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
此瘤的診斷主要靠活組織病理檢查。最有助于診斷的特點為:結合細胞不典型和病變的結構方式。常需數次活組織檢查,在隨后標本中瘤細胞不典型性變得較明顯時即可確診。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①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1980年首先報告,現多認為與此瘤為同一疾病; ②良性反應性脂膜炎(包括結節性紅斑、硬紅斑):無不典型淋巴樣細胞; ③原發性CD30+大細胞淋巴瘤:患者雙峰年齡分布,高峰為20~30歲和60~70歲,皮膚結節較淺,呈紅或紫色,可破潰,偶或自行消退。常累及淋巴結,細胞浸潤常集中于真皮,而累及皮下組織較不明顯。瘤細胞主要為大淋巴細胞,有些為多核,胞核往往排列成環狀,核仁常明顯,胞質豐富; ④多形T細胞淋巴瘤,中等大和大細胞型:見于老年人,不伴噬血細胞綜合征。瘤細胞主要在真皮。胞核明顯不規則、深染,有不同程度明顯的核仁,胞質常透明或淡染; ⑤血管中心性免疫增殖性損害:此概念由Jaffe1985年提出,包括鼻部和鼻型自然殺傷細胞......閱讀全文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
此瘤的診斷主要靠活組織病理檢查。最有助于診斷的特點為:結合細胞不典型和病變的結構方式。常需數次活組織檢查,在隨后標本中瘤細胞不典型性變得較明顯時即可確診。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①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1980年首先報告,現多認為與此瘤為同一疾病; ②良性反應性脂膜炎(包括結節性紅斑、硬紅斑):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癥狀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此瘤局限于皮下組織,甚似脂膜炎,為原發性T細胞淋巴瘤。本病主要見于成人,患者平均年齡為47歲。皮膚損害好發于肢體,其次為軀干,也可累及面、頸、踝、腋窩、腹股溝和臀部,大多為多發,黃褐至紅色,皮下結節或斑塊,直徑為0.5~13 cm,無壓痛。至少在早期無明顯淋巴結受累。噬紅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檢查
早期活檢病理往往診斷為非特異性脂膜炎癥。部分病人有肝功能異常。 1、外周血 貧血、粒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白細胞可降至1×109/L,血小板低至20×109/L。 2、組織活檢 早期可表現為非特異性脂膜炎,其后出現淋巴樣腫瘤細胞浸潤。 根據臨床表現、癥狀、體征可做相關的檢查。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鑒別
1、良性皮下脂膜炎癥 臨床上也表現為相似的深部皮下結節,組織學上皮下組織也被致密的淋巴細胞浸潤,可伴有脂肪壞死。但臨床進展緩慢,有自發消退傾向,一般不發展為淋巴瘤和全身侵犯。組織學上浸潤細胞有典型性表現和圍繞單個脂肪細胞花邊樣排列的現象,這兩點可將大多數病例與本病鑒別。但在淋巴瘤的早期階段,腫瘤
皮下脂膜炎性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特點
皮下脂肪被彌漫性致密的淋巴樣腫瘤細胞浸潤,脂肪間隔帶和脂肪小葉均受侵,腫瘤細胞圍繞單個脂肪細胞呈花邊狀排列是本病特征性的浸潤方式,瘤細胞大小不一,小細胞的特點為核顯著不規則,染色質深染,核仁不明顯,胞質稀疏淡染,大細胞的形態學特點為細胞核大而圓,染色質散在,核仁明顯,胞質豐富,透明至雙嗜色性,腫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診療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簡稱SPTCL)是一種原發于皮膚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占所有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以下。各年齡段均可發病,中位數39歲,70%的患者在18到60歲,男女比例相近(1:1.1),中位生存時間27個月。SPTCL最常發生于四肢和軀干,主要表現:無明顯不適感覺的單個或多個深在的紅色至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簡介
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SPTCL)是指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組織且與脂膜炎相似的一種原發于皮膚的外周T細胞淋巴瘤,是近年來才確定的一種皮膚原發淋巴瘤的新亞型。預后:Marzano等指出皮下組織T細胞淋巴瘤可區分為原發性或繼發性,有無發生噬血細胞綜合征、腫瘤的亞型以及免疫表型等與預后有關。
