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大量林地被非法侵占植樹造林成效遭抵消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為13.9%。盡管建國后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占,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堿化,加劇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風沙危害。......閱讀全文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
AZ-F0100森林生態系統水文過程觀測系統對森林生態系統水文要素的時空規律研究1?引言森林水文調節功能是森林所實現的重要服務功能之一,可是由于森林資源被無節制的開采利用,導致人們不斷遭受森林破環所帶來的各種災害。因此關于森林生態水文功能研究已成為生態學和水文學的研究重點之一。近年來,國內外從森林的
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森林土壤
這是森林生態系統中zui大的碳庫。不同的森林其土壤含碳量具有很大的差別,在北部森林中森林土壤占有84%總碳量;溫帶森林土壤中的碳占到其總碳量的62.9%;在熱帶森林中,土壤中的含碳量占整個熱帶森林生態系統碳貯量的一半。全球森林土壤的含碳量為660~927Gt,是森林生態系統地上部的2~3倍。國內外很
溫帶森林地區大氣銨態氮同位素季節動態特征
工業革命以來,大氣氮沉降量急劇上升。過量氮沉降會對陸地生態系統造成負面環境影響,例如土壤酸化、水體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降低等。大氣氮沉降主要來自于大氣氨和氮氧化物排放。中國是大氣氮沉降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并且大氣氮沉降中銨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為了減少大氣氮沉降的不利影響,過去三十年我國制定了氮氧化
研究揭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
明確中國森林生態系統水源涵養能力的空間分異規律,分析全國尺度和流域尺度森林水源涵養能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可為制定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近期,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史文嬌和陶福祿等基于Meta分析系統地收集了1045個關于全國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的相關參數及其影響因素的站
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考察迪慶州森林資源現狀
9月10日至24日,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麗江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科研人員開展了迪慶藏族自治州森林資源現狀的廣泛考察,尤其是對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普達措國家公園的寒溫性針葉林進行了重點調查,歷時15天,參與人員8人,完成考察任務。 考察隊在沿途中調查了迪慶州目前的森
揭示維持溫帶森林地上生物量穩定性的機制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關系一直是生態學中重點討論的理論問題之一。主要爭論表現在是物種多樣性還是物種組成(優勢種)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哪個水平的物種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物種均勻度、物種多樣性指數、種間差異等)對生態系統穩定性起作用等幾個方面。在目前多樣性與穩定性的
樹種豐富度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包括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測量了27個亞熱帶森林林分(指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森林)的碳儲量和通量。結果發現,樹種豐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環,在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
樹種豐富度影響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
森林生態系統是陸地生態系統最大的碳庫,對全球碳平衡有著重要影響。包括瑞士蘇黎世大學在內的研究團隊在《英國皇家學會學報B》上發表文章稱,他們測量了27個亞熱帶森林林分(指內部特征大體一致而與鄰近地段有明顯區別的一片森林)的碳儲量和通量。結果發現,樹種豐富的林分具有更快的碳循環,在地上和地下生態系統
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
? ? ?森林生態系統在碳循環中的作用從人類認識到溫室氣體尤其是二氧化碳濃度的升高會使全球氣溫變暖,從而帶來一系列嚴重生態環境問題時,就展開了對碳素循環的研究。而森林生態系統作為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一個大碳匯,在碳循環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全球森林面積為41.61億公頃,其中熱帶、溫帶、寒帶分別占
