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皮脊柱內鏡下脊神經根切斷術治療癌痛病例分析1
消化道惡性腫瘤可轉移累及腹壁,雖然發病率低,但預后差。當腹壁轉移性腫瘤侵犯至肋間神經,可引起腫瘤相關性肋間神經痛。對于頑固性神經痛病人而言,口服藥物鎮痛效果差,而其中大部分病人因體質弱無法耐受手術。對于此類病人尚無安全、創傷小、療效肯定的治療手段。 目前由于脊柱內鏡技術的發展,可使椎間孔區成為新的治療靶區。經充分準備我們探索經皮脊柱內鏡下胸椎間孔后方擴大胸脊神經切斷術成功治療腹壁癌性疼痛1例,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方法 1)一般資料 病人朱某,男性,62歲,2011年3月診斷為“乙狀結腸惡性腫瘤”,于我院行腫瘤根治術。術后常規病理提示“乙狀結腸惡性腫瘤,潰瘍浸潤型,中分化腺癌,癌組織侵及漿膜層,淋巴管累犯(+),PTNM分期:II期(T3N0M0)”,術后行輔助化療。2013年病人出現右上腹隱痛,診斷“腫瘤肝內轉移”,行“左肝內葉切除術”。2014年病人復查發現“腫瘤腹壁轉移”行......閱讀全文
經皮脊柱內鏡下脊神經根切斷術治療癌痛病例分析1
消化道惡性腫瘤可轉移累及腹壁,雖然發病率低,但預后差。當腹壁轉移性腫瘤侵犯至肋間神經,可引起腫瘤相關性肋間神經痛。對于頑固性神經痛病人而言,口服藥物鎮痛效果差,而其中大部分病人因體質弱無法耐受手術。對于此類病人尚無安全、創傷小、療效肯定的治療手段。?目前由于脊柱內鏡技術的發展,可使椎間孔區成為新的治
經皮脊柱內鏡下脊神經根切斷術治療癌痛病例分析2
2.結果?術后病人T9神經支配區腹壁疼痛明顯緩解。逐漸減量至50mg,12小時1次、加巴噴丁膠囊200mg,每日3次,口服,全身疼痛控制可,NRS3分,無明顯藥物副反應發生。復查胸椎CT及三維重建影像示胸椎骨質破壞局限,創傷小(見圖6)。術后1月、3月、6月對病人進行隨訪,腹壁T9神經支配區NRS評
經皮脊柱內鏡術后骨質殘留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男,81歲,2017年10月11日因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1周入院。患者于1周前出現腰痛伴左下肢放射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左側股神經牽拉試驗陰性,左足背感覺減弱。腰椎X線片顯示:腰椎退行性變,L3~4、L4~5椎間盤病變,L3,4椎體失穩(見圖1A);腰椎CT顯示:L3~4椎間隙狹窄
經皮脊柱內鏡術后椎管內血腫病例分析
臨床資料患者,女,61歲,2015年9月入院。入院前3個月出現腰痛伴右下肢放射痛,反復在外院及本院門診行非手術治療,效果不佳。查體:L4~S1椎間隙及右側椎旁肌壓痛;雙側下肢肌張力、肌力正常;右下肢直腿抬高試驗陽性;右下肢足底感覺減弱,鞍區感覺正常;雙側跟腱反射對稱,膝腱反射對稱,雙側病理征未引出。
二期經皮全內鏡下減壓治療鉗夾型胸椎管狹窄癥病例...1
胸椎管狹窄癥">椎管狹窄癥在臨床上并不少見,由于該水平脊髓系統獨特的解剖特性,開放性手術仍面臨諸多風險和術后并發癥。我科在總結頸腰椎內鏡治療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嘗試在局部麻醉下利用經皮內鏡技術分兩期分別從后方、側方聯合減壓治療胸椎管狹窄癥病人1例,具體報告如下。臨床資料一般資料? ?病人,女,63歲,
選擇性脊神經后根切斷術治療遺傳性痙攣性截癱病例報告
