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設立901處國家濕地公園
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濕地管理司一級巡視員程良10日在《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中國國家濕地公園的保護與發展”論壇上介紹,截至目前,中國國家濕地公園總數達901處,有效保護了240萬公頃濕地。 據介紹,作為中國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濕地公園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環境教育融為一體,是中國在濕地保護修復與合理利用領域的一項創新實踐。 程良表示,國家濕地公園的設立,不僅促進了多種珍稀物種的種群恢復,還帶動區域經濟增長500多億元人民幣。目前,約90%的國家濕地公園向公眾免費開放,成為民眾共享的綠色空間。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從中國第一個國家級濕地公園——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起步,目前中國在河流型、湖泊型、沼澤型、退耕還濕型、采礦廢棄地修復型等不同種類國家濕地公園建設方面積累了大量生態修復經驗與技術。 “國家濕地公園強調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保護前提下進行合理利用,強調自然美,突出自然屬性的建設宗旨。......閱讀全文
三江濕地世界典型潮汐濕地公園
三江濕地公園位于浙江省靈江、永安溪、始豐溪三條江的匯合處,不僅是臺州市首個國家濕地公園,也是世界上典型的潮汐濕地公園。 漲潮時,潮水順著靈江從下游慢慢地向上游涌去,當潮水漲至三江村時,則一分為二,一支潮水與永安溪交匯一起,一直涌到楊杜才歇下來;一支潮水與始豐溪
《濕地北京》:沒有濕地就沒有北京城
有幸讀到崔麗娟女士所著的《濕地北京》一書,收獲頗豐。書中《序》描述了關于濕地與北京的關系。“北京城是在古永定河渡口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與其說是水造就了北京城,不如說北京起源于濕地。”這句話精辟地寫出了北京建城與濕地的密切關系。 更精彩的是書中多次用欄目的方式普及了濕地知識,比如,億萬年前北京濕
世界濕地日:我國新增國際重要濕地18處
2月2日是第27個世界濕地日。記者從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我國再新增北京延慶野鴨湖、黑龍江大興安嶺九曲十八灣、江蘇淮安白馬湖等18處國際重要濕地,總數達82處;面積764.7萬公頃,居世界第4位。 今年世界濕地日的主題為:濕地修復。2日,我國在浙江杭州西溪舉辦主場宣傳活動,并發布了2022年度
山東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濕地公園
日前,山東省無棣黃河島濕地公園獲批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擬建的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位于無棣縣東北部的黃河島上,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是濱州市首家國家級濕地公園試點,規劃面積695.8公頃。 黃河島國家濕地公園的建設,將在山東北部地區形成完善的濕地生態景觀,極大地提升魯北地區濕地品牌
世界濕地日|濕地應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
今天是世界濕地日,主題是“濕地恢復”。這一主題強調了優先恢復濕地的迫切需要,并呼吁采取措施恢復和復原退化的濕地。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然而,由于人類活動的過分干擾,一些濕地的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濕地功能明顯退化。據相關資料顯示,自1970年以來,已有超過35%的濕地退化或
山東新增10處國家濕地公園-白云湖濕地等上榜
記者從林業部門獲悉,全國新增85處國家濕地公園,其中我省10處。 我省新增10處國家濕地公園分別為:濟南白云湖濕地公園、黃河島濕地公園、東明黃河濕地公園、濰坊白浪河濕地公園,沐河濕地公園、莒南雞龍河濕地公園、東阿洛神湖濕地公園、曲阜孔子湖濕地公園、王屋湖濕地公園和萊州灣金倉濕
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保護立法-法治守護濕地之美
濕地保護法近日經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二次會議通過,并將自今年6月1日起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保護進行立法。 為什么專門立法保護濕地?濕地保護法有哪些亮點?如何推動落實? 冬日的江西鷹潭信江國家濕地公園,一片片淺灘濕地引得水鳥駐足棲息。“濕地公園沿信江及其支流而建,開闊的水域、大
北京初審濕地保護條例-濕地撿鳥蛋最高或罰5000
到河邊撿鳥蛋、采挖野生植物可能會面臨5000元的罰款。昨天,市人大常委會第33次會議對《北京市濕地保護條例(草案)》進行初審,本市擬對“地球之腎”濕地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并建立濕地生態補償機制,市人大農村委員會還建議將“確保濕地面積不減少”明確為對市區政府的考核標準之一。