重慶將劃生態保護紅線-勾勒未來生態建設藍圖
■三條林業生態保護紅線: ——林地和森林紅線:全市林地面積不低于6300萬畝,森林面積不低于56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并穩定在45%。 ——濕地紅線:全市濕地面積不少于310萬畝,維護濕地生態功能和生物多樣性,促進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 ——生物多樣性紅線:嚴格野生動植物和自然
華南植物園在熱帶森林地表生態過程研究中取得進展
熱帶森林生物量大,凋落物和粗死木多,分解速度快。但一直以來,研究人員對熱帶森林粗死木分解的研究不多,對有關其分解的限制性的養分因子所知甚少。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王法明、陳瑤等科研人員,自2009年在小良生態定位研究站建立了熱帶森林養分添加實驗平臺。在前期調查和文獻總結的基礎上,設計實施了森林粗死
森林恢復力下降將影響其生態系統服務
一項研究認為,作為對氣候變化的反應,一些森林的恢復能力正大幅下降。理解影響森林恢復能力的因素,或有助于保護和管理計劃的開發。相關研究7月13日在線發表于《自然》。 森林覆蓋了地球近1/3的陸地表面。它們在全球碳循環中至關重要,有潛力緩解未來氣候變化,并且能保護土壤免受侵蝕,支持生物多樣性。維持這
應創新發展森林生態系統服務評估
森林不僅為人類提供木材、食品和能源等多種物質產品,并具有涵養水源、固碳釋氧、保持水土、清潔空氣、吸附粉塵等多種功能,也能為人類提供觀光、度假和文化傳承的場所。隨著社會和科學的發展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尖銳,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作為生態學研究的一個新興分支,已成為全球變化和生態補償等社會關切問題的重要
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植被與大氣間汞的交換過程研究獲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大氣汞(Hg)的重要匯,從全球尺度看,每年森林生態系統從大氣吸收1180噸左右的汞。但是對植被吸收的大氣汞是否存在向大氣的再釋放過程以及再釋放通量大小的認識還不清楚。通量箱(袋)傳統方法只能獲得植被與大氣間汞交換的凈通量值,無法區分植被吸收大氣汞的通量和植被向大氣排汞的通量。這
森林生態系統森林植被與大氣間汞的交換過程研究獲進展
森林生態系統是全球大氣汞(Hg)的重要匯,從全球尺度看,每年森林生態系統從大氣吸收1180噸左右的汞。但是對植被吸收的大氣汞是否存在向大氣的再釋放過程以及再釋放通量大小的認識還不清楚。通量箱(袋)傳統方法只能獲得植被與大氣間汞交換的凈通量值,無法區分植被吸收大氣汞的通量和植被向大氣排汞的通量。這
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影響機制研究獲進展
?????? 為了揭示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碳氮循環的影響,中科院武漢植物園系統生態學學科組程曉莉研究員運用土壤分餾和碳氮穩定同位素方法(δ13C,δ15N)研究丹江口庫區森林、灌叢和農田生態系統等不同土地利用類型對土壤有機碳氮循環的影響機制。 研究發現,近20年通過森林和灌叢的植被恢復顯著增加了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森林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
森林是陸地上最大的碳儲庫,減少森林損毀、增加森林資源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有效途徑。森林可持續經營是實現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第二屆森林科學論壇―森林可持續經營國際學術研討會14日在北京召開。國家林業局副局長孫扎根在會上表示,森林問題是解決生態問題的關鍵,國家林業局將全面加快林業發展,
植物所在全球森林碳滯留時間研究中取得進展
森林碳滯留時間是表征森林生態系統生長與死亡平衡的一個生物物理量,等同于地上生物量與地上凈生產力的比值,反映了碳在生態系統的滯留時間。這一變量直接決定了森林碳庫的大小,同時也是很多動態植被模型的重要參數。但由于數據的缺乏,目前在全球尺度上對森林碳滯留時間的研究較少。因此,分析森林碳滯留時間,對于了
江西將實施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項目
記者3日從江西省財政廳獲悉:由亞洲銀行貸款資助的江西省森林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項目已完成相關法律文本的簽署,步入全面啟動實施階段,預計于2011年4月正式啟動。 據介紹,該項目預計總投資為6639萬美元,其中亞行貸款4000萬美元,氣候變化基金贈款100萬美元。項目建設期為6年,還款期為26
研究揭示森林生態系統尺度硝化作用速率
過去半個世紀以來,人類活動向大氣釋放的活性氣態氮急劇增加,從而導致了陸地生態系統氮沉降也隨之增加。絕大多數森林植物生產力受氮供應限制。因此,氮沉降一定程度上會促進森林樹木生長,但長期過量的氮沉降則會對森林生態系統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土壤酸化、養分流失、植物養分失衡、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和生物多樣性損失
