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1.特異性炎癥疾病(感染性) 耶爾森菌感染,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猩紅熱、暴發性),葡萄球菌感染(中毒性休克綜合征),肺炎衣原體感染,病毒感染(麻疹、流感、EBV、HIV),白色念珠菌感染、鉤端螺旋體病。 2.非特異性炎癥疾病 Stills病,Stevons-Johnson綜合征,藥物過敏,疫苗接種后,燒傷后。......閱讀全文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檢查方法
1.實驗室檢查血清學檢查如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時注意是否伴有肝腎功能損害和D-二聚體的升高。2.輔助檢查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電圖的表現,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發癥如冠狀動脈擴張和心肌損害。
關于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簡介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稱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于女,成人及3個月以下小兒少見。臨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病因介紹
本病的發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據以往數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發病情況,臨床上又有許多表現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體存在。男嬰發病較多,日本發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體,感染的說法不能完全確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關注的是鏈球菌,但至今從未由患兒體內分離到鏈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種在禽獸間致病的耶爾森
皮膚粘膜淋巴結的鑒別診斷
應與各種出疹性傳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結炎、類風濕病以及其它結締組織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炎心臟炎互相鑒別。 該病癥與猩紅熱不同之點為:①皮疹在發病后第3天才開始;②皮疹形態接近麻疹和多形紅斑;③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較小兒童時期;④青霉素無療效。 該病癥與幼年類風濕病不同之處為:①發熱期較短
關于小兒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的診斷介紹
診斷要點:主要引起中樞神經系統或肺隱球菌病。少見皮膚粘膜隱球菌病,多數為繼發性損害,皮損可表現為單發或多發的丘疹,結節,中央有臍窩,可似傳染性軟疣,亦可破潰,形成膿瘍,排出少量粘性膿液,內有隱球菌。還可表現為肉芽腫樣等多種類型損害。實驗室檢查,尋找病原。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臨床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周,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后掌跖面紅腫且痛,軀干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并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臨床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周,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后掌跖面紅腫且痛,軀干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并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隙燈
關于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血清學檢查如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時注意是否伴有肝腎功能損害和D-二聚體的升高。 2.輔助檢查 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電圖的表現,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發癥如冠狀動脈擴張和心肌損害。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臨床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周,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后掌跖面紅腫且痛,軀干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并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隙燈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稱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于女,成人及3個月以下小兒少見。臨床多
關于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發病原因至今未明。根據以往數次小流行中,曾有家庭發病情況,臨床上又有許多表現酷似急性感染,提示似有病原體存在。男嬰發病較多,日本發病率高,至今未找到直接致病病原體,感染的說法不能完全確立。在所有病原菌中最受關注的是鏈球菌,但至今從未由患兒體內分離到鏈球菌。也有人提到一種在禽獸間致病的耶爾森
治療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相關介紹
急性期治療包括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阿司匹林口服、激素等。 1.靜脈輸注丙種球蛋白治療 可降低冠狀動脈瘤并發癥的發生率。用法為單劑量靜脈滴注,10~12小時輸入。建議用藥時間為發病后5~10天。10天后冠脈瘤發生率增加。用藥后,發熱和其他炎癥反應表現均于1~2天內迅速恢復。 2.阿司匹林口服
關于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預后介紹
本病預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兒可自行恢復,但5%~9%的川崎病患兒可發生冠狀動脈瘤。由于冠狀動脈瘤破裂、血栓閉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死亡。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下,約2%左右出現復發。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簡介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又稱川崎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性疾病。本病好發于2~6歲兒童,發病無明顯季節規律,性別差異不大。臨床以發熱、球結膜充血、口腔黏膜充血、手足紅斑、水腫及頸部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治療本病的關鍵是早期診斷、規范治療、長期隨訪和提高患兒的免疫力。
