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降解尿酸的腸菌!
夏天到了,大家的啤酒烤串撈汁小海鮮都安排上了嗎?奇點糕每次看這類美食電子榨菜時,彈幕都會飄過“痛風套餐!”嗯……大家的健康意識都很高嘛! 啤酒、海鮮和動物內臟等食物富含嘌呤,而一些嘌呤,例如黃嘌呤、次黃嘌呤和嘌呤的最終代謝產物尿酸都被認為是尿毒癥毒素(腎功能受損患者無法正常代謝掉的廢物)[1],與慢性腎病的一些癥狀有關[2]。 尿酸無法被正常代謝導致濃度達到飽和,從而形成沉積在關節處的促炎晶體也是痛風的一個典型癥狀,然而有研究發現,溶解度范圍內的尿酸濃度也可以通過AMPK通路介導的炎癥促進動脈粥樣硬化[3]。腎臟不夠努力嗎?不過,腸道微生物會出手! 最近,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研究團隊發現,腸道微生物可以通過調節尿酸循環水平影響動脈粥樣硬化進展,他們鑒定了厭氧環境下,以尿酸等嘌呤作為碳和能量來源的腸道微生物,以及編碼嘌呤降解關鍵步驟的基因簇。這是一種腸道微生物影響健康的潛在新方式,可能會為治療痛風或預防心血管疾病提供......閱讀全文
發現降解尿酸的腸菌!
夏天到了,大家的啤酒烤串撈汁小海鮮都安排上了嗎?奇點糕每次看這類美食電子榨菜時,彈幕都會飄過“痛風套餐!”嗯……大家的健康意識都很高嘛! 啤酒、海鮮和動物內臟等食物富含嘌呤,而一些嘌呤,例如黃嘌呤、次黃嘌呤和嘌呤的最終代謝產物尿酸都被認為是尿毒癥毒素(腎功能受損患者無法正常代謝掉的廢物)[1]
關于腸膜明串珠菌的簡介
腸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中的明串珠菌屬的重要菌種。腸膜明串珠菌革蘭染色陽性。一般存在于植物體表,常用于發酵乳制品、青貯、泡菜和果酒中。腸膜明串珠菌包括有腸膜明串珠菌乳脂亞種和葡萄糖亞種,尤以腸膜明串珠菌的乳脂亞種最為常見,他可發酵檸檬酸而產生特征風味物質,又稱風味菌、香氣菌和產香菌。對腸膜明串珠菌的
阪崎腸桿菌與腸道菌快速檢測
腸道菌&阪崎腸桿菌(克羅諾桿菌屬)Enterobacteriaceae & Enteerobacter sakazakii(Cronobacter spp.)?腸道菌包含大量革蘭氏陰性桿狀細菌,通常發現在所有動物的腸道內。?常見的病原體屬于這個家族,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O157、志賀氏菌、耶爾森菌、
老字號紅腸細菌超標?教你看懂“菌”指標
哈爾濱紅腸是一種有名的地方特色食品,去哈爾濱旅游或是出差的話,幾乎都會成為不得不買的手信之一。可是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卻發布公告稱檢出了多個批次的哈爾濱紅腸不合格,就連百年老字號“秋林里道斯”都上了黑榜。圖片來源于網絡 此次檢測不合格的項目為“菌落總數”超出了國家標準。這一消息讓很多愛吃
腸膜明串珠菌的基本信息介紹
腸膜明串珠菌是乳酸菌中的明串珠菌屬的重要菌種。研究證實,腸膜明串珠菌能發酵糖類產生多種酸和醇,具有高產酸能力、抗氧化能力和拮抗致病菌等能力。腸膜明串珠茵已被廣泛應用于風味劑、血漿代用品,還有望成為新型微生態制劑 [1] 。其細胞大小為0.5~0.7x0.7~1.2μm。G+C含量低于50%的革蘭
關于腸膜明串珠菌的應用進展介紹
1、優良的風味劑腸膜明串珠菌可發酵檸檬酸產生特征風味物質,如用腸膜明串珠菌、植物乳桿菌等進行混合共生發酵,更可以產生優良的風味。通過對幾種常見乳酸菌的發酵特點的研究,篩選出適合榨菜葉發酵酸菜的發酵劑,得出最優混合發酵劑添加量質量分數為腸膜明串珠菌3%、短乳桿菌1%、植物乳桿菌1%,可生產出質地、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菌和菌痢怎么鑒別
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感染(enteroinvasive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別名:腸侵襲性埃希氏大腸桿菌感染;腸侵襲性埃希大腸桿菌感染;侵襲性大腸桿菌腸炎。腸侵襲性大腸埃希桿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首先于1967年日本報告自患痢疾
關于腸膜明串珠菌的主要特點介紹
1、生物學特性腸膜明串珠菌的菌落形態呈圓形或豆形,菌落直徑小于1.0 mm,表面光滑,乳白色,不產生任何色素;細胞形態呈球形、豆形或短稈形,有些成對或以短鏈排列、不運動、無芽孢;革蘭氏染色呈陽性;微好氧性,厭氧培養生長良好;生長溫度范圍2℃ ~53℃,最適生長溫度3O℃ ~40℃;耐酸性強,生長
專家展望腸菌移植治療應用價值與產業發展
秦環龍在查病房。同濟大學附屬十院供圖 11月25~26日,第二屆腸道微生態與疾病研究轉化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營養與健康研究所研究員趙國屏,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特聘教授趙立平,復旦大學消化病研究所所長劉杰,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院長、同濟
