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張錦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2021年11月8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召開中層干部大會,宣布北京大學黨委關于深圳研究生院院長的任免決定:任命張錦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同意詹啟敏辭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職務。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龔旗煌,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詹啟敏,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匯豐商學院院長海聞,北京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寧琦,深研院黨政領導班子,以及各職能部門與教師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由深研院黨委書記譚文長主持。 北京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寧琦首先宣讀任命文件。她代表組織部肯定并感謝詹啟敏任職深研院院長期間的辛苦付出。經學校黨委慎重研究,從深研院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決定由張錦同志擔任院長,兼任黨委副書記。張錦作為納米炭材料研究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所在專業屬于國家和學校重點發展的新工科,將有利于加強校本部與深研院在相關學科領域的深度融合,帶領深研院更好......閱讀全文
中科院院士張錦-任北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長
2021年11月8日,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召開中層干部大會,宣布北京大學黨委關于深圳研究生院院長的任免決定:任命張錦為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同意詹啟敏辭去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職務。受疫情影響,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進行,北京大學黨委常委、常務副校長龔旗煌,北京大
張錦院士:把握好基礎研究中的“0”和“1”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703.shtm
院士領銜!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去籌成立
碳中和技術研究所去籌揭牌儀式 深圳先進院供圖11月15日,在第二十四屆高交會開幕首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技術研究所(簡稱“碳中和所”)揭牌儀式在會展中心舉行,標志著深圳先進院碳中和所正式去籌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碳材料與能源材料科學家成會明擔任碳中和所所長。
張錦秋、樊代明兩院士獲頒陜西省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
5月5日在西安開幕的陜西省科學技術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樊代明獲頒“陜西省科學技術獎最高成就獎”,每人獲得獎金100萬元。 據記者了解,2010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共收到4家單位推薦的最高成就獎候選人4人,52家單位推薦的參評項目472項。經陜西省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審定,陜西省政府
“毆打院士”的張某,刑拘!
5日晚,@平安北京朝陽發布警情通報:2021年6月12日12時許,王某年(男,54歲)到朝陽公安分局奧運村派出所報案,稱6月6日其和吳某蓉(女,85歲)在朝陽區某小區被他人毆打。 為準確定性,細致還原案發全程,當日警方依法受理案件后,即開展了以下工作:調取案發現場視頻錄像,固定證明案件事實的客
北京大學張錦教授到訪理化所并作報告
應“理化青年論壇”暨“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理化所分會”和中國科學院光化學轉換與功能材料重點實驗室邀請,北京大學張錦教授于10月11日下午到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交流,并作了題為“單壁碳納米管的控制生長方法研究”的學術報告。 單壁碳納米管(SWNTs)自1993年被發現以后受到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張啟發院士倡導這種“硬核”操作
7篇PNAS論文都帶中文署名! 自2015年起,發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7篇論文都帶有中文署名!這樣的硬核操作,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帶領的研究組。 該研究組最近一篇同樣操作的論文在PNAS上發表后引發關注,因為這樣的署名方式對于國內課題組來說并不常見。
國際水稻研究所在深圳設分支機構
11月25日、26日,羅伯特·齊格勒在深圳市洽談國際水稻研究所在深設立分支機構(中國農業科學院——國際水稻研究所水稻分子育種研究中心)事項,并進行實地考察。 據悉,2010年11月2日,深圳市政府與中國農業科學院簽署了合作共建現代農業生物育種創新示范區的框架協議。11月12日到1
張明杰院士發表Nature綜述文章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3月18日的《自然綜述神經科學》(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一篇題為“Mechanistic basis of MAGUK-organized complexes in synaptic development and si
張存浩院士逝世,享年96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悉,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盟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原黨組書記、第二屆和第三屆主任,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原所長,著名物理化學家、我國高能化學激光領域的奠基人和開拓者、分子反應動力學學科的創始人之一,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
