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強調: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創新驅動發展
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他說,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優化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堅持高中階段學校多樣化發展,完善覆蓋全學段學生資助體系。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大國。 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的體制,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優化配置創新資源,提......閱讀全文
以創新為支撐建設科技強國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充分認識推動量子科技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加強量子科技發展戰略謀劃和系統布局,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從
如何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
2月26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我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 如何提高我國的原始創新能力,從科技創新大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中國科學
增強國家創新體系效能-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2022年新春伊始,我國科技事業發展迎來里程碑事件:第二次修訂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以下簡稱科技進步法)1月1日正式施行。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此次修法備受關注、滿載期待。 新版科技進步法不僅為實現步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提供了法律基礎和保障,還將國家創新體系建
總書記:建設科技強國,聚焦重點領域科技創新
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和中國科學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24日上午在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為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頒獎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距離實現建成科技強國目標僅剩11年的時間,如何將這一戰略目標轉
【科技日報】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堅定的創新自信
一個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 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強調要在我國發展新的歷史起點上,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吹響建設世界
今年科技活動周聚焦-“科技創新-強國富民”
19日,記者從科技部獲悉,由科技部、中央宣傳部、中國科協共同主辦的2018年全國科技活動周定于5月19日至26日舉辦,將圍繞“科技創新?強國富民”這一主題展開。據了解,今年科技活動周在活動內容安排上,突出科技創新支撐強國富民這條主線,統籌設計各項活動,充分展示軍民科技融合、科技創新的重大成就,針對公
科技日報:強國大業寄望創新人才
從1901年到2007年的107年間,全世界共有518位科學家獲得諾貝爾獎,而目前我國本土還沒有出過一位諾貝爾獎獲得者; 我國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為35%,而在發達國家這個數字達到了75%…… 人才!人才!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當國人為“錢學森之問”而陷入深思
吳岳良院士:科技創新點亮強國之路
■吳岳良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科學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具有認識功能和思想解放功能。科學技術發展更是不斷促使世界產生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蒸汽、電氣時代到現如今的信息化社會,科學技術的進步能夠直接帶動生產力發展,促進社會進步,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化文明程度也會隨之大幅度提升。可以說科技進步是衡
懷柔全力服務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科技強國建設
7月1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懷柔區委書記郭延紅表示,懷柔區將以“百年科學城、奮斗每一天”為責任擔當,全面推進懷柔科學城統領“生態涵養、科技創新、會議會展、影視文化”等功能要素融合發展,成為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重要承載地。 “懷
訪白春禮等: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推進創新驅動發展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重要講話精神 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
訪白春禮等: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中國科學院第十八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指明了方向。如何進一步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何進一步強化戰略導向,破解創新發展科技難題?如何進一步加強科技供給,服
專家學者齊聚大連共話交通強國科技創新
近日,大連海事大學召開交通強國科技創新學術會議,來自11所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校的代表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各自在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多名院士圍繞相關主題,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與工程實踐經驗,為大會作了主旨報告。據介紹,本次學術會議旨在共享交通運輸領域學術專家真知灼見,促進交通強國試點
專家學者齊聚大連共話交通強國科技創新
近日,大連海事大學召開交通強國科技創新學術會議,來自11所交通強國建設試點高校的代表開展經驗交流,分享各自在加快推進交通強國建設試點工作中的探索與實踐。多名院士圍繞相關主題,結合自身研究領域與工程實踐經驗,為大會作了主旨報告。據介紹,本次學術會議旨在共享交通運輸領域學術專家真知灼見,促進交通強國試點
劉延東: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強國再立新功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6月13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六次、中國工程院第十一次院士大會上作報告。她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在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把握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任務,搶抓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難得機遇,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事業發展邁上新臺階
國產核磁共振儀器“后來居上”,建設科技創新強國
