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解讀鯽魚密碼揭示東亞物種進化規律
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生物種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鯽魚為我們帶來答案。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于近日對鯽魚復合種種群分布進行研究,為揭示東亞地區物種形成和群體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線索。 鯽魚復合種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日本等鄰近島嶼的淡水魚類。其分布受到水域環境的限制,是研究東亞晚第三紀以來,重大地質氣候環境轉型期青藏高原隆升、東亞季風氣候、冰期―間冰期交替造成的海陸變化等古環境變化所導致的地理隔離、物種遷移擴散的絕佳材料。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分子進化與進化基因組學研究組的博士研究生王姝妍通過對中國大陸、臺灣、日本本島、琉球群島和俄羅斯等覆蓋了鯽魚復合種全部分布范圍的1876個鯽屬樣品進行了系統發育關系和系統地理結構的分析,結果顯示該物種分為具有明顯地理結構的三大類群。 其中類群A和B主要分布于日本,類群C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陸、臺灣及琉球群島。系統地理學和群體遺傳學分析結......閱讀全文
倒數第三次冰期和太陽輻射影響中國東部水文氣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082.shtm 軌道尺度東亞季風降水特征及其動力學機制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因此成為古氣候研究的熱點。為探討這一問題,南京師范大學汪永進教授團隊在《中國科學:地球科學》2023年1期發表了題為“倒數
地球環境所等在印度季風降水變率與機理研究中取得進展
印度季風是全球最強盛的熱帶季風氣候系統,其降水變化對南亞地區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過去對印度季風氣候變化的認識大多數來自于海洋沉積物的研究,主要是根據印度洋上涌流強度變化所指示的夏季風風場強度來反演和重建。然而,對區域社會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的大陸季風降水變率的
太陽輻射、冰量和二氧化碳影響東亞第四紀氣候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826.shtm 東亞及周邊海域典型黃土、湖泊、石筍、海洋沉積記錄分布圖。 夏季溫度(a)、降水(b)及年均溫(c)和年降水(d)對地球軌道參數、CO2和冰量變化的響應。
東北地理所揭示三江平原泥炭地發育的氣候驅動機制
三江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沼澤濕地集中分布區,也是濕地退化最為嚴重的地區。在全球持續變暖和人類活動繼續加劇的環境背景下,為保護和恢復受損的沼澤濕地,亟待了解地質歷史時期濕地生態系統的長期演化過程及其對過去全球變化的響應機制。盡管不同學者對三江平原濕地生態系統的現代過程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對其長
15萬年西風季風協同作用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045.shtm了解中緯度西風和東亞季風的演變以及相互作用對于理解亞洲氣候動態至關重要。目前,西風區的研究大多聚焦在全新世以來,且全新世氣候特征與季風區存在顯著差異。相比之下,西風區長尺度記錄較為缺乏
地環所研究揭示黃土高原七百萬年來的冬夏季風變遷
700萬年來黃土高原地區的冬、夏季風的變化 中國北方的風成堆積序列作為獨一無二的陸相氣候變化載體,良好地記錄了晚新生代以來亞洲內陸干旱化和東亞古季風演化的歷史和變率。通過對風成紅粘土-黃土-古土壤序列多個代用指標的研究,東亞古季風的演化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早中新世。以黃土-古土壤交
中國北方降水在距今最近的持續溫暖期如何變化
地質歷史時期氣候持續溫暖階段各氣候要素如何變化,對理解未來全球變暖背景下的氣候變化有啟示作用。黃土高原連續的第四紀黃土沉積物是研究東亞季風變化的良好載體,使中國的古季風研究位于世界前列。然而,如何從其下覆的紅黏土沉積物中提取出可靠的軌道尺度季風變化信息,一直是國內外地學工作者爭論的焦點。朝那剖面
中國科學家解讀鯽魚密碼揭示東亞物種進化規律
廣袤的東亞大陸上,生物種群是如何演化形成的?小小的鯽魚為我們帶來答案。記者25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科學家于近日對鯽魚復合種種群分布進行研究,為揭示東亞地區物種形成和群體演化規律提供了重要線索。 鯽魚復合種是一種廣泛分布于歐亞大陸及日本等鄰近島嶼的淡水魚類。其分布受到水域環境的
10萬年前亞洲環境向好和非洲東南部環境惡化使智人從非洲走向東亞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6082.shtm人類是如何演化的?來自哪里?這個長期困擾我們的本質問題一直是科學界研究的熱點課題。在位于黃土高原的古都西安,坐落著一所以研究地球環境而聞名于世界地球科學界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地