張春霆院士:學術評價的評價
1 引言 學術評價者學術界之大事也,事關國家科技的良性發展和原始創新能力的提高;也關乎科研人員的入職、職稱的提升、資助和獎勵的獲取等切身利益,不可不察也。 2010年6月17日,英國著名刊物《自然》(Nature)以《評價的評價》為題發表了一篇社論,對本期中發表的三篇有關學術評價的文章加以介紹和
建筑設計大師張錦秋:墨雅于彩,素色為上
她師從建筑泰斗梁思成、莫宗江,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她設計的陜西歷史博物館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證為世界一流博物館;2022年7月,由她領銜設計的中國國家版本館西安分館落成;她就是將中國傳統建筑藝術應用于當代建筑的領軍人物張錦秋。 如今,87歲的張錦秋仍對建筑設計飽含熱情,她說:“我們建筑業的人
中山大學成立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
記者11日從中山大學獲悉,該校綠色化學與分子工程研究院近日揭牌成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大學校長高松親自掛帥,擔任該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另有多名院士擔任副主任委員和委員。 據介紹,該研究院是中山大學又一跨學科實體學術機構,以該校化學學院為依托單位,化學工程與技術學院、先進能源學院、藥
應用地球化學家謝學錦院士逝世
世界著名勘查地球化學家、我國勘查地球化學技術的創始人和學科領袖、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國地質科學院物化探所名譽所長謝學錦院士于2017年2月24日逝世,享年94歲。 謝學錦院士開創和奠基了我國勘查地球化學事業,并引導中國勘查地球化學逐漸發展到若干領域領先于世界。1978年提出“區域化探全國掃面計劃
張彌曼院士當選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新近當選為瑞典皇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張彌曼院士系浙江嵊縣(今嵊州)人,我國著名的古生物學家和系統動物學家。她于1960年畢業于前蘇聯莫斯科大學地質系,并先后于1965年至1966年及1980年至1982年在瑞典國家自然歷
張興棟院士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美國東部時間2月6日上午10點,美國國家工程院(NAE)官方網站公布了評選出的2014年院士名單(共67名美籍院士和11名外籍院士)。四川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張興棟因在生物工程(Bioengineering)領域的卓越貢獻而上榜,為11名外籍院士中唯一一名中國人,也是該院歷史上第9名中國籍院
張杰院士:繼往開來的一代
30年來,我們也許走過不盡相似的道路,經歷過不盡相同的人生旅途,但是,有一點卻是相同的:我們都是77/78級的同學,從畢業到現在的30年來,我們共同見證了中國翻天覆地的巨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我們這一代成長于10年浩劫,大多數人經歷過上山下鄉,盡管我們有過最困難的物質生活,最貧瘠的文
劉源張院士獲首屆中國質量獎
王勇國務委員為劉源張院士頒發首屆中國質量獎個人獎 12月16日,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國務委員王勇出席并為中國質量獎獲獎組織和個人頒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劉源張因在我國推廣、普及全面質量管理模式做出突出貢獻,獲得首屆中國質量獎個人獎。
張明杰院士PNAS發表研究新成果
來自香港科技大學、喬治亞瑞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解析Crumbs尾區與PALS1的PDZ–SH3–GK串聯體的復合物的晶體結構,揭示出了頂面Crumbs復合體的高度特異性裝配機制。研究結果發表在11與10日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論文的通訊作者是香港科技大學張明杰(Ming
張明杰院士Cell發布重要研究發現
我們大腦中的所有神經元都是通過突觸這一微米級的連接部件連接在一起,每個突觸都包含一層緊密包裝、富含蛋白質的隔室——突觸后密集區(postsynaptic density,PSD),PSD負責大腦信號處理和傳遞。PSD蛋白編碼基因突變是包括自閉癥、精神分裂癥和智障(ID)在內的一些精神疾病的主要原
張啟發院士等人PNAS發表水稻新成果
生物通報道:蟲害是全球范圍內降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的一個主要限制。寄主植物抗性通常是控制害蟲的一個關鍵策略,但是經常被新出現的昆蟲種群所克服。在自然界中,植物已經發展出了各種策略用于可持續的防御。近期,來自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研究人員,分離出了一個抗褐飛虱基因BPH9,并表明該基因位點的等位基
張堯學院士:讓透明計算更“透明”
“這么長時間沒有給公眾回應,造成大家誤解,非常抱歉。我之所以沉默就是考慮到知識產權和商業機密。”張堯學院士希望通過科技日報表達他的歉意。 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將張堯學及其研究團隊帶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其獲獎項目“網絡計算的模式及基礎理論研究”被通俗稱為“透
張杰院士:強激光焦點下的奧秘
11月21日,2021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舉行。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張杰院士獲頒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以獎勵他與其團隊通過調控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產生精確可控的超短脈沖高能電子束,并將其應用于激光核聚變的快點火研究和實現超高時空分辨高能電子衍射成像。 激光,是人類最
張鈸院士解讀習近平科技創新思想
當前,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匯點上。科學技術在廣泛交叉和深度融合中不斷創新,特別是以信息、生命、納米、材料等科技為基礎的系統集成創新,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驅動著經濟社會發展。隨著信息化、工業化不斷融合,以機器人科技為代表的智能產業蓬勃興起,成為現時代科技創新的一個重要標志。——《致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