近日,我國自主研發的核磁共振儀器研制成功并開始量產,這一突破性創新將造福大量患者。 利用人體組織中某種原子核在磁場下的共振現象,隔著皮膚對病灶進行“攝像”,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被廣泛運用于現代醫學領域。但長期以來,這項技術設備掌握于幾家國際大公司手中,采購成本極高,間接加重了患者負擔,打破壟斷勢在
技術創新,提升綜合競爭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科學技術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福祉。實現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我們必須具有強大的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習近平同志在兩院院士大會上指出:“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
二十大·專家筆談|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中,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必將更加凸顯,一流大學對于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和人才強國的重要意義也越發彰顯。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郭紅松?繪 一脈相承的稟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
2025科技強國關鍵年-聚焦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
2024年12月13日,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陰和俊主持召開黨組會,傳達學習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研究部署貫徹落實工作。 會議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2024年經濟工作,深刻分析當前經濟形勢,系統部署2025年經濟工作,明確“五個必須統籌好”,強調充實完善政策工具箱、
努力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事業取得的輝煌成就和經驗啟示,直面當前科技發展面臨的形勢任務和突出問題,就推進新時代科技創新作出重要部署,為
“科技強國-強國有我”科技大篷車湖南巡展收官
當AI科普遇見陽光少年,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從5月30日起,“科技強國 強國有我”科技大篷車從湖南長沙出發,走過三湘四水的10所中小學之后,回到長沙迎來收官。6月22日,長沙華夏實驗學校禮堂座無虛席,650多名師生共同見證科技大篷車湖南巡展圓滿收官。 從長沙到湘潭、從岳陽到常德,科技大篷車歷經2
更好更快向科技強國邁進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培育壯大新動能,把科技創新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突出科技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必須加快構建新型舉國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各方面力量和各類科研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我國由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 中國要強盛、
萬勁波:制造強國-創新先行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建設制造強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中國制造業所面臨的結構性問題,實際上是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難以支撐全球化競爭新要求的問題。因此,引導制造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不斷加強研發投入、增強創新能力,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微觀基礎,也是推進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 制造業創新是新一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努力奮斗
■ 到202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成為世界科技強國,是我國科技創新“三步走”戰略目標,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家發展和民族未來的歷史宣示,體現了強大的道路自信和時代擔當。 ■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五大優勢
邁向科技強國,基礎研究如何發力2017浦江創新論壇側記
初秋時節,綠葉漸紅的黃浦江濱,一場聚焦創新的論壇在這里火熱進行。 “基礎研究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基石”“大學是科創中心的關鍵引擎”……9月23日在上海召開的2017年浦江創新論壇上,基礎研究和高等教育成為與會嘉賓演講時出現的高頻詞匯。 本屆論壇以“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格局與使命”
上海市高端科學儀器技術創新中心揭牌助力科技強國
(2023年7月12日,上海)日前,上海市高端科學儀器技術創新中心(下稱技術創新中心)正式在滬揭牌成立。該中心的建立將推動上海高端科學儀器的自主研發進程,并助力國家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左起:屹堯科技&衡昇質譜董事長倪晨杰、莊松林院士、上海市科委基地處領導及技術創新中心主任康懷志教授為技術創新中心
我們離農機科技強國還有多遠
中國農業機械化實現跨越式發展,呈現出速度、質量、效益同步推進的特征。 在新世紀的中國,由農業機械化延伸的農業各項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也將徹底改變中國傳統農業和億萬中國農民的命運。 近日,記者從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上獲悉,2014年全國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0.76億千瓦,同比增長3.57%
勇當科技強國的鋼鐵脊梁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 “民族復興迫切需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備的人才。”2022年4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的回信中強調。 今年是北京科技大學(原北京鋼鐵學院)成立70周年,值此之際,15位北京科技大學老教授給習近平總書記寫信,匯報學校70年來的發展情況,表達了為我國鋼鐵
筑牢世界科技強國的根基
基礎研究和科技進步猶如地基與高樓,地基雖然看不到,但它是高樓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沒有深厚的基礎科學研究,科技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反之,如果基礎科學研究扎實,那么對于科技創新將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并帶來關鍵性突破。 20世紀40年代,科學家普遍認為,在海相的沉積物中才有石油和
搶抓歷史機遇建設科技強國
科技興則民族興,科技強則國家強。越是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需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中國要強盛、要復興,就一定要大力發展科學技術,努力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28日,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隆重召開,這是黨的十九大后我國科技界的一次盛會。習近平
全民“信科學”才能實現創新強國目標
如果說科技創新是破土而出的幼苗,那么科學普及就是其不可或缺的生長環境。搞好科普,關鍵要解決“信科學”的問題。當下,相較于科學知識的普及,逐漸培養民眾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維,強化其運用科學辨別、判斷事物的能力尤顯重要。唯有像重視科技創新一樣重視科學普及,為創新創造廣闊深厚的土壤,我們才能順利實現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