簡述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臨床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周,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后掌跖面紅腫且痛,軀干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并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
急性發熱性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的鑒別診斷
1.猩紅熱:病后一天發疹,為彌漫性細小密集之紅斑,在皮膚皺折處皮疹更密集,形成紅色淤點狀線條,四肢末端皮疹少見。 2.多形紅斑:多有水皰,典型者有虹膜樣損害。 3.小兒結節性多動脈炎:常有長期或間歇性發熱,皮疹為紅斑、蕁麻疹樣或多形紅斑樣,可伴有高血壓、心包滲出及心臟擴大等。
皮膚黏膜出血的診斷
問診過程要注意詢問出血的時間、緩急、部位、范圍、特點 (自發性或損傷后),出血有無過敏史、外傷、感染、肝腎疾病史及家族史等,有些有遺傳因素,在幼年時期發病,如血友病;出血的誘發因素,職業特點,有無化學藥物及放射性物質接觸史、特殊藥物服用史、感染史及抗凝治療等;此外要注意詢問出血的伴隨癥狀,如有無
簡述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臨床常以高熱(39℃以上)為最初表現,熱程在5天以上,一般為一、二周,有的熱退一、二天又高,熱程長的可達三、四周,退熱藥僅短暫稍降。發熱數日后掌跖面紅腫且痛,軀干部出現大小不一的斑丘疹,形態無特殊,面部四肢亦有,不癢,無皰疹或結痂。發熱數日兩側眼結膜充血,球結膜尤重,僅少數并發化膿性結膜炎,用裂
關于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檢查方式介紹
1.實驗室檢查 血清學檢查如白細胞計數升高、血小板增加、C反應蛋白升高、血沉加快等等,同時注意是否伴有肝腎功能損害和D-二聚體的升高。 2.輔助檢查 尤其要注意心超和心電圖的表現,提示是否存在心血管并發癥如冠狀動脈擴張和心肌損害。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病因分析
本病的發生可能與以下因素相關。 1.本病是宿主對感染原產生的一種以血管為中心的Ⅲ型變態反應,發病和特定體質相關。 2.本病發生可能和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腺病毒、皰疹病毒、埃可病毒、立克次體等感染有關,但未能獲得明確病原體的證據。 3.洗滌劑或汞中毒可能和本病有關。
治療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簡介
1.早期應用大劑量免疫球蛋白,可使體溫迅速恢復正常,明顯降低冠狀動脈損害與心肌梗死的發生率。 2.應用抗凝劑可避免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 3.病發嚴重心肌炎或持續高熱重癥病例,可聯合潑尼松和阿司匹林治療。
川崎病-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診治
病情介紹:患者,女,3歲10月,于入院前5天出現右側頸部腫物,伴觸痛,入院前4天,患兒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9.3℃左右,每6-7小時發熱1次,于家中口服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治療,病程中眼瞼輕度水腫,無結膜充血,無呼吸道及消化道癥狀,無乏力,飲食及睡眠稍差,二便正常。入院時查體:T:36.6℃,P:10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的定義和臨床表現
黏膜皮膚淋巴結綜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 node syndrome,MCLS)又稱川崎病,是1967年日本川崎富作醫師首先報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本病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為主要病變的急性發熱出疹性小兒疾病。高發年齡為5歲以下嬰幼兒,男多于女,成人及3個月以下小兒少見。臨床多
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臨床表現
1.發熱為最早出現的癥狀,急性發熱,體溫達38~40℃以上,可持續1~2周。 2.皮膚黏膜表現 (1)皮疹:皮疹與發熱同時發生,或在發熱后3~5天出現皮疹,以軀干部為多,呈向心性。表現為猩紅熱樣紅斑、麻疹樣皮疹、蕁麻疹或多形紅斑樣皮疹,不癢,持續1周左右消退,無色素沉著。 (2)黏膜表現:
關于急性發熱性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檢查介紹
1.血常規有輕度貧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分類增高,發熱期血沉明顯加快,C反應蛋白增高。 2.尿中可能有白細胞增多;腦脊液中淋巴細胞可升高;但各種體液和排泄物病原學檢查均為陰性。 3.少數患兒有心電圖改變,R波和T波下降是預測冠狀動脈病變的最好線索。
小兒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的病理生理及診斷檢查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變化有兩種:早期為彌漫性浸潤滲出性改變,晚期為肉芽腫形成,在早期病灶組織中有大量的新型隱球菌集聚,因菌體周圍包繞膠樣莢膜,使菌與組織沒有直接接觸,故組織炎癥反應不明顯。肉芽腫的形成常在感染數月后,可見巨細胞、巨噬細胞及成纖維細胞的增生,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偶見壞死灶及小空洞
關于皮膚粘膜淋巴結的鑒別診斷介紹
應與各種出疹性傳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結炎、類風濕病以及其它結締組織病、病毒性心肌炎、風濕炎心臟炎互相鑒別。 該病癥與猩紅熱不同之點為:①皮疹在發病后第3天才開始;②皮疹形態接近麻疹和多形紅斑;③好發年齡是嬰幼兒及較小兒童時期;④青霉素無療效。 該病癥與幼年類風濕病不同之處為:①發熱期較短
小兒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的病因
新型隱球菌屬酵母菌,在腦脊液、痰液和表早組織中呈圓形或板圓形,直徑約5—20μm,四周包括肥厚的膠質樣夾膜。該菌以芽生方式繁殖,不生成假菌絲,芽生孢子成熟后脫落成獨立個體。新型隱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存在土壤、干鴿糞、水果、蔬菜、正常人皮膚和糞便中。在干燥鴿糞中可以生存達數年之久,是人的主要傳染源
小兒皮膚黏膜隱球菌病的概述
隱球菌病(cryptococcosis)由新生隱球菌引起的條件致病性真菌感染。根據病原菌的致病力可分為致病性真菌和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本身具有致病性,條件致病性真菌致病性低,通常不感染正常人,但正常人大量接觸后或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
關于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的并發癥和預后介紹
1、并發癥 包括心血管系統并發癥、休克、巨噬細胞活化綜合征及其他并發癥,其中冠狀動脈并發癥發生率高,是臨床關注的重點。 2、預后 本病預后大多良好,大部分的患兒可自行恢復,但5%~9%的川崎病患兒可發生冠狀動脈瘤。由于冠狀動脈瘤破裂、血栓閉塞、心肌梗死或心肌炎而死亡。目前死亡率下降至1%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