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大方案精準“狙擊”西部泥石流
團隊在泥石流溝進行現場調查測量 實驗平臺立面示意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加上汶川地震后甘肅南部山區整體松動,重大、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生態脆弱的西部,尤其是甘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馬金珠團隊經過10年研究,完成“甘肅典型山洪泥石流災害多尺度風險評價與防治關鍵技術”項目。近日,該技術獲得2020年甘肅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在白龍江甘肅境內2萬平方公里流域范圍內,團隊遴選出發生過泥石流災害的典型小流域,以溝為單位,分別從小溝、次溝、大溝進行全方位調查評價,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團隊自建泥石流發生現場模擬實驗平臺,開展不同降雨強度下斜坡的破壞機制及泥石流起動過程研究,構建山洪泥石流運動與堆積過程物理模型,研發監測預警裝置,確定甘肅不同環境下典型泥石流起動的臨界降雨強度閾值,即斜坡發生大面積失穩的閾值分別為:土壤孔隙水壓力3.15千帕、土壓力2.71千帕和累積降雨量92毫米,并呈現“洞......閱讀全文
甘肅省科學院揭示黃土泥石流轉化特性
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浪潮中,蘭州市為拓展城市空間,對南北兩側的山體實施了平山造地工程。然而,這一工程在溝道內和坡體邊緣堆積的大量擾動黃土堆填體,成為誘發泥石流災害的潛在風險。近日,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劉興榮研究員團隊在此領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為黃土區小流域開發建設和地質災害防治提供了新的
蘭大方案精準“狙擊”西部泥石流
團隊在泥石流溝進行現場調查測量 實驗平臺立面示意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加,加上汶川地震后甘肅南部山區整體松動,重大、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開始頻頻光顧生態脆弱的西部,尤其是甘肅。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馬金珠團隊經過10年研究,完成“甘肅典型山洪泥石流災害多尺度風險評價與防治
成都山地所泥石流防治結構研究取得新成果
泥石流包含大量粗大顆粒且運動速度快而具有極大破壞力,所以通過水石分離方法對粗大顆粒進行調控可以減輕泥石流災害。目前具有水石分離功能的泥石流減災工程主要為各種透水型攔擋壩,然而,這些結構存在一個普遍問題,即結構開口易被分離出的固體顆粒堵塞并造成淤積,從而導致結構的水石分離功能不能持續發揮,并失去減
甘肅制訂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
甘肅省環保廳近日召開了《甘肅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草案)》(以下簡稱《條例(草案)》)起草小組第一次立法討論會。 此次起草小組內部討論的《條例(草案)》是由甘肅省環保廳提出的。據了解,放射性污染防治立法是甘肅省人大2012年度立法計劃的一項重點工作。今年,甘肅省人大環資委牽頭成立了立法組,
科考隊再出征:排摸中巴經濟走廊泥石流家底
甘肅省科學院地質自然災害防治研究所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隊19日從蘭州出發,開始對中巴公路喀什至紅其拉莆口岸全長424公里范圍進行為期15天科學考察。 本次科考旨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天、空、地相結合的技術手段,對中巴經濟走廊(國內段)山地區泥石流進行綜合科考,以查清區域泥石流家底,揭示其成因
甘肅再推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經驗
2月29日,甘肅省組織全省14個市州政府、省直有關部門,特別是17個市轄區黨委“一把手”、政府分管負責人,現場觀摩了蘭州大氣污染防治活動,再次推廣“蘭州經驗”,號召在全省范圍內打響“十三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第一槍”,促進空氣質量邁上新臺階。 蘭州經驗可總結為“四心” 近年來,大氣污染防治
《自然》專訪鄧西平: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員就甘肅舟曲泥石流特大災害的發生原因,圍繞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主題,接受了《自然》(Nature)亞太地區通訊員David Cyranoski的電話專訪。 在采訪中,鄧西平根據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領域多年的
國土資源部:舟曲重建面臨耕地滅失多等挑戰
國土資源系統專家分析認為,舟曲災后恢復重建土地利用面臨優質耕地滅失多、城關鎮建設用地受損嚴重等嚴峻形勢的挑戰。 記者24日從國土資源部獲悉,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發生后,為落實國務院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搶險救援指導協調小組關于抓緊災區恢復重建規劃前期工作要求,國
