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鼻竇淋巴瘤的介紹
以往因病因不清,病理檢查多為慢性非特異性肉芽組織和壞死,有多種組織成分及細胞浸潤,病理分類和命名繁多。諸如壞死性肉芽腫、致死性中線肉芽腫、面中部特發性肉芽腫及中線網織細胞增生癥等。近年發現本病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瘤——鼻惡性肉芽腫及淋巴瘤。根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可分為T、B和NK淋巴瘤。B細胞淋巴瘤多位于鼻竇,以西方人多見,鼻T/NK細胞淋巴瘤(nasal T/NK cell lymphoma)多位于鼻腔,多見于亞洲、墨西哥和南美洲人。鼻腔鼻竇淋巴瘤以男性為多,男女比例約為2∶1。平均發病年齡為40~60歲。也見于青年和兒童。......閱讀全文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介紹
以往因病因不清,病理檢查多為慢性非特異性肉芽組織和壞死,有多種組織成分及細胞浸潤,病理分類和命名繁多。諸如壞死性肉芽腫、致死性中線肉芽腫、面中部特發性肉芽腫及中線網織細胞增生癥等。近年發現本病的實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淋巴瘤——鼻惡性肉芽腫及淋巴瘤。根據免疫組織化學檢測,可分為T、B和NK淋巴瘤。B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病因
以往認為本病與感染(梅毒、結核、麻風)或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但現在研究發現,本病95%以上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應用EB病毒編碼的小RNA1/2(EBER1/2)探針行核酸原位雜交,鼻T/NK細胞淋巴瘤組織樣本呈陽性表達,EB病毒抗體檢測亦呈陽性。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治療
鼻T/NK細胞淋巴瘤對放射線敏感,可采用60Co遠距離照射和分次照射,總劑量以60Gy(6000rad)為最好,復發者可補照。對發熱經抗炎治療無效者也可先用化學藥物環己亞硝脲(CCNU),其奏效快,尤以退熱效果為佳。成人每次口服120mg,隔3~5周1次,總劑量600~840mg,退熱后再予放療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病理檢查,通常診斷并不困難。凡原發于鼻部、面中部的進行性肉芽性潰瘍應首先懷疑本病;局部破壞嚴重、但全身狀況尚好,局部淋巴結一般不腫大,病理檢查顯示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病變,免疫組化查到CD56+和CD2+的淋巴細胞,EB病毒抗體檢測亦呈陽性。若損害延及呼吸道、消化道、腎臟和睪丸等,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發病機制
病變多起于鼻部,亦有首發于腭部、咽部,然后累及鼻部。病變主要位于面中線部位及上呼吸道,以進行性肉芽型潰瘍壞死為主。破壞性甚為廣泛,可侵及骨和軟骨,以致毀容。病理組織行Giemsa染色時,有嗜天青顆粒。鏡下細胞形態多樣,各種非典型性細胞混合存在。這些細胞以血管為中心、圍繞血管而浸潤或造成血管壁破壞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輔助檢查
血沉快,蛋白電泳顯示白蛋白低而球蛋白高,血清銅增高,血尿酸增高。另外X線拍片、CT掃描、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都有助于本病的診斷。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診斷淋巴瘤的主要依據,淋巴結活檢是最常采用的方法。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臨床表現
Stewart將鼻腔鼻竇淋巴瘤臨床表現分為3期: 前驅期 為一般傷風或鼻竇炎表現,間歇性鼻阻塞,伴水樣或血性分泌物。鼻中隔可出現肉芽腫性潰瘍,亦可有鼻內干燥結痂。此期可持續4~6周。 活動期 鼻塞加重,有膿涕,常有臭味。全身狀況尚可,但食欲缺乏,常有低熱。鼻黏膜腫脹、糜爛、潰瘍,呈肉芽狀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實驗室檢查
