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由于某一細胞系所產生的某一蛋白質缺陷所致,也可以是多系統缺陷所致,下述為免疫缺陷病的常見病因。 1.遺傳缺陷 在多個組織表達的單基因缺陷(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腺苷脫氨酶(ADA)缺乏癥等)、局限于免疫系統的單基因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癥伴酪氨酸激酶缺乏、有ε鏈的T細胞抗原受體異常等)、家族性易感的多因素疾病(如常見的變異型免疫缺陷病)。 2.藥物和毒物 免疫抑制劑(如皮質激素、cyclosporine等)、抗驚厥藥(如大侖丁)。 3.營養性或代謝性疾病 營養不良、蛋白丟失性腸病(如腸淋巴管擴張癥)、維生素缺乏癥(如維生素B12缺乏癥)、微量元素缺乏(如腸病性肢皮炎伴鋅缺乏)。 4.感染 暫時性免疫缺陷(如水痘、風疹等)、永久性免疫缺陷(如HIV感染、先天性風疹感染) 5.染色體異常 DiGeorge異常(如22q11缺失)、選擇性IgA缺乏癥(如18-三體)。 從上述可見,免疫缺陷病的病......閱讀全文
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免疫缺陷病可以是由于某一細胞系所產生的某一蛋白質缺陷所致,也可以是多系統缺陷所致,下述為免疫缺陷病的常見病因。 1.遺傳缺陷 在多個組織表達的單基因缺陷(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腺苷脫氨酶(ADA)缺乏癥等)、局限于免疫系統的單基因缺陷(如性聯無丙種球蛋白血癥伴酪氨酸激酶缺乏、有ε鏈的T細胞
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簡介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 diseases,ID)是指免疫系統的器官(如胸腺),免疫活性細胞(如淋巴細胞、吞噬細胞)及免疫活性分子(免疫球蛋白、淋巴因子、補體分子和細胞膜表面分子)發生缺陷,引起某種免疫反應能力缺失或降低,導致機體防御能力普遍或部分下降的一組臨床綜合征。因先天
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療介紹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保護性隔離與鼓勵患兒以相對正常的生活方式相結合;合理使用抗生素;針對性地進行免疫替代療法、免疫調節和免疫重建。 一般護理 (1)飲食:應保證患嬰充足的營養供給(富含三大營養素、維生素、微量元素之飲食)。因母乳中含有抗感染因子及各種適合嬰兒的營養素,故應鼓勵和促進母
關于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預后介紹
大多數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源于遺傳,終生患病.其預后變化很大,某些免疫缺陷病可用干細胞移植治療,大多數抗體缺陷或補體缺陷的患者若能及早診斷,正規治療,不伴有慢性疾病(如肺部疾病)有較好的預后,壽命與正常人相仿。其他免疫缺陷病人如吞噬細胞疾病,聯合缺陷病或抗體缺陷疾患的慢性感染會影響其壽命。大多數患慢
關于原發性聯合免疫缺陷的病因分析
CID是一組基因突變導致的遺傳病,目前已經發現超過40種不同類型。多數呈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有少數呈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X連鎖隱性遺傳。基因突變可導致T細胞功能缺陷,可伴或不伴B細胞功能缺陷,嚴重影響免疫功能。
關于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分析
1.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是一組少見病,與遺傳相關。 2.繼發性免疫缺陷 常由多因素參與引起,包括感染(風疹、麻疹、麻風、結核病、巨細胞病毒感染、艾滋病病毒感染、球孢子菌感染等)、惡性腫瘤(霍杰金病、急性及慢性白血病、骨髓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蛋白丟失(腎病
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診斷介紹
與繼發性免疫缺陷病鑒別。SID與原發性免疫缺陷病(PID)的重要區別在于: 1.PID幾乎都是特定的單基因缺失 導致相應的免疫活性細胞或免疫分子受損,表現出這種功能的完全缺失,且為不可逆的改變;而SID常為免疫系統多環節受損,但受損程度較PID輕,僅為部分功能受損,表現為免疫功能低下(immu
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檢查方法
常規做X線、胸片、B超、心電圖等檢查。 X線檢查:結合正側位胸部透視或平片,注意胸腺影的存在及大小。6個月內幼嬰缺乏胸腺影,提示胸腺發育不良。鼻咽部腺樣體組織很小或無陰影也為診斷細胞免疫缺陷的直接線索,均宜結合臨床淋巴結觸診及細胞免疫檢測確診。
