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研團隊揭開北極介形蟲“南漂”之謎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研究所、河海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末次冰期北極介形蟲的時間及空間分布,揭開北極介形蟲的“南漂”之謎。 研究將有助于深入理解北極物種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相關研究成果于近期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東亞冬季風作為亞洲季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東亞地區氣候和環境演變具有重要影響。西北太平洋地區憑借著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其對氣候變化的敏感性,成為研究全球變化和古季風演化的理想場所。 研究團隊在南黃海YSZK-1站位的沉積物柱狀樣中發現33屬43種介形蟲,并將這些介形蟲分為三個組合。通過實驗結果與綜合分析,研究人員首次確定了北極介形蟲出現在黃海的時間,即第一次出現在10萬-12萬年前,第二次的時間為1.5萬-3萬年前。 科研......閱讀全文
中外科研團隊揭開北極介形蟲“南漂”之謎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由該研究所、河海大學、美國史密森尼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香港大學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重建了西北太平洋地區末次冰期北極介形蟲的時間及空間分布,揭開北極介形蟲的“南漂”之謎。 研究將有助于深入理解北極物種的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機制。相關研
“星海1000”號首獲北極冰下冰形冰貌數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09872.shtm日前,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完成78天的科考任務返回上海。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技術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研制的“星海1000”極地AUV隨隊出征,在國
求偶太用力反而易滅絕?兩性異形差異較大滅絕率更高
根據本周《自然》在線發表的一篇論文High male sexual investment as a driver of extinction in fossil ostracods,性別差異越大,物種滅絕的可能性也許就越大。雄性孔雀蜘蛛(Maratus speciosus)的求偶舞。有些物種雌性
性別差異大或更易導致物種滅絕
圖片2:介形蟲。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某些物種的雄性和雌性之間有顯著的差異。例如,雄孔雀蛛比雌孔雀蛛色彩更鮮艷。通過研究被稱為“介形蟲”的水生生物,研究人員調查了一個特定物種的雄性和雌性物種之間的差異程度是否會影響其滅絕的風險。在4月1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稱,
北極海冰消退凸顯北極航道戰略價值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92.shtm
性別差異大或更易導致物種滅絕
某些物種的雄性和雌性之間有顯著的差異。例如,雄孔雀蛛比雌孔雀蛛色彩更鮮艷。通過研究被稱為“介形蟲”的水生生物,研究人員調查了一個特定物種的雄性和雌性物種之間的差異程度是否會影響其滅絕的風險。在4月11日在線發表于《自然》雜志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報告稱,性別差異越大,物種滅絕的可能性也許就越大
“北極前沿”大會呼吁負責任開發北極資源
在挪威北極圈內最大城市特隆姆瑟舉行的第十屆“北極前沿”大會1月26日呼吁各方負責任地開發北極資源,以長遠眼光協調該地區的商業和環境利益。 當天的會議圍繞“工業和環境”議題展開。冰島工業和貿易部部長奧德納多蒂爾表示,北極地區近年來發展加快,受關注程度也日益提高。在這個過程中,人們不應把北極當成一
為什么北極沒企鵝,南極沒北極熊?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292.shtm中國第13次北冰洋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于本月12日正式起航,向著北極進發。總臺央視記者王楠也隨船出發,全程記錄我國此次北冰洋科考進程,帶來《北極“楠記”》系列報道。在
染-性-疾-病-動-物-模-型——弓-形-蟲-感-染-動-物-模-型
實驗步驟?基本方案 1 誘導小鼠急性弓形蟲 T. gondii感染材 料T. gondii弓形蟲 M E 4 9 株 慢 性 感 染(1 個月以上)的 雌 性 小 鼠(C 57B L /6、 C B A /Ca 或 Swiss-Webster) (見輔助方案 2)。7 0 % (v/V ) 乙醇P
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成立-北極航線有望開通