水保所鄧西平研究員談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
近日,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鄧西平研究員就甘肅舟曲泥石流特大災害的發生原因,圍繞氣候變化對中國水土保持的挑戰主題,接受了《自然》(Nature)亞太地區通訊員David Cyranoski的電話專訪。 在半個小時的采訪中,鄧西平根據水土保持研究所在土壤侵蝕與水土保持領
抗擊疫情-甘肅特色中藥制劑助力新冠肺炎防治
日前,甘肅省在利用中藥制劑防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該省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傳統院內制劑“仙貞扶正顆粒”和“金菊板藍根顆粒”獲批在全省疫情防控定點醫院調劑使用,用于疫情輔助治療,增強免疫能力。 據悉, “仙貞扶正顆粒”和“金菊板藍根顆粒”均為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傳統院內制劑,疫情發生后,甘肅
中科院成都山地所緊急趕赴舟曲考察特大泥石流災害
8月7日22時許,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縣縣城北面的羅家峪、三眼峪流域突降強暴雨,引發了特大泥石流災害。泥石流由北向南先掩埋三眼村、月圓村和春場村,然后從城關鎮穿過,摧毀了沿途的樓房民居,最后流入并堵塞了白龍江,造成沿河街道和房屋被淹。截至8月15日16時,該災害共造成1248人
甘肅舉行衛生監督快速檢測技能賽-提突發應急能力
“我們參加了甘肅舟曲泥石流災害的水質檢測工作,在半小時內就要完成采樣和檢測工作,以保證居民用水安全,防止疫情蔓延。”19日,甘肅省衛生行業衛生監督快速檢測技能大賽在蘭州舉行,酒泉市衛生局石小龍參加比賽后說。 該項技能大賽是由甘肅省衛生廳主辦、甘肅省衛生廳衛生監督所承辦,全省14支市州衛生監督機
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產業調整-甘肅加強蘭州大氣污染防治
甘肅省十一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近日審議通過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的決定。 決定要求,甘肅省政府加大對蘭州大氣污染防治的投入,將應補助的大氣污染防治經費列入財政預算,要督促市、區政府在預算中安排大氣污染治理資金。 同時,蘭州大氣污染防治工作要實現“一年全面攻堅、兩年初見
水電工程區生態保護與泥石流滑坡防治技術開發通過驗收
“西南重大水電工程區生態保護與泥石流滑坡防治技術開發”通過現場驗收 9月12日至15日,科技部組織專家對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西南重大水電工程區生態保護與泥石流滑坡防治技術開發”進行了生態保護科技創新專家行暨示范工程現場驗收。 30多人組成的考察組先后考察了云南東川城區
大國科學家丨“泥石流院士”崔鵬:40年逆行守護生命
今天(31日)的《大國科學家》系列報道,我們一起來認識稱為“泥石流院士”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崔鵬。每當重大災害發生,他總是帶著團隊逆行進入災害現場,認真記錄分析當地的地質、地貌、水文特征和泥石流留下的痕跡。1982年大學本科畢業,40年來,崔鵬的足跡踏遍了祖國無數地質災害的現場,為我國防災減災工作作
遇到泥石流,怎樣正確逃跑
近年來,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大規模災害性極端氣候頻發,加之汶川地震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我國尤其是西南山區的山洪、泥石流災害具有加重趨勢。引導民眾了解泥石流基本概念、形成條件,提高泥石流防災意識有助于防治和減緩泥石流所帶來的災害。 ■白露 泥石流通常發生在山區或者其他溝谷深壑等險峻地區,因暴雨、
來自科研界的“泥石流”
“網絡上有個梗--泥石流(意為畫風突變)。您聽過這個梗嗎?” “沒聽過。” “不過,研究泥石流的,不是更應該叫作來自科研界的‘泥石流’嗎?” “有點道理。” 這是《中國科學報》記者與北京林業大學水土保持學院副教授馬超的一段對話。作為研究泥石流的學者,馬超已經見識過世界多地各種類型的泥
甘肅將投1億元開展大氣污染防治技術研究
8日,記者從甘肅省環保廳獲悉,甘肅省欲投資1億元開展蘭州大氣環境污染防治技術研究項目,內容包括展開詳細的污染源調查研究、建立全面的環境質量監測監控體系、城市建設現狀的調查研究、重污染天氣的預測預警技術和應急措施研究、城市管理制度研究、規劃中長期污染防治措施和制定蘭州市中長期污染防治措施。
《甘肅省2018年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出爐
為促進全省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以改善環境空氣質量為核心,堅持源頭防治,以加強工業企業污染物減排為重點,促進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圓滿完成,省工信委制定并印發《甘肅省2018年工業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稱《方案》)。根據《方案》,我省將按照國家關于錯峰生產的要求,結合我省空氣質量狀況和工作
