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讓青藏高原成為更好的生態安全屏障

    青藏高原位于中國西南部,被譽為“世界屋脊”“亞洲水塔”,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土壤保持、防風固沙、碳固定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功能,是我國乃至亞洲的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區和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關鍵區域。 為保護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我國實施一系列生態保護修復政策與工程,建設了以三江源國家公園為代表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取得顯著成效。青藏高原森林生態系統得到較好保護,退化草地逐步恢復,藏羚羊、雪豹、野牦牛等一些特有珍稀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得到明顯增長,極大地增強了高原生態安全屏障功能的穩定性,提高了人民福祉。但同時,青藏高原的生態保護工作也面臨諸多挑戰。 高原生態系統脆弱等問題凸顯 作為我國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氣候暖濕化特征明顯。過去50年間,青藏高原氣候變暖超過全球同期平均升溫率的2倍,達到每10年0.3℃至0.4℃,是過去2000年中最溫暖的時段,降水每10年增加2.2%。與此同時,青藏高原放牧超載嚴重。2000年至20......閱讀全文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將擴張約50%(增加約2萬平方公里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研究員張國慶等發現,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將擴張約50%(增加約2萬平方公里),水位上升約10米,水量增加約6520億噸,水量增量是過去5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5月27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的最新研究成果。  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擴張超過1萬平方公里。研究團隊預估,至21世紀末,由于降水增加和冰川融水補給,在低排放情景下,青藏高原湖泊面積將擴張約50%(增加約2萬

    青藏高原所揭示粉塵的風化度效應

    粉塵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全球氣候變化和生態環境,例如“陽傘效應”(粉塵可削弱太陽輻射引起地面冷卻)、“冰核效應”(粉塵顆粒作為云凝結核,影響云的形成和降水)、“中和酸雨效應”(粉塵在降落過程中可中和空氣中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質,有效減少酸雨)以及“鐵肥效應”(

    魏達:“碳”究青藏高原植被的“呼吸”

    羅洪焱  陳 科巍峨的雪峰、茂密的森林、徜徉在山坡上的牦牛與羊群……這是大自然賜予青藏高原的“禮物”。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具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和富饒的自然資源,其對我國乃至北半球的氣候系統具有重要影響。扎根青藏高原15年、聚焦高寒碳匯研究,中國科學院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

    青藏高原雪冰微塑料研究獲進展

    原文地址:http://www.cas.cn/syky/202103/t20210330_4782999.shtml   微塑料在全球范圍內的海洋和陸地環境存在。在北極的積雪和遠離人類活動的自然保護區發現微塑,證實偏遠地區的微塑料可以通過大氣傳輸而來。前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地區受到南亞、中亞等大氣

    何致青藏高原草地返青提前、枯黃推遲?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2/494762.shtm2月27日,記者從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獲悉,該所生態系統格局與過程團隊研究員羅天祥與合作者通過監測2013—2014年紫花針茅、大花嵩草、釘柱委陵菜3個優勢物種返青期與枯黃期物候,同步記錄

    “聆聽”青藏高原的呼吸:講好碳的故事

        王小丹 成都山地所供圖  青藏高原很安靜,人煙稀少碧水藍天,地理環境復雜神秘,且高聳的地形帶來的地—氣效應十分顯著,廣泛影響著高原內部以及周邊其他地區。所以,它是眾多科學研究開展的理想之地。  青藏高原很廣闊,廣闊到足以讓科研工作者們,窮盡一生去跋涉。  中科院成都山地研究所研究員王小丹就扎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隆升過程和機制

    7月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丁林帶領的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團隊,在《自然綜述-地球與環境》(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上,發表了題為《青藏高原隆升時間和機制》(Timing and Mechanisms of Tibetan

    她在青藏高原上追尋水的蹤跡

      已持續五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第二次青藏科考),今年開啟了“巔峰使命”2022——珠峰極高海拔地區綜合科學考察研究(以下簡稱珠峰科考)。  隨著我國自主研發的“極目一號”Ⅲ型浮空艇在珠峰地區成功完成10次升空大氣科學觀測,創下浮空艇原位大氣科學觀測海拔最高的世界紀錄,此次珠

    青藏高原:全球氣候變化敏感區

      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長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秘書長  如果這個季節去西藏,站在拉薩河谷,可以看到兩側山坡上的青草已經長到了山頂,回到30年前,人們不可能看到這樣的景象。  青藏高原地勢高聳,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最高海拔超過8800米,構成全球獨一無二的“第三極”主體骨架,也是地球獨特

    青藏高原北部首次發現干熱巖資源

      一項名為《青海省貴德縣扎倉溝地熱與干熱巖勘查實驗研究》的地勘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通過鉆探,在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貴德縣扎倉溝一帶發現具一定開發利用前景的干熱巖資源,這是我國地質工作者首次在青藏高原北部發現干熱巖的資源。有關專家稱,這一干熱巖的資源的發現對我國能源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干熱

    孫鴻烈院士:我深深眷戀的青藏高原

      1976年,我們在阿里考察時,幾乎每天都要爬到海拔6000多米的地方,這樣才能看到海拔高度變化后自然條件的變化。那時每走幾步都要停下來喘幾口氣。晚上宿營,也是在海拔5000多米的地方,幾乎每晚睡覺都頭痛。即使夏天也很冷,晚上小河都結了冰,每早用棍子或石頭把冰砸個窟窿,再把冰水舀起來。水太涼,我們