10日,來自冰島、丹麥、芬蘭、挪威、瑞典和中國等10家北極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在上海簽署了《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合作協議》,宣布中國-北歐北極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北極中心)正式成立。 北極中心將致力于增進對北極及其全球影響的認識、理解,促進北歐北極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中國與北極的協調發展,并將
介電泳
介電泳(Dielectrophoresis)是在外加電場作用下,由于懸浮顆粒與溶劑之間介電常數差異造成的作用力。介電泳作用力會將介電常數小于溶劑的顆粒拉往電場強度較低的地方。另外介電泳力的大小還與顆粒半徑有關,所以介電泳常被用來分離大小不同的顆粒或細胞。設計介電泳器件,需要控制電場分布、流場,還要計
國際北極論壇在俄舉行-專家熱議北極科學發展
俄羅斯北極發展問題國家委員會等機構于29日至30日在俄西北部城市阿爾漢格爾斯克舉辦第四屆“北極—對話區域”國際北極論壇。在20多場研討演講活動中,各國專家對北極應有怎樣的未來暢所欲言,為北極科學發展提出諸多寶貴建議。 防生態災難 俄總統北極和南極國際合作特使、極地學家奇林加羅夫在“北極—科學
蜱蟲寄生蟲檢驗
蜱蟲是寄生蟲檢驗考試復習需要了解的知識,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了相關內容與考生分享。蜱(音pí)蟲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
旋毛形線蟲
旋毛形線蟲是檢驗技師考試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相關內容供大家參考。 成蟲寄生于人和多種哺乳動物的小腸,幼蟲寄生于同一宿主的橫紋肌細胞內,被寄生的宿主既是終宿主又是中間宿主,但完成其生活史必須轉換宿主。 (1)形態 ①成蟲微小呈線狀,雄蟲長1.5mm左右,雌蟲長3~4mm ②幼蟲囊包:發
小狼蛛對抗北極變暖
1.25厘米長的狼蛛可能對北極氣候產生巨大影響。 研究人員報告稱,當溫度升高時,這種好斗且善于伏擊的蛛形綱動物會轉換食譜,吃掉彼此而不是其他昆蟲。這種昆蟲還能抑制釋放溫室氣體的真菌。因此,狼蛛可能間接減少了北極的溫室氣體,并且讓該地區變得更涼爽。 狼蛛是北極數量最多且占主導地位的捕食者之一。
冷暖誰知北極熊
一只在北緯81毅北冰洋夏季浮冰上的北極熊 一只在北緯毅地區斯瓦爾巴群島上度夏的北極熊 ? 這個炎熱的夏天,冰冷的北極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位于北緯70°的挪威班納克地區出現30℃以上高溫,這樣的溫度讓人憂心忡忡:那些生活在冰天雪地里的白色北極熊,它們還好嗎? 畢竟,北極熊皮包骨頭
警惕全球變暖,北極更甚
英國《通訊·地球與環境》雜志11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氣候變化論文報告稱,與全球平均值相比,北極變暖速度確實比之前人們認為的更快。極地加速變暖表明該地區對全球變暖的敏感程度高于當前的評估。 北極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調制作用。但過去的報告稱,極地變暖速率平均而言是全球其他地方的2—3倍,是全球地
北極油氣開發潛力巨大
數據來源: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和天然氣問題研究所 作者:瓦西里·博戈亞夫連斯基工科博士,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俄羅斯科學院石油和天然氣問題研究所北極與全球海洋問題科研副所長,“大陸架”實驗室主任 北極油氣資源的開采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是資源國地區經濟增長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俄羅斯有40多年開采
中國北極科考隊進入北極圈-將進行綜合調查
“雪龍”號7月31日電(記者郁瓊源)北京時間7月31日上午8時50分,“雪龍”號進入北極圈。上午9時,中國第八次北極科考隊隊員身著統一的紅色隊服,在“雪龍”號直升機停機坪組成“八北”字樣慶祝進入北極圈。 同時,為迎接“八一”建軍節,科考隊員們又組成“八一”字樣,八位曾當過兵的科考隊員組成
“雪龍號”完成第8次北極科考-中國加大北極參與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6日報道,“雪龍”號此行歷時83天,航行2萬多海里,穿過了加拿大北極群島,9日返回上海。 報道稱,這艘極地考察船現在是中國第一艘完成三大北極航道航行的船只。在開始穿越西北航道約一周前,“雪龍”號穿越了北冰洋中央航道,2012年,它沿俄羅斯北極海岸穿越了北方海航線(
中國北極科考隊成功到達北極點進行科學考察
8月20日,考察隊領隊吳軍(右)和首席科學家余興光(左)到達北極點。 北京時間8月20日15時38分,中國第四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成功到達北極點,并隨后進行了科學考察作業,創造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隊到達北冰洋最北的考察紀錄。 當天上午,科考隊乘坐“雪龍”號極地科學考察船到達北緯88度2
“以蟲治蟲”綠色生物防治小瓜蟲病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123.shtm小瓜蟲病是淡水魚養殖常見疫病,在池塘、網箱、室內循環水系統以及觀賞魚水族箱等養殖環境都有發生,危害草魚、金魚、黃顙魚、虹鱒等眾多養殖品種。因患病魚的皮膚、鰓和鰭條覆蓋一層小白點,故又稱
“以形補形”:多吃草莓、石榴,預防腸道疾病!
