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國家973項目“青藏高原沙漠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在京啟動。項目選擇我國沙漠化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區域,將沙漠化研究和全球變化研究相結合,旨在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治理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董治寶介紹說,青藏高原是我國第二大沙塵暴塵源區,大量沙塵進入對流層上部,并向下游、下風向長距離輸送,對東亞和北半球的環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因此,全球變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土地沙漠化及其減緩對策研究,成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這不僅可以造福本地、惠及當代,而且對從整體上改善中國生態環境、防災減災具有重要意義。不過,以往的中國沙漠化研究主要關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對青藏高原沙漠化的特殊性研究比較薄弱。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下,該區域沙漠化日益加重。例如,西藏現有沙漠化土地約20萬平方公里,長江和黃河源區現有沙漠化土地面積約5萬平方公里,青藏鐵路等工程走廊已......閱讀全文
中科院青藏所科研人員在西藏冰湖中采樣。 雄偉的高山、壯麗的冰川、湛藍的天空……中外游客在被西藏神奇的風光吸引陶醉的同時,也不無擔心:在人口較快增加、經濟快速發展的大背景下,西藏明天的環境可能發生什么變化?未來的環境會比今天更好還是更糟?通過什么措施保護好“世界上最后的凈土?” 8月9日,中科院青
貴州黔西南山區的布依族山民在趕墟喊山:順山橫山仰山山都應該不倒 生活在大山、高原的人們,往往都有一副高亢嘹亮的好嗓子。他們多半都是在特殊的地理環境里所后天練就——地勢的空曠和高海拔,就是為他們天造地設的排練場和演習廳。 陜北姑娘王二妮早年在《星光大道》一出場,《山丹丹花開紅艷艷》
中國科學院院士、氣候學家符淙斌 南京大學東南樓,70歲的符淙斌院士的新辦公室簡約而素凈。這幢樓是上世紀50年代建筑學大師楊廷寶先生的杰作。窗外,金陵苑滿眼的花樹在冬日的陽光下,透著江南特有的氣息,冬青、雪松的深綠伴著銀杏樹的深黃,雜著臘梅花初吐的暗香,還有不遠處中國氣象學奠基人竺可楨先
辦公室里,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廖宏向記者展示了一張全球氣候變化圖,上面深紫和猩紅的點狀分布顯示了增暖效應明顯的地區。她解釋道,中國正處于西伯利亞-蒙古特大增暖區的下風邊緣,是受近百年人類活動所致全球變暖影響較大的區域。采取積極行動,應對氣候變化,將是中國科學家肩上不容卸下的使命。 自201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項目專項經費預算擬安排情況匯總表 金額單位:萬元1012013CB837000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的相關科學研究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范一中后三年300.00300.001022013CB837100寒武紀葉足動物及其相關蛻皮動物起源與演化研究西北大學劉
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準確測量野生動物。數字三江源空間大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場景圖。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和中科院副院長張亞平共同為“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揭牌。冰川凍土加速融化,三江源面臨較大的生態風險。 三江源國家公園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自2016年4月啟動試點以來,三江源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黃河源區,一般是指介于95°-103.5°E,32°-36.5°N 之間,唐乃亥以上區域,是黃河上游主要的水源涵養區,具有典型的高原大陸性氣候特征。近年來,眾多研究表明黃河源區受氣候變化影響,凍土層及植被覆蓋出現退化,地表長波輻射增加、土壤含水層下界擴大或
大亞灣核電站 國圖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事故后,中國工程院組織了“我國核能發展再研究”咨詢課題,著眼于新的核電發展形勢下我國核能安全發展、規模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所面對的矛盾,重點分析近期和長遠我國核能發展需要解決的若干重要問題。習近平主席在全球核安全峰會上全面闡述了中國的“核安全觀”,
近日,國務院關于印發“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全文如下: 國務院關于印發 “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 國發〔2016〕65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現將《“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實施。 國務院 2016年11月
近日,國際地學期刊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以研究論文形式,在線刊發了中科院海洋所海洋地質與環境重點實驗室副研究員于兆杰的海洋沉積物由陸到海輸運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瞄準西太平洋-東印度洋-青藏高原大三角區內以“陸源風化-環流演變-氣候變化”為中心的多時間尺度
青藏高原被譽為“世界第三極”,它的環境變化,對整個地球,特別是歐亞的環境、生態系統等都有非常大的影響。最近,中國科學院組建了“西藏創新集群”。經過100多位國內外專家兩年多的努力,在廣泛實際調查的基礎上,完成了《西藏高原環境變化科學評估》報告。報告綜合評估了青藏高原從過去2000年到未來100年
9月16日上午,國家“973”計劃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大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項目啟動會召開。中國科學技術部基礎研究司,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中科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和遙感應用研究所的專家,以及項目
10月15日,全球變化研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973”計劃)項目“大尺度土地利用變化對全球氣候的影響”課題驗收會在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舉行。 課題驗收專家組由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李文華院士、葛全勝研究員、邵全琴研究員、張仁華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董文杰教授,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南京大學陳鏡明
