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雜志》上。 觀測集合平均在1958-2014年期間0-700米的海洋熱含量變化 海洋研究所供圖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的熱量,致使海洋熱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熱含量顯著增加,對周邊區域的氣候、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以往研究多關注印度洋熱含量在年代際和多年代際尺度的變化,對增加的熱量以何種方式存儲在印度洋、具體存儲在哪些區域這一關鍵科學問題尚不清晰。 研究團隊通過多源觀測資料分析發現,在1958-2014年期間,印度洋上層700米熱含量趨勢存在明顯的“南快北慢”格局:在副熱帶南印度洋快速變暖,在熱帶印......閱讀全文
研究稱海洋變化已經開始
一國際研究團隊在《科學》雜志上發布最新研究成果警告稱:“即使各國政府實現其減排目標遏制住全球變暖,從長遠角度看,海平面仍會上升至少6米,淹沒從佛羅里達州到孟加拉國的海岸。” 該研究報告稱,在過去300萬年,當格陵蘭島和南極洲的氣溫略高于今天的溫度,大片冰層就會融化。即使是各國政府減少溫室氣體
海洋所在海洋鹽度變化研究方面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團隊聯合大氣物理研究所,在《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了題為North Atlantic-Pacific salinity contrast enhanced by winds and ocean warming的研究論文。
海洋加速變暖?最新研究揭示全球海洋溫度變化
溫室氣體排放把更多的熱量留在了地球,致使全球變暖。那么,儲存了逾九成能量的海洋變暖了多少?變暖的速度有多快? 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顯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主要大洋在加速吸收熱量,顯示出更快的變暖速度,700米以下的海洋表現出顯著的變暖。 海洋變暖了多少——更快的全球海洋變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季節內變化機制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東曉團隊及合作者,利用觀察數據并結合數模,闡述并揭示了熱帶印度洋赤道上升流(簡稱為東印赤道上升流)的季節內變化特征和機制,相關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of u
研究揭示海洋上層鹽度季節變化的時空結構
海洋鹽度是海水的核心物理參數之一,鹽度的分布與變化可以作為全球水循環過程(降水及蒸發)和一些重要變率的指示因子,常被稱為天然的“雨量計”。鹽度變化也能通過調整海水狀態和海洋環流等過程,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系統產生影響。過去,由于海洋鹽度觀測資料較為稀疏,關于全球尺度的鹽度季節變化研究相對滯后。Arg
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科技日報“向陽紅10”船5月8日電 (記者陳磊)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
我國首次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海洋微塑料調查
當地時間5月8日下午,中國大洋49航次科考隊在西南印度洋開展拖網采樣作業,對海洋新興污染物微塑料進行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此海域開展微塑料調查。圖片來源于網絡 微塑料通常被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者薄膜,它源自人類活動,通過物理、化學過程和食物鏈富集,進入生物體甚至人體。微塑料也帶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57.shtm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
研究表明2023年海洋多個氣候變化指標創下新高
1月11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牽頭,聯合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法國墨卡托海洋國際機構等全球16個研究單位的34位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大氣科學進展》發布了涵蓋2023整年的全球海洋環境變化
熱帶印度洋海洋過程對大氣季節內振蕩的影響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杜巖團隊在熱帶印度洋海洋動力過程影響大氣的季節內振蕩(ISO)方面的研究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Climate Dynamics《氣候動力學》上。 大氣ISO通常指發生在熱帶地區,周期在20–120天范圍內的行星尺度
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取得新進展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7/504915.shtm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凡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雜志》上。? 觀測集合平均在1958-20
美研究人員評估印度洋水循環加劇的原因
在過去的50-60年里,印度洋的變暖幅度遠遠超過其他海洋盆地。雖然海盆的溫度變化可以明確歸因于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但很難評估1980年以來印度洋熱量和淡水的變化是否代表了人為導致水文循環轉變。評估因素包括自然變化、區域尺度趨勢、短暫的觀測記錄、氣候模式的不確定性和海洋盆地的復雜環流等。 美國伍
海洋所揭示熱帶印太海洋鹽度變化新模態
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胡敦欣研究組在熱帶印太上層海洋鹽度的年際-年代際低頻變化研究中獲進展,發現熱帶太平洋溫躍層鹽度變化新模態,揭示印尼貫穿流調整下的熱帶印度洋鹽度低頻變化機制,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Climate和Journal of Geophysic
科學家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
近日,中科院海洋所所長王凡團隊聯合中科院大氣所在印度洋熱量存儲格局研究中取得新進展,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氣候學報》雜志上。??在氣候變化的背景下,海洋吸收了全球變暖93%的熱量,致使海洋熱含量迅速上升。印度洋的海洋熱含量顯著增加,對周邊區域的氣候、生態環境和人類活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
“實驗6”科考船啟程,這條路線究竟有什么特殊之處?
