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研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海經”系統,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
10月3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載我國自研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裝備“海經”系統,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發布了我國首張超深水三維地質勘探圖,標志著我國深海油氣勘探關鍵核心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對保障我國海洋油氣開發自主可控、推進深遠海油氣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拖纜地震勘探技術是世界上探測海底地質結構最直接、最經濟、最高效的方法,通過物探船搭載的成套拖纜裝備“犁”過海面,以地震波信號實現對海底地層的“CT”掃描,從而看清海底的油氣儲層。 “海經”是我國自主研發制造的首套拖纜模式地震勘探成套采集裝備,由震源控制、拖纜采集、綜合導航以及定位與控制等多種裝備系統組成,突破了進口設備22米作業水深的沉放深度限制,實現了從小道距到常規道距全系列覆蓋,具備2赫茲超低頻頻率信號采集能力,大幅提高了地震資料分辨率。 近年來,隨著我國油氣勘探加速向深層深水區推進,自主高精度海洋地震勘探拖纜成套裝備的體......閱讀全文
美海洋地震學家擔心失去科考船
馬庫斯朗塞特號面臨預算危機。圖片來源:Bob Vergaras 馬庫斯朗塞特號是一艘著名的科考船。但由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預算緊縮,這艘船可能有了另一個家:一家紐約造船廠。去年,馬庫斯朗塞特號只在海上航行了128天。 這艘長約70米的船屬于NSF,由哥倫比亞大
我國自研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海經”系統,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
10月3日,中國海油發布消息,“海洋石油720”深水物探船搭載我國自研海洋拖纜地震勘探采集裝備“海經”系統,首次完成超深水海域地震勘探作業,發布了我國首張超深水三維地質勘探圖,標志著我國深海油氣勘探關鍵核心裝備研制取得重大突破,對保障我國海洋油氣開發自主可控、推進深遠海油氣資源開發具有重要意義。
海洋地震難以預測?厘米級傳感新技術是福音
美國西海岸正好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家住華盛頓州的杰瑞·帕羅斯擔心大地震就像一顆定時炸彈威脅著他的鄉里。與其他人干著急不同,帕羅斯嘗試用實際行動規避風險。他發明了用于地震監測的石英傳感器,以此建立公司開展業務賺了大錢。地震傳感器最初用于化石能源開采等相關行業,現在,帕羅斯打算使用自己的發明,
海洋多道地震研究揭示洋中脊熱液流體通道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9/507619.shtm
南海海洋所揭示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王志等在地震孕育機制相關研究中取得進展,揭示了流體侵入在地震孕育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誘發地震的因素眾多,目前研究普遍認為,影響地震產生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殼應力強度、斷層構造形態、流體應力積累和溫壓條
上海光機所提出高靈敏海洋地震波陣列探測新方案
近日,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空間激光信息傳輸與探測技術重點實驗室提出一種基于密集多信道融合的高性能分布式光纖聲波傳感實現海洋水聲與地震探測新方案,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光波技術學報》(Journal of Lightwave Technology)上。 分布式聲波光纖傳感技術(DAS)
研究發現日本大地震-可能致海洋生態系統發生變化
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2011年日本大地震引發的海嘯導致海底貝類和微生物的生存區域出現變化,有可能通過食物鏈對整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青森縣下北半島2011年3月曾出現10米多高的海嘯,地震海嘯發生5個月后,研究小組采集了下北半島近海的海底沉積物,調查了其中含有的生物。 結
南海海洋所利用地震反射技術研究內孤立波與渦旋