腸道菌群在人體健康和病理生理學中的重要性是無可爭辯的,盡管有豐富的宏基因組學數據支撐,但其在人類健康和疾病中的功能仍然是個巨大的謎團。 已知來自石榴、草莓等漿果果實中的尿石素A(UroA)是一種主要微生物代謝產物,它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近日,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ofL)的研究人員
蜱蟲
蜱(音pí)蟲屬于寄螨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余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
溫度形PH計
?在化學實驗中,一些特殊酸堿溶液在不同的溫度下酸堿度會因為化學反應的程度有所變動。因此能在不同的溫度下測量相應的酸堿度可以避免沒有必要的誤差。IP67防水標準,pH測試儀具有雙項顯示功能,可同時顯示Ph和溫度具有大范圍測定功能從-2.0 到 16.0 pH (pH56 有 0.01 pH 分辨率),
尿管形檢查
(一)管形形成機制和條件尿管形定義?是一些有機物或無機物,如蛋白、細胞或結晶等成分,在腎小管(遠曲小管)和集合管內凝固聚合而形成的圓柱狀結構物。 2.管形形成機制和條件 (1)尿蛋白質和T-H蛋白濃度增高:尿蛋白質和T-H蛋白,是形成管形的基礎物質。病理情況下,由于腎小球基底膜的通透性增高,大
北極面臨真正“無冰”?
根據英國《自然·氣候變化》雜志2日在線發表的兩項研究稱,將人為造成的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1.5℃內,與控制在2℃內相比,可以顯著降低北極“無冰”的風險。這一研究結果表明,急需加大力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保護脆弱的北極。 氣候變化最明顯的跡象之一,就是北極海冰覆蓋范圍——海冰
北極臭氧損耗創歷史新高
臭氧層就像一條巨大的毯子,裹在地球約20公里的上空,阻擋著來自太陽的大部分高頻紫外線。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發現南極上空存在臭氧空洞。今年,位于北極上空的臭氧“毯子”也出了問題。世界氣象組織4月5日發表聲明稱,從去年冬季至今年3月下旬,北極地區上空臭氧損失大約40%,創下歷史新高。?
氣候變暖促使北極閃電增多
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的一次虛擬會議上,研究人員報告了一項新發現,指出北極出現閃電的次數是十年前的數倍,而且這一頻率很快就會翻倍。 該研究結果表明,隨著地球變暖,地球氣候可能會發生另一種變化,盡管并非所有研究人員都認為這種趨勢是真實的。 美國華盛頓大學大氣物理學家、該研究的負責人Robert H
加拿大再掀北極之爭?
加總理哈珀當地時間8月24日檢閱參加“納努克行動”軍演的官兵。 多次宣示北極主權 8月23日,加拿大總理哈珀離開渥太華,開始了對北極地區為期5天的巡游。在北極之旅的首站,哈珀表示,加北方戰略中最優先考慮的是保衛北極主權。24日,哈珀抵達努納武特地區的雷索盧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