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揭示分子篩中鋁配位的動態演變規律
近日,我所低碳催化與工程研究部(DNL12)劉中民院士團隊以絲光沸石分子篩為研究對象,通過不同方法調變分子篩鋁物種的狀態,揭示了分子篩中鋁配位狀態的動態演變規律,并發現吸附吡啶可以使非骨架鋁定向地轉變為骨架鋁,從而顯著提高了分子篩催化劑的催化活性和穩定性。 幾十年來,分子篩催化劑已廣泛應用于化學工業過程中,但經濟和環境等因素對材料壽命、選擇性和反應活性等提出更高要求,進而繼續推動對分子篩結構—性能關系的研究。理解分子篩結構—性能關系的一個關鍵是揭示骨架鋁的落位、非骨架鋁物種的結構和分布,以及鋁物種在骨架—非骨架結構之間的動態演變。 本工作中,團隊在絲光沸石骨架鋁表征和定向調控(Angew. Chem. Int. Ed.,2022)的基礎上,聯合多種研究手段,揭示了分子篩鋁物種配位狀態的動態演變規律。研究發現,在NH4-MOR中所有鋁物種都以四配位形態位于分子篩骨架中,焙燒為HMOR之后,部分骨架鋁會轉變成六配位和扭曲四配位......閱讀全文
大化所揭示甲醛光化學解離過程
甲醛是一種無色易溶的微刺激性氣體,作為一種空氣中最常見的污染物,對人體的危害具有長期性、潛伏性、隱蔽性的特點。長期接觸低劑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經紊亂、妊娠綜合征,引起新生兒體質降低、染色體異常,甚至引起鼻咽癌。另外,高濃度甲醛對神經系統、免疫系統、肝臟等都有毒害。甲醛的降解主要通過光解
大化所84個項目獲國家自然基金資助
8月19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11年度項目評審結果。2011年度項目集中申請期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受理項目143820項,經專家評審后資助31458項,資助率21.8%。 中科院大化所申請224項,獲資助84項,資助率37.5%,創中科院大化所基金項目資助率歷史新高。
大化所單原子催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張濤院士研究團隊在單原子催化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首次證明了單原子催化劑可以具有與均相催化劑相當的催化活性。該研究工作獲得了審稿人的高度評價,以Hot Paper(TOP 10%)形式發表在Angew. Chem. Int. Ed.上,并被推薦為后封面文章(DOI:
中科院大化所:甲烷室溫直接催化轉化實現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鄧德會研究員和包信和院士帶領的研究團隊,在長期深入研究二維催化材料和納米限域催化的基礎上,發現石墨烯限域的單原子鐵中心可以在室溫條件下(25℃)直接將甲烷催化轉化為高附加值的C1含氧化合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化學》。 甲烷是天然氣、頁巖氣、
大化所開發新型穆斯堡爾譜測量裝置
近日,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能源研究技術平臺穆斯堡爾譜研究組(DNL2005)王軍虎研究員團隊在前期原位電化學穆斯堡爾譜測試裝置基礎上,與我所儲能技術研究部(DNL17)李先鋒研究員、鄭瓊副研究員團隊,法國蒙彼利埃大學Moulay Tahar Sougrati博士合作,開發了原位離子電池57Fe和1
中科院大化所:為了“純”與“真”的堅守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一年,也是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的開局之年,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要求的實際行動,也是實現改革創新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近日兵分數路,深入到中科院各基層院所,實地采訪并真切感受了這些單位在
大化所楊學明院士等在《科學》發表研究評述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楊學明院士、張東輝研究員以及中國科學院杰出訪問學者Timothy Minton教授應邀為美國《科學》雜志撰寫了題為“重新思考高能化學反應”的研究評述(Perspective)。6月29日出版的《科學》雜志刊登了此篇文章。
大化所CO2催化轉化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所碳資源小分子與氫能利用創新特區研究組(DNL19T3)孫劍和葛慶杰研究團隊在CO2催化轉化領域取得新進展,通過設計一種多助劑共存的鐵基催化劑,實現了CO2加氫高選擇性制取線性a-烯烴。該工作發表在《自然》(Nature)出版集團新刊《通訊-化學》(Communications Chem
大化所高分散銥催化劑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高分散銥催化劑催化活性研究 高分散貴金屬催化劑在化工過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何通過制備方法的調控實現貴金屬的高分散一直是該領域挑戰性課題之一。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張濤研究員和王曉東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長期致力于高分散金屬催化劑的研究與開發,近期在高分散銥(Ir)催
中科院大化所丁云杰:我喜歡這份工作