秦環龍:腸菌移植“喚醒”慢病防治新思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9564.shtm近年來,腸菌移植(FMT)作為一種治療慢病的新療法在我國興起。在國際上,FMT先后于2013年和2014年連續被列入全球十大醫學突破。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院長秦環龍認為,“之所以能獲得如
腸道菌群移植術為慢性腸病患者鋪“新路”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1/3/455321.shtm 秦環龍(右一)與團隊人員交流(十院供圖) “腸道菌群這一被遺忘的器官,如今已變成慢病防治的寶庫。”近日,同濟大學附屬第十人民醫院(以下簡稱十院)結直腸病專科/腸道微生態診療中
PNAS首次揭示腸菌在克羅恩病中作用的分子機制
生活在人體腸道內的菌群在人體的代謝、免疫等方面都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菌群失衡會導致一系列疾病的發生,比如克羅恩病(CD)和其他形式的炎癥性腸病(IBD)等。但這些聯系背后的生物學機制仍不清楚。 美國麻省總醫院(MGH)布羅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和哈佛醫學院(Harvard
金峰博士:共生微生物與認知:菌-腸-腦軸研究
3月24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7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東京大學理學部人類學系博士,日本學術振興會博士后研究員,天津、內蒙古、西北等師范大學生命科學院客座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古代文明中心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學院客座教授,日本JBC生命科學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金鋒研究員為
英國研究提醒炎癥性腸病患者警惕艱難梭菌
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說,艱難梭菌可加重炎癥性腸病患者的病情并大幅提高死亡率,因此建議醫院在收治炎癥性腸病患者時首先對其進行腸道菌群化驗。 艱難梭菌屬厭氧菌,而人的腸道正好是一個相對無氧的環境,在人體大量服用抗生素后,艱難梭菌易在腸道內加速生長,嚴重影響腸道中有益菌繁殖及
國家藥典委公布復合乳酸菌腸溶膠囊國家標準
關于復合乳酸菌腸溶膠囊國家標準的公示 時間: 2019-01-17 09:15:17 我委擬修訂復合乳酸菌腸溶膠囊(曾用名:復合乳酸菌膠囊)國家藥品標準,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合理性和適用性,現公示征求社會各界意見(詳見附件)。公示期為三個月。請相關單位認真研核,若有異議,請及時來函提交反饋意
腸子決定腦子?最新Nature發現腸道菌群對腸腦軸關鍵影響
研究人員發現共生細菌釋放的分子與小鼠MS模型的炎癥程度之間存在關聯。 腸-腦軸線(gut–brain axis)是消化道和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化學信號,會影響包括從大腦發育到神經疾病進展的所有事件,5月16日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一項最新成果表明,多發性硬化癥(MS)也會受到作用于大腦細胞的
《自然》:最大規模研究,分娩方式會嚴重影響嬰兒腸菌
剖宮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幾百年,但是以前,由于醫療技術的不成熟,剖宮產往往是在孕婦已經死亡或是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才會實施。 但是現在,由于自身情況或是胎兒問題不適合陰道分娩的孕婦,剖宮產已經是常規且安全的選擇,它的應用拯救了不知道多少女性的生命和健康。不過還有些會因為想要“吉時”,或者是
“腸道菌群—腸—腦”互作調控動物對寒冷環境的適應機制
冬季的嚴寒和食物短缺對于溫帶地區非冬眠哺乳動物的生存是極大的挑戰。恒溫動物維持高而恒定的體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褐色脂肪組織(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產熱(非顫抖性產熱)是一種高效迅速的產熱方式,受交感神經支配,在小型哺乳動物(包括冬眠動物)的體溫調節中發揮關鍵作用。
大腸菌群(coliform)和腸桿菌(EB)的區別和共同點
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
如何看待干細胞移植和糞菌移植治療炎癥性腸病
近年來,干細胞移植和糞菌移植治療炎癥性腸病(IBD)的相關研究正如火如荼的進行。干細胞移植和糞菌移植的機制是什么?療效如何呢? 來自西京消化病醫院的吳開春教授,在2018中華醫學會第十八次全國消化系病學術會議上,介紹了“如何看待IBD治療新進展:干細胞移植和糞菌移植”。 炎癥性腸病的發病機制