血象早期可無特殊變化,晚期患者可因骨髓受累發生骨髓病性貧血,并發白血病時可有白血病的血象特點。骨髓象早期正常,在HD骨髓象如找到R-S細胞,在NHL骨髓中發現肉瘤細胞,均有助于診斷,并發白血病時可顯示白血病骨髓象特點。病理檢查:呈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病變,同時看到異型網織細胞或核分裂相,即可診斷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病因及發病機制
病因 以往認為本病與感染(梅毒、結核、麻風)或自身免疫反應有關。但現在研究發現,本病95%以上與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感染有關。應用EB病毒編碼的小RNA1/2(EBER1/2)探針行核酸原位雜交,鼻T/NK細胞淋巴瘤組織樣本呈陽性表達,EB病毒抗體檢測亦呈陽性。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輔助檢查及診斷
輔助檢查 血沉快,蛋白電泳顯示白蛋白低而球蛋白高,血清銅增高,血尿酸增高。另外X線拍片、CT掃描、淋巴管造影、放射性核素等都有助于本病的診斷。病理組織學檢查是診斷淋巴瘤的主要依據,淋巴結活檢是最常采用的方法。 診斷 根據臨床表現、病理檢查,通常診斷并不困難。凡原發于鼻部、面中部的進行性肉芽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鑒別診斷及治療
鑒別診斷 臨床應注意與鼻部結核、萎縮性鼻炎、惡性腫瘤等相鑒別,唯一的方法是反復多次活檢。 治療 鼻T/NK細胞淋巴瘤對放射線敏感,可采用60Co遠距離照射和分次照射,總劑量以60Gy(6000rad)為最好,復發者可補照。對發熱經抗炎治療無效者也可先用化學藥物環己亞硝脲(CCNU),其奏效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流行病學
B細胞淋巴瘤多位于鼻竇,以西方人多見,鼻T/NK細胞淋巴瘤(nasal T/NK cell lymphoma)多位于鼻腔,多見于亞洲、墨西哥和南美洲人。鼻腔鼻竇淋巴瘤以男性為多,男女比例約為2∶1。平均發病年齡為40~60歲。也見于青年和兒童。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
發病機制 病變多起于鼻部,亦有首發于腭部、咽部,然后累及鼻部。病變主要位于面中線部位及上呼吸道,以進行性肉芽型潰瘍壞死為主。破壞性甚為廣泛,可侵及骨和軟骨,以致毀容。病理組織行Giemsa染色時,有嗜天青顆粒。鏡下細胞形態多樣,各種非典型性細胞混合存在。這些細胞以血管為中心、圍繞血管而浸潤或造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流行病學及病因
流行病學 B細胞淋巴瘤多位于鼻竇,以西方人多見,鼻T/NK細胞淋巴瘤(nasal T/NK cell lymphoma)多位于鼻腔,多見于亞洲、墨西哥和南美洲人。鼻腔鼻竇淋巴瘤以男性為多,男女比例約為2∶1。平均發病年齡為40~60歲。也見于青年和兒童。 病因 以往認為本病與感染(梅毒、結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象早期可無特殊變化,晚期患者可因骨髓受累發生骨髓病性貧血,并發白血病時可有白血病的血象特點。骨髓象早期正常,在HD骨髓象如找到R-S細胞,在NHL骨髓中發現肉瘤細胞,均有助于診斷,并發白血病時可顯示白血病骨髓象特點。病理檢查:呈慢性非特異性肉芽腫性病變,同時看到異型網織細胞或核分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臨床表現及并發癥
臨床表現 Stewart將鼻腔鼻竇淋巴瘤臨床表現分為3期: 前驅期 為一般傷風或鼻竇炎表現,間歇性鼻阻塞,伴水樣或血性分泌物。鼻中隔可出現肉芽腫性潰瘍,亦可有鼻內干燥結痂。此期可持續4~6周。 活動期 鼻塞加重,有膿涕,常有臭味。全身狀況尚可,但食欲缺乏,常有低熱。鼻黏膜腫脹、糜爛、潰
鼻腔鼻竇淋巴瘤的并發癥及實驗室檢查
并發癥 晚期病人常有持續性弛張熱和進行性消瘦及全身衰竭。 實驗室檢查 血象早期可無特殊變化,晚期患者可因骨髓受累發生骨髓病性貧血,并發白血病時可有白血病的血象特點。骨髓象早期正常,在HD骨髓象如找到R-S細胞,在NHL骨髓中發現肉瘤細胞,均有助于診斷,并發白血病時可顯示白血病骨髓象特點。病
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臨床路徑
? 一、鼻腔鼻竇惡性腫瘤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 (一)適用對象。??? 第一診斷為鼻腔鼻竇惡性腫瘤(ICD-10:C30.0/C31)。??? 行鼻側切開術或上頜骨全切除術(ICD-9-CM-3:21.31/22.6/76.39/76.44)。??? (二)診斷依據。??? 根據《臨床診療指南-
關于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簡介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較多見,據國內統計約占全身惡性腫瘤3%左右,居全身癌腫之第五位。在我國北方,占耳鼻喉科惡性腫瘤第一位;在南方占第二位,僅次于鼻咽癌。