3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南海海洋所所長李超倫向科考人員致以最誠摯的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 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尚未發現鋁具有確切的生物學功能,這是一個長期未解之謎。鋁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濃度可達mmol/L
2023全球海洋環境變化研究報告:溫度創歷史之最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1/515871.shtm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團隊聯合多家單位在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湖沼與海洋》。?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中。然而,目前尚未發現鋁具有確切的生物學功能,這是一個長期未解之謎。鋁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濃度可達mmol/L,相比
痕量鋁影響海洋碳循環與氣候變化研究獲進展
鋁是地殼中含量最高的金屬元素,普遍存在于各種環境與生物體。然而,目前尚未發現鋁具有確切的生物學功能。鋁在淡水和土壤中的濃度可達mmol/L,相較而言,海水中溶解鋁的濃度要低幾個數量級,常處于痕量水平。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團隊從十多年前開始關注鋁添加對海洋浮游植
研究發現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極大影響氣候變化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雜志在線版上。 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道水域萎縮。該報告的合著者
關于“實驗6”科考船,你還不知道的那些事
3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本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實驗6”科考船執行,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 本航
南海海洋所發表三大洋相互作用綜述論文
近期,氣候變化研究學術期刊Climate Dynamics 在線發表了三大洋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變化影響的綜述性文章,文章作者是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研究員王春在。 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是全球和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驅動力。過去20-30年的研究表明,熱帶海洋-大
中斯召開氣候變化及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研討會
7月2日至3日,第九屆中國-斯里蘭卡“氣候變化及海洋環境可持續發展”聯合研討會在斯里蘭卡科倫坡舉行。來自國際“氣候變率及可預測性計劃”等國際組織代表和中國、中國香港、斯里蘭卡、巴基斯坦、馬爾代夫、孟加拉國、澳大利亞、美國、加拿大、西班牙等國家和地區的130多位專家學者參會。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永官、中國
我國啟動氣候變化國家重大科研計劃項目
全球變化研究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南大洋-印度洋海氣過程對東亞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8月13日在青島啟動。本項目重點旨在提高短期氣候預測能力,防范和減輕氣候災害。 據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喬方利介紹,該項目主要是針對影響中國氣候的亞洲季風系統,從海洋-大氣相互作用的角度探索亞洲季
南海海洋所印太洋環流與氣候年際變化研究取得系列成果
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LED)研究員杜巖近年來致力于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區域的大尺度海洋熱力過程研究,2009年至今與合作者一起在國際SCI期刊《氣候學報》(Journal of Climate)發表論文4篇,對目前印太海區研究熱點提出新觀點。 2
美研究發現微小海洋生物可能極大影響氣候變化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未來較暖的海水可以顯著改變海洋浮游植物種群的分布,微小生物體可能對氣候變化產生重大影響。相關研究報告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快訊》雜志在線版上。 研究人員稱,到21世紀末,較暖的海洋會導致這些微小海洋生物種群在兩極附近蓬勃發展,而在赤
研究揭示海馬對近岸海洋環境變化響應的分子機制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生物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林強團隊以海馬為研究對象,系統揭示了海洋近岸環境污染物對海馬性腺與育兒袋發育影響的分子機制,闡明了海洋環境變化對海洋生物行為、生理與基因層面的綜合作用機理。相關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tributyltin on gon
熱帶印度洋水團混合過程研究獲新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杜巖團隊與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教授Janet Sprintall合作,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等項目的資助下,在熱帶印度洋環流水團混合過程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成果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訊》(Geophysical Research
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科考任務完成
“向陽紅03”船2月9日順利靠泊廈門東渡碼頭,標志著“全球變化與海氣相互作用”專項——東北印度洋冬季航次任務圓滿完成。本航次任務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三所)牽頭實施,歷時69天,航程約12000海里,區域覆蓋了東北印度洋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域,圓滿完成了多套潛標布放及回收,調查項目涉及物
大氣所發現海洋觀測系統變化導致全球海洋熱含量“突變”
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系統能量增加,表現為全球變暖,然而地球系統增加的能量中有超過90%儲存在海洋中,全球海洋熱含量變化是氣候變化的一個重要的 “指針”。估計全球海洋熱含量的變化是氣候變化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海洋觀測系統在不斷變化:在上世紀(1966-2001年),海洋主要是基于船舶的觀測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