關于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檢查介紹
此瘤的特點為,細胞浸潤局限于皮下組織而極少侵犯真皮深部。低倍鏡下,瘤細胞浸潤于脂肪細胞之間,呈花邊樣方式,常見脂肪壞死和核碎裂而更加類似脂膜炎。瘤細胞多形,核大,形態不規則,染色質致密。在較大損害中,脂肪壞死可廣泛。脂肪壞死常導致組織細胞反應,包括多核巨細胞或肉芽腫。更常見者,巨噬細胞單個散布于
關于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診斷檢查介紹
此瘤的診斷主要靠活組織病理檢查。最有助于診斷的特點為:結合細胞不典型和病變的結構方式。常需數次活組織檢查,在隨后標本中瘤細胞不典型性變得較明顯時即可確診。需與下列疾病鑒別: ①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1980年首先報告,現多認為與此瘤為同一疾病; ②良性反應性脂膜炎(包括結節性紅斑、硬紅斑):
簡述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癥狀體征
本病主要見于成人,患者平均年齡為47歲。皮膚損害好發于肢體,其次為軀干,也可累及面、頸、踝、腋窩、腹股溝和臀部,大多為多發,黃褐至紅色,皮下結節或斑塊,直徑為0.5~13 cm,無壓痛。至少在早期無明顯淋巴結受累。噬紅細胞綜合征不出現時無系統性癥狀,但可在1/3病例初診時和絕大多數病例的病程中發
關于皮下脂膜炎樣T細胞淋巴瘤的病理生理介紹
此瘤的特點為,細胞浸潤局限于皮下組織而極少侵犯真皮深部。低倍鏡下,瘤細胞浸潤于脂肪細胞之間,呈花邊樣方式,常見脂肪壞死和核碎裂而更加類似脂膜炎。瘤細胞多形,核大,形態不規則,染色質致密。在較大損害中,脂肪壞死可廣泛。脂肪壞死常導致組織細胞反應,包括多核巨細胞或肉芽腫。更常見者,巨噬細胞單個散布于
結節性脂膜炎的診斷
本病特征為成批反復發生的皮下結節。結節有疼痛感和顯著觸痛,大多數發作時伴發熱,結合第二期組織病理學可以確診。
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于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破潰,經3—4周后自行消退,消退處局部我凹陷萎縮。無內臟損害,全身癥狀輕微。 2.硬紅斑:結節暗紅色,位于小腿屈側中下部,破潰后形成穿鑿性潰瘍。組織病理系結核性內芽腫。 3.皮下脂質肉芽腫病:本病結節消退后無萎縮性凹陷遺留。無全
如何診斷NK/T細胞淋巴瘤?
根據無痛性淋巴結腫大,或軀干和四肢出現的多發性斑塊及腫塊,發熱、盜汗、體重下降等伴隨癥狀,可初步診斷。此外還應完善影像學檢查,了解疾病分期。病理是診斷的金標準。
關于寒冷性脂膜炎的檢查診斷介紹
一、寒冷性脂膜炎的檢查: 1、一般檢查:無異常發現。 2、組織病理檢查:示脂肪壞死,血管周圍及局部可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浸潤,以后脂肪細胞破裂融合成囊狀結構。 二、寒冷性脂膜炎的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和臨床特點結合組織病理可以診斷。 三、寒冷性脂膜炎的治療:注意保暖和避免受冷,這
結節性脂膜炎的概述及診斷
概述 本病又稱特發性小葉性脂膜炎、Weber-Christian綜合征或回歸性發熱性非化膿性脂膜炎。于1882年由Pfeifer首次報道,繼而由Weber描述了本病具復發性和非化膿性的特征,1928年Christia又強調了它的發熱性。但至今已報道了不少并無發熱的病便。 診斷 本病特征為成
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及臨床診斷
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于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破潰,經3—4周后自行消退,消退處局部我凹陷萎縮。無內臟損害,全身癥狀輕微。 2.硬紅斑:結節暗紅色,位于小腿屈側中下部,破潰后形成穿鑿性潰瘍。組織病理系結核性內芽腫。 3.皮下脂質肉芽腫病:本病結節消退后無萎縮性凹
關于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的診斷治療介紹
1、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的診斷:多見于下肢的觸痛性皮下結節,伴有發熱、肝脾腫大、全血細胞減少,組織學上可見具有吞噬活性的“豆袋狀”細胞,可以確診。 2、組織細胞吞噬性脂膜炎的治療:尚無良好治療辦法。皮質激素療效不顯著,早期可控制癥狀,但易復發。環孢素A對本病有一定療效,可單獨使用,亦可聯合皮質
如何診斷外周T細胞淋巴瘤?
