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于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
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 年)》,明確了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未來15年的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將作為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穩定和質量提升、國家重點保護物種保護的依據。 《規劃》提出,到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開展自然資源統一確權登記。有序推進國家公園設立,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對大熊貓、東北虎、東北豹、亞洲象、穿山甲、長臂猿、雪豹、長江江豚、蘇鐵、蘭科植物等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的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大。基本建成國家公園等重要自然保護地及旗艦物種、蘭科植物等重點物種監測監管系統。自然保護地、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的信息化、規范化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加快推進自然保護地立法。全國自然保護地面積占陸域國土面積的18%左右,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閱讀全文
我國將于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
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 年)》,明確了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未來15年的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將作為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穩定和質量提升、國家重點保護
我國將于2025年完成自然保護地整合歸并優化
國家林草局、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自然資源部、農業農村部日前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等自然保護地建設及野生動植物保護重大工程建設規劃(2021—2035 年)》,明確了我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和野生動物保護未來15年的目標任務和重點措施,將作為統籌推進自然保護地生態系統穩定和質量提升、國家重點保護
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護區:各司其職的“孿生兄弟”
早在1956年,我國就成立了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此后,經過60多年的發展,我國探索走出了一條以自然保護區為主體的自然保護之路,對珍稀野生動植物、珍貴的自然遺跡和典型的生態系統保護發揮了重大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自然保護事業的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我國開始開展國家公
王毅:開啟我國自然生態保護新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主體功能區配套政策,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這是今年9月《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公布之后,對國家公園定位和作用的進一步明確,指明了我國未來自然生態保護的重要方向。這也標志著我國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取得積極進展,國家公園體制的頂層設
國家公園建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近日,國家林草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方案指出,到2025年,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近日
國家公園建設,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近日,國家林草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國家公園空間布局方案》,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含正式設立的5個國家公園),總面積約110萬平方公里。方案指出,到2025年,統一規范高效的管理體制基本建立;到2035年,我國將基本完成國家公園空間布局建設任務,基本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近日
IUCN自然保護地指南中文版發行
3月2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攜手國家林業局和中科院生態中心,將《IUCN自然保護地分類管理指南》及《IUCN自然保護地治理指南》中文版引入中國,以期促進自然保護地體系的發展和國家公園的建設。 《IUCN自然保護地管理分類指南》的相關編制工作始于1962年。指南全面總結了全球自然保護
我國首部“國家公園綠皮書”發布
11月5日,由北京林業大學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我國第二部“黃河生態文明綠皮書”和首部“國家公園綠皮書”發布會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座談會在北京林業大學召開。 “國家公園綠皮書”《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發展報告(2022)》由北京林業大學國家公園研究中心教授張玉鈞聯合行業專家共同完
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呼吁制定自然保護地法
11日中午,是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代表提交議案的截止時間。據了解,閆傲霜等36名代表聯名提出議案,議案中直接指出我國中東部地區自然保護地覆蓋率不足5%是中東部地區1月份連續霧霾天的重要原因,呼吁全國人大早日制定自然保護地法。 閆傲霜在議案中介紹,《自
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成立國家公園研究院
11月1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清華大學共同發起的“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正式成立。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連維良、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共同為研究院揭牌,并代表發起方致辭。 連維良副主任指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重點改革任務,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對于推進自然資源
國務院印發《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總體方案》全文如下。 國家公園是指由國家批準設立并主導管理,邊界清晰,以保護具有國家代表性的大面積自然生態系統為主要目的,實現自然資源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
生態保護地:科技支撐需求緊
“這是科技部實施重大研發計劃以來第一個關于生態保護地和國家公園建設的項目,意義重大。”日前,在“國家重要生態保護地生態功能協同提升與綜合管控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啟動儀式上,該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所研究員閔慶文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建立國家公園體制是黨的十八
關于公開征求《自然保護地遙感》意見的通知
名 稱關于公開征求國家生態環境標準《自然保護地人類活動遙感解譯審核與質量控制技術規程(征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 索 引 號000014672/2022-00031 分 類環境標準 發布機關生態環境部辦公廳 生成日期2022-01-18 文 號環辦標征函〔2022〕3號 主 題 詞關
生態中心在自然保護地管理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自然保護地是國家生態保護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城市與區域生態國家重點實驗室歐陽志云研究組在綜述我國自然保護地的發展歷程、現狀與問題的基礎上,分析了機構改革對中國自然保護地建設帶來的機遇,提出了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建議,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國際生