國土資源部:一季度全國成功預報地質災害9起
國土資源部地質環境司透露,今年第一季度全國共發生地質災害174起,造成1人死亡、1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3100.1萬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地災發生數量、造成死亡失蹤人數和直接經濟損失分別減少47.1%、98.6%和91.7%。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9起,避免人員傷亡91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678
專家考察認為舟曲泥石流物質多為文縣地震誘發
自8月7日甘肅舟曲暴發特大泥石流并導致特大災情發生后,中科院山地所緊急部署,派出山洪泥石流專家奔赴災區開展災情調查。 8月9日和12日,由中科院山地所泥石流研究室主任胡凱衡帶隊的第一批考察組和由山洪研究室主任陳寧生帶隊的第二批考察組分別趕到災害現場,對泥石流最為嚴重的三眼峪溝和羅家峪溝泥
《科學》刊文關注中國泥石流災害
11月5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一篇長篇報道,以先前發生在中國甘肅舟曲的特大泥石流為例,詳細記述了泥石流災害發生的歷史及其各種形成因素。 文章援引了多位地質學專家的研究并指出,舟曲泥石流的發生存在可預見的先兆,并且舟曲地區在歷史上也發生過多次泥石流。此外,雨季、礦物開采、地震以及災害
甘肅省住建廳:舟曲水源地水源未受污染
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的技術專家查勘表明,位于舟曲泥石流帶上的舟曲縣城三眼峪水源地水源未受污染,目前需要加強保護。 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慧24日說,甘肅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組織技術專家對舟曲城區供水水源地和供排水管網現狀進行了詳細排查,經專家初步鑒定,水
甘肅華亭市地質災害防治與礦山生態修復專家工作站成立
6月7日,甘肅省科學院防災所與華亭市自然資源局合作共建的華亭市地質災害防治與礦山生態修復專家工作站于在華亭市自然資源局正式掛牌成立。據悉,華亭市是典型的煤炭資源型城市,也是甘肅省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地質災害防治與礦山生態修復任務艱巨。成立專家工作站是華亭市實施人才強市戰略的生動實踐,也是落實甘肅省科
船體殘骸揭示水下泥石流之謎
1942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弗吉尼亞”號油輪在美國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河口處拋錨,并且等待著將貨物卸到附近的新奧爾良。不過,它并沒有成功。3顆來自德國U-507潛艇的魚雷導致這艘船只被大火吞沒并且沉到海里。27名船員遇難。 過去近60年間,“弗吉尼亞”號一直被被遺忘在海底。空蕩蕩的
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讓泥石流災害可預測
自然資源部的最新消息顯示,全國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28.8萬余處,潛在威脅1600萬人,受調查手段和精度限制,尚有大量地質災害隱患沒有發現。 20年前,在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山地所),有一支團隊一直“與災共舞”,圍繞泥石流災害預判與綜合防控關鍵技術難題展開攻關,先后建
微系統所積極開展“泥石流監測與預警測試系統”研制工作
近日,甘肅舟曲、云南貢山相繼發生了特大泥石流,當地群眾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為了加強對此類地質災害進行監測、預警,中科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物聯網系統技術實驗室與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展開合作,研發基于物聯網的泥石流監測與預警測試系統,對泥石流發生前、發生時、
山地所中日國際科技合作項目順利推進
根據科技部重點科技合作項目的計劃要求,受中科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喬建平研究員邀請,由日本東京大學東畑郁生教授帶隊,東京大學、中央開發株式會社專家組成的考察團一行10人,于11月15日至22日來華開展了為期8天的技術合作和學術交流。在此次交流訪問中,雙方就科技部國際合作重點項目
甘肅省科學院首位博士后進站暨開題儀式舉行
儀式現場 10月18日,甘肅省科學院、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聯合培養博士后進站暨開題儀式在甘肅省科學院舉行。中科院蘭州分院院長王濤,甘肅省科學院院長高世銘,甘肅省人社廳、寒旱所、甘肅省科學院相關部門負責人、劉金鵬博士后科研課題組成員等參加了開題儀式。 劉金鵬作了題
舟曲出現8例傳染病-衛生廳稱不會大規模爆發
中廣網舟曲8月16日消息?據中國之聲《全國新聞聯播》18時32分報道,今天(16日)下午,舟曲縣特大泥石流災害新聞發布會通報了最新的救援情況。我們來連線中央臺前方報道組記者陳俊杰,請他來介紹一下發布會的內容。 主持人:你來介紹一下最新的救援進展。 記者:就在剛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