近日獲悉,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唐群署等利用反射地震觀測到的數據,并集合遙感衛星-物理海洋現場觀測資料,在南海北部觀測和捕捉到內孤立波,并在阿拉斯加灣探測到海表渦旋細結構。這是首次利用反射地震觀測海洋內孤立波,也是首次全新嘗試利用該方法深入研究海表中尺度反氣旋渦,相關成果發表在Nature P
四川地震專家:漢源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
記者20日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此次該省雅安市漢源縣境內發生的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漢源-甘洛斷裂北段。四川省地震局研究員杜方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漢源4.8級地震為走滑型地震,震中位于漢源-甘洛斷裂北段,震源機制解與發震構造基本符合。漢源-甘洛斷裂起自瀘定瓦斯營盤西北,經金坪、火廠壩
地震專家:本次四川瀘定縣地震為主余型地震
9月5日12時52分,四川甘孜州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截至5日20時30分,地震已經造成46人遇難,其中甘孜州29人,雅安市17人。這次地震屬于哪種類型?還有哪些方面需要防范? 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 蔣海昆:在中國大陸地區每年平均發生6級以上地震大概4次,其中,7級以上的
廣州海洋實驗室與廣東省地震局建立戰略伙伴關系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3/519564.shtm3月20日,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以下簡稱廣州海洋實驗室)與廣東省地震局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廣東省地震局黨組書記、局長孫佩卿,廣州海洋實驗室副主任周文能出席,廣州海
南海海洋所南澳島海域地震區地質結構及構造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夏少紅團隊,通過在南澳島海域開展主動源反射地震與海陸聯合廣角地震綜合探測,刻畫1918年南澳7.5級大地震震源區的三維地殼結構,明確海底發震斷裂(濱海斷裂帶)的位置和特征,揭示南澳島海域地震活動區的深部發震構造。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Physi
張曉東:識別地震謠言-科學應對地震問題
地震專家張曉東談如何識別地震謠言和科學正確應對地震等問題 【摘要】中國地震專家張曉東指出,地震發生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非常具體,甚至發震時間精確到“上午”、“晚上”的“地震預測”都是謠傳,目前我國短臨預報的成功率還很低。 ???? 1.近期網絡上關于地震的謠傳比較多,如何識別地震謠傳呢
地震釋疑:張衡“地動儀”能否記錄地震
5月12日四川地震,牽動了全國民眾的心。震感瞬間傳至全國各地。一些網友認為,既然漢代就有“地震儀”,為什么依然無法預測地震呢? ? 也有網友指出,此前的“蟾蜍遷徙”已經預報了地震。動物真的能預報地震嗎? ? 英國學者米爾恩根據文獻記錄復原了“候風地動儀” 日本學
南寧地震局“毒蛇地震預報員”提前感知四川地震
新華網廣西頻道5月13日電(記者王志偉)“我們人工地震觀測點的蛇近期急躁不安,不進食,有部分發生碰撞受輕傷。5月12日,在地震發生后的短短10分鐘內,南寧地震局就將觀測數據和最新分析資料上報。”南寧市地震局局長蔣維松告訴記者,根據經驗判斷,出現這種情況有兩種可能,一是附近有重大震情發生,二是本地會發
預測地震新突破-傳感器植入地震斷層
據國外媒體報道,人類在預測地震的研究路上又有了新的突破。一個國際研究小組將在新西蘭的阿爾派斷層鉆一個1300米深的洞,并由此收集重要的數據,這將有助于他們預測未來發生的地震。該斷層大約每330年斷裂一次,進而引發一場地震(震級曾達8級)。最近的一次地震發生在1717年,因此下一次地震預計在最近的
美地震學家力推發展地震預警系統
美國學校的孩子們在防震演習中躲在桌下 一場大地震可能會襲擊美國,奪去數百人的生命,它將在20年后、兩年后還是明天到來,無人知曉。這樣的災難將督促這個國家建立一個公共地震預警系統,給人們數秒鐘或數分鐘時間為地震作準備。“與其等待下一場大地震刺激政治行動,我認為我們必須現在就建立一個預報體系。”美
科學家研究發現地震或能“愈合”地震
本報訊(記者唐鳳)4月15日,《自然—地球科學》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裴順平、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與美國萊斯大學教授鈕鳳林及其他合作者有關龍門山斷裂帶的研究論文。研究人員分析了位于青藏高原東緣與四川盆地西部的龍門山斷裂帶在大地震中的結構演化過程,觀測到清晰的地震波
地震局:玉樹地震災害呈四特點