濕地水鳥研究獲進展
為深入開展基礎性、創新性和前瞻性的理論前沿探索與科學技術體系創建,進一步推進學科交叉合作,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聯合東北師范大學開展協同創新,擬共同籌建“濕地生態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濕地水鳥研究”是“濕地生態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框架中重要研究領域之一,在2015年12月28日
吉林多項措施保護濕地
記者從吉林省政府了解到,吉林將在今年開展多項活動促進濕地保護。 據記者了解,今年吉林將成立濕地專家委員會,研究討論“吉林省濕地保護‘十二五’規劃”。同時,將召開濕地保護管理會議,與國家科研及高校部門簽署“省院共建”“省校共建”濕地保護協議,建立濕地保護的科研支撐體系。還將開展濕地科學研究與技術
保護濕地需重點推進
廣西壯族自治區近日公布《廣西壯族自治區濕地保護條例(草案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向群眾征求意見。意見稿明確提出,要對濕地實行分級分類保護,建立濕地執法協作機制,在受保護濕地內禁止擅自開墾、填埋以及撿拾、破壞鳥蛋等。 濕地不僅能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多種資源,還起著調節氣候、控制污
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與森林、海洋并列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類型。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林業廳廳長閻鋼軍說,當前濕地保護面臨較大壓力,建議國家盡快建立濕地生態補償制度,并把鄱陽湖濕地納入國家濕地生態補償試點。 閻鋼軍介紹說,由于濕地生態補償機制未建立,濕地區域群眾為保護濕地所遭受的損失得不到補
拿什么拯救城市濕地?
濕地是“城市之腎”,對生態環境起著涵養水源、調節氣候、凈化環境等重要作用。依水而居,擇綠為鄰,越來越成為身居繁華都市中的人們的愿景。 然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蠶食了大量城市濕地,工業及生活污水也使得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不斷退化。伴隨濕地的消失和退化,我們的城市屢屢面臨內澇、水源污染、熱島效應等
我國濕地面積大幅減少-恢復濕地就是發展生產力
從國家林業局獲悉,近10年來,我國喪失濕地達200多萬公頃,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仍在繼續。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張永利說,像森林和其他生態系統一樣,濕地為人類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是不可或缺的、非常珍貴的,如不采取斷然措施進行搶救性保護,這一彌足珍貴的“自然資本” 還將會進一
世界濕地日評論:濕地修復是為了提高生態系統質量
新春伊始,杭州西溪濕地的梅花悄然吐蕊,一年一度的探梅節在大年初一拉開帷幕,300畝梅林靜候游客“曲水尋梅”。擺脫高強度開發帶來的陣痛,盤活動植物資源,再現綠水青山,西溪濕地成為我國第一個集城市濕地、農耕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級濕地公園,用20年的實踐開創了濕地保護和利用雙贏的“西溪模式”。
湖南出臺濕地公園管理辦法提高濕地保護率
湖南省林業廳日前印發《湖南省濕地公園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對省級濕地公園申報條件做出詳細規定,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依法依規設立市、縣級濕地公園。 《辦法》出臺的背景是什么?出臺后對濕地保護能起到什么作用?記者就此采訪了湖南省林業廳相關負責人。 1 規范濕地公園建設和管理問題
湖南兩年內投7000萬護濕地-濕地面積全國第二
湖南擁有濕地面積5896萬畝,占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0%,居全國第二位,加強濕地保護尤為重要。近日,省發改委連下三文,同意東江湖國家濕地公園、西洞庭湖國際重要濕地二期保護與恢復工程、洞庭湖濕地(安鄉縣)農業綜合利用示范區等項目建設。三項目總投資7000余萬元,預計2014年完成。
東方白鸛現身廣州南沙濕地
東方白鸛現身廣州南沙濕地景區。劉偉 攝東方白鸛素有“鳥界國寶”之稱。12月15日,廣州南沙濕地景區觀鳥平臺上驚喜地發現13只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東方白鸛,它們成群結對地在南沙濕地鳥類覓食區覓食。據工作人員介紹,工作十多年以來,他第一次看到有東方白鸛來到南沙濕地。東方白鸛為冬候鳥,夏天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
還遼河口濕地盎然生機
葦海浩瀚,堿蓬灘涂綿延,構成了遼寧遼河口濕地生態保護區中獨特又著名的紅海灘景觀和世界第二大蘆葦濕地景觀,成為重要的生態資源。 近年來,受油田開采、稻田種植、葦田養蟹等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上下游污染疊加、生態缺水、保護體系不完善,對遼河口濕地和遼東灣水域的生態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為此,中國海洋