要診斷外周T細胞淋巴瘤或它的特殊亞型,需要專業血液病理學家根據合適的活檢病理和免疫表型而得出。大多數外周T細胞淋巴瘤CD4陽性,但很少CD8陽性,CD4和CD8雙陽性或有NK細胞免疫表型。沒有特征性的基因異常。但是涉及第7或14號染色體上T細胞抗原受體基因的移位可以被檢測到。懷疑外周T細胞淋巴瘤
NK/T細胞淋巴瘤的鑒別診斷介紹
結內NK/T細胞淋巴瘤需與伴淋巴結腫大的疾病相鑒別,常見的有慢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結節病等。發生在結外的病變,臨床表現多樣,需與相應部位的疾病相鑒別。
診斷結節性液化性脂膜炎的簡介
一、診斷: 雙側小腿反復出現紫紅色疼痛性皮下結節且伴發熱,并有急慢性胰腺炎的癥狀和體征時一般多為本病。血清淀粉酶或脂肪酶升高,活檢結節脂肪組織中有典型“幻影樣”細胞,可以確定診斷。伴發胰腺腫瘤者,通過逆行胰膽管造影、血清淀粉酶檢查及CT檢查,一般可明確診斷。 二、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一、輔助檢查 血沉顯著增高,白細胞輕度增生。如肝腎受累,可有肝腎功能異常,出現血尿和蛋白尿。有的病例可有免疫學上的異常如補體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和淋巴細胞轉化率降低。骨髓受累可出現貧血、白細胞下降和血小板低下。 二、鑒別診斷 1.結節性紅斑:春秋季好發。結節多數局限于小腿伸側,對稱分布,不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病理診斷介紹
一、臨床特征 ( 1 )好發于青壯年女性; ( 2 )以反復發作與成批出現的皮下結節為特征,結節消退后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 ( 3 ) 常伴發熱、關節痛與肌痛等全身癥狀; ( 4 ) 當病變侵犯內臟脂肪組織,視受累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癥狀。內臟廣泛受累者,可出現多臟器功能
關于結節性脂膜炎的鑒別診斷介紹
根據以上臨床及組織病理學特點可以作出診斷,但需與以下幾種疾病鑒別: ( 1 )結節性紅斑:亦可發生對稱性分布的皮下結節,但結節多局限于小腿伸側,不破潰, 3~4 周后自行消退,愈后無萎縮性疤痕。全身癥狀輕微,無內臟損害。繼發于其它系統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者,則伴有相關疾病的癥狀。病理表現為間隔
關于游走性結節性脂膜炎的診斷治療介紹
一、診斷 凡中年女性單側小腿出現無癥狀性紅色斑塊,且由單個結節逐漸向周圍擴大而形成,斑塊中心較早消退,就應高度疑為本病。若再結合病史、病理改變和對碘治療的反應,大多數病人可以明確診斷。 二、治療 1.一般治療 發作期應讓病人臥床休息,當有下肢水腫時,可抬高下肢或將受累的下肢進行彈力包扎。
概述脂膜炎的診斷要點
1、臨床特征: ( 1 )好發于青壯年女性; ( 2 )以反復發作與成批出現的皮下結節為特征,結節消退后局部皮膚出現程度不等的凹陷和色素沉著; ( 3 ) 常伴發熱、關節痛與肌痛等全身癥狀; ( 4 ) 當病變侵犯內臟脂肪組織,視受累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癥狀。內臟廣泛受累者,可出現多臟器功
系統型脂膜炎的診斷
普通型根據反復發作的皮下結節或為片狀斑塊,伴有發熱,皮損自發性消退后留下局部凹陷等特點,不難診斷。最后確診需依賴活組織檢查。系統型診斷較復雜,臨床除有發熱、皮下結節等一般表現外,尚有各臟器受累表現。病人既無發熱,也無皮下結節,僅表現為各臟器受累癥狀,需活組織檢查方可明確診斷。
關于小兒結節性脂膜炎的診斷治療介紹
1、診斷 不明原因發熱伴皮膚結節病變;皮下結節為浸潤性,分批出現,消退后出現凹陷和色素沉著要考慮本病。但明確診斷一定要有組織病理學依據。目前認為,復發性發熱性結節性脂膜炎不是一獨立疾病,而是一種非特異皮下脂肪組織的炎癥反應,可以是多種疾病的皮膚表現。因此,臨床上發現結節性脂膜炎,應作細致的檢查
關于皮質類固醇激素后脂膜炎的診斷檢查介紹
1、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及臨床特點,病理檢查,以除外其他皮下結節性皮膚病,皮下脂膜炎樣T 細胞淋巴瘤等。 2、實驗室檢查 實驗室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 3、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檢查可見脂肪細胞變性,細胞內可有針狀結晶,脂肪小葉有組織細胞、泡沫細胞、異物巨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小葉
狼瘡性脂膜炎的簡介
深部紅斑狼瘡又稱狼瘡性脂膜炎,同樣是中間類型的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脂肪組織,其大小、數目不定,表面膚色正常或淡紅色,質地堅實,無移動性。 深度紅斑狼瘡皮膚損害為結節或斑塊,位于真皮深層或皮下脂肪組織,其大小、數目不定,表面膚色正常或淡紅色,質地堅實,無移動性。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