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修復生態、智慧建園
中新社西寧10月11日電 (記者 張添福)2021年10月,中國官方宣布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等第一批國家公園。目前,中國正式進入國家公園時代已滿一年。在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愈發呼之欲出,且通過生態修復和智慧園區搭建,不斷保護“地球第三極”。打造青藏高原國家公園群中國正在建設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
黃河三角洲濕地公益保護地示范項目啟動會舉辦
9月11日,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在山東東營聯合啟動了“黃河三角洲濕地公益保護地示范項目”。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原一級巡視員鮑達明、內蒙古老牛慈善基金會理事長雷永勝、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委員會黨工委書記許明德
營造綠水青山-建設美麗中國
草長鶯飛春已至,又到一年植樹時。在植樹節到來之際,記者專訪了全國綠化委員會副主任、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 記者:2019年是新中國設立植樹節40周年。40年來,植樹節在推動國土綠化、培養全社會生態建設和保護意識,弘揚生態文明理念中發揮了哪些作用? 張建龍:1979年,在鄧小平同志的提議
我國最大湖泊青海湖正式創建國家公園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高靜宇7日在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新聞媒體座談會上向外發布,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并力爭早日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設立工作。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4625.6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流域是
我國最大湖泊青海湖正式創建國家公園
青海湖景區保護利用管理局副局長高靜宇7日在青海湖國家公園創建新聞媒體座談會上向外發布,青海湖國家公園正式進入創建階段,并力爭早日完成青海湖國家公園設立工作。? ? 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4625.6平方公里,是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湖流域是維護青藏高原東北部生態安全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
清華新聞網8月20日電8月19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清華大學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儀式在北京舉行,校長李路明和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關志鷗出席儀式,共同為研究院揭牌。李路明和關志鷗為研究院揭牌清華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國家公園研究、實踐和人才培養的高校之一。從1998年開始,就在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方面
探索三江源-保護人類自然遺產的綠色創新路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和絢麗多姿的自然風貌對世界文明寶庫的貢獻不言而喻。今年是《世界遺產公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45周年,同時也是中國加入這一公約的第32周年。這幾十年里,中國追趕上世界的步伐,在自然生態保護領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可可西里今年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1個世界
6377個易瀕危樹種被全球自然保護地遺漏了!
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給出的最近的數據顯示,全球已有超過6萬種樹木。它們的保護狀況如何,卻沒有人能確切回答。 6 月17日,華東師范大學、丹麥奧胡斯大學等組成的國際合作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全球平均每個樹種有約50%的生境分布在現有保護地之外,更有 6377個易瀕
首批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取得新進展
2021年10月,我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首批5個國家公園。記者從國家林草局了解到,截至目前,首批5個國家公園各項工作穩步推進,特別是在生態保護方面,取得新進展。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恢復棲息地植被、建設大熊貓廊道等8.4萬畝。對重大項目、民生項目進入國家公園開展
機構改革后,如何保護“保護地”
王朗自然保護區。徐衛華供圖 中國是生物多樣性的一片沃土,約占地球陸地面積6%的廣袤土地上,有濕潤的熱帶森林,有一望無垠的平原草場,也有巍峨險峻的冰川雪山,千里冰封的永久性冰原……這里擁有全世界15%的脊椎動物和12%的植物物種。 但同其他任何國家一樣,中國也面臨著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艱巨挑戰。在20
我國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群持續恢復
5月22日是第二十三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的主題是“從協議到協力:復元生物多樣性”。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十四五”以來,我國以旗艦物種拯救保護為抓手,持續推進就地和遷地保護體系建設,大量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穩步增長,棲息繁衍環境穩步改善。 近年來,我國系統實施極度瀕危野生動物和極小種群
我國首批5個國家公園面積已超美國60個之和,怎么建?
我國第一批五個國家公園面積之和已達到23萬平方公里,超過美國全部60個國家公園面積之和。未來國家公園總面積預計約占國土陸域面積的10%,也遠高于美國2.3%和世界平均3.4%的水平。國家公園不能簡單理解為“無人區”,更不能當作城市公園或旅游度假區。“最嚴格的保護”是最嚴格地按照科學來保護,而不是建立
全面對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新要求
近日,中國林科院正式印發《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十四五”發展規劃》(簡稱《規劃》)。《規劃》用“九個全面”統領,梳理了“十三五”期間取得的創新成果以及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部署了“十四五”期間全面對接林業草原國家公園融合發展的新目標和新任務。“十三五”期間,中國林科院新增各類項目1473項、經費17.76
我國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74%
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記者當天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中國重點野生動植物保護率達到74%,今年將新設立一批國家公園。 近年來,中國持續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拯救保護,大量珍貴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群實現恢復性增長。 國家林草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中國系統實施瀕危物種拯救工程,采取
國家公園建設的后發優勢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以來,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取得長足進步,體制試點、整合優化、標準制定、首批國家公園設立等各項工作,有的已經完成,有的正穩步推進。但從長遠來看,我國國家公園建設工作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國家公園的誕生,是自然保護運動的結果。縱觀世界各國國家公園的發
熊貓寶寶有了新家園
今年8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獲得國家正式批復。記者近日從四川省林業廳獲悉,方案將四川、陜西、甘肅三省合計80多個大熊貓保護地有機整合劃入國家公園。大熊貓國家公園有何特點?建立國家公園如何保護好大熊貓?記者近日采訪了四川省林業廳廳長堯斯丹。 大熊貓國家公園與一般公園有何不同? “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