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驗6”科考船,你還不知道的那些事
3月10日,“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2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本航次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南海所)“實驗6”科考船執行,這是“實驗6”交船以來首個遠洋航次,將驗證船舶的自持力、續航能力以及綜合科考作業能力。 本航次搭載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10家單位科研團隊的24項科研項目,計劃海上作業85天,是迄今最長的印度洋科考航次,預計航程逾一萬海里。整個航次采用走航式調查、到站定點觀測和取樣等方式,計劃開展東印度洋海域大面站CTD(溫鹽深剖面儀,是一種用來測定不同深度的水體的水溫、鹽度的水體檢測儀器)、生物拖網、地質柱狀采樣等調查研究,以獲取東印度洋海區海洋動力過程、地質地貌結構演變和海洋生態過程等信息。 中科院南海所所長李超倫表示,本航次將解決“熱帶東印度洋的動力過程、物質循環與生物地理之間的耦合聯系”這一重......閱讀全文
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大洋一號”科考船啟航
7月31日,經自然資源部批準,“大洋一號”科考船從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前往西北太平洋海域,執行我國深海大洋第48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自然資源部供圖 本航次主要任務包括在西北太平洋海山區開展資源環境的綜合調查工作,履行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開展深海生態環境調查;開展深海裝備試驗性應用;進行海洋
“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科考船隊
11月24日,“深藍”號遠洋漁船入列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深遠海科學考察船隊儀式在廣州舉行。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國際南半球海洋研究中心主任蔡文炬、深藍漁業工程聯合實驗室主任徐皓,上海崇和實業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志,中船黃埔文沖船舶有限公司董事長盛紀綱,青島藍谷管理局局長肖焰恒,及中國
“海洋六號”赴西太平洋調查地質特征
27日,我國科考船“海洋六號”從東莞市東江口海洋地質專用碼頭起航,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深海地質調查第6航次和中國大洋第51航次兩項科學考察任務。本航次分4個航段,預計120天,調查工區為西太平洋我國富鈷結殼勘探合同區等。 航次首席科學家、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副總工程師何高文介紹,本航次主要任務有五
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起航
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起航 11月15日,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承擔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0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共享航次從青島奧帆基地碼頭起航。 該航次由“科學一號”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承擔,搭載了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來自中科院海洋所、南海海洋研
“科學”號完成今年首個科考航次任務后三亞入境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4/498542.shtm 中新網三亞4月15日電 (叢高)4月14日下午,隸屬于中國科學院海洋科學研究所的“科學”號海洋科考船在圓滿完成今年首個科考航次任務后從三亞口岸入境。 “科學”號科考船“230
實驗3號科考船出航執行09年開放航次任務
為完成南海北部開放航次預期的任務和目標,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實驗3”號科學考察船于2009年8月31日離開廣州新洲碼頭,赴南海北部海區執行海上科學調查和研究任務。 本開放航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所長王東曉研究員擔任首席科學家,參加該航次的有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
中國科學家首次精確探測世界最深海溝
記者從國土資源部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獲悉,隸屬該局的中國大型遠洋科考船“海洋六號”日前在執行中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警戒與保障任務期間,首次對世界最深海溝——馬里亞納海溝南端的“挑戰者深淵”進行了高精度多波束測量,填補了中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空白。 據“海洋六號”科考船首席科學
“科學”號圓滿完成今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任務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29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專項“熱帶西太平洋海洋物質能量交換及其影響”2017年南海綜合考察航次任務,抵達深圳補給。這個航次實現了我國重大海洋探測裝備協同作業,并首次實現不同類型水下機器人交會拍攝。 航次首席科學家孫松介紹,本航次中,在“探索”號自治
