫者比例達10%——21%,即每10例ACS患者中就有1——2例合并房顫。10項ACS臨床研究合并分析表明,房顫顯著增加ACS患者短期(1—
概述狼瘡抗凝物質是一種針對帶陰電荷磷脂的自身抗體,是抗磷脂抗體的一種,是一種免疫球蛋白,多數為IgG,少數為IgM或二者混合存在。因其首先在紅斑狼瘡患者身上被研究,故命名為狼瘡抗凝物質。其實目前針對于狼瘡抗凝物的實驗、臨床診斷等都是血凝相關的課題,與狼瘡疾病的診斷實驗無關。體內血液血凝中的作用狼瘡抗
一、房顫合并冠心病 流行病學數據顯示:臨床上,房顫與冠心病存在緊密的相關性,房顫會對冠心病的預后造成嚴重不良影響。有研究經過4年隨訪發現房顫患者的主要復合終點(包括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卒中和出血)風險均明顯高于非房顫患者。2005年1月至200
41問:目前常用的藥物預防方案是什么?答:經Caprini個體化靜脈血栓風險評估存在血栓風險,且無藥物預防禁忌者,可進行藥物預防。住院期間低分子量肝素4000u,一日一次,皮下注射。出院后可選擇利伐沙班,一日一片,口服治療。42問:機械物理方法有哪些?答:梯度壓力彈力襪(GCS)和間歇性腿部充氣壓迫
心房顫動(房顫)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性快速心律失常,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房顫對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增加血栓栓塞的風險,房顫患者與非房顫患者比較,腦卒中發生率增加5倍,病死率增加2倍,缺血性腦卒中是病死率增加的主要原因,而房顫是發生缺血性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其
美國胸科醫師學會(簡稱ACCP)從1986年發布抗栓和溶栓治療指南以來,大約每3年更新一次,該指南已成為目前國際上公認最權威的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指南。它涵蓋了所有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以及所有與血栓栓塞相關的學科,如心血管內科和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腫瘤科、兒科、
止血和血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近1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臨床各科幾乎無一不步及止血一血栓問題,除了對出血性疾病的篩選與確診外,還用于對各種血栓性疾病與血栓前檢查和預測,易拴癥的評價,DIC的實驗診斷以及對各種抗凝治療患者的用藥指導和預后估計等。例如,內科領域中由于肝細胞損害造成肝臟的廣泛出血,
三、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的診斷專家意見5 推薦采用四分類法診斷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目前急性凝血功能障礙沒有明確統一的診斷標準,病史、誘因和實驗室檢查異常是主要的診斷依據。急性凝血障礙是一種病理生理狀態,很多疾病會產生相似的實驗室結果異常。為了便于病因鑒別和疾病管理,Hunt將凝血障礙分成四類:
止血和血栓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近10年來,取得了很大的進展,臨床各科幾乎無一不步及止血一血栓問題,除了對出血性疾病的篩選與確診外,還用于對各種血栓性疾病與血栓前檢查和預測,易拴癥的評價,DIC的實驗診斷以及對各種抗凝治療患者的用藥指導和預后估計等。例如,內科領域中由于肝細胞損害造成肝臟的廣泛出血,
很多患者在醫院做檢查需要做凝血五項檢查,但是很多患者對凝血五項檢查的項目并不了解, 也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五項檢查,所以我們要了解凝血五項檢查的主要意義,對檢查才更清楚 。分割線 一、 【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rothrombin time,PT)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動脈高壓(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 是機化的血栓阻塞肺動脈導致血管狹窄或閉塞,肺血管阻力和肺動脈壓力進行性升高,最終導致右心功能衰竭為特征的疾病[1],1951年美國學者通過尸體解 剖首次報道CTEP
熱愛加持,使命感油然,認真對待每一個病人筑成賈偉二十年從醫路。想來不悔,除了醫者仁心,大抵還有對這份工作的深深認同。病人愈后發自內心的微笑于他而言是人生最大的嘉獎。 作為一名致力于血管外科工作的醫者,隨著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引發的血管疾病發病率提高,賈偉一直攻堅克難,砥