?遺傳性痙攣性截癱(hereditary?spastic?paraplegia,HSP)是一類少見的、以長行纖維束功能障礙為特征的單基因神經退行性病變;病變涉及皮質脊髓束以及退變相對輕的后柱,該病具有顯著的遺傳異質性。?HSP的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痙攣狀態,伴隨通常不太嚴重的無力、尿急和振動感的降低。
小腦延髓池鞘內泵植入術治療難治性癌痛病例分析
疼痛在癌癥患者中普遍存在,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確立的癌痛治療規范已被廣泛接受,三階梯鎮痛原則是以弱阿片、強阿片及非甾體等輔助用藥為治療基礎。臨床上部分患者即使增加阿片藥物及輔助藥物劑量,疼痛仍不能得到有效緩解。2017年《鞘內給藥疼痛管理多學科專
經皮內鏡技術治療胸椎黃韌帶骨化癥病例報告
黃韌帶骨化癥(OLF)是脊柱韌帶骨化性疾病的一種,是結蹄組織向骨性組織轉化的過程。以胸段尤其是下胸段最為常見,頸椎和腰椎也可發生。胸段OLF是導致胸椎管狹窄癥">椎管狹窄癥最常見的原因,主要表現為雙下肢麻痹、無力及步態異常、感覺障礙及膀胱直腸功能障礙,常有膝踝反射亢進和下肢肌力減弱等體征。因其非手術
經皮脊柱內窺鏡術中癲癇樣發作臨床分析
經皮脊柱內窺鏡技術是目前脊柱外科微創技術的代表,在國內各級醫院廣泛開展。經皮脊柱內窺鏡術具有微創、術后恢復快等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各種并發癥,如術中神經損傷、腹腔臟器損傷、術中癲癇樣發作等。其中癲癇樣發作是經皮內窺鏡技術中較為嚴重的并發癥,本院2014年8月~2018年1月共開展經皮脊柱內窺鏡技術32
二期經皮全內鏡下減壓治療鉗夾型胸椎管狹窄癥病例...2
二期手術? ??透視定位胸椎T10/11間隙、兩椎椎弓根投影、椎板間隙等并作皮膚標記。用18號穿刺針與椎間隙水平呈10°夾角,于T10/11中線向左旁開約6CM為皮膚進針點(圖4a、b)。用0.75%利多卡因注射液逐層浸潤麻醉,到達椎弓根內側線T11椎后上角(圖4c、d)。切開約0.7CM皮膚,在透
神經內鏡經顳下硬膜外鎖孔入路治療顱中窩腫瘤病例1
神經內鏡經顳下硬膜外鎖孔入路治療顱中窩腫瘤病例分析采用顳下硬膜外神經內鏡鎖孔入路切除顱中窩、巖斜區及部分腦干腫瘤,對橋靜脈與腦組織損傷小,術后并發癥較少,且可實現廣泛暴露。2019年4月-2019年12月十堰市太和醫院神經外科采用神經內鏡經顳下硬膜外鎖孔入路切除腦腫瘤5例,手術不離斷顴弓,并減少對頸
一例經皮左心耳封堵術治療房顫病例分析
患者 男性,75歲,因持續性心房顫動(簡稱房顫)、卒中高危于2015年1月27日在本中心接受經皮左心耳封堵治療。患者CHA2DS2-VASc評分為3,但不愿接受長期華法林抗凝治療。全身麻醉下,穿刺左側股靜脈,送入心內三維超聲導管(Soundstar)至右房,超聲清晰顯示出左心耳位置,并證實左心耳內無
神經內鏡下沖洗引流術治療硬膜下膿腫病例分析
1.病例資料?病例1:男,59歲。因左側額頂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2個月伴頭痛伴發熱3d入院。入院時體格檢查:神經系統未見陽性體征,頭部手術切口愈合佳。頭部MRI示左側額頂部硬膜下新月形短/稍長T1、不均勻長TV混雜信號影,增強見柔腦膜增厚強化,中線結構無明顯偏移(圖1A、1B)。血常規示白細胞正常
早期膀胱癌的內鏡下治療及分析
患者男性,50歲。因間斷無痛肉眼血尿2周就診。泌尿系統B超:膀胱右側壁可探及最大徑2.5cm強回聲腫物,未見平滑肌浸潤,考慮膀胱癌T1期。行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術前膀胱鏡可見腫瘤(圖1),電切腫瘤至根部并電凝腫瘤周圍0.5cm膀胱黏膜(圖2)。術后病理診斷:低級別尿路上皮癌,G1pTl。
經皮脊柱內鏡處理雙節段腰椎管狹窄癥合并椎管內骨...1