“實驗2”科考船赴珠江口執行“健康海洋”聯合航次
6月10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2”科考船在廣州啟航赴珠江口執行2019年度“健康海洋”聯合航次。該航次將對珠江口海域的4個調查斷面的31個調查站位進行為期10天的多學科綜合性調查。 當日,除“實驗2”科考船外,中科院科學考察船隊的“創新一”號、“創新二”號和“科學三”號海洋科考
“科學”號起航赴西太平洋執行共享航次
近日,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駛離青島,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2019年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共享航次。 本航次搭載了來自中科院海洋所、聲學所、南海所、深海所、廣州地化所,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廈門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河海大學、天津科技大學等12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的44位科學
“實驗1”科考船赴印度洋執行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
3月10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1”號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啟程,赴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航次,南海海洋所相關負責人,研究室及課題組負責人等到碼頭送行。 據介紹,本航次計劃約65天,總航程10500海里,設計觀測站位92個,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大
服役23年再出發-“大洋一號”有怎樣的功勛史
搭載最新研制的“海龍三號”“海龍11000”無人有纜潛水器和“潛龍三號”無人無纜潛水器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完成12次下潛后,“大洋一號”科考船3日將停靠青島市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完成歷時45天、航程6208海里的“大洋一號”船綜合海試航次科考任務。 這是“大洋一號”船2017年大修
探索一號啟航執行首次深海裝備海試及科考航次
? 6月22日,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探索一號”科考船從三亞母港啟航,遠赴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執行首次深海裝備海試及科考航次。“探索一號”科考船 此次航次是為了攻克深海6000米以下科考任務而設立。它將對中國研制的深淵、深海裝備進行海試驗證,檢驗“探索一號”船的
2010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
7月9日,2010年中國近海海洋科學考察開放共享航次再度起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代亮和科研處、科考船隊負責同志到碼頭送行。 本航次使用“科學三號”海洋科學考察船,航期約10天,將開展多學科綜合性海洋調查,深入認識黃海、東海和南海海洋物理、地質環境與資源變化規律與機制,圍繞“
中科院“實驗1”號新型綜合科考船三亞首航
????? 5月9日下午3時許,中國科學院新型綜合科學考察船——“實驗1”號在海南三亞舉行盛大首航儀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中科院副院長江綿恒,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董強等為“實驗1”號首航剪彩。 5月9日下午,中國目前最先進的綜合科學考察船之一、中國第一艘2000
“實驗1”號科考船載譽凱旋
我國第一艘小水線面雙體科考船“實驗1”號,近日圓滿完成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勝利返回珠江新洲碼頭。 據介紹,“實驗1”號執行的首次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任務從今年4月12日開始,經48天,航行7900海里,主要調查印度洋及南海西部海區。在首席科學家、中科院南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共享航次船時新機制“首航”成功
海洋科考船出海費用實在太高了,每天僅油費平均就需7.5萬元。十余年來,當很多海洋科研人員因無錢、無船出海而望洋興嘆時,有船單位也在發愁——船舶和設備即使閑置也需花錢養護。如何建立科學、合理、有效的海洋科學考察船運行管理機制,提高船舶使用效率,推進考察船資源和調查數據的共享?5月25日,
國外科考船前往南極進行科學考察
近期,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局(GA)、聯邦科學與工業研究組織(CSIRO)共同合作,派出科考船“調查者號”前往南極洲東部開展多項科學研究。 此次科學考察航行為期7周,團隊成員由澳大利亞研究機構和高校的科研人員組成,將重點考察達恩利角(Cape Darnley)附近,以了解南極底層水的流動路徑,對氣
深海浮游式作業平臺完成4300m海試
11月7日至11月19日,“探索二號”科考船攜深海浮游式移動作業平臺(ROV)與中繼器,赴南海開展TS2-19航次。該平臺完成了由淺到深三個級別(1500m級、2500m級、4500m級)的海上試驗,最大工作深度達到4308米。該平臺在海試過程中工作正常,各項指標達到設計目標,完成海試驗證,這表
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步入世界同領域先進行列