青藏高原北部生長造就東亞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青藏高原北部地貌(左凌仁攝)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變對東亞的氣候和生物多樣性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東亞新生代氣候和生物演變的研究,就離不開討論青藏高原的生長。前人的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和印度夏季風、以及亞洲冬季風都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變密切相關。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差異化的,不同地塊的隆升對氣候
運用鯉科魚類系統發育重建長江水系的演化歷史
現代長江的起源及南亞、東亞水系的演變,與新近紀青藏高原隆升和現代亞洲季風系統建立相關。然而,準確刻畫長江水系的時空演變規律頗具挑戰性。之前的地質學研究基于不同的采樣地點、測年方法和替代指標進行估算,認為古金沙江在“第一灣”開始改道東流和三峽貫穿的時間從始新世到最近的更新世均有可能。 河流的地貌
中外科研團隊揭開北極介形蟲“南漂”之謎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研究所、河海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末次冰期北極介形蟲的時間及空間分布,揭開北極介形蟲的“南漂”之謎。 研究將有助于深入理解北極物種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相關研
用蝸牛化石重建冰消期以來水熱格局和生態演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系統的蝸牛化石種屬組合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喜暖濕蝸牛種類占優勢,指示了整體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研究發
用蝸牛化石重建冰消期以來水熱格局和生態演化
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氣候變化集成-模擬-同化-預測團隊對黃土高原東南緣靈寶地區末次冰消期以來的兩個黃土剖面開展了系統的蝸牛化石種屬組合研究,近日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上。研究結果表明,該地區以喜暖濕蝸牛種類占優勢,指示了整體氣候相對溫暖濕潤。研究發
我國揭示模式水平分辨率對全球季風年循環模擬的影響
季風系統的年循環全球季風系統的重要特征,亦是季風區國家開展旱澇災害管理的重要環節。然而,當前模式在模擬季風年循環、季風爆發與撤退等方面仍存在較大不足。提高模式水平分辨率被認為是提升模式模擬性能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對于復雜的季風氣候系統,模式分辨率對其年循環模擬是否有影響? 在“氣候科學支持服
紅杉化石證明冬春季干旱導致紅杉在東亞滅絕
北美紅杉(Sequoia sempervirens)是北美特有的一種大型喬木,現今僅分布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少數地區,在地史上紅杉屬有較廣泛的分布。研究紅杉屬的化石記錄對于生物地理學研究,以及認識生物多樣性對環境變化的響應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博士后張建偉在合作導師周浙昆研究員
研究揭示陸地季風區水循環對全球增暖響應的整體圖像
在全球增暖背景下,大氣持水能力增加,水分和能量平衡過程發生改變,全球以及區域尺度的水循環將隨之改變,并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水資源分布和旱澇災害的發生,對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基于形態,完整的水循環包括通量和儲量;基于區域,水循環包括大氣分支和陸面分支。降水、蒸發和淡水通量(即降水
我國揭示模式對急流模擬偏差與東亞夏季降水預估的關系
全球變暖已經是一個得到大家共識的事實,但全球變暖下區域氣候如何響應卻仍然并不清楚。從目前多個模式集合平均結果來看,由于全球溫度升高,模式預估的東亞地區夏季降水將有所增加;但各個模式結果存在較大差異,特別是降水變化的區域分布特征還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俗話說“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我們要基于
中國科學家發現:亞洲沙塵暴兩千年前主因已為人類活動
蘭州大學西部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組成的團隊于北京時間20日發表最新成果于《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研究揭示,兩千年前,人類活動已成為影響亞洲沙塵暴的主要因素。圖片來源于網絡 該論文的并列第一作者與通訊作者陳發虎表示,目前,中國對過去
孢粉證據揭示江南從荒漠到森林的演變過程