腰椎管狹窄癥">椎管狹窄癥(LSS)包括發育性椎管狹窄和繼發性椎管狹窄,繼發性椎管狹窄原因包括退變性椎管狹窄、椎管內骨化所導致的狹窄、腫瘤性狹窄和外傷性狹窄等。骨化性疾病導致的繼發性LSS包括椎體后緣離斷(PRAS),后縱韌帶、纖維環、黃韌帶的骨化或鈣化等。目前經皮脊柱內鏡技術(PED)已逐漸成為治
全麻下經皮腎鏡取石術中心跳驟停搶救成功病例報告
經皮腎鏡取石術(percutaneous?nephrostolithotomy,PCNL)因其低侵入性的操作,目前廣泛用于治療≥2 cm的結石">腎結石和部分輸尿管上段結石。與傳統手術相比,其具有創傷小、預后好、時間短、取石率高、可重復取石等優點。但作為一項有創操作,則不可避免帶來一些并發癥,其中胸
脊柱內鏡下手術治療腰椎黃韌帶囊腫病例分析
脊柱黃韌帶囊腫是椎管內一種脊柱退變性病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是黃韌帶發生退變從而形成,最早由Moile教授在1976年報道,多見于下腰段(L4/5、L5/S1)。黃韌帶囊腫多無特征性的臨床表現,部分表現為腰骶部疼痛,如出現神經根受壓,可引起典型神經根受壓癥狀,表現出與腰椎間盤突出癥相似的癥狀,容
一例脈沖射頻脊神經治療幻肢痛病例分析
幻肢痛是截肢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病率達50%-80%,它是患者主觀感覺已被截除的肢體仍存在,并有程度不等的疼痛,常伴有殘肢痛。臨床表現為肢體鉗夾感、針刺樣或切割樣疼痛,患者也因此變得孤僻與消極,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且易反復。為此,我院采用脈沖射頻脊神經治療幻肢痛1例,效
一例脈沖射頻脊神經治療幻肢痛病例分析
幻肢痛是截肢術后的常見并發癥,發病率達50%-80%,它是患者主觀感覺已被截除的肢體仍存在,并有程度不等的疼痛,常伴有殘肢痛。臨床表現為肢體鉗夾感、針刺樣或切割樣疼痛,患者也因此變得孤僻與消極,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缺乏特效的治療方法,且易反復。為此,我院采用脈沖射頻脊神經治療幻肢痛1例,效
對側椎間孔入路經皮三靶點法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嚴重...1
對側椎間孔入路經皮三靶點法-脊柱內鏡技術治療嚴重髓核脫出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自1996年Kambin和Zhou首次提出椎間孔成形術概念以來,特別是近年來隨著脊柱微創理念深入人心,以及光學、影像學引導等技術的進步,經皮內鏡腰椎間盤切除術(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胸椎間盤突出癥病例分析
胸椎間盤突出癥是指胸椎脊髓、圓錐等被胸椎突出的椎間盤組織壓迫從而引發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該病癥在臨床上并不多見,其發生與椎管后緣骨贅的形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無臨床癥狀的胸椎間盤突出癥發生率為7%~15%,而有著明顯癥狀的胸椎間盤突出癥發生概率較低,僅占所有椎間盤突出癥的0.25%~0.75%。胸椎
內鏡下粘膜剝離術
內鏡黏膜下剝離術(ESD)是一種專門的內窺鏡切除術(ER)技術,其使用改良的針刀(ESD刀)通過粘膜下剝離來移除病變。無論病變的大小如何,它都提供了去除粘膜和粘膜下腫瘤的總體潛力。ESD的最大經驗是治療早期胃癌,但它也用于結腸病變,食道,食管胃交界處和十二指腸病變。技術介紹執行ESD需要幾個步驟。首
脊柱經皮內鏡椎間孔入路和椎板間入路治療腰椎間盤...
