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河鳥以種子為食?科學家竟被“誤導”20年
熱河鳥復原圖 韓志信、王一凡繪 20年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古生物學者在《自然》上首次報道了一種新的原始鳥類化石——原始熱河鳥。它是除始祖鳥以外,唯一具有骨質長尾的原始鳥類,基干的分類位置和獨特的身體結構令其一經發現便舉世聞名。 熱河鳥剛被發現時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它的體內保存了許多植物種子化石。在過去發現的中生代鳥類化石中,很少有關于食性的直接證據。此后,眾多類似標本發表,因此,熱河鳥一直被認為是一類以吃種子為生的鳥類。 近日,牛津大學地球科學學院瑪麗居里博士后胡晗團隊和中科院院士、古脊椎所研究員周忠和團隊在eLife上合作發表了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同步輻射中心對最原始的鳥類之一——熱河鳥的頭骨新標本進行了三維掃描和重建,并將其頭骨及胃容物和現生鳥類進行了詳細對比,結果推翻了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對其取食習性的認知。種子還是果子 熱河鳥的肚子里有種......閱讀全文
古脊椎所等研究揭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的奧秘
10月7日,《美國科學院院刊》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Jingmai O'Connor、Corwin Sullivan、周忠和與山東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張曉梅,以及阿根廷學者Pablo Tubaro合作完成的一篇題為“熱河鳥奇特雙尾羽與早期鳥類尾羽演化的復雜性”的研究
熱河鳥以種子為食?科學家竟被“誤導”20年
熱河鳥復原圖? 韓志信、王一凡繪 20年前,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古脊椎所)的古生物學者在《自然》上首次報道了一種新的原始鳥類化石——原始熱河鳥。它是除始祖鳥以外,唯一具有骨質長尾的原始鳥類,基干的分類位置和獨特的身體結構令其一經發現便舉世聞名。 熱河鳥剛被發現時
探索原始生命奧妙,揭秘熱河生物群隱藏的生命演化密碼
周忠和,中國科學院院士,進化生物學及古鳥類學家,曾任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長期從事中生代鳥類與熱河生物群的研究,提出了熱河生物群是若干生物進化搖籃的假說,找到了一系列支持鳥類恐龍起源學說和鳥類飛行樹棲起源假說的新證據,發現并命名了若干中生代鳥類化石,通過深入研究早期鳥類的系統演
熱河鳥頭骨形態學及生態習性新研究
熱河鳥(Jeholornis)是最原始的鳥類之一,也是化石鳥類中聞名遐邇的“明星物種”。不久前,牛津大學瑪麗居里學者胡晗研究團隊和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院士研究團隊曾對這一重要鳥類支系進行食性研究,并確定了其作為最早的食果鳥類的生態習性。這支研究隊伍此后對熱河鳥進行了持續的合作研究,并于近日在《Z
科學家首次證實古鳥類葉食性的早期起源和演化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787.shtm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主導的熱河生物群中古鳥類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研究人員從1.2億年前遼西熱河生物群古鳥化石胃容物中發現了被子植物早期分支木蘭類葉子的植硅體,首次
古鳥類葉食性的起源有了新證據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5801.shtm被子植物決定了現代地球陸地生態系統主要景觀構成,維持著包括人類在內大量多門類生物類群的生存需求。長久以來,科學家認為鳥類可能在被子植物起源和早期多樣性方面扮演著協同演化的重要角色。然而
古脊椎所等有關早期鳥類繁殖行為的研究獲重要進展
3月18日,《自然》雜志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及其團隊成員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王孝理、王巖,以及南非比勒陀利亞大學Fritz Huchzermeyer合作完成的一項研究成果——“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的意義
原始鳥類研究揭示鳥類肩帶骨骼的發育可塑性