原始森林喪失不只歸咎于農業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王玉濤與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陳國謙團隊合作,研究發現農業并非森林消失的唯一原因。相關研究1月21日發表于《一個地球》。 原始森林是重要的氣候調節器和生物多樣性的港灣,但它們正在迅速消失。農業通常被認為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規模化原生林地能支撐更多樣化的物種,對野火等
戴爾阜團隊探索森林對氣候變化的響應差異
全球氣候變暖對陸地生態系統尤其是森林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影響,氣溫升高、輻射強迫的增強將顯著改變森林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近年來,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戴爾阜團隊模擬了2010-2100年江西省泰和縣森林分布及森林地上生物量變化,以探究樹種、森林類型和森林景觀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響應差
我國大量林地被非法侵占-植樹造林成效遭抵消
森林是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柱。一個良性生態系統要求森林覆蓋率為13.9%。盡管建國后開展了大規模植樹造林活動,但森林破壞仍很嚴重,特別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過熟林蓄積量已大幅度減少。同時,大量林地被侵占,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樹造林的成效。草原面臨嚴重退化,沙化、堿化,加劇了草
彭鎮華:充分發揮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城市森林建設的核心目標是發揮森林的多種功能,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服務,為城市發展服務。在城市綠化建設中要切實抓好“三個轉變”,以便使城市綠化的綜合生態服務功能發揮更大效益。 城市建設不能像以前“攤大餅式”發展。那么城市生態建設應該怎么做?應該是林網化和水網化相結合的生態系統,這
研究發現自然重建可增加森林生態系統固碳能力
中科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王輝民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30多年的時間尺度上,在亞熱帶九連山區依靠自然力量重建的次生林,與人工營造的杉木林和藍果林相比,不但沒有降低,甚至增加了森林生態系統的固碳能力。業內專家認為,這一研究結果對亞熱帶地區碳匯林建設具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日前發表在《科學通
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氮循環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植物葉片同位素15N自然豐度值(δ15N)受氮循環的多個過程及相互作用的影響,能夠綜合反映生態系統氮循環的特征,如開放程度和可利用N狀態。大量研究發現,熱帶和亞熱帶相對于溫帶和北方森林氮更為富足,其生態系統氮周轉和循環較快。熱帶亞熱帶森林植物葉片和土壤δ15N比溫帶森林的較高的研究結果也支持這一
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哀牢山生態站在國內首次將主動式增溫用于森林生態系統土壤呼吸控制實驗 中國的CO2收支問題已受到國內外的密切關注,目前已成為國家制定戰略決策的重大需求。土壤是陸地生態系統中最大的有機碳庫,全球的土壤微生物呼吸不但占全球土壤總呼吸的71%,同時還是每年化石燃料排放碳的9倍,為每年陸地碳匯
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拓展森林資源發展保護空間
最新公布的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我國森林資源進入了數量增長、質量提升的穩步發展時期。但同時我國仍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 實現森林資源的“雙增”面臨著哪些挑戰?如何進一步拓展森林資源發展和保護空間?如何守住林地紅線?就這些熱點話題,國家林業局局長趙樹叢在25日舉行的國新辦
研究者評估西南喀斯特地區森林恢復固碳潛力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王克林研究員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近20年植被恢復固碳潛力評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Earth’s Future上。 生態系統碳匯是實現碳中和最綠色、最經濟的途徑,其中森林貢獻最大。近20年來,大規模人工造林與自然恢復
北京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近七千億元
預計到二〇二〇年,全市森林生態服務總價值將在現有基礎上再增一成以上 最新的森林生態服務功能評估結果顯示,到2015年年底,本市森林生態服務的總價值已達6938億元,比5年前增加了1357億元。增量主要來自于本市林地面積的增加和林地質量的提高。 森林生態系統具有凈化環境、保育土壤、涵養水源、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