丁云杰 1985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化學系;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1~1995年在浙江大學化學系工作;1995~1998年在美國Texas A&M 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后工作;1999年起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任碳一化學與精細化工催化組組長、研究員和博
中科院大化所合成新型發光材料拒絕“鉛污染”
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最近合成新型發光材料——非鉛雙鈣鈦礦納米晶,采用毒性較低的鉍元素來取代重金屬鉛。這一新材料應用在發光二極管(LED)、太陽能電池上,可有效降低成本,提高使用效率,并避免重金屬元素鉛對環境和人類造成的危害。相關研究成果作為熱點文章發表在近期《德國應用化學》上。 含鉛鈣鈦礦納米晶
中科院大化所“深海利劍”可探測全球99%海域
中國科學院深淵科考隊近日赴馬里亞納海溝海域執行科技任務時曾攜帶深海利劍。13日,記者采訪了利劍的制造者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的科學家。 利劍的正式名稱為7千米級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該光譜儀是國際上首次進行深海探測的紫外激光拉曼光譜儀,也創造了拉曼光譜儀最高深海探測記錄(7449米)。
大化所自主技術醋酸加氫制備乙醇工業示范裝置開車成功
4月28日,采用大連化物所的催化技術和分子篩膜脫水技術,由中國五環工程公司設計建設的3萬噸/年醋酸加氫制乙醇工業示范裝置,在江蘇索普(集團)有限公司一次開車成功并實現平穩運行。截至5月6日凌晨,該裝置連續穩定運行8天,裝置產出的無水乙醇產品純度達到99.6%,高于中國工業乙醇國家標準。 20
中科院大化所“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正式立項
4月11日,“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通過了由大連市發展改革委與大連化物所共同組織的方案論證會,這標志著“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正式立項。論證會上,專家組認為大連先進光源預研項目方案合理可行,開展預研十分必要,一致同意通過該項目方案論證,建議立項。 此次論證的預研項目是“大連先進光源”的前期預
中科院大化所科研亮點頻現-創新與突破并舉
近日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由該所提供技術支撐、大連融科儲能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承建的5 兆瓦/10兆瓦時全球最大規模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自并網后平穩運行近1年來,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該系統對于實現儲能電池技術產業化、推進可再生能源的普及應用具有重大意義。 專注于能源領域研究的大
中科院大化所非天然輔酶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部趙宗保研究員團隊和薛松研究員團隊合作,在非天然輔酶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了系列偏好非天然輔酶的亞磷酸脫氫酶突變體,解析了它們與非天然輔酶復合物的結構,揭示了輔酶偏好性改變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CS Catalysis上。 天然輔酶,例如吡啶核苷酸輔
大化所推出世界首臺深紫外拉曼光譜儀
大連化物所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子項目順利通過驗收 5月17日,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承擔的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深紫外固態激光源前沿裝備研制項目”子項目——“深紫外拉曼光譜儀研制”和“深紫外激光光發射電子顯微鏡(PEEM)的研制”項目順利通過中國科學院計劃財務局主持的項目驗收。驗收委員會由
中科院大化所推出新型光譜裝置和成像儀
中科院大化所承擔的光學周期級飛秒時間分辨熒光虧蝕光譜裝置、氣相納米團簇負離子光電子速度成像儀兩項目上周通過了中國科學院專家組的驗收。 前者可充分體現在時間分辨上的優勢;利用后者可開展貴金屬氫化物、鑭系金屬氧化物等團簇的光電子能譜及成像研究,將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科技部“973”等項目的開
大化所代謝酶特異性探針底物研發取得新進展
近日,我所藥用資源開發研究組(1806組)楊凌研究團隊采用計算機輔助篩選及酶催化位點局部改造的策略成功設計研發了首個細胞色素P450 1A1亞酶的高特異性熒光探針底物,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hemical Science上(DOI:10.1039/C6SC03970G)。 酶是生物體內分布的具有
中科院大化所金屬載體界面結構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周燕副研究員、申文杰研究員等與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汪躍民教授、丹麥托普索公司Jens Sehested博士等合作,在銅催化劑活性位原子結構及反應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催化》上。 Cu/CeO2催化劑在水氣變換、合成甲醇等
大化所太陽能光化學電能儲存與轉化研究取得進展
