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參加廣州旅游發展座談會
2013年1月17日上午,廣州旅游發展座談會在市政府禮堂召開。廣州市副市長王東、廣州市政府秘書長陳紹康、廣州市旅游局局長朱力等領導,以及廣州市委宣傳部、外宣辦,市發改委、經貿委、科信局、公安局等數十家單位參加。 會議由廣州市旅游局局長朱力主持。廣州市旅游局副局長陳永亮就廣州旅游跨越發展設想從思路的調整、發展方式的轉變、發展措施的強化方面做了匯報。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執行主任、廣州市景區協會副理事長蔣厚泉作了重要發言,他表示武廣高鐵運營幾年來,廣東地區大量游客遠赴華中地區旅游,而華南地區來粵的游客量沒有太大變化。所以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必須加強旅游景區的內修功底和人性化管理,對外則要擴大宣傳力度,派出大使級人才到中部地區進行運營推廣;另一方面要將傳統的中轉站似的旅游改為三日游形式,充分開發玩、吃、購的快樂旅游;建議廣州市政府在交通要道和各類車站,特制4A以上景點的明顯引路牌,讓外地游客能準確找到自己喜愛......閱讀全文
華南植物園發現構建植物ihpRNA的新方法
自從發現雙鏈RNA能引發RNA干擾(RNA interference,RNAi)現象后,RNAi已經成為分析基因功能的重要工具之一。隨著RNAi技術在植物基因功能分析上的廣泛應用,迫切需要一種高通量構建發夾RNA(hpRNA)表達載體的方法。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農業植物遺傳育
華南植物園揭示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劉勛成團隊在光調控種子萌發的分子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論文Identification of HDA15-PIF1 as a key repression module directing the transcriptional network of se
華南植物園等發現稀有寄生蜂新種
寄螯細蜂科隸屬于膜翅目Hymenoptera錘角細蜂總科Diaprioidea,僅含1屬,寄螯細蜂屬Ismarus,是一類十分稀少的寄生蜂,目前全世界僅知50余種,我國已知不足10種。這類寄生蜂實際上是重寄生蜂,寄主為寄生半翅目Hemiptera頭喙部Auchenorrhyncha昆蟲(如葉蟬,
華南植物園遷地保育珍稀瀕危植物1027種
7月11日,適逢華南國家植物園揭牌兩周年,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舉辦植物多樣性宣教系列活動。記者從會上獲悉,華南植物園被譽為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的諾亞方舟,目前遷地保護分類群18856個,其中保育珍稀瀕危植物1027種。華南植物園副主任葉清在致辭時表示,華南植物園一直致力于熱帶亞熱帶
華南植物園傳粉生物學研究獲新成果
對大多數的開花植物來說,需要將一朵花里面的花粉搬運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才有可能完成雌雄交配,并產生后代,而搬運花粉的任務,多數情況下需要動物來完成。在動物協助植物傳粉的同時,多數植物為動物提供花粉、花蜜等作為報酬。也有一些植物為傳粉昆蟲提供產卵場所,如榕樹、絲蘭以及
華南植物園發表菊科新屬——李恒菊屬
菊科是植物類群中最大的科之一,超過3萬種,也是我國植物最大的科之一,有2400余種。厚喙菊屬(Dubyaea)是菊科菊苣族還陽參亞族(subtribe Crepidinae)的一個具有大約15種的屬,全部種類分布于泛喜瑪拉雅地區及其鄰近地區。Stebbins曾認為厚喙菊屬具有菊苣族一些廣泛分布的
張亞平調研華南植物園和廣州生物院
7月15日至16日,在院生物局和廣州分院有關領導陪同下,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到華南植物園和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以下簡稱廣州生物院)調研,并主持召開了廣州生物院二屆四次理事會會議。 在華南植物園調研期間,張亞平與園領導班子和科研管理骨干進行了座談,并參觀考察了有關實驗室。 座談
華南植物園表觀遺傳相關研究取得新進展
近年來,隨著大量表觀遺傳現象的發現與報道,植物表觀遺傳學已經成為植物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熱點。表觀遺傳修飾不改變生物體DNA的序列,通過DNA的甲基化、組蛋白修飾和染色質重塑等途徑調節基因的表達。其中,組蛋白修飾方式包括組蛋白的乙酰化、甲基化、磷酸化和泛素化等。組蛋白甲基化水平受組蛋白甲基轉移酶和組
第二個國家植物園來了!華南國家植物園今天揭牌成立
今天上午,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揭牌成立。這是繼北京國家植物園之后,我國設立的第二個國家植物園。 華南國家植物園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也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植物學研究和植物保護機構之一,展示區與科研區總面積達333公頃,主要立足華南,進行全球熱帶亞熱帶地區的植物保育、科學研究和知識傳播
肇慶學院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洽商共建合作