GB4789.3-2016大腸菌群平板計數法細節解讀
一、無需高壓滅菌的VRBA培養基配制使用問題1.所用器皿是否需要滅菌?答:不需要。配制培養基所用到的錐形瓶、玻璃棒、勺子等均不需要滅菌,但要求一定要清洗干凈,表面無污漬、無殘留,且晾干無水漬。煮沸完成后,取下錐形瓶,用一般用錫箔紙覆蓋瓶口,用橡皮筋纏繞,待冷卻至適宜溫度即可傾注培養基。在傾注培養基時
攻腸肝疾病,還看“腸穩態”
“肝腸寸斷”常常被用來形容一種極度悲傷痛心的感覺,可見肝和腸這兩個器官“心意”相通。醫學研究者注意到,二者雖然是獨立器官,但相互調控和影響,變化互為因果,“腸肝一體化”已成為研究慢性腸肝病的新視角。 近年來,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腸穩態影響慢性重大腸肝疾病的發生與預防”(以下簡稱
山梨醇代謝促使炎癥性腸病患者艱難梭菌感染
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雖然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提高,但其病因至今未明。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病原菌——艱難梭菌,在炎癥性腸病患者中感染率更高,且炎癥性腸病合并艱難梭菌感染(CDI)增加了患者住院死亡率、疾病
山梨醇代謝促使炎癥性腸病患者艱難梭菌感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3/496814.shtm?炎癥性腸病(IBD)是一種慢性腸道炎癥性疾病,患者常出現腹痛、腹瀉、便血等癥狀。雖然炎癥性腸病發病率在全球范圍內不斷提高,但其病因至今未明。研究人員發現,一種常見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
最新研究!乳酸菌不只健胃整腸,還能預防甲型流感病毒
乳酸菌健胃整腸的功效已是眾所周知,最近它又增添了新的光環——喬治亞州立大學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乳酸菌還可以預防不同亞型的甲型流感病毒,避免病毒感染后造成的體重減輕以及降低肺部病毒的復制量。? “敵人”很狡猾 進入冬季,又到了流感高發期。雖然季節性流感病毒疫苗很好研制,但只有在疫苗株和流行的流感
你想吃的真的是你想吃的嗎?食物,腸菌和頭腦的秘密
最近,有關腸道微生物和精神疾病的研究非常火熱,大量高水平的研究為腸道共生微生物對腦功能和行為的影響提供了有力的證據。隨著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經有發現多種途徑參與腸道菌群和大腦的這種雙向溝通,如免疫系統,迷走神經系統,微生物代謝產物和神經活性物質的生成等。其中,食物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所以,問題
張紅杰教授 | 炎癥性腸病的腸道菌群研究進展
炎癥性腸病(IBD)的病因及發病機制尚不明確,多認為是環境因素作用于易感人群引發腸免疫紊亂,最終導致腸道炎癥反應形成。 來自流行病學、臨床及實驗動物模型的研究顯示,IBD患者存在腸道菌群的異常,而腸道菌群是該免疫損傷過程的重要觸發因子。 一、腸道菌群與IBD發病的研究現狀 1. IBD患病
冉志華教授:揭開腸道菌群在炎癥性腸病中的面紗
3月31日,由生物谷主辦的2018(第四屆)腸道微生態與健康國際研討會隆重召開。在分會場3“腸道微生物與消化系統疾病”中,冉志華教授為我們介紹了外腸道菌群在炎癥性腸病中的作用以及他們團隊卓越的研究。冉教授是上海交大醫學院教授、仁濟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任上海市炎癥性腸病研究中心主任、上
基于Orbitrap ID-X技術的中藥柴胡體外腸內菌代謝物分析
前言:傳統中藥以口服用藥為主,其化學成分受胃腸道酸堿性、腸道微生 物及代謝酶等影響常發生轉化,使其生物利用度降低,體內除中藥 原形成分外,還可能有大量代謝產物的存在,這些體內吸收化學 成分是闡明中藥發揮藥效機制的直接物質基礎。要想揭示中藥體內 藥效物質,代謝產物研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
全腸外營養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導致糖代謝紊亂的新機制
全腸外營養(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一般是指完全經靜脈途徑輸入營養物質,以維持機體正常生理需要和促進疾病康復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因胃腸道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足夠營養物質的病人,如大手術后的外科病人、腸衰竭病人等。TPN可導致糖代謝紊亂等并發癥,因此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