近期,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馬斯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最新研究成果,報道了在中國發現的一早白堊世原始鳥類:迷惑巾幗鳥(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幗鳥的發現為討論鳥類的早期演化、生態分異提供了大量關鍵信息,表明發育的可塑性在鳥
中科院院士組Nature子刊文章
來自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臨沂大學等處的研究人員根據東北地區發現的新鳥類樣品,獲得了鳥類胸骨進化的新發現,指出反鳥亞綱鳥類胸骨形成方式上的不同,這強調了鳥類研究中對同源性和古生物骨骼特征進化理解的重要性。相關成果公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這項研
中國科學家發現早期鳥類可隨環境而“變形”
一類名為“迷惑巾幗鳥”的早白堊世原始鳥類,可能是目前已知僅晚于“孔子鳥”的、最原始的具有“短尾巴”的鳥類。但它又有許多獨特的形態特征,其珍貴程度毫不遜色于“孔子鳥”。 這只距今約1.27億年前的巾幗鳥,2017年發現于河北圍場地區的熱河生物群。其屬名取自“巾幗”,寓意其“珍貴”,以此致敬所有工
中科院著名學者最新Cell子刊點評文章
早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古生物與地層學專業的徐星研究員近年來成果斐然,單論在Nature這一頂級雜志上發表重要生物進化方面的成果,他就發表過15篇(包括2012年最新成果),今年九月,Nature雜志還在人物特寫欄目中以“China"s dinosaur hunter: The ground br
我國科學家發現原始鳥類化石新屬
剛剛出版的英文版《地質學報》(Acta Geologica Sinica)發表了由古鳥類學專家、沈陽師范大學教授胡東宇領導的課題組首次發現的一個原始鳥類化石的新屬種——“原始沈師鳥” (Shenshiornis primita)。這一新發現為揭示鳥類可動性頭骨的早期演
換牙還分奇偶數-這種中生代鳥類的牙齒間隔替換
對于包括人類在內的多數哺乳動物來說,一生中通常會生長和發育出乳齒與恒齒兩套牙齒,這被稱為雙齒性。而與之不同的是,在大多數兩棲類、爬行類動物中,普遍存在多次替換牙齒的現象。 在多姿多彩的自然界中,鳥類是種類最為繁盛的脊椎動物之一。身披羽毛、前肢為翼、骨骼中空而輕盈,它們憑借一身特殊的“裝備”自由
實驗原始記錄如何保持“原始”?
重視原始記錄中的簽名 原始記錄一般有檢測人員、校核人員簽名。簽名意味著簽名人已對該原始記錄進行了必要的校對或審核,是對原始記錄進行的最后把關,以便及早發現檢測人員檢測的失誤。對原始記錄中的任何疑點,都應在輸入檢驗報告之前給予解決,必要時進行復測,以確保數據準確無誤。 選擇適合的檢
《自然》:我國科學家發現世界首只長有四根尾羽的恐龍
和鳥類關系最為接近,為揭開鳥類起源提供新的證據 ?????? 鳥類是如何起源、如何飛行的,它的羽毛是怎樣進化而來的,這對古生物學家和科學大眾而言,都是一個充滿魅力、充滿爭議的領域。而揭開謎底的關鍵往往不僅在鳥類本身,與鳥類具有親緣關系的恐龍化石,一直受到古生物學家們的極大關注,越來越多
我國遼寧發現具空氣動力學尾羽的反鳥類新屬種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胡晗等與山東臨沂大學鄭曉廷研究團隊在1月11日出版的《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聯合報道了首次發現于中國遼寧早白堊世熱河生物群的具有空氣動力學扇狀尾羽的反鳥類——鵬鳥科的一新屬種,該新種的喙的形狀與已知所有鵬鳥科的種類不同,
我國中生代鳥類化石中首次發現肺部結構
2018年10月22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中國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周忠和等,臨沂大學王孝理、鄭曉廷等,約翰內斯堡大學John N. Maina,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紅等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最新的研究成果,報道了在一件距今1.2億年前的原始鳥類上保存的肺部
早白堊世鳥類化石顯示鳥類牙齒退化模式的多樣性
11月12日,英國《系統古生物學雜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鄒晶梅、周爽、周忠和有關基干今鳥型類演化的工作,揭示了牙齒退化在原始鳥類中的多樣性,甚至在姐妹群支系中呈現截然不同的模式。 今鳥型類(O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
原始卵泡發生