? 8月28日,肇慶學院校長吳業春率該院考察團,會同肇慶市科技局、肇慶市農業農村局有關領導一行12人,訪問了中科院華南植物園(以下簡稱華南植物園),就有關共建合作工作進行了洽商。華南植物園領導班子成員任海、魏平、閆俊華、葉清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 交流會上,任海對考察團吳業春一行來訪表示熱烈
華南國家植物園:打造植物研究領域的科學高地
大城有名園,7月11日,國家植物園體系迎來了“新成員”。當天,華南國家植物園在廣州正式揭牌。至此,我國已在一北、一南率先設立并揭牌運行兩個國家植物園,國家植物園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為什么選擇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承載建設華南國家植物園這一重要使命?華南國家植物園有怎樣的規劃?華南國家植物園將從哪
華南植物園在檀香冷響應機制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極為密切的聯系。任何植物,無論是一個個體,還是群體,都需要隨時隨地應對所在的環境并做出積極的響應,這是生命維持其存在和發展的必由之路。冷脅迫是阻礙植物生長、限制其地理分布與減少農作物產量的主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檀香(Santalum album L., sandalwood)
《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方案》國際咨詢會舉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0/510578.shtm10月18日,《華南國家植物園建設方案》(以下簡稱《建設方案》)國際咨詢會在廣州舉行。來自10家世界著名植物園及國際機構的13位專家參加會議。 ???國際咨詢會現場。華南國家
華南植物園植物主根發育調控過程研究取得進展
染色質重塑作為表觀遺傳調控的重要內容,對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響應脅迫過程至關重要。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植物表觀遺傳學組助理研究員楊松光研究發現,植物染色質重塑因子BRM 缺失導致擬南芥主根變短(圖1),brm突變體主根根尖靜止中心(QC,quiescent centre)和QC特異Marker在
美國生態學家Frank-Gilliam教授訪問華南植物園
應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生態系統管理基礎創新研究組組長莫江明的邀請,美國知名生態學家Frank S. Gilliam教授于7月11日至15日訪問華南植物園。 訪問期間,Gilliam教授在莫江明和魯顯楷博士等的陪同下,考察了鼎湖山長期氮沉降試驗研究樣地的研究進展情況,隨后又考察了鶴
廣州市天河區委調研團訪問華南植物園
10月29日,廣州市天河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童慧率調研團訪問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調研團由天河區文廣新局局長張穎以及區政府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廣新局等相關人員30余人組成。華南植物園副主任魏平以及綜合辦、園藝中心、財資處等領導熱情接待并陪同調研。 童慧一行重點參觀了華南植
華南植物園研究發現新的鳥類傳粉植物紅花荷
新發現的鳥類傳粉植物——紅花荷(Rhodoleia championii)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詩人有詩人浪漫的回答。但對于傳粉生物學家來說,答案很明確,植物在招引傳粉動物。 通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傳粉生物學家發現,作為對不同類型傳粉媒介的適應,植物進化出一系列的花部性狀,如風媒傳粉
華南植物園彩云兜蘭易地回歸研究獲得成功
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子專題和廣東省科技計劃項目的資助下,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植物種質創新與基因發掘領域曾宋君研究員、段俊研究員等科研人員,耗時10年時間對珍稀瀕危物種彩云兜蘭(Paphiopedilum wardii)進行了系統研究,包括其野生資源的調查、遷地保護、無菌播種和組培技
華南植物園發現新的重金屬超富集植物
由于工礦企業的發展,農業化肥的過量使用,污水灌溉等,中國乃至世界的土壤重金屬污染越來越嚴重。植物修復技術是目前重金屬污染治理的研究熱點,它具有治理效果的永久性、治理過程的原位性、治理成本的低廉性、環境美學的兼容性、后期處理的簡易性等優點。這個技術成功的關鍵在于尋找超富集植物。雖然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柑橘保鮮技術獲美國ZL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科研人員段學武、蔣躍明等完成的“鹽酸聚六亞甲基胍在防治柑橘酸腐病上的應用及其保鮮劑”獲得美國ZL授權。據悉,該發明的柑橘保鮮劑能明顯抑制沙糖橘等柑橘類果實在貯藏期間腐爛,特別是酸腐病的發生。 柑橘采后呼吸代謝旺盛,導致營養與風味品質迅速下降。目前,控制沙糖橘果實