關于聯合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分析
聯合免疫缺陷病的病因,有的是先天致畸因素引起的,如骨髓多能造血干細胞發育不全;有的為常染色體或伴性染色體隱性遺傳所致,如SCID、Wiskott-Aldrich綜合征等。這些患者既表現了細胞免疫功能的缺陷,又表現了體液免疫功能缺陷。 1.嚴重聯合免疫缺陷病,有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SCID,有AD
關于抗體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分析
抗體免疫缺陷病的直接表現是免疫球蛋白總量減少,或免疫球蛋白種類不全、或IgG的亞類不全。也可以在總量上不明顯減少,但某一種類免疫球蛋白突出減少。在免疫球蛋白缺乏的患者中,有的是B細胞功能不足,有的則是由于T細胞功能影響,或TH和TS細胞比例倒置。
關于 小兒原發性腹膜炎的病理病因分析
原發性腹膜炎大多數是因為身體其他部位病灶的細菌通過血液循環進入腹腔,少數患兒也可通過淋巴系統、胃腸道和女性生殖器(在青春前期局部pH值和黏膜適合于細菌生長)上行進入腹腔而感染。腎病、肝病患兒腹腔內大量腹水,常因其免疫功能低下,補體缺乏而發生腹膜腔的感染。本病最多見的致病菌是A組鏈球菌、肺炎雙球菌
概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癥狀體征
PID的臨床表現由于病因不同而極為復雜,但其共同的表現卻非常一致,即反復感染、易患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1.反復和慢性感染 是PID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1)感染發生的年齡:大約40%于1歲內發病,40%在5歲內,15%于16歲內起病,僅5%發生于成人期。T細胞缺陷和聯合免疫缺陷病于生后不
關于小兒原發性膀胱輸尿管反流的病理病因分析
1.解剖生理特點 輸尿管膀胱連接部解剖生理特點與反流的形成有密切關系,正常輸尿管肌層主要由疏松不規則螺旋形肌纖維組成,進入膀胱壁段才呈縱行纖維,外被一纖維膜稱瓦耶(Waldeyer)鞘包繞,下行附于膀胱三角區深層,該鞘起著輸尿管膀胱連接部的瓣膜作用,當膀胱排尿時鞘膜收縮使輸尿管口閉合,尿液不會向
關于小兒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腎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嬰兒和兒童被感染是通過他們AIDS攜帶者的母親以及輸血,因此小兒AIDS的傳播途徑主要為經血傳播和垂直傳播。新生兒或小兒輸入帶AIDS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發病率較高。尤其是甲型血友病患兒在輸入第Ⅷ因子后,患病率占30%;有人統計57例患兒,12例與輸血有關。小兒病例約占AIDS病例的1%。自19
簡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免疫學治療
免疫替代:對全丙種球蛋白低下血癥、性連鎖高IgM免疫缺陷、選擇性IgG亞類缺陷、Ig水平近于正常的抗體缺陷或WAS等患者定期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制劑,可降低感染率。 目前臨床上有兩種劑型的丙球可供選用。一種為肌內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GIM),另一種為靜脈注射人血丙種球蛋白(IGIV)。肌內注射
關于小兒霍奇金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H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不明(表1)。許多研究提示病毒感染及免疫異常可能是發病因素。 1.感染因素 很多動物如雞、大鼠、小鼠、貓和牛的淋巴瘤可由病毒引起,通常是RNA病毒。目前,從流行病學、病毒學和免疫學方面均證明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的發生與Epstein-Barr(EB)病毒有密切關系
關于 小兒血清病的病因病理分析
人體接受異類血清后,經過7~14h的潛伏時間開始發病,如果注射過動物血清的人再次注射同樣的血清,可加速血清反應。在兒科目前需要抗毒血清治療的疾病幾乎只有白喉和破傷風。 某些藥物如青霉素、磺胺等也可以引起血清病。
關于小兒普通易變型免疫缺陷的病因分析
1.分子遺傳學機制 CVID有部分病例有家族史,特別是與選擇性IgA缺陷患者發生于同一家庭。推測CVID和選擇性IgA缺陷病是由于某個或某幾個基因突變或缺失所致,只是目前尚不能明確而已。 2.B細胞缺陷。 3.T細胞缺陷 許多CVID的發病與T細胞功能缺陷密切相關,包括T細胞對B細胞的輔
原發性非特異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分析