脊柱經皮內鏡椎間孔入路和椎板間入路治療腰椎間盤 突出的臨床應用研究 該研究納入腰椎間盤突出患者60例,將 60 例患者根據紅籃球分組法分為兩組,30 例/組。將實施脊柱經皮內鏡椎間孔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納入 PETD 組,將采用椎板間入路椎間盤切除術的患者設為 PEID 組。將兩組腰椎間盤
神經內鏡下經擴大鼻蝶入路手術切除顱咽管瘤病例分析1
顱咽管瘤是由外胚葉形成的顱咽管殘余的上皮細胞發展而來的一種常見的胚胎殘余組織腫瘤,為顱內最常見的先天性腫瘤,好發于兒童,成年人較少見。顱咽管瘤大多數位于視交叉的后下方,經顱手術需要抬起腦組織、從神經和血管間隙進行操作,不但容易損傷神經、血管,而且存在視野死角,往往難以做到直視下全切除腫瘤。有文獻報道
經皮椎間孔鏡手術治療10歲兒童腰椎間盤突出病例分析1
腰椎間盤突出癥作為骨科常見病,在青壯年人群中發病率很高,而在少年兒童中罕見,因為兒童的腰椎與成年人相比往往更健康。在臨床上確診兒童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報道較少,所以醫師對其的認識相對不足,在癥狀不明顯時輕易診斷會造成漏診。因兒童的椎間盤髓核組織含水量多,膠原纖維多,彈性大,故大多數患者經臥床休息、服用止
經皮內窺鏡下治療胸椎管黃韌帶骨化癥病例報告
臨床資料患者,男,64歲,雙下肢麻木無力不能行走1年余,于2016年4月8日入院。自訴“無誘因出現雙下肢麻木無力,逐漸不能下床行走”。體格檢查:頸部無明顯不適,雙上肢無明顯麻木,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腕屈伸肌力5級,腱反射正常。T10,11水平棘突間隙壓痛,雙側下肢踝關節陣攣,雙側屈髖肌力、股
經口內鏡下肌切開術
失弛緩癥是由食管壁肌間神經叢中神經節細胞的進行性退化引起的。其特征在于食管下括約肌(LES)不能有效松弛松弛,通常伴有食管遠端蠕動的喪失。賁門失弛緩癥的治療旨在降低LES中的靜息壓力以允許攝入的物質通過。可以通過氣動擴張,肉毒桿菌毒素注射或外科肌切開術治療失弛緩癥。腹腔鏡Heller肌切開術是最常進
椎間孔鏡治療PKP術后關節突骨折病例報告
經皮椎體成形術(PVP)和經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KP)是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性骨折(OVCF)常見的手術方式。因其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操作簡單以及可局麻下手術等特點,廣泛應用于OVCF的治療,并在臨床得到了推廣與應用。雖然張寰等報道400例PKP術后出現神經損傷并發癥的發生率僅為0.75%,但
神經內鏡經顳下硬膜外鎖孔入路治療顱中窩腫瘤病例2
3.討論?因顱中窩、巖斜區和腦干腹外側區域解剖部位深,其周圍又存在許多復雜的神經、血管結構,體積較大的腫瘤常會壓迫正常組織使其產生位置結構變異,導致手術難度極大,容易出現嚴重并發癥,對病人生存質量與生命構成極大威脅,該區域手術對神經外科醫生是一種挑戰。如何有效提高顱中窩、巖斜區和腦干腹外側區病變的治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切除術后癥狀性椎間盤假性囊...
經皮椎間孔鏡治療椎間盤切除術后癥狀性椎間盤假性囊腫病例分析近年來,經皮脊柱內鏡技術(PELD)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具有獨特的臨床優勢,被脊柱外科醫師和患者廣泛認可。術后少數患者存在下肢放射痛不能緩解,甚至加重的現象,首先考慮的原因多為術后一過性神經根刺激或損傷、椎間隙感染、髓核殘留及復發等可能。然而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