提起海洋科研,就不得不提青島,位于這里的海洋國家實驗室,是海洋科技圈“大咖”中的“大咖”。在6日開幕的山東省十二屆人大六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特別提及到海洋國家實驗室步入世界同領域先進行列。那么,海洋國家實驗室到底牛在哪? 作為我國打造海洋科技的“國之重器”,青島海洋國家實驗室于2013年成
“大洋一號”開始執行第22航次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
12月8日下午3時,隨著一聲高亢的汽笛聲,5600噸的我國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廣州長洲碼頭起航,開始執行我國第22航次的環球大洋科學考察任務。國家海洋局局長孫志輝、廣東省副省長李容根等出席歡送儀式。 “大洋一號”船長曹業政介紹,本航次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主要科考任務是
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考獲階段性成果
近日,“向陽紅01”科考船執行的印度洋巖石圈構造演化科學考察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正式結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科考船將穿越赤道開展后續調查任務。“向陽紅01”船大講堂開講 據了解,本航次首條綜合地質斷面調查初步查明了沉積層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實現了海底淺層向殼幔深層的綜合性探測,為探索印度洋海
“大洋一號”起航執行中國大洋26航次海試任務
??? “大洋一號”遠洋科考船3月26日駛離青島母港,前往南海進行中國大洋第26航次綜合海試,預計將于4月18日從海南三亞正式起航執行遠洋科考任務。 中國大洋第26航次船舶航行保障方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介紹,這個航次預計歷時380天,計劃于2013年5月2日返回青島,航次主要任務是在印度
用海洋微生物種植新鮮蔬菜
7月12日,“向陽紅03”船奔赴太平洋執行中國大洋45航次科考任務。長時間出海,能否吃到足夠的新鮮蔬菜對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令科考隊員們欣喜的是,在本航次中,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最新的“基于海洋微生物特殊功能的新型栽培基質的研究”,或許能為船員們帶來口福。 遠洋航行期待“一抹綠”
“海洋地質九號”開啟2022年首個調查任務
? ? 航前設備檢查、維護?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供圖? ? “海洋地質九號”科學考察船緩緩駛離青島奧帆基地碼頭?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供圖? ? ?“海洋地質九號”科學考察船緩緩駛離青島奧帆基地碼頭? ?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供圖? ? 近日,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青島海洋地質研究所
我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考啟航
“向陽紅01”科考船8月28日從青島起航,執行中國首次環球海洋綜合科學考察。這是我國首次將大洋科考與極地科考整合在一起的環球海洋綜合科考,也是“向陽紅01”科考船首次執行大洋和極地科考任務。 科考以中國大洋46航次和中國第34次南極科學考察(與“雪龍”號極地考察船聯合組隊)兩部分為主體任務,在
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西太共享航次
?“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母港起航 ?海洋所供圖近日,“科學”號科考船從青島母港起航,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共享航次計劃“2020年度西太平洋科學考察實驗研究”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務。本航段搭載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
“實驗6”赴東印度洋海域探索重大基礎科學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8253.shtm9月10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南海海洋所)“實驗6”科考船從廣州新洲碼頭基地起航,赴東印度洋海域執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023年東印度洋綜合科學考察共享航次。記者獲悉,本
“科學”號完成西太平洋海山綜合科考
6月22日,我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完成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態系統科學調查”航次任務,順利靠港廈門。本航次是“科學”號第5次海山綜合探測航次,科考隊員對馬里亞納海溝南側、卡羅琳洋脊上南北走向的系列海山開展海底多學科綜合探測,采集到大量生物、地質樣品及原位實測數據和影像
“科學”號起航維護升級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
我國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19日從青島母港起航,赴西太平洋維護升級西太平洋實時科學觀測網。 本航次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汪嘉寧介紹,深海3000米實時傳輸潛標自2017年底布放后,已成功連續實時回傳深海數據超過320天,并實現組網運行。本航次將對我國在熱帶西太平洋建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