近日,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及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太陽能研究部李燦院士、施晶瑩副研究員與燃料電池研究部陳劍研究員合作,在太陽能光-化學轉化和電化學儲能交叉領域取得進展,設計構筑了基于雙硅光電極的光電化學(PEC)體系用于高效催化轉化氧化還原電對物種,成功實現了利用太陽光自驅動水溶液體系液流電池的充
中科院大化所催化合成氨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8月23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陳萍研究員和郭建平博士帶領復合氫化物材料化學研究團隊在催化合成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提出了“雙活性中心”這一催化劑設計理論,并由此開發了過渡金屬-氫化鋰復合催化劑體系,實現了氨的低溫催化合成。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化學》雜志上。 過渡金屬上氨的催化合成是多相
采用大化所技術的蘇焦焦爐煙氣脫硝裝置全面運行
近日,采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高效低溫脫硝技術的江蘇沂州煤焦化有限公司1#、2#、4#焦爐煙氣脫硝裝置相繼投入運行,至此該公司焦爐煙氣已全部實現脫硝。 2015年,大連化物所與江蘇愛爾沃特環保設備工程有限公司、江蘇沂州煤焦化有限公司三方聯合,采用王樹東、程昊研究團隊開發的低溫脫硝催化劑
大化所實現了功能多樣的亞胺內鹽底物的碳氫鍵活化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興偉研究員帶領的科研團隊(02T3組)在過渡金屬(Rh(III))催化的亞胺內鹽分子的碳氫鍵活化-氧化偶聯反應中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短通訊的形式在線發表在《德國應用化學》雜志上。 金屬催化的C-H鍵的活化是有效構建C-C,C-N,C-O等
大化所《催化學報》和《能源化學》雙雙首次進入一區
近日,中科院期刊分區在線平臺公布了2019年最新數據,我所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催化學報》,英文刊)和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能源化學》,英文刊)分別首次進入工程技術類一區和化學類一區。2019年,國內外共有126本期刊
中科院批準依托大化所籌建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
近日,中國科學院發布《關于批準籌建深海技術等6個創新研究院的通知》,批準依托我所籌建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籌建期自2017年8月至2019年12月,由所長劉中民擔任籌建工作組組長。通知要求創新研究院按照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和《關于近期深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的實施意見》,緊密結合國家實驗室建設及北
大化所包信和院士獲得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
近日,由基金委-英國皇家化學會聯合舉辦的“可持續化學與過程”國際研討會在北京召開,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包信和院士被授予英國皇家化學會榮譽會士證書,包信和是繼白春禮之后,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 包信和主要致力于新催化材料和高效能源轉化過程研究,所建立的“限域催化”新概念已初步形成了理論體系,金屬氧
Nat-Commun:藥物如何最大化地降低化療所產生的副作用?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志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蘇黎世大學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確定了一種特殊受體的三維結構,該受體或會促進因癌癥化療所引發的惡心和嘔吐反應,文章中,研究人員首次揭示了某些藥物減緩療法副作用的分子機制,相關研究結果有望幫助研究人員開發有效治療相關
中科院大化所納米金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11月13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航天催化與新材料研究室黃延強博士與大連理工大學王新葵博士合作在納米金催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首次將多相的納米金催化劑應用到純甲酸的選擇制氫反應中,在50℃及無添加劑的條件下,催化純甲酸分解的TOF值可達2882h-1,是目前已報道的多相催化劑的最高值。本研究為高效多相
大化所理化測試中心通過實驗室資質認定復查評審
12月15日至16日,受國家認監委委派,中科院實驗室資質認定評審組一行3人對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理化測試中心進行了實驗室資質認定(計量認證)復查評審。 在兩天的評審中,評審組檢查了理化測試中心的質量管理體系文件、檢測儀器設備,抽查了對外出具的檢測報告,對儀器設備的檢定和量值溯源等情況進行了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