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轉錄遏制子TIE1,并證實TIE1通過將TCP轉錄因子與 TOPLESS/TOPLESS-RELATED輔阻遏物連接到一起,調控了葉發育。相關論文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的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秦跟基(Genji Qin)副教授。其近十年來,主要以模式植物擬南芥為材料研究植物葉片及其他器官發育的分子機理。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如the Plant Cell, PNAS等刊物上發表研究論文多篇。2009年入選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 葉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對于植物的生命活動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適應自然環境植物葉發展成今天這樣千姿百態。不同物種葉的大小、顏色和形狀差別非常大,即使是在同一植物中,葉發育的不同階段形狀也可以完全不同。在葉的發育過程中,......閱讀全文
生物通報道: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北京大學生科院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個單子葉植物所特有的、受RSV侵染抑制的水稻負調控抗病因子miR528,這項研究揭示了miR528及其調控的靶基因在水稻與病毒相互作用過程中的抗病機制。 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Nature Plants雜志上,文章的通訊作者
細胞要執行自己的生物學功能,必須能夠對外部和內部信號做出響應。在任務完成之后,這些信號需要被減弱并終止。細胞一般通過內吞轉運來搞定這件事,對信號傳導活動的進行控制。 酵母和哺乳動物細胞通過液泡前體(PVC)和液泡來收繳信號分子,終止信號傳導。在哺乳動物細胞中,破壞液泡分選蛋白VPS41介導的內
核定位RNA結合蛋白參與RNA代謝的各個方面,而這反過來又調節著基因的表達。然而,我們對核定位RNA結合蛋白在植物中的作用,卻知之甚少。12月31日,來自北京大學、福建農林科技大學、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日本京都大學和英國John Innes中心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著名植物學期刊《Pl
光提供了植物生長所需要的能量,同時作為核心環境信號因子調控著植物各個階段的生長發育。此前,通過篩選與光受體相互作用的因子,人們鑒定到光信號通路的核心轉錄因子Phytochrome Interacting Factor 3 (PIF3)。 在暗中,PIF3穩定存在,利于植物在土壤等暗環境中的生長
2019年5月31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瞿禮嘉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Cysteine-rich peptides promote interspecific genetic isolation in Arabidopsis”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在國際著名期刊Scien
來自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深圳華大基因研究所、北京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報告稱他們成功對栽培陸地棉(TM-1)進行了基因組測序,揭示出了其基因組進化的一些重要見解。研究論文發表在4月20日的《自然生物技術》(Nature Biotechnology)雜志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農業科學院棉花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馬薩諸塞大學安姆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Arabidopsis pollen tube integrity and sperm release are regulated by RALF-mediated signaling”的文章,首次找到了擬南芥有性生殖過程中參與
RNA干擾保護細胞抵御了諸如病毒或轉基因等入侵的遺傳因子。然而在侵入RNAs遭到攻擊的同時,是什么保護了細胞正常的內源RNAs呢?來自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監控系統:細胞通過雙向細胞質衰減(RNA-decay)在抑制內源基因沉默保護正常轉錄組的同時,將攻擊焦點集中放在了入侵
RNAi介導的抗病毒免疫普遍存在于動植物中,主要負責病毒特異性的防御。然而,加州大學和北京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加州大學Riverside分校的丁守偉教授和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李毅教授領導研究團隊,在擬南芥中誘導了抗病毒RNAi。他們發現,擬南芥中不僅出現了病毒siRNA
經過1500位左右的讀者投票,最后iNature編輯部得到了2019年中國生命科學領域20大進展,其中結構有2項,植物3項,生物機理研究4項,新方法/技術/動物模型6項,生物醫學5項。 結構:顏寧團隊Cav通道結構,這些結構為未來針對Cav通道病的藥物發現奠定了基礎;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饒子和
開花植物的種子會在不利條件下保持休眠狀態,等到條件有利的時候再萌發,生成一個新的植株。種子的休眠和萌發受到內部和外部信號的嚴格控制。雖然人們知道光敏色素調控初級種子休眠,但還不清楚其中的分子機制。 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們八月十日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發表文章,揭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國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在擬南芥中發現了一種新的轉錄遏制子TIE1,并證實TIE1通過將TCP轉錄因子與TOPLESS/TOPLESS-RELATED輔阻遏物連接到一起,調控了葉發育。相關論文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t Cell雜志上。 領導這一研究
愛種花草的人都知道,有的花草種得好會形成很多分枝,而疏于管理可能就不會長得那么茂盛了。其實植物分枝的多少不僅是植物在形態上適應環境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方式,而且可以影響糧食作物的產量。那么植物的分枝是如何形成的呢?分枝形成的過程又是如何調控的呢?這一直是很多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科學問題。目前已經知道