江南地區大致位于北緯30度附近,屬于副熱帶高壓的控制范圍。縱觀全世界同緯度地區,由于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然而,奇妙的是,進入同緯度的我國江南地區,世界卻仿佛變了一番模樣,不僅擺脫了淪為干旱荒漠的厄運,反而成為了降水豐沛、林木蔥郁的濕潤季風區,成為了全球副熱帶沙
海洋沉積物從陸到海的輸運過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于兆杰的海洋沉積物由陸到海輸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瞄準西太平洋-東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區內以“陸源風化-環流演變-氣候變化”為中心的多時間尺度
利用洞穴石筍揭示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季風氣候變化
末次間冰期青藏高原石筍記錄的氣候變化 洞穴石筍沉積由于能夠通過不平衡鈾系測年方法精確定年,目前已經成為過去氣候和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陸相自然環境記錄。我國東部季風的石筍記錄表明,亞洲夏季風直接響應于北半球太陽輻射的變化,東亞季風與北半球太陽輻射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位差。然而,東亞季風區
解密東亞氣候“風云故事”
王會軍在學術會議上發言。(研究團隊供圖) 從11月初開始,全中國從北“凍”到南,許多地方比往年更早地迎來了初雪。今年冬天會不會更冷?明年春天和夏天的旱澇情況如何?這些已經成為當下人們最關心的問題。 在科學家看來,想要了解未來一年我國的氣候如何變化,必須從理解“東亞氣候變化規律和機制”這一科學
晚中新世至中上新世溫暖期亞洲氣候演化與動力過程研究
始于距今200-300萬年前的大冰期氣候塑造了第四紀以來的海洋和陸地環境格局,以及與之相關的生物群落,包括人類的出現和演化。在這之前的上新世和中新世,地球氣候相對溫暖,是距離現代最近的地質溫暖期,期間僅南極發育了大規模冰蓋,而北半球僅發育了零星的小規模冰蓋。這一情景與目前兩極冰蓋變化趨勢頗為相似
4100萬年前印度季風增強和擴張的古地理控制研究獲進展
亞洲季風自熱帶印度大陸延伸到溫帶東亞,是地球上獨特的、強大的徑向大氣環流系統。印度季風是亞洲季風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主要水汽來源(圖1),對亞洲季風的變化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目前,印度季風的形成演化與驅動機制尚無定論,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關于未來全球變暖情景下亞洲季風變化趨勢、過程和機制的研究。近年來
孢粉證據揭示江南從荒漠到森林的演變過程
江南地區大致位于北緯30度附近,屬于副熱帶高壓的控制范圍。縱觀全世界同緯度地區,由于常年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稀少,大部分地區被沙漠覆蓋。然而,奇妙的是,進入同緯度的我國江南地區,世界卻仿佛變了一番模樣,不僅擺脫了淪為干旱荒漠的厄運,反而成為了降水豐沛、林木蔥郁的濕潤季風區,成為了全球副熱帶沙漠
氣候專家認為我國“南澇北旱”格局發生改變
蓄水量增加了的北京密云水庫青海湖湖水面積連續多年不斷增大,氣象專家認為,周邊地區降水量偏多,使青海湖變大了。核心提示 很多人感到,最近幾年我國華北地區干旱少雨、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多雨的情況發生了改變,最新的氣候統計和研究證實了這一點。 11月14日,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專家接受
東亞云輻射效應的季節特征及有關的季節變化研究
云對大氣輻射、地表能量收支及溫度、大氣環流和降水過程均有重要作用,是影響氣候系統及其預估的關鍵方面之一。季節變化是我國所處亞洲季風區的最強氣候信號。在此氣候背景下,區域云輻射效應體現出何種特征?又與大氣環流及降水等因子有何種形式及強度的聯系?這是當前氣候研究計劃關注的一大熱點問題。圖1. 氣候年
大氣所揭示2℃溫升目標下季風區極端降水事件變化及影響
季風是指大范圍的盛行風向,隨季節變化而顯著變化,伴有雨季和旱季等季風氣候。世界上著名的季風區通常被劃分為三部分,即亞洲-澳洲季風區(簡稱“亞澳季風”,包括印度季風/南亞季風、東亞季風、西北太平洋季風和澳洲季風)、非洲季風(含北部非洲季風和南部非洲季風)、美洲季風(含北美季風和南美季風)。得益于充
黃土10Be定量重建亞洲季風降水變化研究取得突破
5月25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志以研究論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刊登了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教授Warren Beck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衛健共同領導的團隊在利用中國黃土10Be重建古降水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黃土10Be記錄的55萬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