    青藏高原2014地質年會在京召開

       “大陸構造與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于3月28日在北京國誼賓館主辦了“ 青藏高原2014 地質年會”。以下為會議的亮點和建議。   凝聚了全國青藏高原研究隊伍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是全球地學瑰寶,對于固體地球科學的研究和資源開發具有極其重大意義。青藏高原主體部分在中國大陸,是地球母親給中

    西藏地震局副局長訪問青藏高原所

      7月24日,應中國科學院大陸碰撞與高原隆升重點實驗室趙俊猛研究員邀請,西藏地震局郭星全副局長和西藏地震局監測預報中心張軍主任到青藏高原研究所訪問。   地震局專家就“藏東地區近期宏觀異常落實及強震跟蹤方案”和趙俊猛研究員、羅天祥研究員、劉靜研究員、劉宏兵副研究員和裴順平副研究員進

    “973”計劃再聚焦青藏高原南部成礦作用

      “青藏高原南部大陸聚合與成礦作用”項目日前在京啟動,這是繼2002年之后,青藏高原成礦研究再獲“973”項目支持。   據介紹,青藏高原是全球規模最宏大、特征最典型的碰撞造山帶,它經歷了完整的俯沖、增生和碰撞過程,發生了多幕式的大規模成礦作用,形成了以岡底斯為主體的多個巨型成礦系統,是研究“大

    青藏高原:天氣暖了-植物生長期短了

      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許建初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氣候變暖使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生長季推后、生長期縮短,這可能會導致在一年中的某些時期出現牧草短缺現象。   過去的研究指出氣候變暖使多數植物的春季物候提前,但仍有大約四分之一的溫帶植物并不遵循這個規律。許建初研究組利用遙感

    山東地礦局完成“青藏高原第一鉆”

    ?????? 10月9日,由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承擔的“高原第一鉆”――深部探測項目(Sino-Probe)西藏羅布莎科學鉆探預導孔,鉆探施工順利竣工,終孔孔深1853.79米。該孔首開我國高原科學鉆探先河,創造了青藏高原鉆探孔深最新記錄。

    我國學者劉焰挑戰青藏高原“碳源”說

      對全球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的喜馬拉雅山脈與青藏高原,在全球碳循環過程中究竟扮演何種角色?它是向大氣排放CO2的“碳源”,還是大量吸收CO2的“碳匯”?   近年來,國際上一些學者認為喜馬拉雅山脈是“碳源”,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可能導致了全球變暖。   然而,在日前于武漢召開的“全國地質構造與地球

    青藏高原背景大氣氣溶膠研究取得進展

      人為排放的大氣顆粒物,即大氣氣溶膠,已顯著改變大氣的化學組成及相關聯的大氣動力與熱力屬性,成為目前評估氣候變化的最不確定因素之一。在很大程度上,這種不確定性源于人類對背景大氣氣溶膠源排放、轉化過程及其與云-降水相互作用過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青藏高原被稱為“地球的第三極”和“亞洲水塔”,發育有全球最

    姚檀棟等: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古DNA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人群演化歷史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付巧妹科研團隊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四川大學考古科學中心、西北大學文化遺產學院等合作,針對青藏高原地區古人群開展的大規模、系統性古基因組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該成果北京時間3月18日在線發表于綜合性科學期刊Science Advances(《科學進

    最新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湖泊呈持續擴張趨勢

    中新網北京5月28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在全球變暖背景下,“世界屋脊”上的湖泊未來將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問題長期以來廣受社會關注,也吸引科學家持續聚焦開展研究。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5月28日發布消息說,該所環境變化與多圈層過程團隊張國慶研究員等開展的最新研究表明,過去30年,青藏高原湖泊面積

    青藏高原可能存在多次規模相當的冰川進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2/518195.shtm

    解決青藏高原人獸沖突需考慮人文因素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2/514881.shtm

    青藏高原新生代生態演變研究取得進展

      近年來,特別是自2017年第二次青藏高原科考啟動以來,古生物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學發現。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開展緊密合作,于藏北漸新統地層中發現的大量保存精美的高度多樣化的動植物化石更是首次呈現了高原隆升前古近紀生態系統的整體面貌。近日,古脊椎所鄧濤等在《科學

    張亞平等揭示青藏高原家犬低氧適應機制

      記者8月27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獲悉,該所張亞平課題組與云南大學、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青海大學等合作發現,藏犬群體表現出與藏族人群非常相似的高原適應性模式。相關成果發表于《基因組生物學與進化》雜志。  據了解,家犬自古以來跟隨人類活動遷徙和擴散,即使在海拔超過3500米的青藏高原上,依然表現出與

    青藏高原首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實施

      青藏高原首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西寧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  西寧市地處青藏高原東端,2015年總人口逾231萬人。近年來,隨著工業廢氣和機動車尾氣排放不斷增多,加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脆弱的生態環境,西寧市區大氣質量尚未得到根本性好轉,開始受到揚塵、霧霾等大氣環境問題的困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或為新的氣候臨界要素

    《美國科學院院刊》曾刊文指出,地球氣候系統存在15個潛在臨界要素,如亞馬孫雨林、澳大利亞珊瑚礁等。記者從北京師范大學了解到,該校科研團隊聯合多國學者研究發現,我國青藏高原可能是一個處于激活狀態的全新氣候臨界要素。相關研究于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化》上。該期刊同期評論文章指出,這一研究“有望

    劉東生的黃土研究和青藏高原考察

    劉東生   劉東生,這位2003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是我國著名環境地質學家,畢生從事地球科學研究,被譽為“黃土之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參加并參與組織對青藏高原的考察研究,“青藏高原的隆起對自然環境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為紀念他的學術成就,讓我們對他的創新研究成果擷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