凝血因子檢測一、理論性問題1. 參與凝血過程的凝血因子有哪些?凝血因子(coagulable factor)也稱凝血蛋白(coagulable protein),迄今已證實有14個因子參與凝血過程,包括國際凝血因子命名委員會規定以羅馬數字命名的凝血因子11個(凝血因子I~XIII,其中凝血因
植入式靜脈輸液裝置(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IVAD)為一種埋藏于皮下組織中的植入式、可長期留置的中心靜脈通路裝置。由供穿刺的輸液港座(port)和導管兩部分組成,前者是靜脈導管和外界相連通的裝置,因此時裝置簡稱靜脈輸液港(port)。靜脈輸液港術后并
臨床上多種因素包括創傷、炎癥反應、凝血因子消耗、纖溶異常、血液稀釋、應用抗凝藥物、低體溫等常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出凝血功能,導致臨床難以控制的出血、血栓形成以及繼發器官功能障礙的發生,嚴重影響圍手術期病人的預后。正確識別不同類型的出凝血功能障礙并給予積極的治療,對圍手術期病人的管理至關重要。普通外科常
骨科大手術后的諸多并發癥中,肺栓塞是及其兇險,由于患者術后肢體活動受限,長期臥床,這是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而肺栓塞與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關系密切,如發生肺栓塞,多是致命的,其概率約為0.2 %-0.5 %,其致死率是非常高的,可以說肺栓塞的產生將會直接對于骨科手術患者的生存以及生活造
導讀: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指血液凝結能力受到急性損害的病理生理狀態,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出血,某些情況下可同時存在血栓。急性出血性凝血功能障礙可導致嚴重的臨床后果,及時有效的診治至關重要。但是目前依然缺乏高質量的證據用以指導臨床治療,也并未形成統一的診療標準。為彌補此空白,國內眾多專家學者通過回顧相
21問:上肢深靜脈血栓栓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原發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占20%-25%,多無誘因,但可伴易栓癥、胸腔出口綜合征或與運動相關。繼發性上肢深靜脈血栓占75%-80%,誘因多系置人中心靜脈導管、起搏器或惡性腫瘤所致。22問:上肢深靜脈血栓栓塞主要癥狀是什么?答:上肢深靜脈血栓的癥征主要為患肢
提高對于隱匿而危險的新生兒腎靜脈血栓認識原發性新生兒腎靜脈血栓(NRVT)是一種發生于具有各種危險因素新生兒的并發癥,主要與脫水、血黏滯度增高和腎血流量減少有關。血濃稠及血黏滯度增加使腎流量下降,腎氧合減少,繼之則腎水腫,腎小血管壓力增加,最終導致腎小靜脈血栓形成。其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常被危重的基
血栓栓塞性疾病的抗凝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抗血小板治療、靜脈溶栓治療都是臨床的重要問題。這些治療藥物應用過量會造成出血,用量不足則達不到預期療效。因此,在應用過程中,必須注意監測出凝血指標,其中最常用的是凝血四項,即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
血栓性疾病是一種看似簡單明了卻又錯綜復雜的一類疾病,從患者個體到社會問題的關聯愈加凸顯:血栓性疾病的年輕化趨勢難以遏制;老齡化社會的困局;血栓形成幾乎涉及到臨床各個專業。從臨床角度來看,如何確認患者處于血栓風險之中;如何進行血栓栓塞事件的有效預防;如何選擇抗凝預防干預的最佳時機;是目前急需解決的疑難
華法林是一種口服抗凝藥,具有作用時間長、服用方便、副作用相對小、價格低廉等優點,被廣泛應用于靜脈血栓栓塞性疾病(VTE)、房顫血栓栓塞、瓣膜病、人工瓣膜置換術和心腔內血栓形成等的預防治療中。 據估計,目前全球有數百萬患者在使用華法林。口服華法林必須根據國際化比值
應用價值 自從1971年Wilson⑸等首先應用纖維蛋白降解產物用于診斷肺動脈栓塞(Pulmonary artery embolization PE)。D-二聚體的檢測在診斷肺動脈栓塞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隨著研究的開展和深入,臨床工作者
??據統計,每年有近20%長期口服抗凝治療的患者因有創性手術需中斷抗凝治療,圍術期是否需要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是臨床常面臨的難題。BRIDGE實驗 結果發現房顫患者圍術期低分子肝素橋接抗凝治療不但不能有效預防血栓栓塞,更會使出血風險明顯增加,使傳統圍術期橋接抗凝策略備受爭議。多數研究并未納入 中高危血
脾臟損傷外科治療的現代觀是要求在“保命第一,保脾第二”的原則下,盡量保留脾臟或脾組織。我院對1998年1月一2008年2月59例脾損傷患者行脾保留手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共5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