時光荏苒,歲月蹉跎。60年來,地處祖國南海之濱的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無論是篳路藍縷中勇于求索,還是春涌神州時的敢闖敢試,都責無旁貸地肩負起歷史使命,將國家重大需求和海洋科學研究緊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譜寫出大氣磅礴、絢爛輝煌的優美華章。2018年10月,11位院士、3位
北京時間9月3日,聯合國官網發布消息,中國科學院遙感地球所郭華東院士率領的“對地觀測大數據應對全球變化”研究團隊榮獲“全球脈動”計劃獎項。全球共有9個團隊獲獎,郭華東團隊是唯一的中國團隊。 此項研究于2014年5月啟動,是由聯合國“全球脈動”計劃和聯合國秘書長氣候變化支持小組聯合主辦,旨在提出
2011歲末網友們盤點了很多熱詞,比如:控/hold住、傷不起、起云劑、虎媽、政務微博、北京精神、走轉改、微電影、加名稅、淘寶體、云電視等新詞匯。媒體也評出了日本地震、康菲溢油、南方先旱后澇的極端天氣、7.23動車事故、小悅悅與路人、校車事件、郭美美與紅十字會、建黨90周年、‘十二五’開局、天宮
近日,中國積雪特性及分布調查項目在蘭州啟動。該項目將通過對中國積雪特性及其分布調查,建立統一、規范的積雪特性數據集和時空動態變化數據庫,旨在為冰凍圈與氣候變化研究、水資源評估、積雪災害監測和預警提供基礎數據。 據介紹,該項目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為核心,匯聚了中國國內開展積雪研究和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 近日,科技部公布了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4年結題項目驗收結果,共計141個項目。 973計劃(含重大科學研究計劃)2010年立項137個項目、2012年立項2個項目和2013年立項2個項目。驗收結果顯示: 1.“主要農作物核心種質重要農藝性狀單元型區段及互作
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第三極”。它不僅孕育了亞洲幾大河流,被稱為“亞洲水塔”,也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放大器。因此,青藏高原科學數據的整理和共享,對于科學家和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來說意義重大。 由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的青藏高原科學數據中心(下稱數據中心)就是這樣一個匯
近日,國際著名期刊Nature Geoscience在線發表了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季風系統研究中心題為“熱帶降水對全球變暖的季節響應”的最新研究成果。這項研究創新性提出全球變暖下熱帶降水的變化的分布是由目前的氣候平均降水分布和未來海溫增長的分布型共同決定的,這是全球變化動力學理論的重要進展。
青海省省長宋秀巖5月26日宣布,正式啟動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綜合治理項目,投資近16億元,在10年內最大程度恢復青海湖原生態。 這是青海省繼“三江源”生態保護項目后的第二個大型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 中國農業部畜牧司司長王智才說,這個項目的實施,將有效保護和恢復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逐步緩解青
11月7日,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在北京開幕。記者韓霽 攝 科技創新如何成為引領“一帶一路”建設和共同發展的重要驅動力?11月7日在京開幕的2016“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國際研討會,吸引了來自世界37個國家的350多名科技界人士,大家圍繞“一帶一路”科技合作中共同關心的話題——科
2月17日,“全球變暖下的海洋響應及其對東亞氣候和近海儲碳的影響”項目在青島啟動。該項目被列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旨在提高我國在全球氣候變化領域的認知水平,提升氣象災害預警服務能力,并培養一批海洋環流和氣候研究的青年學術帶頭人。 據項目首席科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遼河保護區管理局,各直屬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的任務部署,提升環境科技創新能力,為探索中國環保新道路構建
基礎科學研究是科學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進一步推進,中國與沿線國家正在開展一系列的跨國合作。無論是“天塹變通途”的路橋項目,還是“地底兩萬里”的油氣管線,這些項目立項的基礎及維護的基礎都離不開嚴謹細致的地理、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等多學科國際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創新。 啟動于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2010年立項的應對全球變化19個項目前兩年預算安排和2008年立項項目后三年預算安排(見附件),經過中介機構評估、預算管理部門的綜合審查,初步方案已經確定。
在全球變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溫、臺風、雨雪冰凍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加劇,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繁發生,形成災害,給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損失。據估計,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氣象水文災害影響的平均人數為2.11億,是因戰爭沖
不久,繼美、日之后,地球上空的碳衛星“家族”又會添新成員——中國將發射國內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 按照設計,在未來幾年,它將在太空巡游,通過不斷變換觀測模式,完成對全球二氧化碳的監測,并借助模式同化技術,最終形成全球碳排放情況的“體檢報告”。 其實,早在2010年,中國就開始部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同科技部等8部門編制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30年)》(簡稱《規劃》),目前已經國務院批準印發。其中,包括加速器驅動嬗變研究裝置、上海光源線站工程、中國南極天文臺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我國“十二五”時期的建設重點。據悉,該《規劃》是我
8月10日,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末次盛冰期以來我國氣候環境變化及干旱-半干旱區人類的影響與適應”啟動會在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召開。該項目是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首批啟動的19個項目之一,旨在通過我國不同自然帶高精度氣候環境變化序列的重建,圍繞過去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