我國濕地面臨多種威脅
近日,中美綠色伙伴合作計劃(濕地研究)第五次工作會議在上海舉行,中美專家就開展濕地研究合作進行了研討。 據國家林業局濕地保護管理中心保護處處長王隆富介紹,我國濕地面積約為3848萬公頃(包括稻田和人工濕地),占國土面積的3.77%,遠低于世界6%的平均水平。更嚴峻的是,目前我國濕地正面臨
海南省濕地調查成果獲鑒定通過-編繪出濕地資源分布圖
國家林業局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領導小組日前在北京召開專家鑒定會,2012年海南等8省市濕地資源調查成果通過鑒定。 濕地資源調查是濕地保護管理的一項最重要的基礎性和前提性工作。海南省濕地資源較豐富,其中,近海與海岸濕地、河流濕地、人工濕地三大類濕地數量較大,在全省均有廣泛分布,湖泊濕地、沼
我國首部濕地保護法今天施行-濕地保護進入法治化軌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濕地保護法今天(6月1日)起正式施行。這是我國首次專門針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立法保護,將引領我國濕地保護全面進入法治化軌道。 濕地保護法是我國首部專門保護濕地的法律,共7章65條,立足濕地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修復。濕地保護法確立了“保護優先、嚴格管理、系統治理、科學修復、合理利用”
濕地保護:樂觀背后不樂觀
科技部日前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遙感技術在全球范圍內對大型國際重要濕地的狀況及變化進行監測—— 在第44個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再一次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14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與以往不同,《報告》首次將濕地這一
廣州海珠濕地昆蟲圖譜再刷新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9/486213.shtm 近日,據廣東省科學院動物研究所2021—2022年度昆蟲監測調查報告顯示,目前廣州海珠濕地昆蟲種類為157科738種。截止到2022年8月廣州海珠濕地昆蟲的種類提升至738種,9
青海湖濕地治理項目啟動
由國家專項投資550萬元的青海湖濕地治理項目日前正式啟動,今后兩年時間內,青海湖周邊13萬畝沼澤濕地將得到有效保護與恢復。
云南立法保護“地球之腎”——濕地
江河湖泊密集、濕地類型多樣的云南省,日前頒布《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對“地球之腎”——濕地進行嚴格保護。云南省人大常委會10日宣布,《云南省濕地保護條例》將于明年1月1日起施行。 依據條例,云南將建立濕地認定和保護體系,把濕地分為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省級重要濕地和一般濕地,采取建立
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加劇
利用陸面過程模型結合多個模擬實驗,中科院青藏高原所三極觀測與大數據團隊研究員張臻聯合美國馬里蘭大學、美國宇航局及北京大學等合作者,定量分析了2000-2021年全球濕地甲烷排放量的變化。研究發現,全球濕地甲烷排放正在加劇,并可能在未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威脅全球碳排放控制目標。該成果3月21日在線
保護長江濕地-拯救生態命脈
長江經濟帶覆蓋我國11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江經濟帶也是我國河流、湖泊、沼澤等濕地資源密集分布區,濕地面積1154萬公頃,超過全國濕地總面積的1/5。 濕地是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命脈,維系著流域生態安全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基。目前,由于人口密度
我國新增6處國際重要濕地
在第12個世界濕地日到來之際,我國又有6塊重要濕地被《濕地公約》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使得全國國際重要濕地數量達36處,總面積達380萬公頃。?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印紅2月2日在京宣布新增的6處國際重要濕地,包括上海長江口中華鱘濕地自然保護區、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
20年濕地面積減11.46%
20年濕地面積減11.46% "搖錢樹"還是"調節器"? 從今年10月底開始,大批天鵝等候鳥陸續來到江西九江東湖棲息越冬。水生植物豐富和居民環保意識提高,給候鳥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安全的生存環境。 近十多年來,我國極端天氣不斷增多。東西南北中,旱澇災害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