包括原發性補體缺陷和吞噬細胞缺陷性疾病,在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中約占10%。C3缺陷的感染型通常與抗體缺陷病癥相似;補體的前端成分(C2)缺陷大多有系統性紅斑狼瘡或膜性增殖性腎炎等表現;補體后端成分(C5、C6和C7)缺陷者對腦膜炎雙球菌和淋球菌易感。原發性吞噬細胞缺陷以易患反復遷延的化膿性疾病為特
概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預防護理
1.孕婦保健 已知一些免疫缺陷病的發生與胚胎期發育不良密切相關。如果孕婦受到放射線照射、接受某些化學藥物的治療或發生病毒感染(特別是風疹病毒感染)等,則可損傷胎兒的免疫系統,特別是在孕早期,可使包括免疫系統在內的多系統受累。故加強孕婦保健特別是孕早期保健十分重要。孕婦應避免接受放射線,慎用一些化
簡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并發癥
反復發生各種感染或機會感染,生長發育延緩,常見敗血病、腦膜炎、骨髓炎等深部嚴重感染,可發生壞疽性膿皮病;反復呼吸道感染和肺炎,支氣管擴張;可發生再障溶血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以及嚴重的接種后反應,并可并發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
關于小兒風疹的病理病因分析
風疹病毒為RNA病毒,屬于披蓋病毒屬。風疹病毒抗原結構相當穩定,只有一種抗原型,無亞型。只感染人類,能在兔腎、乳田鼠腎及綠猴腎細胞生長。外形呈粗糙球狀,直徑50~70nm,由一單股RNA基因組及脂質外殼組成,內含一個電子致密核心,覆蓋兩層疏松外衣。病毒不耐熱,在37℃和室溫中很快失去活力,耐寒,
關于小兒低鈉血癥的病理病因分析
胃腸道疾患引起為最常見且容易識別,其他由于腦、腎、肺疾患引起者則辨認較難。胃腸道疾患常由輸液不當引起,呼吸道疾患如肺炎及支氣管哮喘均可產生ADH分泌異常,顱腦疾患如腦炎、腫瘤等可以引起腦性低鈉血癥。腎疾患常由于長期忌鹽,鈉入量偏少,一旦發生感染、吐瀉、進食量少等,很容易發生本病征。低鈉血癥的分類
關于小兒白塞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確切病因不明。現有資料認為環境與遺傳因素與本病的發生和發展相關。 1.環境因素 (1)微生物感染:單純皰疹病毒、丙型肝炎病毒、鏈球菌sanguis、結核桿菌均被疑為可能的病因,然無確切證據。有人認為熱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一種真核生物進化過程中保留的極為保
簡述小兒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一般治療
(1)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的使用: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患兒容易反復感染。對于細菌感染抗生素的應用是極為必要的。因為很多患兒會發生嚴重感染甚至死于初次感染或早期感染,所以一旦病人出現發熱或其他感染的征象應盡早應用抗生素。對治療前適當選用咽拭子培養、血培養,特別是對抗生素不敏感需換用抗生素的患者應及早做細
關于聯合性免疫缺陷病的病理表現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組少見病,與遺傳相關,常發生在嬰幼兒,出現反復感染,嚴重威脅生命。因其中有些可能獲得有效的治療,故及時診斷仍很重要。按免疫缺陷性質的不同,可分為體液免疫缺陷為主、細胞免疫缺陷為主以及兩者兼有的聯合性免疫缺陷三大類。此外,補體缺陷、吞噬細胞缺陷等非特異性免疫缺陷也屬于本組。我國
關于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實驗診斷的簡介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是一組少見病,與遺傳相關,常發生在嬰幼兒,出現反復感染,嚴重威脅生命。其中有些可能獲得有效治療,故及時診斷仍很重要。按免疫缺陷性質的不同,可分為體液免疫缺陷為主、細胞免疫缺陷為主以及兩者兼有的聯合性免疫缺陷三大類。補體缺陷、吞噬細胞缺陷等非特異性免疫缺陷也屬于此組。
原發性非特異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
原發性免疫缺陷病的病因尚未十分清楚,根據這類疾病的表現多種多樣,很可能是多種因素所致。遺傳因素在眾多原發性免疫缺陷病中起作用。
關于小兒葉酸缺乏病的病理病因介紹
1.攝入不足 母親在哺乳期少攝入富含葉酸的食物如肝、腎、雞蛋、豆類、綠葉蔬菜等;單純母乳喂養未及時添加輔食;人工喂養不當及嚴重挑食、偏食的小兒易患此癥。葉酸不耐熱,經加熱后約50%~90%被破壞。 2.需要量增加 本病多見于6~18個月的嬰兒,生長發育迅速,對營養物質需要量相對增加,若未及時添
關于小兒維生素C缺乏病的病理病因分析
1.攝入不足 如孕婦營養適當,小兒出生時有適宜的維生素C儲備,臍血血漿維生素C含量比母血漿高2~4倍,故3個月以下嬰兒發病較少。但如孕婦飲食缺乏維生素C,新生兒也可患壞血病。正常人乳含維生素C約227.2~397.6μmol/L(4~7mg/dl),可滿足一般嬰兒的需要。人乳中維生素C含量與乳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