兩例鼻腔鼻竇結核誤診為慢性鼻鼻竇炎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例1 女,47歲,以“右鼻阻流涕半年、加重伴雙鼻阻2個月”為主訴于2016年8月19日入院。 伴右側嗅覺減退,無發熱、頭痛、鼻腔出血,無咳嗽、胸痛及乏力、盜汗。19歲時曾患結核">肺結核,經系統抗結核治療痊愈。查體:鼻外形正常,鼻竇區無壓痛,鼻腔黏膜高度水腫。內鏡見右側總鼻道、左側后鼻孔被
關于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病因分析
病因未明,與下列誘因有關: 1.長期慢性炎癥刺激。 2.經常接觸致癌物質。 3.良性腫瘤惡變。 4.外傷。 本病若早期診斷,綜合治療,療效較好。
簡述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治療原則
一、治療原則 1.盡早采用手術切除。 2.放療、化療輔助綜合治療。 3.對癥支持治療。 二、用藥原則 1.早、中期病人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療和“B”項中藥物化療。 2.晚期病人以放療、化療為主,必要時姑息性手術治療。術后體質差者可用“C”項藥支持-療法。 3.合并感染者及術后加用
簡述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診斷依據
1.中老年人多見,多發于上頜竇、篩竇,鼻腔次之,額竇及蝶竇罕見。 2.早期為單側進行性鼻塞、鼻涕帶血,頭痛、面部麻木。 3.晚期鼻內流惡臭膿血,鼻腔完全堵塞,面頰隆起,眼球移位,復視及視力減退,頭持續劇痛,張口困難,硬腭下榻,頸部包塊。 4.鼻腔外側壁內移,鼻腔或中鼻道息肉樣或菜花樣腫物,
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細胞瘤的診治
鼻腔鼻竇惡性黑色素瘤? 一、流行病學特征? 1.來源于鼻腔 、鼻竇的惡性黑色素瘤占0.3%-2%。? 2.原發于鼻腔、鼻竇的惡性黑色素瘤來源于外胚層,由呼吸道粘膜的黑色素細胞惡變而來,最常見的發病部位是鼻腔,其次為上頜竇、篩竇和蝶竇。? 3.鼻腔惡性黑色素瘤 發病年齡為50-8
骨纖維異常增值癥以及在鼻腔鼻竇的表現
骨纖維異常增殖癥是一種病因不明、緩慢進展的自限性良性骨纖維組織疾病。正常骨組織被吸收,而代之以均質梭形細胞的纖維組織和發育不良的網狀骨骨小梁,可能系網狀骨未成熟期骨成熟停滯或構成骨的間質分化不良所致。本病多發生于20歲以前,偶見于嬰兒和70歲以上老年人。男女發病為1:2。一、病因;1,本病病因
簡述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
1.進行性鼻塞、膿血涕、頭痛、上頜牙痛、眼痛、面頰及上唇麻木與疼痛。 2.面頰隆起、眼球移位、復視及視力減退,張口困難,頸部包塊。 3.鼻腔外側壁內移,鼻腔或中鼻道內息肉或菜花狀腫物,觸之易出血。硬腭下榻、牙槽變形。
鼻腔鼻竇胚胎性橫紋肌肉瘤病例分析
患者女,20歲。因左眼突出流淚2周,左側鼻塞1周就診。專科檢查:右側鼻腔狹窄,左側總鼻道見粉紅色肉芽樣新事物,表面光滑,可見血性分泌物。CT掃描:左側篩竇、蝶竇、上頜竇及鼻腔內等低混雜密度影,相應區域竇壁、左側眶內壁、前顱底及枕骨斜坡上方骨質破壞,左側內直肌及視神經受壓移位,左側眼球突出(圖1)。M
一例原發性鼻腔鼻竇結核病例報告
病例報告患者男,50歲,因“雙側鼻腔干燥伴涕中帶血 2年,加重伴面部皮疹3個月”于2016年11月5日入院。 患者2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側鼻腔干燥,伴涕中帶血,為鮮血,量不多,無明顯鼻塞、鼻痛,無發熱、盜汗、潮紅,無頭痛、頭暈,無咳嗽、咳痰,無眼痛、復視、視力下降,無耳鳴、聽力下降,未予重視。3個月
鼻腔鼻竇小細胞神經內分泌癌病例分析
例1患者女,42歲,因反復鼻出血2個月余于2013年5月6日入院。既往外院行全組鼻竇開放+鼻息肉切除術,術后病理結果不詳,2個月前勞累后出現鼻出血,左側較重,量較多,可自止,無鼻塞、流涕,于外院就診行活檢病理示:(左側嗅裂)低分化鱗狀細胞癌伴神經內分泌分化,遂至我院就診,病理科會診意見為:(左側嗅裂
鼻腔鼻竇睪丸核蛋白中線癌影像學病例分析
睪丸核蛋白中線癌(nuclear?protein?of?the?testis?midline?carcinoma,NMC)又稱NUT癌、中線癌,是一種罕見、侵襲性高且未分化的鱗狀細胞癌,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多位于上段氣管、縱隔中線及旁中線區,而發生于鼻腔鼻竇NMC的報道罕見。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