卵原細胞增殖到一定時期,有些細胞開始進入第一次減數分裂的細線期成為初級卵母細胞。初級卵母細胞從細線期經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到達核網期后細胞分裂周期被打斷,此時卵母細胞的核較大,成為生發泡(germinal vesicle),并處于靜止狀態。此時卵母細胞周圍包有一層扁平的前顆粒細胞,形成原始卵泡,并
原始卵泡發生
卵原細胞增殖到一定時期,有些細胞開始進入第一次減數分裂的細線期成為初級卵母細胞。初級卵母細胞從細線期經偶線期、粗線期、雙線期到達核網期后細胞分裂周期被打斷,此時卵母細胞的核較大,成為生發泡(germinal vesicle),并處于靜止狀態。此時卵母細胞周圍包有一層扁平的前顆粒細胞,形成原始卵泡,并
研究人員發現小型恐龍-體型如雞
體型如雞的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發現 11月26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稱,他們在河北豐寧地區發現了一個美頜龍類新物種,對理解恐龍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美國芝加哥大學宮下哲人博士、加拿大埃爾伯塔大學菲利普·柯里院士等學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我國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自然》:填補了恐龍向鳥類進化史上關鍵性的空白 (圖片來源:Zhao Chuang and Xing Lida) 中國科學家日前在遼寧省建昌縣玲瓏塔地區發現了距今約1.6億年的帶毛恐龍化石,這是迄今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帶毛恐龍化石,
古脊椎所在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研究中獲進展
近期,《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敏、周忠和關于早白堊世反鳥類的研究工作,報道了一新屬種:纖細上羊鳥(Shangyang graciles),為討論原始鳥類頭骨和胸骨的形態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
Current-Biology:小盜龍食性研究取得新進展
7月11日,《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鄒晶梅、董麗萍、周忠和及天宇博物館鄭曉廷等人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一件白堊紀早期熱河生物群的馳龍科新標本——趙氏小盜龍(Microraptor zhaoianus)的胃中,近乎完整地保存了一個還
中國發現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
中巴科學家合作完成,發表于11日出版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中國和巴西的科學家在中國著名的熱河生物群發現了一種新的翼龍化石。這件被科學家命名為“隱居森林翼龍”的化石,翼展僅25厘米,是世界上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汪筱林、周忠和研究員與巴西科學院凱爾勒、坎普斯
古脊椎所等對華夏鳥類系統發育關系的研究取得新進展
在1月19日在線出版的《系統古生物學》(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eontology)上,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王敏和北京自然博物館的劉迪發表了題為《華夏鳥科分類討論》(Taxonomical reappraisal of Cathayornithidae
什么是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是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產物。
原始記錄要求
(1)要用圓珠筆或鋼筆在實驗的同時記錄在本上,不應事后抄到本上;(2)要詳盡、清楚、真實地記錄測定條件、儀器、試劑、數據及操作人員;(3)采用法定計量單位數據應按測量儀器的有效讀數位記錄,發現觀測失誤應注明;(4)更改記錯數據的方法應在原數據上劃一條橫線表示消去,在旁邊另寫更正數據。?
硫鳥嘌呤
性狀本品為淡黃色結晶性粉末;無臭或幾乎無臭本品在水、乙醇或三氯甲烷中不溶;在氫氧化鈉試液中易溶鑒別(1)取本品約10mg,加等量甲酸鈉混勻,緩緩加熱,所產生的氣體能使濕潤的醋酸鉛試紙顯黑色或灰色(2)在含量測定項下記錄的色譜圖中,供試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應與對照品溶液主峰的保留時間一致。(3)取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