華南植物園舉行2024屆研究生畢業典禮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舉行2024屆研究生畢業典禮。記者獲悉,今年該園共有131名研究生畢業,其中博士43名,碩士88名,包括3名留學生。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主任任海在致辭時表示,作為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學子,希望同學們始終保持知識分子“唯實、求真、協力、創新”的良知和骨氣;走向社會后保持終身學習的
華南植物園培育的水稻不育系“園A”通過鑒定
水稻不育系“園A”實驗田 10月24日,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組織專家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選育的水稻不育系“園A”進行了技術鑒定。 來自廣東省種子管理總站、廣東省科技廳農村處、廣東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華南農業大學、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肇慶市農科所的水稻育種專家組成的專家組,對“園A”進行
華南植物園關于土壤溫室氣體排放的研究取得進展
CO2、CH4和N2O是重要的溫室氣體,其主要源是森林土壤。研究森林土壤溫室氣體排放規律與機理是當前生態學研究的熱點領域之一。為詳細了解華南地區大面積人工林在不同管理措施下對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李海防博士在夏漢平研究員和傅聲雷研究員的指導下,系統開展了林下灌草剔除和固氮植物添加對
華南植物園石斛試管雜交育種獲得成功
日前,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農業植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以段俊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在石斛試管雜交育種上獲得突破。 該研究團隊在研究掌握鐵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 Kimura et Migo)和霍山石斛(Dendrobium huoshanense C.Z.Tan
華南植物園研究預測森林樹種對氣候變化響應
近日,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王寶生課題組以我國廣泛分布的殼斗科櫟屬物種麻櫟為研究對象,利用生態基因組學方法預測森林樹種對氣候變化的響應。相關研究發表于《分子生態學》。 全球氣候的快速變化是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森林樹種在維護生態系統穩定、提升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了解森林
信陽市政府考察團訪問華南植物園
12月18日,河南省信陽市副市長鄭志強一行13人訪問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華南植物園主任黃宏文、黨委書記任海、副主任傅聲雷等熱情接待并座談交流。 座談會上,鄭志強首先介紹了信陽市的基本情況,信陽是一個交通便利的農業大市,同時也是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市,一直以來信陽毛尖都久負盛名,有基礎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氮飽和假說研究獲進展
日前,在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莫江明指導下,該園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組陳浩博士發現“氮飽和假說”理論在熱帶和亞熱帶森林的適用性。相關研究成果已在線發表于《機能生態學》。 “氮飽和假說”理論認為,當一個生態系統達到氮飽和的時候,持續的氮添加將會導致土壤NO3-淋失、N2O 排放及氮礦化和硝化速率的增
華南植物園等植物多倍體起源研究獲進展
禾本科 (Poaceae) 21.8% 的物種起源于雜交事件,重建低拷貝核基因系統發育關系為闡明物種雜交起源提供直接證據。高粱屬 (Sorghum Moench) 隸屬于禾本科高粱族 (Andropogon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約31種,分布在東非、澳大利亞、東亞、南亞、歐洲、美洲的干旱
華南植物園發現蚯蚓促進土壤碳凈固存機制
土壤生物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和反饋是生態學的前沿和難點。蚯蚓作為“生態系統的工程師”,其在生態系統碳循環中的貢獻卻一直眾說紛紜。已有的研究結果表明:蚯蚓既能促進碳礦化,又能提高土壤碳穩定性,結果似乎相互矛盾。不過,由于碳礦化更容易被觀測到,蚯蚓促進碳礦化的觀點得到多數實驗的支持。事實上,“碳礦化”與
華南植物園在森林土壤酸化研究中獲進展
氮沉降全球化及其負面效應已得到科學界和公眾的共識。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會對森林生態系統帶來顯著負面影響,尤其是導致或加劇熱帶森林土壤酸化。然而,關于氮沉降加劇熱帶森林土壤酸化的結論大多基于自然林的研究。相比自然林而言,人工林的植物類群和樹種結構相對單一,而長期氮沉降是否會導致熱帶人工林土壤酸化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