來自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對乙稀信號通路關鍵轉錄因子ETHYLENE-INSENSITIVE3 (EIN3)進行了檢測,證實EIN3是一個衰老相關基因。在擬南芥中EIN3通過抑制抑制miR164轉錄加速了年齡相關的葉片衰老。這些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學權威期刊The Plan
HY5在植物體內可通過與BIN2直接互作增強BIN2激酶活性,促進BZR1磷酸化及降解。隨著環境光強增加,植物可通過增加HY5含量來調節BIN2激酶活性從而精確抑制下胚軸伸長。 光是植物賴以生存的能量來源與關鍵生長發育信號。模式植物擬南芥幼苗在光下呈現短胚軸、子葉延展等典型特征。近二十年的研究
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和杜克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證實,在擬南芥雜交種中水楊酸生物合成增強,提高了對活體營養型病原體(biotrophic pathogens)的抗性。這些研究結果發布在6月12日的《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雜志上。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鄧興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86篇文章,其中生命科學領域有109篇,材料學有30篇,物理學有20篇,化學有12篇,地球科學有15篇。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
截至2019年12月1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5篇文章(2019年的Cell已經全部更新完畢,而對于Nature及Science只剩下了一期,將分別會12月19日及20日進行更新),小編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0
截至2019年12月23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07篇文章(2019年的Cell ,Nature 及Science 已經全部更新),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31篇,Nature 發表了44篇,Scie
近日來自北京大學、耶魯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處的研究人員在對光線調控植物激素介導的植物生長機制研究中獲得新進展,相關論文“A Molecular Framework of Light-Controlled Phytohormone Action in Arabidopsis”發布在C
植物各個器官能對環境信號做出差異性的應答,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條件。光是決定植物發育的關鍵環境因素。當擬南芥幼苗從土壤里長出的時候,光在去黃化過程中誘導子葉張開和抑制胚軸伸長。這種差異性調控對于植物的生存至關重要,但人們至今還不清楚其中的具體機制。 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在
生物如何應對環境改變,這是一個令人著迷的基礎生物學問題。光既是植物生長的能量源,也是決定植物發育的關鍵環境線索(比如種子萌發)。解析種子萌發背后的具體機制,有助于理解植物發育的基本原則和提高作物的產量。 北京大學研究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雜志上發表文章指出,DET1是種子萌發的核心抑
2014年3月20日,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鄧興旺教授實驗室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遺傳》(PLOS GENETICS)在線發表了題為“Photoactivated UVR8-COP1 Module Dete
2019年上半年很快就結束了,iNature盤點了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發表的成果,我們發現總共有86篇(截至2019年6月24日),具體介紹如下: 4-6月發表的文章 【1】2019年6月21日,西北工業大學王文,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BGI 張國捷及丹麥哥本哈根
美國的《Science》雜志由愛迪生投資創辦,是國際上著名的自然科學綜合類學術期刊,與英國的《Nature》雜志被譽為世界上兩大自然科學頂級雜志。Science雜志主要發表原始性科學成果、新聞和評論,許多世界上重要的科學報道都是首先出現在Science雜志上的,比如艾滋病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之間的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毅課題組與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丁守偉教授合作,近日在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了題為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widespread silencing of host genes by a distinct class of endogenou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于維持后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發現了被子植物阻止多個花粉管進入胚珠的分子機制。 論文第
被子植物的受精過程是種子形成的關鍵環節。防止多個精細胞與卵細胞結合,即多精受精,對于維持后代基因組的穩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剛剛授粉的擬南芥花,摘掉了鏡頭前面的萼片和花瓣。段巧紅供圖 3月19日,《自然》在線發表了山東農業大學與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共同完成的最新成果。經過多年努力,他們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按照人類的設計定點改造特定基因以提高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但定點基因改造技術在水稻等植物中一直沒有突破。 CRISPR-Cas 系統定點突變水稻基因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瞿禮嘉教授實驗室利用最新的CRISPR-Cas系統成功地實現了對水稻特定基因的定點突變,效率
截至2019年8月26日,中國學者在Cell,Nature及Science在線發表了117篇文章,iNature團隊對于這些文章做了系統的總結: 按雜志來劃分:Cell 發表了18篇,Nature 發表了53篇,Science 發表了46篇; 按是否有合作單位劃分:其中有54篇文章由獨立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