中國地震局:玉樹地震災害呈四特點 震源深度14公里 與汶川地震有關聯 本報北京4月15日訊(記者張巧玲)中國地震局震災應急救援司副司長苗崇剛今天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青海玉樹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經初步調查,玉樹縣、稱多縣部分地區受到了比較嚴重的災害,涉及人口約10萬人,重災區主
孫士鋐:地震“預警”概念并非地震預報
“首先我想說明一點,前幾天多家媒體報道了青海玉樹7.1級地震前的預警問題,這是出自于許多人對預警概念的不清楚。根據一些事件,在編輯過程中錯誤地使用了預警一詞。”對于青海玉樹4.7級可以作為其后7.1級預警這一說法,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研究員表示否定,“現在全世界(的地震研究)都不可能將大震
河北地震局:邢臺3.3級地震系1966年大地震余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4月30日2時36分,邢臺市寧晉縣、新河縣交界(北緯37.5,東經115.1)發生3.3級地震。 ????當天,寧晉縣大曹莊鄉一李姓村民說,地震時感到屋頂有晃動,并伴著“轟隆隆”的聲音,但晃動很快過去。“
關愛海洋:響徹海洋日
今天是世界海洋日,我國首次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慶祝活動在天津舉行。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為本次活動發來賀信。 今年聯合國將世界海洋日的主題確定為“我們的海洋:機遇與挑戰”,我國的主題為“關愛海洋——我們一起行動”。主辦單位號召大家加入到愛護海洋、保護海洋、發展海洋事業
中國地震臺網:印尼班達海發生里氏6.0級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中心網站消息,印尼班達海于北京時間15日19時29分,發生里氏6.0級地震,震中位于南緯7.4度、東經128.9度,震源深度150公里。
汶川地震屬淺源地震破壞力度較大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楊維漢 譚浩 隋笑飛)5月12日下午,四川省汶川縣發生7.8級地震,上海、寧夏、云南、重慶等10多個省區市均有震感。有關專家對此次地震形成的原因、進一步發展趨勢和今后應注意的問題作出了初步分析。?據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研究員張國民介紹,這次汶川發生地震是我國大陸內部地
瀘定6.8級地震:地震震害調查工作有序推進
記者7日從四川省地震局獲悉,甘孜州瀘定6.8級地震現場震害調查工作正在緊張進行,調查人員已調查點位78個(76個房屋烈度點,2個地災點)。 甘孜州瀘定6.8級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地震局派出19個災害、1個人員傷亡情況調查隊,以及1個無人機災情調查組共80余名工作人員赴震區開展調查工作。截至9月6
專家:日本7.2級地震能量僅為汶川地震1/16
日本東北部發生7.2級地震,但災情卻遠比上月四川8級大地震輕微。有地震專家解釋,四川地震所釋放的能量要強大很多,是這次日本7.2級地震的16倍,兩處地形和建筑物結構也有所不同。同時,日本全球首個地震預報系統也對減低災情,發揮了重要效用。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盡管發生在日本東北部及中國四川的兩場地
-國際地震專家:地震預測預報研究站在新高度
汶川地震以后,國內學術界和媒體都十分關注地震預報問題。近日,國際地震研究專家和學者會聚北京,召開了地震學與地震可預測性國際會議。會議期間,《科學時報》記者訪問了一部分在國際上得到公認的地震研究專家。他們既有一致性觀點,也存在科學問題解決途徑的分歧。 Max Wyss:追求真理是科學的本質
地震專家解析汶川地震災害救援最大難點
四川汶川五·一二大地震救援進入第四天,隨著重災區汶川縣救援獲得突破后,救援人員已經進入四川所有受災區縣。目前已迫近災后關鍵的七十二小時,被埋被困者的生命力也正逼近極限,中國的抗震救災進入全力攻堅階段。?眼下,汶川震災救援最大難點是什么??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副主任、高級工程師譚先鋒在北京接受記者專訪
測輻射-知地震
當問地震學家何時能預測地震時,他們的回答通常是這樣的:在遙遠的未來和永遠不可能之間的某個時間點。盡管近年來已出現一些有希望的線索,但地震預報的歷史散落著各種錯誤的開始和偽科學。不過,一些科學家認為,地球地殼可能在破裂前以地下和大氣中電磁輻射異常的形式給出線索,而這些異常會在地震發生前的幾分鐘到
中國將首次在南極投放海底地震儀
由中國自主研發的兩臺海底地震儀將隨第28次南極科考隊前往南極,并將投放于南極普里茲灣以北海域,對南極大陸及其周邊海域的地震情況進行觀測。這是中國首次在南極地區投放海底地震儀。 據這一科研項目的現場執行人之一、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的闞光明介紹,海底地震儀由地震計、記錄儀和釋放器